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圖 3.1~3.7集錦


閩南志 | 每日一圖 3.1~3.7集錦


3.1 番木瓜花

閩南志 | 每日一圖 3.1~3.7集錦

攝影/小李

我們鄭重聲明,我們是閩南志!不是閩南吃貨志!閩南志一直以讓更多人瞭解閩南,愛上閩南為使命!不光是會吃!好了,今天不發吃的了,說正事,頭家要求今天送大家幾朵花花,我們翻箱倒櫃給大家找到了幾朵!這些小花花是番木瓜的花,對,沒錯,番木瓜長樹上。

閩南的鄉村,不管是在房前屋後,還是在田間地頭都會時不時看到一兩棵番木瓜樹,它不光可以在樹上等黃了摘下來當水果吃,也可以綠綠的時候摘下來當菜炒。

番木瓜也被稱為萬壽瓜和奶瓜(木瓜剛摘下時候會產生乳白色的液體,因此得名),在閩南語裡被稱為“萬壽匏(bú)”、“奶匏(bú)”。


3.2 東塔

閩南志 | 每日一圖 3.1~3.7集錦

攝影/老張

泉州在唐朝便有“泉南佛國”之譽,現如今依舊有著眾多的寺廟,“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幅對聯是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對泉州的描述,由弘一法師書寫懸掛於開元寺內。唐初垂拱二年(686年),開元寺始創,初名蓮花道場。寺裡有著眾多文化古蹟,流傳有“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的美名。

開元寺中兩側的雙塔,是中國現存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對石塔。東塔名“鎮國塔”,始建於865年,現高48.27米;西塔名“仁壽塔”,始建於916年,高45.06米。兩塔都經歷了從木塔到磚塔再到花崗岩石塔的演變過程。塔上共雕有菩薩、羅漢、護法神將、高僧等160尊,東塔須彌座雕有佛教故事40幅,內容豐富多彩,造型莊重生動,宛如須彌山佛國世界。

東西塔就這樣靜靜地矗立在那裡,不僅見證著泉州千百年來的滄桑變化,更是泉州海絲傳奇的親歷者。


3.3 嘉庚建築-道南樓

閩南志 | 每日一圖 3.1~3.7集錦

攝影/凱迪

“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只有陳先生。”——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

他是孫中山先生的好友,他是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的校主,他是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他就是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他終其一生專注做一件事情,“傾資興學”辦教育。從1913年回家鄉集美先後創辦了集美小學、集美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到1962年歸來堂的落成,50年間留下了上百座“嘉庚建築”。

嘉庚建築,是陳嘉庚先生個人的審美品位與當地能工巧匠智慧碰撞的成果,是西方南洋建築與閩南建築在實踐中不斷磨合篩選而達成的中西文化結合的範例。閩南志在此向以陳嘉庚先生為代表的千千萬年投身中國教育的閩南華僑致以崇高的敬意,是你們的愛國情懷促進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你們對家鄉的愛讓閩南文化中發光發亮。


3.4漳州文廟

閩南志 | 每日一圖 3.1~3.7集錦

攝影/葉子

清乾隆《漳州府志》載,漳州文廟始建於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歷史的洪流滾滾來滾滾去,漳州文廟在900多年中經歷了數次的重建與修繕,至今仍然發揮著應有的作用,更是漳州宋朝以來發展演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孔子後裔孔任率家人避兵入漳,相傳其子孫世代居住此處,直至明正德年間。此外朱熹、鄭成功、黃道周等人都曾到此祭拜。時至今日,訪客依舊絡繹不絕。如果哪天你也來到這裡,別忘了在邊上的鮮榨果汁店,買一瓶鮮榨的甘蔗汁喝喝!(果汁詳見2月22日每日一圖)


3.5 驚蟄-集美大橋

閩南志 | 每日一圖 3.1~3.7集錦

攝影/老張

閩南志 | 每日一圖 3.1~3.7集錦

攝影/老張

驚蟄時節,春雷驚百蟲,萬物萌動,生機盎然,集美學村東南角的老樹也長出了新芽,還盛開了一朵朵小花花。遠處海天相接的地方,是一座長長的跨海大橋——集美大橋。

包括集美大橋在內的“四橋一隧”(其餘為廈門大橋、杏林大橋、海滄大橋以及翔安隧道)是廈門島內外的重要交通道路,對廈門市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增強了閩南三市之間的交流合作。


3.6 四菜一湯

閩南志 | 每日一圖 3.1~3.7集錦

攝影/小李

“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組成),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閩南地區現存的土樓分佈在泉州和漳州境內,其中不乏精品,如“六群四樓”中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雲水謠的和貴樓、懷遠樓。

圖中的“四菜一湯”便是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那碗方形的“湯”叫做步雲樓,年代最久遠,建於1662~1722年,最晚的一座建於1966年,叫做文昌樓。土樓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所形成的特殊民居形式。之所以被稱為土樓,是因為真的夠“土”,它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並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用夾牆板夯築而成。


3.7 天一批局

閩南志 | 每日一圖 3.1~3.7集錦

攝影/小李

在全世界各地有7000萬人講著廣義的閩南話,而生活在閩南地區的不到2000萬人,當年成千上萬的華僑們,通過“僑批”來跟閩南的親人們聯繫。 “批”在閩南語中是信的意思,而“僑批”不單單可以傳遞書信上的思念,還有匯款的功能。

天一批館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營業分佈最廣、經營時間最長的民間僑批匯兌銀信局,由旅菲華僑郭有品於1880年創辦,時稱“天一批郊”;1892年改稱為“天一信局”;1896年註冊為“郭有品天一信局”;1912年改稱為“郭有品天一匯兌銀信局”,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退出了歷史舞臺。

鼎盛時期,它在世界各地有著眾多的分局和代理處。位於流傳村的天一總局,保存相對完整,現存建築群由宛南樓、北樓和陶園三座主要建築組成,圖中的建築為北樓,它是一座二層外廊式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 設有前後廊, 外部為磚混結構,採用西洋式灰塑裝飾;內部為中國傳統合院式木結構, 以木雕彩繪作為主要裝飾手段。

樓雖是有一些時間的印記,但是絲毫掩蓋不住“天一批局”的輝煌。

-END-

文字|小李、波普星

發佈|小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