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孩子和“窮”孩子

《人生七年》是BBC的一部系列紀錄片,拍攝過程橫跨了半個多世紀。導演於1964年的英國,選取了來自社會各階層的14個7歲的孩子,並每隔7年重新採訪一次,該紀錄片最近的一次更新,就在19年的6月份。曾經的稚拙孩童,早已青絲染白髮,無聲流淌的時間長河,卻道盡了人生的真相。在這個小樣本的追蹤記錄中,我們能看到一個震撼又真實的結果:富人家的孩子依然是富人,而窮人家的孩子也依然是窮人。

“富”孩子和“窮”孩子

"怎麼可能?!我就知道xx掙扎在貧困線上的那家孩子考上了xx名牌大學,現在年薪多少多少!我還知道xx公司老闆的兒子吃喝嫖賭,敗盡了家財!"

你我心中大抵會響起類似忿忿不平的聲音,因為這樣的現實刺痛了我們,刺痛了我們中絕大多數人的焦慮、恐慌,還有希望。甚至我們還能找到一堆理由去平復心情:特有的英國社會背景並代表不了其他國家的境況;基於數量為14個的樣本而解讀出的結果也根本不夠科學嚴謹;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可以被詮釋成一種隨機的小概率事件!但如果我們能冷靜下來,理智想一想,有這樣的結果,究竟是因為什麼?

“富”孩子和“窮”孩子

這些孩子有的來自上流社會,有的來自貧民區和孤兒院。橫亙在他們面前的,最為明顯的外部因素就是"貧富差距",這裡的"貧富"不僅僅指經濟水平,而是包括物質條件和精神世界兩方面的差距。來看看7歲那年的他們吧!富庶家庭的小朋友白天接受專門的早教,業餘時間彈琴、閱讀,他們甚至會每天讀《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等;而貧窮人家的孩子,早早地就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還要想方設法打點零工貼補家用。這樣的生活內容天差地別,但更可怕的,是思想觀念和理想規劃上的鴻溝。上流社會的孩子,已經能很好地安排個人作息,有著獨立的想法,能對"選舉制"等抽象的概念侃侃而談自己的見解,他們明確知道未來的方向:想要上哪所名牌大學、想要做什麼職業、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另一個階層的孩子們,卻對學業沒什麼興趣,一心早些進入社會賺錢養家,或者滿足自己基本的生存需要,他們中的大多數,甚至都不知道,"大學"是什麼……

“富”孩子和“窮”孩子

7歲,人生剛剛開始而已,卻已經,活在了兩個世界。

不難窺見,因為物質條件的差異,孩子們的生活內容、生活態度、生活規劃和生活追求截然不同,這也必然使得孩子們的三觀、格局逐漸拉開距離,最終鑄造不同的人生。我們必須承認,經濟實力雄厚的家長,其眼界更為開闊、其自身素質、意志品質優秀的概率更高,這些無一例外地都會為他們孩子的成長搭建更高的平臺,除了金錢的堆砌帶來的便利,良好的作息習慣、堅韌的自制力、積極的進取心、全面客觀的認識方式,這些難以估價的利好以潛移默化之勢滋養著、澆灌著,那些"幸運"的孩子,在他們身上鐫刻深深的印記。

那麼,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沒有希望了嗎?當然不是!從古至今,"寒門出貴子"的例子比比皆是,在這其中,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個體能動性的作用。僅有優渥的家庭環境、科學的教養方式,沒有個體能動性的發揮,無法必然成就一個優秀的人。同樣,個體的天資、努力和付出,能最大程度地彌補環境和教育的不足。

我曾看過另一部BBC的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環境,一同成長的兄弟二人,卻在成年後擁有了貧富差異巨大的不同人生,一個是行走金融界的富豪,一個是孤身漂泊的流浪漢。如果嘗試總結兩人金錢和低位差異的原因,無非就是兩點: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以及兩人的個體差異性。由於父母的偏愛,當哥哥早起送報紙、剪草坪時,弟弟在呼呼大睡;當哥哥忙忙碌碌打零工時,弟弟無所事事、悠閒度日。父母對於小兒子的優待和寬容,使得他成長為遊手好閒、好逸惡勞的年輕人,而一向自立能幹的哥哥,卻在商場中摸爬滾打,賺得第一桶金。兩人的人生,從此走向不同的端點。

我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一個核心問題:究竟家長需要做些什麼,才能讓孩子逐漸成長為"富有"的人,擁有美好人生的可能?我想,這答案呼之欲出。

除卻良好的道德品質,強大的意志力、積極的進取心、高度的責任心、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清晰的個人認識,還有飽滿的自信。這些都是決定一個人事業發展高度、人生拓展寬度的基礎構成。在家庭教育的範疇中,父母能做的,其實有很多:

充分而有度的愛,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內心堅實卻不肆無忌憚。

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是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保障底線。

科學平等的親子交往,讓孩子懂得自重、自主和自由的要義。

積極恆久的言傳身教,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優秀的老師。

孩子們能力不一,天資各異,但用心培養,他們都能成為內心堅實、精神飽滿、努力踏實的"富"孩子。

(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