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死磕,才有接近完美。


只有死磕,才有接近完美。

在一期《朗讀者》節目中,邀請到了臺灣曾經的金馬影后,現代琉璃藝術家楊惠姍及其丈夫。



  • 這個已經67歲的女人站在朗讀者的舞臺上渾身散發著一種淡然、沉靜的魅力。

命運好像特別眷顧這個女人,前半生做藝人拿獎無數,演藝事業登頂;後半生做匠人,作品驚豔眾生,琉璃技藝成就無人企及。

而在朗讀者舞臺上短短几分鐘,寥寥數語道盡了她半生琉璃創作的幾多心酸,令人噓唏不已:原來每一個成功者背後都有旁人無法看到的艱辛。


成功就是和時間死磕


楊惠姍35歲從炙手可熱的藝人陡然轉行到琉璃手藝人,半道出家,從零開始。


彼時她對琉璃行業完全陌生,琉璃雕塑技藝一竅不通,只能一點一點地翻書查資料摸索燒製工藝,一件成品需十二道工藝,每一道工藝都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失敗實驗。

這樣反覆枯燥的摸索之路長達三年半,彼時,她負債多達7500萬,卻仍未完成一件作品。

只有死磕,才有接近完美。


當董卿問她燒壞的作品究竟有多少時,她滿眼憐惜,雲淡風輕地說出了一個數字:應該有成千上萬吧。

她所有燒壞的琉璃作品皆被埋在淡水琉璃工房的後院。至今成為深一公尺多,面積10餘平方公尺的琉璃冢。

在場不少聽眾都不禁潸然動容,今日種種成就不過是昨日件件失敗的堆砌和徹悟。

有人說她作,有人說她傻,還有人覺得她是一時興趣使然,現在看來,她是痴,對琉璃藝術幾近瘋狂的痴迷和熱愛。

誰會作到拿自己畢生積蓄,不惜負債累累去幹一件事;誰會傻到耗盡自己半生芳華在高溫枯燥的雕塑房裡三十年如一日。

董卿說:有些等待一開始並不被人理解,有些等待要揹負令人難以想象的代價。

而楊惠姍卻在三十年如一日的等待裡熬成了最美的藝術。

與其說是她是在等待,不如說是死磕,和時間死磕,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就三年,三年不行,那就三十年好了。

格拉德威爾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就是對死磕最好的解讀: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只有死磕,才有接近完美。


而董卿問及楊惠姍第一件作品是在琉璃工作間建立多久後完成,她說道:在4、5年以後。

她這樣形容自己走的琉璃雕塑之路:像進入一個又黑又長的隧道,但只要有一點微光就不會放棄,一直走下去。


最終連時間都向這個死磕的女人屈服了。

現實中有很多人總在抱怨自己不夠優秀、不夠聰明。

一個被業界稱為極具藝術天賦的雕塑大師都需要長達五年以上才能出師,何況是自覺資質平庸的我們。

我們拼不了天份,拼不了才華,但我們可以拼時間,因為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誰能磕到底,誰就贏了。

成功就是和你的身體不斷死磕的過程

開普敦大學研究鍛鍊和運動科學的教授諾克斯認為每個人的意志力潛能都是非常巨大的。

他說:疲憊不是一種身體反應,而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

所以極限運動員能不斷突破常人眼中的身體極限。這些運動員知道,第一波疲憊感絕對不是自己真正的極限,只要有了足夠的動力,他們就能挺過去。

原萬科董事長王石在六十歲後開始去哈佛大學留學,一開始他覺得自己無論是腦力還是體力都無法再和年輕人匹敵,初進哈佛聽課時,自己完全聽不懂,而且當天的作業很少能在第二天凌晨兩點之前完成,整個人特別著急焦躁,以至於經常牙疼上火,苦不堪言。

後來他對自己說:覺得自己這麼大歲數還能和比自己女兒還小的年輕人一起學習,這麼難都在堅持,於是就有了信心和鬥志。

憑藉著這份信念和意志力,他在哈佛求學第一年度日如年地死磕,弄得心力交瘁,精疲力盡。但熬完了一年後便慢慢適應了,第二年他覺得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最後他順利地完成了哈佛兩年半的學業。很快便又申請去了劍橋。

在學習這件事情上他從來沒有因為年齡而膽怯和止步。

六十歲也許對很多人來說是個頤養天年的歲數,要做的就是每天喝喝茶、下下棋、逗逗孫子、散散步。誰也不願更不敢再去瞎折騰。

只有死磕,才有接近完美。

但對王石,年齡只是一個數字。

無論是攀登珠峰的成功,還是從零開始異國求學的經歷,身體、年齡都未能成為他的阻礙。

到現在他都是如此,無論走到哪包裡必須放的三樣東西之一便是書。

走到哪看到哪學到哪。

生命在於生生不息的學習。學習這件事已然成為了他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就如同每天要刷牙洗臉一樣。

吉姆·蘭德爾說:一旦你建立起強大的毅力,契而不捨地向著自己的目標或夢想勇往直前,慣性就會成為你偉大的朋友。

久而久之,你會越來越輕鬆,越來越享受。

原來不是我們的身體不能承受,而是我們的意志力承受太弱。

  • 時尚老人王德順50歲的時候演啞劇,因為要用形體表現,就逼自己練功;60歲的時候要演活雕塑,得把肥肉練掉,就逼自己把肌肉練起來;到79歲的時侯走T臺,光著膀子領著一隊模特上T臺,白髮蒼髯卻胸肌赫然。他一夜爆紅,贏得了最帥大爺、老型男等稱譽,成為了一位非常勵志的傳奇人物。

當記者問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說:

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給自己設計、想象的一條路,我要走什麼路,要達到什麼效果,這是精神的要求反映在我的身體上,要求我的身體必須這樣。

所以,很多人之所以平庸,因為他們輸在了止於平庸。

身體、年齡不過是自己貪圖安逸、逃避失敗的一個藉口罷了。

不去做怎麼知道不行,沒有全力以赴怎麼知道不能。



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

成功就是在不停的挫敗中死磕

只有死磕,才有接近完美。


  •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至理名言我們從小念到大,而真正能夠徹悟真諦的卻鮮少有人。

公司上半年組織了一個寫作訓練營,集結了數萬名寫作愛好者一起學習,承諾能堅持打完100天卡並且投稿成功過三篇的同學將有機會獲得一筆豐厚的獎勵和簽約機會。

  • 在打卡期間的第一個月收稿郵箱基本上每天都會收到多達數百封郵件,把公司的幾個小編都累到趴下;而到了第二個月發現來稿數量快速下降,每天不到100封,到第二個月末的最後一個星期每天投稿量不足30;第三個月更少,每天不到10封投稿郵件,截止到打卡結束以後的一個月時間裡,投稿者只剩下固定的那四個人。

之後公司針對所有打卡和投稿的作者做了一個統計和分析,發現100天裡只投過一次稿的佔了70%的比例,而投過兩次的佔比不到20%,投過三次的不到10%,能堅持投三次以上的更少,不到5%。


顯而易見,絕大數人在第一次投稿被拒後便選擇了放棄。

而那些一直鍥而不捨地投稿的寥寥幾人最終得到了獎勵也獲得了更大的機會和資源。

並不是這些最終成功的作者寫作水平有多好,拿出他們第一次打卡和投稿的作品與那些只投了一次被拒的70%作者比較,水平相差無幾,甚至有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還不如那些早早放棄的作者。

他們最大的區別在哪?不過是被拒稿的次數比別人多而已。

拒得多了,練得也就多了,拒多了自然也就摸索出了門道,練得多了自然也就熟能生巧了。

這個被拒的過程就是對自己承受挫敗感的意志力考驗。

若想成功,你就必須有“拒稿虐我千百遍,我待投稿如初戀”的熱情。

心理學家安吉拉·李·達科沃斯,曾花了多年時間調查了西點軍校,調查了無數的體育明星,調查了無數的商界成功人士。

最後她發現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脈,不是興趣,不是勇氣,不是長相,而是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的堅毅能力。

她的這個發現震驚了美國人,如今,培養孩子的堅毅能力,已經席捲了整個美國教育學界。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你輸得起,你就贏了。你磕得住,你就成功了。


死磕不等於傻磕

我高中有一位英語成績特別差的同學,卻又是特別努力的那種。

每天早上你都能看到他在那裡朗朗背讀;課外時間也很少出去玩,就一直坐那默寫單詞。按理來說他的詞彙量應該還可以,不應該這麼差勁。

直到有一次問他借閱草稿腹紙,他默寫的單詞赫然入目,我們都已經學了六年的英語,而他背英語的套路還是從初中一年級的詞彙量開始。


我瞬間恍然了,永遠從零開始的學習節奏,沒有針對性階段性地攻克和練習,那也就只能止步於零了。

方法不對,死磕就會很累。


實際上死磕也有兩個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論:覆盤和練習。


覆盤: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己之前做的事情做一次回顧,在回顧中總結以及思考。好的繼續保持,不好的找出來,指正和規避。

做這個動作,可以幫助你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少磕不少時間和彎路。也就是所謂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


練習:以錯誤為中心練習,練習者必須建立起對錯誤的極度敏感,一旦發現自己錯了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

關於刻意練習心理學研究裡就有一個最基本的練習時間邊界。


研究發現,通過21天的訓練,每個人都可以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培養某項習慣的第1-7天,你會感覺到“刻意、不自然”,這個階段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變。第8-14天是“刻意、自然”的階段,如果不努力堅持,還是很容易回到從前。而到第15-21天,已經變為“不刻意、自然”,進入習慣性的穩定期。



所以當你經過21天的刻意練習後,你便進入到習慣階段,接下來就是你去死磕精進的階段,你能練到什麼層級,全看你有多能磕了。

奇葩說裡有一個辯論選手艾力,他同時也是一名新東方的英語老師,曾經為了練好自己演講的能力,就採取了覆盤加刻意練習的方法。

他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地覆盤、觀察,找到需要改進的問題並用本子記錄下來,不斷地進行糾正練習,並且與下一次的公眾演講視頻進行對比,直到某個問題完全不再出現時,才會把這個問題從本子上劃去。

無數次這樣的“刻意練習”之後,他不但對於新東方的課堂演講駕輕就熟,而且還成為了一名演講師,站到了擁有成千上萬觀眾的新東方“夢想之旅”系列演講的現場。

他對自己的成功坦言道

世界上哪有什麼成功獨門秘籍,當你學會把最簡單的事做到極致時,成功自然也就離你不遠了。

所以說藉助不斷的覆盤和練習,你的死磕才能事半功倍,從而提高成功的概率和效率。

顯然死磕都是建立在會磕的基礎之上的。

所以能磕也許能讓你成功,但會磕卻有可能讓你更快地成功!

說白了成功就一個字: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