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學花光家裡所有的積蓄,畢業後又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誰之過?

紅酒醉雪


父母之過!!!

沒有充分的分析孩子的未來與選擇的專業技能!

好多的大學生都宅在家裡了。為啥?就是啃老族,沒有專業的技能無法再社會上生存下去。無法與自己匹配工作?無法接通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就是大學前的選擇錯誤!好多的用不上學業,只是成了高學歷的混跡生涯!

當今需要大人們理智分析孩子們的去處!長遠佈局!不能太侷限性了!導致一錯再錯!

同時要做好孩子們的疏導工作!學習只是人生的開端,人生的過程一直都要學習下去的,不要氣餒!更不要因為沒有自己的專業技能而退卻!這是毀害自己的未來生存!

孩子終究要成家立業,改放手就放手。如果你還要讓他啃老那就是真的毀了一生!

大人的義務是供完孩子學業,別的自己去創造,分開!你心疼他。他更加黏貼你!這就是大人的過錯!慣壞了[祈禱][祈禱][祈禱]



殷剛


我來說我吧,25歲,大學畢業工作一年,我小時候在農村村小讀到畢業的,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就有一種感覺我家裡很窮,多早就會煮飯,特別是感覺吃到肉都有點奢侈,爺爺奶奶是苦過來的也捨不得,小學畢業我和弟弟被爸爸媽媽接到成都在他們身邊讀書,我爸爸媽媽開了一個小鋪子,裡面隔了一間煮飯,有隔了個閣樓,他們睡上面,我和弟弟買了一個學生床那種他睡上面我睡下面,我爸爸媽媽一天都在說掙錢很累,所以潛以默化的覺得我家很窮,我要努力,到高中大學我才慢慢曉得我屋頭還將就我爸媽在成都兩套房子,一臺20幾萬的車,我讀大學我爸媽是願意共的,但是給錢總是沒得其他父母那麼捨得,我又好面子,特別每個月打錢的時候都好像有點不好意思問到父母要,所以我在大學做了很家教,大學畢業考起編制,回到老家在鄉鎮上參加工作,沒用父母一分錢了,一年到頭除了給家人買點東西,就存起錢的。

但是我也不是說父母的錯,你們是愛他的,你們也是好父母但是你現在要和孩子談一下,特別疫情當前,都會發現一定要把錢掙到那。其實我父母的教育方式我都覺得不好,我知道他們愛我,但是讓我懂事太早,我很累,我也感謝他們,因為現在如果不依靠他們我也能照顧好自己。


幸胡每一天


身邊同你一樣例子應該不少,孩子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習慣了父母的包辦,以至於,不敢踏入社會或者踏入社會後無所適從。我的鄰居從孩子上學後,媽媽就一直不上班,一直忙孩子。孩子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初中畢業考上我們這邊最好的高中,但是地址在市區,媽媽為了孩子在外租房陪讀。我總覺得這樣的模式不可取,孩子讀書固然重要,但是教會孩子如何獨立,如何樹人更重要。家長是孩子從小的榜樣,從小要讓孩子感受到他是家裡的一份子,感受到責任。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孩子買玩具的時候,要讓孩子自己挑選,讓他自己看到價格想想是否承擔的起,要讓孩子覺得這麼貴的玩具,我媽媽需要工作多長時間,沒必要為了孩子的無理要求而自己默默承擔,那樣孩子是不會感恩的,而且會導致孩子逐漸養成好高騖遠的性格。而且平時在幹活的時候,也需要讓孩子參與,只有參與了,他才能感受你的不容易。不要動不動就說,你去看書,我自己來弄就好,這些行為都會讓孩子在生活中慢慢的潛移默化。按照你現在的情況,我建議你現在一定要讓他去找工作,無論什麼工作,只要他肯踏出這步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不然他永遠都會想躲在你給他搭建的小屋裡。


毛毛天地一沙鷗


先講個小故事,過年去老家,村裡大學生可不少,幾乎每家一個,但就業的才2人,一個在鄉鎮做幼兒園教師,一個在交警作協警,其他的要麼跟父母去打工,要麼蝸居在家,一個和我發小的對我說:他兒子考得重點大學(雲南大學),賣了牛羊家產供孩子去讀,本想回來就有鐵飯碗,一個穩定的工作。可畢業來每次考試都差那麼一點點,考不上。己經考六七年,都考洩氣了,乾脆不考了,至今一家人還住在破舊的木瓦房裡……

這或許是鄉村大學畢業生的縮影,高不成低不就。想像城市裡的畢業生,自行創業,但家中又沒有資金,只有和父母去打工。或到網貸公司,金融理財公司,一些民間高利行業去從事高風險的職業。

造成很多大學生無業可就,是就業多樣化和殘酷的就業競爭機制所致,以及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的政策有關,造成大學生素質不高,多如牛毛,以前“知識改變命運”,現在“有知識不一定就改變命運”,你還得努力去爭取,通過無數次的“考試”,獲得讓你展示知識技能的平臺。

建議:①讓孩子對現今就業形勢有清醒的認識,放開所學範疇,拓展就業渠道。②給孩子一次自主創業的機會,從知識領域和興趣領域引導孩子去創業,並允許失敗。③不要給孩子從事網貸員,催收員及具有黑社會性質的黑職業和工種,學會辨析。④讓孩子繼續深造,重新學習某種行業的實用技術,如裝修,建築設計,網商,農場,廣告策劃,餐飲,服裝,超市經營等,實現轉崗轉行就業。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用,我是一線教師 ,為你解讀最新教育資訊 ,分享教師情感美文 關注教師職場技巧家教話題!助力孩子成長,歡迎關注,私信#






教書匠老石


孩子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就宅在家啃老,誰之過?追究原因,都有過。

一:父母從小對孩子的教育有缺失,唯學習論,只看分數,目標單一,不注重孩子的思想教育。孩子沒有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對孩子的需求百依百順,所以這類孩子長大了,不懂的奉獻、不懂的體諒父母的甘苦。

記得我曾經在教育週刊上,看過一篇文章,很值得我們去反思。她說我們現在的中國普通家庭(甚至條件差的家庭),正在培養著一批富二代。現在的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一切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

哪怕孩子提出超出父母的承受能力,父母也要想辦法給孩子提供。還有的父母認為,只要你好好學習,其它的都好辦。孩子就這樣嬌生慣養的長大,註定吃不了苦頭,註定不懂得奉獻,不懂得體諒父母。

記得以前政府喊的標語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政府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們都能上學,都能學文化,家長省吃儉用也要供孩子上學,因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結果好多家長都忽略教育的本質,光追求學識,殊不知學識文化是需要好的道德和修為來支撐,厚德載物才能走的久遠。

二:現在有好多的孩子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眼高手低,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退縮,不願嘗試新鮮事物。對生活也沒有積極性,對未來沒有闖勁、韌勁。

話說現在找工作是難,但現在的孩子找工作也是挑三揀四的。工資低的不願幹,苦活累活不願幹,低於自己的標準不願幹……找工作受挫,受點打擊,就一蹶不振。然後就理直氣壯地窩在家啃老,不願直面這個社會。

我弟弟從大一開始就在假期打工,上午學習,下午就去打工,忙至晚上九點下班。其實家裡人勸他在家學習就好,但他堅持自己的想法。在飯店裡幫廚,在飲料店裡加工飲料,在超市推銷產品……每個假期都樂此不疲地奔波著。

有次我問他:“為什麼要堅持打工?”

他一臉認真,振振有詞地說:“你以為我打工就是為了掙那點小錢,我在幫廚的時候學會了做飯,我在飲料店裡學會了刀功和做飲料方法,我在推銷的時候學會和人溝通,學會和形形色色的人打招呼…………打工的同時,我也學會了生存技能。”

是啊!社會也是門學問,我們遲早都要面對。社會也不是咱媽,它不會時時處處都慣著你,縱容你。只有自己做到破釜沉舟,才能闖出一番事業。


王玥嵐


上大學花光了家裡的積蓄,說明家庭經濟條件本來就不好,大學畢業後還在家裡啃老,怎麼忍心?怎麼好意思?再說了,家裡還有多少東西可啃?

沒有人願意在家啃老,明知家庭條件不好還要啃老,十有八九是力有不足。先就業,再擇業,在家裡守著肯定不會有什麼機會,何不外出闖闖?有大學文憑,找個工作養活自己肯定是沒問題的。不妨選擇一個合適的城市,邊工作邊尋找機會,同時不要忘了繼續提升自己。

我所在的單位還算可以,有的是接父母的班進來的,有的是子弟,有的是靠關係進來的,真正的外來戶不多。家裡真正有本事的,叫“子承父業”,像我們這樣的草根只能選擇相信明天,一直往前衝,沒有任何的退路,更沒有資格躺在溫床上——壓根就沒有。

至於到底是誰之過?不好說,也不便說。毫無疑問,各方都努力過,看起來也都很努力:學生本人努力過,學校努力過,社會努力過……既然有錯,既然不好衡量,乾脆大家平分好了。


上頭派掌門


現在就業難現象非常普遍。往大了說跟目前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有關,大學學風差、教學內容與實際就業需求脫節,很多學生大學幾年基本就是一路掛科玩過來了,除了一張畢業證以外別無所獲。往小了說,如果非要去爭論是誰的過錯,那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學生自身都有錯。對於家庭來說,現在再來爭執誰的錯誤為時已晚,不如好好分析應該怎麼辦

精神斷奶,逼自己一把才能改變

這種情況建議孩子自己要對自己狠一次,逼自己離開父母的庇護,要有意識有行動的開始自己的經濟和精神的雙獨立。作為父母,這個時候一定幫孩子一把,狠下心來,幫孩子“斷奶”。在經濟上,逐漸減少對孩子的支持,逼他邁出就業的第一步;在精神上,要給孩子鼓勵和支持,現在大學生就業難是普遍現象,面對就業的壓力父母必須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情況和動向,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根據實際情況,建議先就業再擇業

就業難很大一部分是是因為擇業。目前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是企業找不到人,求職者找不到工作。就是因為很多人“高不成低不就”。根據您家庭的實際情況,建議先找一份工作補貼家用,也邁出自己職業道路的第一步。如果非應屆畢業生又長期在家無工作會越來越難找工作,反之,即使是你找一個很底層的工作,也能積累工作經驗為以後謀求更高職位做好準備。而且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是大部分企業尤為看重的。

理性剖析自身優勢和短板,確定努力方向

在充分了解自己職業興趣、愛好的前提下,認真分析自己性格、能力、特點和內外部環境因素,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及知識技能結構,為實現個人發展的成就最大化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不斷提升自己,追求事業發展

年輕人幹底層的工作不丟人,但一定要抽出時間和精力充實自己。可以報輔導班、報網課,也可以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很多人的成功都是這樣一步步艱難的走過來的。奔馳大家都很熟悉,奔馳的創始人卡爾·弗裡特立奇·本茨家境清寒,他還要靠修理手錶來掙零用錢。曾在機械廠當學徒,在制秤廠裡成為“繪畫者和設計者”,在橋樑建築公司擔任工長,成立本茨鐵器鑄造和機械工廠。但由於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工廠成立之後面臨倒閉。無力償還朋友借款的本茨在窮困潦倒中,想起了老師的“資本發明”理論,決定製造可以獲取高額利潤的發動機作為人生的轉機。艱難的一步步努力中始終沒有放棄學習。

雞湯文聽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難。咱們普通人不求有多麼大的發展,只求能夠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之路,有一份能夠供自己體面生活、完成自己小成就的事業就足夠了。期待與你一起努力。


起飛大學生


早該哄出家門了,你說誰的錯?母獅子養育幼獅兩年,哺育及教幼獅捕獵。兩年後不論小獅子是否學會生存和捕食技巧了,母獅都會悄然離開小獅,迴歸獅群。美國人有一個優秀的傳統,值得中國人學習。那就是當子女到法定成人年齡後,一般會讓孩子自謀生路,而不像中國人那樣,還繼續供養。我的小表妹一家移民加拿大,18歲以後,小表妹就不得不搬出父母的家,獨自一人租房住。居住租金、學費、生活費,都是自己靠打零工賺來。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擺平!我姨和姨夫也會給她一些錢,但這些錢專款專用,只能用於旅行時使用。我的小表妹自強、自立、彪悍,讀書之餘,遊遍世界各大洲……而你的孩子還逗留在你家,你每天好吃好喝的供著,你說誰的錯?


笑怪巫


網友一:

“農村大學生讀大學掏空了家庭,畢業後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怎麼解決心理問題?”這樣的現象想必在農村比比皆是,尤其是在農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更為嚴重,把希望寄託在子女身上,就是希望子女能夠多讀點書,讀好書,這樣之後進到社會工作,不至於收入低,不至於做很辛苦的活,這是很多農村家庭中父母的想法,所以,寧願拼盡全力,傾家蕩產讓自己的孩子可以多讀書,接受高等教育,因為孩子讀書,家裡的積蓄也是花的差不多了;

但是如果孩子畢業以後,沒有自己所預想的,那麼不用考慮生計的問題,反而是需要為了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去奔波,讀了那麼多書,花了那麼多錢好像都是白費的?!千萬不要有這樣的心裡想法,需要調節一下自己,擺正心態,首先,多讀書肯定是沒錯的,至於難找工作,更何況是一份合適的工作就更難了,要相信水到渠成,不管結果有多壞,千萬不要失去相信自己的信心,這樣就很糟糕!

網友二:

其實這是一個很殘酷的問題。好多家庭都以為供出來一個大學生就能光宗耀祖揚眉吐氣。很多農村父母以為,當孩子大學畢業後就會有好工作,應該是公務員,醫生,教師等等光榮的職業。以後是否能過上好日子,是否可以在親朋好友面前倍有面子,就靠家裡的這位大學生了,所以,砸鍋賣鐵也要供出一個大學生。

而對農村出身的學子來說,自己是很明白家裡對自己的期望的,等著自己回去長臉,等著自己以後有一分體面的工作,殊不知,哪有這麼容易?先不說現在的競爭大不大,作為農村孩子,來到大城市讀書,會自然而然覺得低人一等,自卑感漸漸的就出來了。我承認作為農村孩子考上大學,必定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成績肯定是很優異的,但是大學裡不是光成績好就算數的。

當班級裡競選班幹部的時候,來自農村的孩子大多害羞,內向,甚至連普通話都說不好,更沒有自信去競選班幹。當看著那些來自城裡的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富裕的孩子在講臺上落落大方的展現自己時,來自農村的孩子眼裡只有羨慕,甚至嫉妒。

以後註定自己在班上就是默默無聞的一類,四年畢業後被人很快遺忘的一類。

網友三:

都說寒門出學子,但現實都是,家庭經濟不好的家庭為了供一個大學生讀書,往往都是傾盡家中積蓄,還要背上債務,才能夠供一個大學生讀完四年大學。

農村裡出一個大學生不容易。一旦考上,家裡人就算是拼了命也要送。因為家裡出了一個大學生,在村裡來說可以一件很光彩,很榮耀的事情,十里八鄉都會知道。父母出門在外臉上都有光。可是送一個孩子讀完四年大學真的是太困難了。很多寒門學子,心理大多數都很卑微,覺得是自己拖累了家裡。

所以在畢業後都想馬上出來工作,掙錢回報父母,以減輕心理的愧疚感。但是因為自己是家裡傾盡積蓄供出來的大學生,覺得因為自己父母受了很多苦。在面對一些基層工作,或者薪資不高的工作時,就不願意去做。這是部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

網友四:

很多舉全家之力供養出來的農村大學生,畢業以後,東闖西撞好像找不來合適的工作。於是,心中倍感失落,看著父母無奈的眼神,和鄉親們冷冷的嘲諷。他們羞愧交加,無地自容。

其實,造成這樣的後果,有社會的原因,還有他們本身的實力就不強。文憑不過硬,又沒有關係,想找好工作,確實不太容易。然後,大錢掙不來,小錢不願掙。弄得上不上,下不下。但是,這並不是他們消沉下去的藉口。

因為父母的內心比他們還要著急。要想走出困境,首先要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不喜歡乾的工作硬著頭皮也要幹,不願意聽的難聽話只當耳旁風。先不要給自己定過高的目標,幹著幹著,就會體驗到工作的樂趣,從而減輕思想的壓力。請記住:掙錢多少無所謂,給父母多少錢也無所謂。父母不會計較,更不會打擊你的積極性。他們只要看到你照農村俗語說的,在“幹正事”,“走正道”他們內心裡只會感到欣慰。感到孩子長大懂事了。

網友五:

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培養一個大學生都會花費不少的人力物力,但對於農村家庭而言,這筆開銷就顯得更為珍貴了。首先,我們簡單做個算術題,以自身為例,大學本科4年住校32000元,每個月1000元,4年將近10萬元。這筆支出對於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再者,我們分析下產生這樣心理的原因,對於本科生而言,大學4年差不多花費的10萬元支出,如果畢業時,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那這10萬元及大學4年的時間是可以慢慢回收的。但很多畢業即失業,社會遍及大學生,那這時間和金錢又應該怎樣算,尤其是當未上大學的同齡人在外打工同樣的4年賺到相應的錢時,許多人開始漸漸覺得上不上大學沒必要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首先,大學生活是學校和社會的過渡期,在步入社會時,給你的一個緩衝,怎樣學會與人相處,大學的生活是潛移默化的提升你個人素養,很多大學生畢業了會說,大學裡我什麼都沒學到,學到的東西什麼也沒用上,只是你沒發覺而已

網友六:

畢業找不到工作,歸咎2個方面。第一,大家從小學到高中,這一段的課業已讓學生很負累了,一步入大學就徹底放鬆了,在學校學不到所學知識,這需要學校的把控,雖然大學都是成人,但從小在學校長大的學生,心智還不足以用成年人來評判,仍需學校指引。

第二,大學生普遍的眼高手低,不願從底層做起,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需要大學生轉變自己的心態,眼可以高,但手不能低。尤其是農村大學生畢業了,首先需要找個工作解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不再是依靠父母,在此基礎上考慮賺錢減輕家人負擔。








標峰理評論


這不是誰的錯,這是社會大環境所造成的一種負面情況。經濟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生活的越來越好,人們的慾望越來越高,所以造成了通貨膨脹,學歷也跟著膨脹起來了。其實嚴格來說,大約只有5%的學生適合學習,他們畢業了以後也能從事技術或學術的工作。大約就是985,211的大學生這個範圍。

大約20%左右的學生,他們不會從事學術和技術類工作,但是從事與其相關的一些簡單的輔助性工作。還有大約百分之30到40%的學生,那純粹就是跟風的大學生。他們在學校裡主要是混日子,學不到真本事,所以走向社會以後。靠本事靠學歷不行,但是要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他們又不願意。所以這部分學生往往容易成為在家裡等待時機的失業孩子。

你一但孩子出現了這種情況,家長這時候都首先想到是自己在這個滾滾紅塵中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心,沒有認清自己和孩子的現實,跟著社會膨脹趨勢跑了。所以現在查責任怪誰都是沒有意義的。當然,世事萬物都是有變化的,當孩子在家的時候還是要好好的對待孩子,自己慢慢的去搞清楚原因在什麼地方,然後呢,找機會慢慢的去改變這種情況。如果實在改變不了,也不要緊,你就踏踏實實做自己事。因為每個人都會為自己負責的。總有一天他想通了,他就會自己改變自己。比如現在突然之間,全世界發生了新冠肺炎病毒這種疫情。很多90後的孩子們,要麼上了前線,要麼宅在家裡吃著日常家常飯。沒有了外賣,沒有了party沒有了大餐。所以說孩子們還是在改變。放寬心,一切順其自然,你會過得幸福快樂,大家會過得幸福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