中新社湖北前方報道團隊:奮鬥在戰“疫”一線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新聞社迅速啟動應急報道機制,進入應急戰時狀態,組建了以湖北分社採編骨幹為主、總社部門和其他分社支援的中新社湖北前方報道團隊。黨員骨幹帶頭衝上一線,不畏艱險、無私奉獻,忠於職守、勇於擔當,克服困難、奮戰一線,努力講好中國抗疫的故事。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奋斗在战“疫”一线

中新社黨委常委、副社長、副總編輯夏春平(左二),中新社湖北分社黨支部書記、副社長全安華(右二),中新社港澳臺部記者楊程晨(左一),中新社四川分社記者安源(右一)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採訪。

逆行前進 迎難而上

疫情暴發後,中新社湖北分社黨支部、社委會迅速召集採編人員,安排報道。分社黨員主動請纓,在疫情不明情況下,奔赴華南海鮮市場和收治患者醫院探訪,傳回大量圖文報道。

1月20日後,隨著“病毒人傳人”的確定,湖北分社立即進入戰時狀態,緊盯官方信息、實地走訪現場、採訪專家學者,儘可能採集與疫情相關的更多信息。

面對日益嚴峻的疫情,湖北分社負責人帶頭堅守,坐鎮指揮;分社記者堅守崗位,發回大量見聞、探訪稿件。其中,1月22日,分社記者鄒浩、梁婷冒著感染風險,探訪湖北省中醫院發熱門診;記者張芹進入發熱病人排起長隊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面對面採訪一線醫護工作者,發出《武漢一線醫務人員的“戰役”:疫情就像“集結號”》等稿件。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奋斗在战“疫”一线

中新社湖北前方報道團隊部分成員。

1月23日,武漢“封城”後,分社記者兵分多路,在出行困難的情況下,走訪火車站、機場、超市等地,播報市民生活狀態和物資供應情況。當天,中新社黨委常委、副社長、副總編輯夏春平從北京乘高鐵趕赴武漢,並帶來兩大包一線採訪急需的口罩。夏春平至今依然堅守在湖北前方報道一線,協調並直接參與疫情報道工作,採寫了一批鮮活生動的稿件。

1月24日,農曆大年三十,前方報道組成員依然奔波在一線,午飯是在辦公室煮的速凍餃子。《武漢將參照“小湯山”模式建專門醫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除夕夜武漢人的“小團圓”》……一篇篇稿件背後是無法與家人團聚的愧疚,是除夕夜泡麵放冷也顧不上吃的忙碌。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奋斗在战“疫”一线

1月24日,大年三十中午,中新社湖北前方報道團隊在辦公室煮速凍餃子當作午飯。

中新社江西分社社長柳俊武,《中國新聞週刊》、港澳臺部、視頻新聞部、僑務新聞部,以及四川、上海、貴州、遼寧等分社的記者編輯也陸續馳援,有的記者返鄂探親後就地參加抗疫報道。報道組與總社前後方聯動,通過一條條稿件,一幅幅圖片,一個個視頻,呈現疫情中心武漢的真實面貌。據不完全統計,到2月25日,中新社各平臺共有300多條“10萬+”閱讀量的新媒體報道。

1月27日,正月初三,根據總社統一調派,中新社江西分社社長柳俊武告別家人乘坐高鐵奔赴武漢,深入湖北疫情最前線,發出報道《記者手記:一個新聞老兵的“獨家車站”》《記者手記:封城七天 傾聽武漢另一種聲音》《中新時評:阻擊疫情需要“心的呼喚”》等多篇手記、專訪和評論,引起熱烈反響。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奋斗在战“疫”一线

中新社黨委常委、副社長、副總編輯夏春平(右)和中新社江西分社社長柳俊武在武漢火神山醫院工地採訪。

1月28日,大年初四,在江蘇老家過節的中新社上海分社記者張踐接到總社通知,第二天即出發前往武漢。張踐與一同前往增援的總社視頻記者孫恆業,每天帶著攝像機奔波在抗疫報道一線,無論是採訪疫情下武漢市民的日常生活物資供應,還是探訪武漢疫情“重災區”的“突擊隊”,亦或是拍攝汶川地震親歷者選擇留守武漢成為志願者,等等,都讓兩人感受到了疫情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戰勝疫情的決心和勇氣。他們與分社記者共同用一手的視頻資訊傳遞出中國一定能夠戰勝病毒、打贏抗擊疫情阻擊戰的信心,視頻稿件為多家外媒刊用。僑務新聞部記者冉文娟、遼寧分社記者楊毅分別在恩施和仙桃等地按照前方報道組統一指揮採寫稿件,貴州分社新媒體編輯石小杰也隨貴州醫療隊赴鄂州參加抗疫報道。

周密策劃 採訪不停

臨近春節,沒有人再關心假期如何過,每天中新社湖北前方報道群裡討論的都是疫情相關的報道選題。街頭、發熱門診、隔離病區、社區隔離點……圍繞疫情,大家克服起初防護物資不足的困難,每日奔走於一線。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奋斗在战“疫”一线

中新社湖北分社黨支部書記、副社長全安華(右)採訪法國駐武漢總領事貴永華先生。

為方便採訪,也為安全起見,分社統一安排報道團隊成員入住酒店“自我隔離”。雖然隔離家人,但並未阻隔新聞報道的腳步。

湖北分社黨支部書記、主持工作的副社長全安華一方面加強與總社和湖北省相關部門溝通,一方面安排部署報道任務,並赴火神山醫院、武漢大學等地採訪,參與採寫《對話留漢國際學生:校內未瀰漫恐懼、我們在靜待佳音》等獨家稿件,及時回應了公眾關注。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奋斗在战“疫”一线

中新社湖北分社黨支部組織紀檢委員、社委艾啟平除夕夜在編輯抗“疫”稿件。

湖北分社黨支部組織紀檢委員、社委艾啟平負責審稿,經常忙到凌晨一兩點,但還是擠出時間寫下《武漢“封城”手記:此心安處是吾鄉》《特寫:勇闖“金銀潭”》《述評:警惕“謠言病毒”蔓延擴散》《中新時評:打好疫情防控三大戰“疫”很關鍵》《述評:當前湖北疫情防控仍需解“三急”》《中新時評:疫情防控需要紀律保障》等稿件。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奋斗在战“疫”一线

中新社湖北分社社委徐金波除夕當天採訪建設中的火神山醫院。

湖北分社社委徐金波發揮長期聯繫武漢市、熟悉當地情況的優勢,採寫了大批來自抗疫一線的鮮活報道,《從火車站到機場 直擊關閉離漢通道後的武漢》《特別的除夕:武漢吹響建設火神山醫院“集結號”》《武漢街頭小店不關門 堅守城市末梢的溫情》《武漢戰“疫”記:出入靠通行證 居家生活多網購》等稿件見證了武漢三鎮的特殊時刻。

深入一線 突出特色

害怕嗎?當然怕。對於未知的病毒,不安的情緒與記者就要上一線的決心相互交織,一邊叮囑家人注意防範,一邊還要一次次走出家門,前往別人避之不及的重點地區。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奋斗在战“疫”一线

中新社湖北分社記者張芹(右)採訪雲豹救援隊。

採訪中,湖北分社記者張芹見了很多人,聽了很多故事,寫下很多稿件。因家中孩子尚小需要照顧,她經常在報道駐地、採訪地、家三處奔波,完成了《大年初一的武漢:待山花爛漫時,彼此均安好》《走訪武漢社區:疫情防控不留死角 發熱患者早期篩查》《“封城”七日:陽光照耀掃陰霾 市民祈福武漢》《韓國駐武漢副總領事李光鎬:“‘鄰居’遇到困難,我們理應守望相助”》等大批生動的獨家稿件。

湖北分社視頻記者鄒浩進過華南海鮮市場、到過醫院病毒檢驗室拍攝、還進入隔離病房兩次。中新社湖北前方報道團隊居住的酒店,離鄒浩家僅100米的直線距離。他卻已經記不清多久沒有回家,而作為醫護人員的妻子也在抗疫一線值班。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奋斗在战“疫”一线

中新社湖北分社記者鄒浩做採訪準備。

在湖北醫療物資全線告急時,中新社湖北分社採編人員積極通聯,在採訪海外華人華僑時組織了數批捐贈。2月5日,湖北分社將菲律賓華人華僑愛心捐贈的疫情物資,贈予急需防護物資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踐行了媒體人的社會責任。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奋斗在战“疫”一线

中新社四川分社攝影記者安源在武漢方艙醫院採訪。

來武漢支援的中新社四川分社攝影記者安源在武漢期間,前往發熱門診採訪,進入“紅區”拍攝李蘭娟院士查房。為了拍攝雷神山醫院建設情況,安源和同事從小路繞道近3公里,最終拍攝到了珍貴畫面。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奋斗在战“疫”一线

中新社港澳臺部記者楊程晨(右)與上海分社記者張踐馳援武漢。

返鄉探親的中新社港澳臺部記者楊程晨就地留在武漢參加報道。不到20天發出文字通稿32篇,圖片通稿近40張,還發出多條短視頻及視頻通稿。其中文字稿件《武漢醫務人員“年夜飯”見聞:身著隔離服乘擺渡車送餐》《再探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生活仍要繼續》《“光頭護士”單霞“上一線”:保護好自己方能更好戰鬥》《專訪金銀潭醫院重症“突擊隊”:與時間、死神賽跑》《專訪留漢法國醫生:備好香檳,待吾妻歸來》《對話醫者、患者餘昌平:過度恐慌不必要》,視頻稿件《武漢醫護人員的“年夜飯”》《戰“疫”Vlog 留漢法國醫生:備好香檳 待吾妻歸來》等獲得廣泛傳播。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奋斗在战“疫”一线

《中國新聞週刊》記者周群峰(左)進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科採訪後與醫務人員合影。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記者也是戰鬥的一員。中新社人通過紙和筆、話筒和鏡頭,深入宣傳、充分報道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聯防聯控措施、防控疫情的成效,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蹟,廣泛普及科學防護知識,讓受眾堅定信心、感受初心、放下擔心,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中新社三教辦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