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一個具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柳州


柳州,一個具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柳州,一個具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地處廣西中部,柳江的中游,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區域性重要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柳州山水環境獨特,漢族、壯族、苗族等30多個民族相聚而居,民族風情獨具神韻;從5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址到近代的名人故居,柳州文物古蹟留存豐富,多種文化在此交融,城中隨處可見的人文古韻和遠古遺蹟賦予了柳州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

一、歷史沿革

自漢代以來,柳州經濟文化發展經歷了由緩慢自然發展到開化起步再到繁榮穩定和快速發展四個階段,交通條件也隨之改善,直到清末民初奠定柳州工業發展基礎。

(一)百越之地、始立潭中(自然發展)

西漢始置譚中,隋北遷城址(江北開發)交通閉塞,自然緩慢發展。

公元前202年,秦始皇一統嶺南(百越國),置象郡、桂林、南海三郡,柳州地屬桂林郡。漢,前111年平定南越國,置鬱林郡等九郡,屬鬱林郡,始置潭中縣,縣城位於柳江南岸駕鶴山下。西晉,屬桂林郡,曾升為郡治所。隋,置馬平縣,縣治設於鵲兒山以東,古城北遷。

(二)交通改善,發展起步(開化起步)

634年,馬平縣更名柳州,州城南移至柳江北岸;684-704年武則天開闢桂柳運河水路(桂柳運河)陸路(柳—邕)開通;815年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奠定山水建城觀,帶動文化開化,經濟發展;北宋時期,王安中駕鶴山建三相亭、駕鶴書院,促進柳州地區文化開化,此外,皇室修築宮殿列舉柳州杉木為八種木材之一,柳州木材聞名,木材貿易繁盛;南宋為防範蒙古騎兵的衝擊,治所北遷至偏離桂邕大道的柳城縣,後發展下滑。

(三)城址擴大、水運發展、桂中商埠(繁榮穩定)

明,府治遷回,城市西移北擴,步入粵西盛郡;清,水運交通優勢,柳州經濟發展,桂中商埠形成。

1368年府治從柳城遷回馬平,置柳州府;1379年擴張柳州城,為避水患,明代城址西移;1545年城北修築羅城,步入粵西盛郡發展階段;1637年徐霞客遊至柳州,寫著《粵西遊記》;1651年清軍入柳州,與南明政府拉鋸;1674年戰亂平定;1860年大成國起義佔柳州,設平靖王府;清晚期,經濟恢復發展,水運優勢,帶動經濟發展形成桂中商埠,柳江南岸大量圩市形成。

(四)鐵路中樞、工業發展(快速發展)

新桂系大辦實業,工業興起,鐵路樞紐形成,經濟中心地位上升;成就西南抗戰大後方、戰略要地,是美國飛虎隊廣西六個空軍基地之一。

1921年新桂系打敗舊桂系,李宗仁等著力建設柳州,1926開辦柳州第一家工廠,平民工廠、酒精廠等一批工業相應建立;1928年“火燒半邊城”部分城牆被拆除;1928-1930先後開通湘桂、黔桂鐵路,成為西南鐵路交通樞紐。1933年日本攻佔柳州,1934年撤退縱火,柳州城市房屋幾近全毀,剩餘城牆城門逐步拆除;1938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到達柳州,展開抗戰活動;1940年桂南會戰檢討會召開;1943飛虎隊入駐柳南舊機場,為抗戰作出特殊貢獻;1949年11月柳州解放。1953年成立柳州鐵路局——全國唯一非省會城市鐵路局;1958年,二五期間十大重點工業項目落地柳州並蓬勃發展,使柳州成為新中國工業起步的重要見證者。

二、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一)史前文化的重要展示地

柳州史前文化遺存豐富,以“柳江人”為代表的古人類文化遺存,在人類起源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地位。現有白蓮洞遺址、鯉魚嘴遺址、巨猿洞,柳江人遺址等石器時代遺址。國際洞穴學會主席福特給白蓮洞題詞:“柳州是世界岩溶的心臟,出土最多石器和動物化石”;中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題詞:“中國可以成為世界上古人類學研究的中心,而廣西是中心的中心”,柳州是這個中心的集合點,因濃縮“柳江人、白蓮洞人”等史前文化積澱而成為研究人類起源問題的熱點。

(二)柳州古城山水格局典型,是我國山水營城文化傳承發揚的代表性案例

柳州城址注重山水環境的整體性把握,是典型的山水格局,理想的風水範式,山水生氣。重山環抱——內重孤峰;外重群山,鵝山-白虎,蟠龍-青龍,北側玄武垂頭,龍脈向城內延伸,南部馬鞍山、大龍潭山形如朱雀翔舞。背山面水、負陰抱陽、藏風得水—聚氣山形水勢形成相對封閉式的環境單元。

“柳州八景”是自然山水與城市人文在古城地域空間的結合,是山水營城文化的演化與延伸。“柳州八景”源於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遊者記》,成型於清乾隆《馬平縣誌》:一曰南潭魚躍;二曰天馬騰空;三曰筆峰聳翠;四曰鵝山飛瀑;五曰羅池月夜;六曰東臺返照;七曰駕鶴晴嵐;八曰龍壁迴瀾。

(三)柳州是中國工業文明發展演化的重要見證地

從手工業萌芽到近代工業崛起,再到現代工業發展壯大與轉型,柳州的工業發展脈絡是我國工業發展演化的樣本和縮影。

1.洋務運動催生柳州近代工業

1860-1890年代,柳州受洋務運動的些影響,出現了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工業實體。

2.新桂系辦實業,奠定柳州成為廣西工業中心的基礎,強化交通樞紐地位,發展機械工業(軍事需要),進行交通建設。

3.廣西現代工業發展的排頭兵

一五時期(1953-1957):基於原有基礎的工業發展復甦,各類工業綜合發展

4.鐵路交通樞紐地位加強

1953成立柳州鐵路局,柳州成為全國八大鐵路局所在地唯一非省會城市。管轄範圍涉及:廣東、廣西、湖南、貴州四省。

5.二五時期(1958-1962):建立以冶金、機械、化工為主體綜合發展的完整工業體系。

6.三線建設重鎮(1964-1980)國防工業建設熱點

軍工產業:廣西峻嶺機器廠、柳州第二化工廠、西江造船廠、長虹機械廠相繼投產並興建枝柳鐵路。

7.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主導,“柳州製造”聲名鵲起:柳州“八大金剛”形成:電風扇廠、牙膏廠、開關廠、合金材料廠、機床廠、儀表廠、糖果二廠(金嗓子喉寶)、冷櫃廠。

8.21世紀,柳州產業升級,創新突破,再創輝煌,引領廣西工業的發展,完成從柳州製造到柳州創造再到柳州智造的跨越;“二次創業”實施產業結構升級、科技創新,汽車產業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第三個年產汽車過百萬輛的城市。

柳州的工業發展始終緊扣時代脈搏和理念,具有極強適應性、生命力,延續性。是我國各時期工業發展的完整樣本。

(四)柳州是柳宗元文化的核心承載地區,柳州與柳子相互成就,共同鑄就“地以人傳人以地”的人文經典

1、柳州是柳宗元政治理念的實踐地

柳宗元最早提出官為民役的觀點,反對統治者橫徵暴斂,主張人民是主人,官吏是人民的長工。公僕意識、實踐官為民役理念,成為偏遠地區治理的典範。

2、柳州是柳宗元文學創作的源泉地

柳宗元在柳州四年,寫了百餘篇詩文,佔《柳宗元集》近五分之一。柳州提供了豐厚的文學靈感,滋養,融入其創作中。他在柳州時期的詩文創作,在藝術品位上,取得顯著的成就,堪稱文學經典之作。

柳宗元對柳州文化啟蒙和社會治理,經濟發展和人居建設做出重大貢獻。他全面推動了唐代柳州文化啟蒙和社會治理、經濟發展和人居建設。柳宗元是中原文化最重要的使者,極大促進中原文明與廣西地方文明的交流。

(五)柳州是我國多民族共融共生、民族文化活態保護與傳承的典範。

柳州有民族33個,以壯、瑤、回、仫佬族、侗、苗為主,少數民族人口總計206萬人。少數民族的分佈空間疊加特徵明顯,語言種類豐富。柳州北部的三江縣和融水縣,集中分佈,複雜多山的地貌和相對不便利的交通區位形成封閉的地理空間格局,是少數民族多樣存在、分佈廣泛、融和共生的文化土壤。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壯族能歌善唱,壯歌為壯族文化的代表。以歌會多、規模隆重、種類多而著稱。柳州壯族人口36%。劉三姐,壯歌著名代表人物,生在羅城,歌在宜州,仙在柳州,柳州是劉三姐文化的代表性傳承地之一。劉三姐足跡遍佈柳州,在魚峰山傳歌昇仙,美妙山歌至今傳唱不絕;每年三月三為她的紀念日。

(六)中外聯合抗擊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戰略陣地,西南抗戰大後方重要節點城市

柳州抗戰遺產類型多、級別高,保存較好:軍事設施遺址、重要軍事會址、國際抗日力量活動遺址、“戰時農都”遺址、各界抗戰遺址等,全市抗戰相關文物保護單位共8處,其中國保3處。柳州舊機場:華南國際交通線的重要節點,被稱為西南航運中心,廣西6個飛虎隊基地之一,配合參與長沙會戰、衡陽抗擊戰等抗日戰役,對日軍佔領地實施空中打擊任務;蘇聯“航空志願隊”在此協助抗日,為崑崙關空戰反擊勝利做出重要貢獻。

柳州還是中外聯合抗日的戰略陣地,是大韓民國曆史政府在我國幾經輾轉的重要據點之一,組織一系列抗日活動;

是胡志明開展抗日活動的重要據點,曾四次到達柳州,是他革命生涯的重要一站。

柳州是抗戰重要事件見證地,配合參與“桂南會戰”,是會戰檢討會召開地。此外,柳州是西南抗戰大後方重要城市,抗戰時期農科中心——“戰時農都”就設立在沙塘鎮。

三、重要文物和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柳州市各類文保單位共166處,其中國保11處,區保29處,市縣保126處;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122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