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汙名化的李紳:文壇揚名,政壇沉浮,真的愛吃鴨舌嗎?

兩首《憫農》,讓我們記住了李紳的名字;“一餐食雞舌三百餘”的半路消息,使得很多人認為李紳是個窮奢極欲的大貪官。歷史上真實的李紳,早年文壇揚名,晚年政壇得意,名聲播於天下,縱然不是完人,卻也當不起後世的這許多“汙名”。

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李紳生於江南常州無錫縣,祖上出自河北望族趙郡李氏,曾祖父李敬玄,是唐高宗朝宰相,封趙國公。李紳六歲那年,父親去世,由母親盧氏撫養李紳和他的哥哥,家中貧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應是少年李紳的切身體會。

由於好學能文,“能為歌詩”,到了二十歲左右的時候,李紳在常州當地文人圈子裡已經有了一定名氣,又因為長得“短小精悍”,“短李”之名不脛而走。然而,李紳的科舉之路卻並不順利。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27歲的李紳在長安第一次應進士舉,落第。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李紳第二次應舉,並獲得韓愈的舉薦,仍落第。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李紳第三次應舉,終於進士及第,這一年他35歲。

被汙名化的李紳:文壇揚名,政壇沉浮,真的愛吃鴨舌嗎?

在三次赴考過程中,李紳結識了人生中兩位摯友——元稹和白居易。李紳在鄉時深受常州刺史韋夏卿的賞識,元稹則是韋夏卿的女婿,兩人關係尤為密切,當時李紳一度借住在元稹家中,元稹寫《鶯鶯傳》,李紳則作《鶯鶯歌》相和。

科考及第後,李紳決定暫時還鄉,行前元稹、白居易均有詩贈別。途中經過潤州,為鎮海節度使李錡所賞識,邀請李紳留下來擔任自己的幕僚。不久李錡抗旨造反,命李紳起草文書,李紳假裝害怕拿不住筆,被李錡關進獄中。叛亂平定後,李紳又先後在浙西和浙東觀察使幕府任職。

大約在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左右,李紳再次回到長安,在此後十年時間裡宦遊京師,歷任校書郎、國子助教,同時與白居易、元稹的關係日益密切,成為新樂府運動的發起者之一。李紳曾作《樂府新題》二十首贈予元稹,元稹隨即作《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開新樂府運動之先,併成為其中的代表作品。可以說,李紳前半生的成就,大多在文壇。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48歲的李紳前往漢中,任山南西道觀察判官。數月後就被召回長安,任右拾遺。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唐憲宗去世,穆宗即位,李紳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唐代翰林學士多為皇帝心腹之臣,有“內相”之名,李紳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從藩鎮幕僚到皇帝近臣,足見唐穆宗對他的賞識和信賴。

與李紳同時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的還有監察御史李德裕,這是李紳重要的政治盟友。第二年(即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元稹也出任翰林學士。在學士院中,三人關係尤為密切,時稱“三俊”。

萌芽於唐憲宗朝的“牛李黨爭”到了唐穆宗朝愈演愈烈。這年禮部貢舉揭榜後,李紳與元稹、李德裕一致指出考試不公,導致主考官被罷,“牛黨”中的二號人物、時任中書舍人李宗閔因為幫助自己的女婿打通關節外貶劍州刺史,“牛黨”重要成員楊汝士之弟楊殷士重試落榜。此次事件被視為“牛李黨爭”的一場標誌性事件,李紳自然也成為“李黨”中的重要成員。

被汙名化的李紳:文壇揚名,政壇沉浮,真的愛吃鴨舌嗎?

長慶二年(公元821年)二月,元稹以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三人中最早拜相者,李德裕調御史中丞,李紳為中書舍人,並繼續擔任翰林學士。然而好景不長,一個月後“牛黨”一號人物李逢吉回朝任兵部尚書,設計離間老臣裴度和元稹,導致兩人同時罷相。接掌相位的李逢吉想要拉“牛黨”另一位重要成員令狐楚回朝,遭到李紳的堅決反對。於是李逢吉就想了一招“借刀殺人”計,攛掇唐穆宗將李紳調離學士院,擔任御史中丞,同時又以吏部侍郎韓愈為京兆尹,製造二人間的矛盾。

按照規制,御史臺執掌“邦國刑憲”,因此官員在獲得新任命後應參見御史臺官員,稱為“臺參”。李逢吉卻請唐穆宗下旨特免韓愈臺參,作為御史中丞的李紳就“論臺府事體”,指出這不合規矩。韓愈聽說後很不滿,畢竟自己當年還舉薦過李紳,兩個性格剛烈之人就槓上了,在工作上御史臺和京兆府不時發生衝突。李逢吉一看自己放的火燒起來了,就建議將二人一併罷免,同時貶逐李紳至外地。但不捨李紳才情的唐穆宗最後沒同意,而是讓李紳繼續留在長安,擔任戶部侍郎。有了唐穆宗這個大靠山,李逢吉對李紳暫時也無可奈何。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正月,唐穆宗去世,敬宗即位,“牛黨”勢力大興。李逢吉勾結宦官王守澄,進讒言說李紳曾向先皇建議立深王為太子,對新皇懷有二心。16歲的唐敬宗哪能辨明真假,在李逢吉和王守澄內外操縱下,李紳被貶為端州司馬。李逢吉黨羽仍不滿意,說處罰太輕,唐敬宗已經口頭同意處死李紳。關鍵時刻,翰林侍讀學士韋處厚上疏為李紳呼冤,並指出李紳是先皇信賴之臣,即使真的有罪皇上也要等到三年孝期過後再作處置,暫時保住李紳的性命。後來唐敬宗翻閱宮中文檔,發現李紳向穆宗建議立自己為太子的奏疏,才明白李紳遭人誣陷。

第二年(即寶曆元年,公元825年)四月,唐敬宗大赦天下,李紳得以內遷為江州長史。據唐末孟棨所著《本事詩》記載,劉禹錫罷和州刺史歸京,赴李司空宴,席上賦詩一首:“鬟髯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書中並未指明“李司空”是何人,但現在許多人說是李紳,這首詩也成為李紳生活腐化的證據,其實不然。

劉禹錫罷和州刺史是在寶曆二年(826年)冬天,經揚州、汴州回洛陽,然後赴長安任職。在揚州劉禹錫與剛好罷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即作於此時,然後二人結伴北返。這時候的李紳還在江州,不過一介長史,如何與李紳在京中相遇,更不可能被呼為“李司空”。李紳直到二十年後的會昌六年(846年),才被授檢校司空,這時劉禹錫已經去世四年。這裡的“李司空”應當另有其人,而且唐宋時文人互贈歌妓在當時社會觀念中也只是平常事。

被汙名化的李紳:文壇揚名,政壇沉浮,真的愛吃鴨舌嗎?

太和二年(827年)秋,李紳自江州長史調任滁州刺史,後又擔任壽州刺史、浙東觀察使等職,至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當時白居易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多年,劉禹錫自汝州赴同州刺史任暫留洛陽,加上李紳,都是仕途失意人,三人又同歲,經常詩酒唱和。

開成元年(公元836年)四月,李紳就地起任河南尹。洛陽城中多無賴少年,“免帽散衣,聚為群鬥”, 或“擊大球,屍官道,車馬不敢前”,李紳上任後“以革弊為急”,施政剛嚴,這些人“皆望風遁去”,但大概也就是從這時起,李紳有了“酷吏”之名。三個月後,李紳東往汴州,出任宣武節度使。

開成五年(840年),唐武宗即位,起用淮南節度使李德裕為相,李紳接替淮南節度使。會昌二年(842年)二月,李紳入朝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政治生涯達到頂點,“李黨”在朝中勢力也是如日中天。

會昌四年(844年)秋,73歲的李紳以老病罷相,加檢校尚書左僕射,重任淮南節度使。當年主張置李紳於死地的李逢吉黨羽張又新罷江州刺史,過境淮南,擔心李紳報復自己,寫信向李紳道歉,李紳就邀請其至揚州相會。席間張又新遇到了自己二十年前相識的歌妓,酒酣題詩一首:“雲雨分飛二十年,當時求夢不曾眠。今來頭白重相見,還上襄王玳瑁筵。”李紳看到後,就將這名歌妓送給了張又新。此事與劉禹錫赴“李司空”宴事可能被後人混為一談,引發誤會。

至於李紳吃鴨舌的故事則完全不見古人記載,被今人張冠李戴。《隋唐演義》作者褚人獲是明末清初人,在其另一本著作《堅瓠集》中記載,宋代宰相呂蒙正“微時極貧,比貴盛,喜食雞舌湯,每朝必用。”呂蒙正晚年官司空,呂司空就被傳作是李司空了。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去世,宣宗即位,此時李紳方加檢校司空,才能被稱為李司空。朝中風雲突變,李德裕罷相,“牛黨”勢力在唐宣宗支持下重新抬頭,“李黨”面臨清洗。風雨欲來的前夕,李紳病逝於揚州,追贈太尉,但身後仍遭打擊。大中元年(847年),“牛黨”為“吳湘案”翻案,李德裕在內的“李黨”主要成員均遭貶責,當初負責審理該案的李紳也被追奪三任官告。一年後,牛僧孺去世。再一年後,李德裕去世。一代人物謝幕,歷經了六朝的“牛李黨爭”趨於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