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房子的女人》VS《安家》:賣的不是房子,是世相

《安家》播出,口碑兩極化。

其實,《安家》脫胎於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是2016年在日本播出。跟國版比,日版的劇集緊湊,只有十集,而且,故事更有嚼頭。

日版《賣房子的女人》是講金牌女房地產銷售員三軒家萬智被公司總部派到分所,拯救這裡的銷售業績。

三軒家主任有句口頭禪,“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

她漂亮、幹練,可又是個冷美人,經她手賣出去的房子,既有軟硬件差的半坡公寓,又有兩代同堂的大平層,她還能以3億日元的價格,賣出只值1.5億日元的房子。

可是,客戶對她稱讚有加,我們來看看三主任是如何賣房的。

《賣房子的女人》VS《安家》:賣的不是房子,是世相

《賣房子的女人》


1

第一集登場的客戶是一對醫生夫妻,兩人都很忙,可家中有一個未成年的兒子。

妻子的需求是,找一間離醫院近的獨棟別墅,客廳要有直通二樓的樓梯,這樣她做家務時,可以和兒子交流。

之前介紹給妻子的房子,離醫院15分鐘,妻子說遠。客廳沒有通二樓的樓梯,妻子說不符合要求。

當晚,醫生夫妻在醫院值夜班,三主任提出可以幫忙照顧未成年的兒子。然後,她發現小孩子不願意搬家,是不想離開有奶奶味道的老房子。

於是,她把半坡上的一室一廳公寓推介給了醫生夫妻。

《賣房子的女人》VS《安家》:賣的不是房子,是世相

需求落差很大啊!

看看三主任如何搞定這家人的。一,半坡公寓離醫院只有3分鐘的步行距離;二,兒子還小,不用跟父母分床睡,客廳佈置出的兩張工作臺,滿足了夫妻和兒子的看書、畫畫需求;三,站在公寓陽臺,對面就是醫院的頂樓,即使醫生夫妻值夜班,也能讓孩子感到父親在身邊。

她還把老院中的樹剪下一枝,種進花盆裡帶了過來。

不讓兒子有孤獨感、對奶奶的回憶,這套半坡公寓全都有了。

2

再看一組客戶,三主任是如何賣房成功的。

這組客戶是天氣預報員前原小姐和她老公,對外稱是她的經紀人——津田先生。

前原小姐是“六點五十八分的戀人”,鏡頭前播報天氣又可愛又乖巧。可是,私底下,她抽菸,任性,對老公指手劃腳、任意妄為。

她想要的是五室一廳,一間放衣服鞋子,一間學習用,一間是自己臥室,一間是老公的臥室。我們的金版推銷員三主任私下了解發現,預報員小姐的老公有個賣花的情人,而他本人之前也是天氣預報員。

《賣房子的女人》VS《安家》:賣的不是房子,是世相

前原以前依賴他的天氣知識、天氣敏感度才大紅大紫。

津田先生不想離婚,只是不願意做妻子的“僕人”、“奴隸”。

三主任帶他們去了有天窗的獨棟房子,告訴二人,你們相互依賴,相互索取,誰也離不開誰。而透過天窗看天空,看星星,正是兩人從前的生活。


《賣房子的女人》VS《安家》:賣的不是房子,是世相


3

看到這裡,發現了沒有?

《賣房子的女人》雖說是在賣房子,其實,售賣的是人生。

三主任表面上是賣房子,其實,她是為客戶解決問題,解決人生的煩惱,她是為客戶規劃人生。

想和父母同住,又怕婆媳關係難處。

那就找兩套戶型一樣,只隔著一面牆的房子。

離了婚,拿到房產的孤獨富婆。

給她推銷大戶型,讓她和她的閨蜜住在一起,組成“離婚女家庭”。

人間百態,房子百態。

每一個屋簷下,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秘密。

《賣房子的女人》VS《安家》:賣的不是房子,是世相


4

一個地產置業顧問曾經告訴我,買房子的客戶千奇百怪,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百態人生。

比如,她的一個客戶是銀行核資人士,丈夫做建築設計。夫妻兩人很有錢,膝下有個女兒。幾年前,夫妻倆在城市的東區買了套豪宅,電梯是一家一戶,私密感非常強。

考慮到女兒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夫妻倆又在街對面買下一套兩居室。

女婿也不弱,在機場工作。可是,他是從農村走出來的苦孩子。每次去丈母孃家,話很少,底氣不足啊。

《賣房子的女人》VS《安家》:賣的不是房子,是世相

《賣房子的女人》


我的這位置業顧問朋友說,好在,那位銀行大姐知書達理,沒有小瞧女婿的意思。

“女婿事業在爬坡,既然我們有能力就幫他們,”銀行大姐告訴置業顧問,“生活就像樹葉一樣稠,找對象還是要找價值觀一樣的。”

5

房子,是拿來住的。

或許,《賣房子的女人》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設置劇情。

房子,是體面,是社會地位的彰顯。

房子,也可以是舒適、溫馨、溫暖的代名詞。

希望,我們都能找到一套適合自己、這個人生階段的好房子。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