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從聖彼得堡遷都回莫斯科,體現了俄國對外戰略的改變

莫斯科是現在俄羅斯的首都,也是蘇聯解體之前的首都。現在的俄羅斯最早則是源自於當年的莫斯科公國,當年莫斯科公國的彼得大帝上位之後,在芬蘭灣的出海口建立了聖彼得堡這個城市,並且定都於此。但是在1918年的時候,首都又從聖彼得堡遷回了莫斯科,而這從頭到尾是怎麼一回事呢?其中到底有何歷史淵源呢?

俄國從聖彼得堡遷都回莫斯科,體現了俄國對外戰略的改變

當年的莫斯科公國為何將國家遷到聖彼得堡呢?(擴張)

1、出海口的重要性,出手搶奪了芬蘭灣

彼得大帝是在1682年繼位,而在1598年莫斯科公國已經改名叫做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帝國已經將自己的領土跨過了烏拉爾山脈,並且向北到達了北冰洋,向南觸及到了裡海領域,但是裡海畢竟是一個內海,而北冰洋又是存在冰封狀況。而俄羅斯帝國的原本版圖又是以東歐的平原腹地為主,周圍都被其他的國家環繞。所以,當時的俄羅斯帝國根本就沒有一個像樣的出海口。

但當時的歐洲正處於大航海的時代,歐洲各國紛紛靠著暢通的航線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比如荷蘭、西、葡等,這一點讓俄羅斯非常的眼饞,當時的彼得大帝明白,若是想發展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必須擁有出海口。

俄國從聖彼得堡遷都回莫斯科,體現了俄國對外戰略的改變

彼得大帝在當時甚至說道:“我們是一個天生大國,如果我們沒有寬闊的海域,沒有一個像樣的出海口,我們就永遠無法生存下去。”所以彼得大帝非常急切的想要得到一個完美的天然出海口。於是在1725年彼得大帝便發動了侵略芬蘭的戰爭,之後成功的從芬蘭的手中奪回了著名的芬蘭灣,這是一個冬天永遠不會結冰的港口。對於當時強大的俄羅斯來說,有這樣的一個港口,也就相當於擁有了海洋世界。

2、為圖謀霸權,重視聖彼得堡的建設發展

在拿下芬蘭灣的臨岸土地之後,彼得大帝為了防止這塊領土再被芬蘭搶去,所以就在此地修建了一個城堡,歷史上稱之為保羅要塞。當時保羅要塞周圍人口特別的稀疏,但是彼得大帝卻將此地當成了一個寶貝。他重視到什麼程度呢?他甚至經常來到現場親自督工,在保羅要塞剛修繕完之後彼得大帝便開始從內地向這裡移民,10年之後此地便成為了一個人口繁華的大都市,而此地也有了一個更好聽的名字,叫做聖彼得堡。

俄國從聖彼得堡遷都回莫斯科,體現了俄國對外戰略的改變

在聖彼得堡完全建設完畢之後,彼得大帝就想到了遷都於此,但他的想法也遭到了很多王公大臣的反對,大家認為莫斯科經過數百年的經營,已經發展的非常的完善,而此地作為一個國都是不二之選。但是彼得大帝明白,若是想要開啟海洋時代,融入時代,靠近出海口才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後來彼得大帝最終說服了眾人,成功遷都聖彼得堡。

俄羅斯將首都遷向聖彼得堡無疑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俄羅斯在擁有一個合理的天然出海口之後,加上本身過硬的實力,迅速的也發展成為了一個海上大國,並且擁有了自己一系列戰列艦,提高了海軍的作戰能力同時,勢力也擴張了不少。

俄國從聖彼得堡遷都回莫斯科,體現了俄國對外戰略的改變

但聖彼得堡並沒有成為一個永久的首都,在1917年的時候,蘇聯決定再次將首都遷給莫斯科。這是為何呢?(生存)

要知道當時的莫斯科作為一個內陸城市,遠遠沒有聖彼得堡那般適合擴張的天然地理優勢。那麼當時為什麼會選擇回到莫斯科呢?而這主要是受到當時國情的影響,要生存必須遷都。

1、國內動盪,蘇俄臨危受命,處境艱難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到第三個年頭,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當時根本不是德國的對手,在與德國進行了長期的消耗之後,逐漸的快支撐不下去了。而當時若是想要再與德國耗下去,必須加大對於國家百姓的剝削,否則很難能支持得起。於是內部出現很多敵對沙皇統治的勢力,國內矛盾越來越尖銳,有很多百姓甚至受不了壓力奮起反抗了,便爆發了之後的二月革命。但二月革命之後,由於新政府繼續與德國開戰,也並沒有從實際上減輕國家內部的矛盾,於是以列寧為首的無產階級就發動了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之後,俄國便被一個新的政權: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後,俄國如果繼續與德國交戰,那麼可能蘇維埃政權和當初的二月革命後建立的新政府一樣會非常的短命,於是與德國停戰議和成為了頭等大事。

俄國從聖彼得堡遷都回莫斯科,體現了俄國對外戰略的改變

當時的蘇俄政府立馬向德國提出了停戰協議,但當時的德國卻獅子大開口,除了向蘇聯要大量的金錢賠款之外,而且還要求蘇俄放棄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境內的大片土地。而當時德國之所以要這樣——其實也是因為撐不下去了,雖然比剛經歷內亂的蘇俄好一些,但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需要大批物資來恢復國力,同時也是震懾蘇俄的一種方式。

但對於這樣的一個要求,蘇聯內部的大部分人員都不認同。有高官甚至表示:“如果同意了這項條約,那麼這將是俄羅斯歷史上最恥辱的一件事情。”因此儘管列寧同意了,但這次議和並沒有談攏。

2、德國步步緊逼,加上歐洲整體的敵視,蘇俄必須戰略撤退

而由於當時停戰協議沒有簽署,德國也就加快了對於蘇俄的進攻。而當時的蘇聯為了暫時緩解百姓的壓力,獲得百姓認可,減輕了百姓們的剝削,如此的一個結果則造成蘇俄與德國的前線陣地出現了各種的虧缺,蘇軍在前線戰場不斷的潰敗。

俄國從聖彼得堡遷都回莫斯科,體現了俄國對外戰略的改變

而此時的蘇維埃政權依舊非常不樂觀——新生的政權受到了傳統政權的排擠,國家內部的各類勢力鬥爭的非常厲害,蘇俄整體可以說是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下。在如此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百姓的生活不但不會得到改善反而會變得更加的惡劣,儘管暫時穩定了下來,但蘇俄下臺仍然只會是時間問題。

在1918年2月中旬的時候,德國已經拿下了烏克蘭,白俄羅斯,拉脫維亞等地區。此時德國再繼續進攻的話,那麼聖彼得堡很可能也會被德國軍隊攻下來,這個時候蘇德雙方再一次來到了談判桌上。由於此時在德國的威壓之下,蘇俄方面已經沒有了太多談判資本,就同意了德國所提出的要求。

於是雙方在1918年簽訂了蘇俄政府上最恥辱的一個條約《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和約》。根據條約內容:“蘇俄要割讓包括在白俄羅斯,烏克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部分土地,承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獨立。”

俄國從聖彼得堡遷都回莫斯科,體現了俄國對外戰略的改變

在這樣的一個條約簽訂之後,蘇俄的首都聖彼得堡也就處於蘇聯與德國的軍事邊境線上。倘若哪一天德國軍隊突然發起進攻的話,聖彼得堡很難組織有效的軍隊進行抵抗,很可能就被德國人一窩端了。再加上當時蘇俄新成立的政府沒辦法被歐洲各國的資本主義政府所接受,如果哪一天以英美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聖彼得堡發動攻擊的話,這個當時新興的並且是世界上唯一的蘇維埃政權會非常的危險。

因此,蘇俄政府必須遷都,於是之前的國家首都莫斯科也就進入了大家的視野。在蘇德簽訂條約之後的第8天,蘇聯已經宣佈遷都莫斯科,從那之後也就再也沒有改變過,一直至今。

俄國從聖彼得堡遷都回莫斯科,體現了俄國對外戰略的改變

總結

其實總的來看,這兩個首都對於俄羅斯的發展歷史都非常的重要,體現了俄羅斯當時的戰略需求。通俗點來講,前者戰略是為了發展,後者則是出於生存的考量。

當年彼得大帝之所以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目的就是為了讓俄羅斯走出內陸國家的一個限制,進入大航海的時代,畢竟當時世界各國都在到處建立殖民地並且搶奪財富。彼得大帝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所以在他拿到芬蘭灣的領海土地之後才會建立城市並且遷都至此。

後來蘇俄政權之所以往莫斯科遷都,是因為當時首都處於與歐洲接壤的地方,是德國停火線附近。他們遷都回莫斯科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以免哪一天被敵軍一窩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