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董卓的女婿,是最有希望接任董卓,最終身首異處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董卓之亂無疑是所有精彩的開幕,如果將黃巾、十常侍之亂比作是開胃小菜的話,那麼董卓之亂就是開席的首道正菜。正是董卓之亂將曹操、袁紹等何進部曲一躍成為重要人物,作為主人公的劉關張三兄弟在虎牢關之役後聞名天下。至於反派西涼軍可謂是表現平平,除了華雄在汜水關前耀武揚威一把之外,其餘諸將皆被呂布光芒所掩蓋。不過演義中出現的“飛熊軍”卻側面證實西涼軍的強大。當然歷史上並沒有“飛熊軍”這一稱號,卻有這支軍隊的原型。他們的統帥也並非如演義中由李傕擔任而是由名不見經傳的牛輔統領,那牛輔又是有何等能力但此大任呢?


他是董卓的女婿,是最有希望接任董卓,最終身首異處

“飛熊軍”雖是小說虛構,但卻是董太師從零到壹的最好見證

女婿將軍

牛輔,東漢末年將領,其身份為董卓的女婿。至於牛輔是何緣由成為董太師的女婿,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不過從董卓選人的角度來看,牛輔大概是勇武過人得到欣賞(這點可以從呂布事件得以佐證,至於李儒是不是董卓的女婿這點存疑)。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王國之亂平定不久,已是病入膏肓的漢靈帝拜董卓為幷州牧以解白波軍之亂。條件是將自己手中的軍隊轉交給“老朋友”皇甫嵩(注:皇甫、董因王國之亂中進軍分歧結下樑子),這對董卓來說是要了他的命根子。眾所周知董卓並不是豪門望族出身,靠著自己勇武過人從西涼小吏摸爬滾打到現在,更重要這支軍隊又是羌胡混雜,其戰鬥力不言而喻。《後漢書 董卓傳》記載:“六年,徵卓為少府,不肯就,上書言: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飢凍。’牽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敝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覆上。”這些人都是董卓千挑萬選的精銳,沒了他們的董卓就像一隻紙老虎,更何況是交給死對頭皇甫嵩。這事董卓死活不幹開始變個法子拖著朝廷,靈帝無可奈何只得斥責董卓不識大體。後經妥協同意董卓帶著五千人去幷州上任(一說是三千人),令人奇怪是董卓並沒有急著去上任而是停留在河東郡。一來董卓想趁機觀察,渾水摸魚。這點從後來吳匡聯合董旻攻擊車騎將軍何苗可以看出,似乎早已佈下大局以觀洛陽大勢。二來從當時情況看來董卓前往幷州赴任難度較大,早在前一年發生的白波軍起義,這支義軍在短期內達到十多萬人並向中原腹地進軍。白波軍的老巢正處於幷州,即便董卓有心赴任但五千精兵對抗十來萬義軍也是難上加難(參考董卓黃巾之亂的戰績結果可想而知)。對於董卓來說留在河東總比在幷州機會多的多(注:董卓曾任河東太守)。兩個月之後,他所期待的事情發生,靈帝駕崩,外戚和宦官之爭愈演愈烈。大將軍何進為取得優勢聽取袁紹建議請求董卓入京逼宮何太后。迫於壓力何太后只得下詔罷免宦官。但無論是外戚、宦官都無法阻擋東漢王朝的命運。


他是董卓的女婿,是最有希望接任董卓,最終身首異處

歷史將董卓帶到權力的頂點,也註定為他寫好最後的結局

首戰告捷

同年八月,不滿足於罷免宦官的何進故技重施又一次徵召董卓入京逼宮何太后。結果宦官未滅自己倒先搭上。朝野上下一片大亂,洛陽城中更是濃煙滾滾。身在城外的董卓才明白時機已到,忙帶牛輔、李傕等人進軍洛陽。途中聽聞少帝劉辯已被中常侍張讓等人劫持於北芒山中,改道前往北芒山中。天子瞬間成為諸大臣眼中的無價之寶,對董卓來說天子是他通往洛陽的重要通行證。對其他大臣來說皇帝也是他們實現抱負的捷徑之路。或許冥冥之中的天意,董卓率先發現漢少帝。就這樣作為救駕功臣的董卓順利入京,入京之後的董卓先是認董太后為自己同宗,然後以少帝不賢立陳留王劉協為帝(這點倒算完成靈帝的心願)。再者董卓入京之後並沒有像想象中那樣燒殺搶掠,相反還特別的“大義凌然”。先斥責大臣們救駕不利,其次弔唁那些因“十常侍之亂”受到的迫害的義士恢復其名譽,例如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再次則是希望通過加官晉爵來拉攏諸大臣,最後按功封賞諸將。牛輔因功榮升為中郎將,開始掌管那支原本前往幷州的精銳部隊。但牛輔的首要任務並非上陣殺敵,而是故弄玄虛。根據《九州春秋》記載:

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復入至洛中”。人不覺,謂卓兵不可勝數。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董卓兵士少,自入京之後董卓軍也跟蜀漢一樣三種勢力組成,第一類就是董卓自身的西涼軍。第二類就是就是吞併丁原的幷州軍以及背後的幷州人士,從董卓早年的仕途來看主要活動在涼、並一帶。因此對幷州軍可謂是瞭若指掌,成了董卓極力拉攏的對象。第三類就是何氏兄弟原先部將以及朝中重臣,這些人對董卓最為頭痛的。作為頂層的西涼軍就需要靠強大的威懾力震懾其他兩軍,牛輔也很好的完成這項重大任務使得董卓成功把握朝政。這讓董卓覺得自己這位女婿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將才。只不過讓牛輔沒想當這是自己最初的輝煌,也是最後的巔峰。


他是董卓的女婿,是最有希望接任董卓,最終身首異處

呂布雖跟董卓情同父子,但董太師所信賴的則是他的女婿牛輔

懦弱無為

初平元年(190年),權傾朝野的董卓終於引起公憤。東郡太守橋瑁詐稱以京城三公之名,起檄討董,各路諸侯紛紛響應共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聯軍”。不僅如此,原先鬧的沸沸揚揚白波軍也趁此亂局進軍洛陽,董卓軍可謂是面臨前後包夾。於是董卓就讓之前立下大功的女婿去對抗白波軍,遺憾的是這支最精銳的部隊卻被白波軍打的落花流水。不得以董卓只能放棄洛陽狼狽的逃回長安留下,留下了牛輔屯安邑,段煨屯華陰,董越屯澠池的戰略部署。但相較於董越、段煨,牛輔的處境極為尷尬,這其中包含岳父董卓對他能力懷疑。這點從兩件事可以看出:首先根據《三國志 孫堅傳》記載:“卓憚堅猛壯,乃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今堅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在和親這種要事上並沒有派自己的女婿前往,相反只派其賬下校尉前往,足以證明董卓對其能力的懷疑。當然這也可以解釋為董卓本身就對這次和親不抱希望只是當做試探,不想讓女婿冒這個險,但接下來董卓與長史劉艾的對話印證這點。這事發生在董卓逃回長安之後與長史劉艾討論:“關東各個諸侯都是無能之輩,唯獨這個孫堅是個另類,告訴各位將軍要小心應對。孫堅當初西征,他的謀略與我相同,現在跟了袁家公子,最終還是要送死的。”(這裡可以看到董卓的敏銳,後孫堅果然和他估計一樣)但是劉艾不以為然認為:“孫堅用兵還不如李傕、郭汜兩人,當初的美陽之戰還不是被叛軍打敗,無能之輩。”這是說的美陽之戰是韓遂、邊章叛亂之時,車騎將軍張溫屯軍與美陽,後雙方交戰於此,張溫大敗,此時的孫堅正是張溫手下的參軍。這話雖有恭維之意(注:美陽之戰張溫賬下部將損失慘重,唯獨董卓保住全軍),但後李、郭二人大破韓遂、馬騰聯軍足以證明。至於牛輔則諸字未提,足見其能力不足。因而牛輔軍團就形成這樣一個局面:名義上牛輔是軍團長,實際執行者是李傕、郭汜二人,這點從後面的潁川之戰中可以體現。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掛名的團長也為牛輔帶來十足的好處。


他是董卓的女婿,是最有希望接任董卓,最終身首異處

董太師對這位女婿可謂是又愛又恨,將自己的精銳全留予他。不曾想牛輔卻讓他失望了

落荒而亡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太師被誅。西涼軍陷入群龍無首的困境,更要命的是徐榮、胡軫兩位中郎將歸順朝廷。唯獨牛輔、董越兩人不降,畢竟在董太師死後不久,王允就派皇甫嵩將董氏宗親屠盡。作為倖存者兩人心裡比誰都清楚王允這些幷州人士是不會放過他們。果不其然,呂布就趁李、郭二人前往潁川之際派李肅征討牛輔,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支董太師留下的精銳大破李肅,李肅本人則被呂布所誅。只不過這一仗並沒給牛輔帶來信心相反讓他膽顫心驚。《魏書》記載

:“輔恇怯失守,不能自安。常把闢兵符,以鈇鑕致其旁,欲以自強。見客,先使相者相之,知有反氣與不,又筮知吉凶,然後乃見之。”意思是說牛輔過的提心吊膽,常常把兵符攥在手上,又在旁邊擺放一把腰斬用的鍘刀來壯膽。每次有客人拜訪都要請大師前來看相,看看這人有沒有反氣,然後在占卜吉凶,才決定會不會面。總之這時牛輔心裡除了相面大師之外所有人都不信任,就連自己盟友董越也不放過,而他殺董越的理由竟是大師占卜“火勝金,外謀內之卦也。”《獻帝紀》則認為之前董越毆打過這位相師因此才會報復。這只是牛輔心裡自我安慰,認為這是老天意思而非我本意。但作為主帥的他早已陣腳大亂更不用說底下的士兵,這讓牛輔以為所有人都叛變,趕緊帶著隨從和金銀珠寶亡命。最終,被自己下屬謀財害命,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他是董卓的女婿,是最有希望接任董卓,最終身首異處

牛輔之死成了西涼軍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即是董太師的幻想的破滅,也是內亂的開始

在董太師被刺之後,牛輔是唯一有機會成為“太師二代”之人。董太師生前將這支精銳留給他就是希望在自己發生意外之後反攻長安(後李、郭二人就是最好的證明)。不過讓董太師失望了,牛輔不僅沒有勇氣反攻長安,還自斷臂膀把董越除之,可謂是窩囊至極。只不過牛輔的窩囊卻是董太師死後西涼軍的縮影,除了內鬥還是內鬥,最終是樹倒猢猻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