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劉詢的杜陵遺址探究


漢宣帝劉詢的杜陵遺址探究

漢宣帝在世能知曉民間的疾苦,便躬行節儉,節省開支,改革政策,使得當世的皇朝能夠保持著興盛。可惜於公元前49年得病,安排好後事之後便駕崩了,當了25年的皇帝,享年43歲,葬於杜陵。

漢宣帝劉詢的杜陵遺址探究

杜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的杜陵原上。杜陵是西漢後期宣帝劉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來是一片高地,僪、滻兩河流經此地,漢代舊名“鴻固原”。宣帝少時好遊於原上,他即帝位後,遂在此選擇陵地,建造陵園。

漢宣帝劉詢的杜陵遺址探究

據專家考古研究:漢宣帝陵封土底部邊長172米,頂部邊長50米,高29米。陵墓居陵園中央,四面正中各有一條墓道通向地宮,四條墓道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墓道底部為斜坡墓道,均填土夯築。陵墓周圍築有牆垣,四面牆垣正中各闢一司馬門。陵冢東南575米為王皇后陵,其封土及陵園形制與杜陵相近,只是規模較小,建築也較簡陋。杜陵從葬坑發掘面積雖小,但出土的數以百計的裸體陶俑和車馬器、兵器、金餅、建築材料以及其他銅器、陶器、漆器等,顯示出西漢帝陵極為豐富的埋藏內涵。杜陵既對西漢前期帝陵禮儀制度有所承襲,又對後代帝陵發生影響,在漢代帝陵中具有代表性。杜陵的發掘使我們對漢代帝王陵墓的陵區以及禮制建築的佈局、形制有了清楚的認識,表明了西漢帝陵是當時都城長安的縮影,其陵園形制、佈局是仿照皇宮進行建造的,使我們對漢代帝陵有了直觀地瞭解。

陵園平面方形,邊長433米。牆夯築,基寬8米。四面正中各闢一門,門址通寬85米,進深20米,由門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組成。門道寬13.2米,底鋪素面方磚,正對陵墓羨道。門道兩邊為左塾和右塾。左右塾外側,分別與左右配廊相連。王皇后陵的陵園及其門址形制與杜陵陵園基本相同,唯其規模較小,邊長 330米。

寢園位於陵園東南,四周築牆,北牆利用陵園南牆東段(即陵園南門以東的南牆)。平面長方形,東西173.8米,南北120米。闢有南門3座,東門和西門各 1座。寢園裡有寢殿和便殿兩大組建築。寢殿是寢園的主體建築,位於寢園西部,東西107.8米,南北110.6米,面闊十三間,進深五間。周施迴廊,地鋪素面方磚,廊外有卵石散水。便殿在寢園東部,是一組多功能的建築群,由殿堂、院落和成套的房間組成,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設施。寢園南部有大面積的房屋建築,當為守陵者住所。王皇后陵寢園在王皇后陵園西南,形制與杜陵寢園相近,規模較小,東西 129米,南北92米。

陵墓居陵園中央,封土覆鬥形,底部和頂部邊長分別為 175米與50米,高29米。四面正中各有一條羨道通向地宮,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寬 8米,底部在封土邊處深達20米。與宣帝合葬的王皇后陵墓在杜陵東南 575米,又稱東園,陵墓封土亦為覆鬥形,底部和頂部邊長分別為 145米和45米,高24米。

陪葬墓現有封土者62座,分佈在杜陵東南、東北和北部 3處,其中以東南的數量較多,規模較大,分佈密集,排列有序。根據文獻記載,陪葬的有大司馬車騎將軍張安世、丞相丙吉、建章衛尉金安上、中山哀王劉竟等。

漢宣帝劉詢的杜陵遺址探究

陵邑位於杜陵西北2.5公里,平面長方形,東西2100米,南北 500米,是西漢諸陵邑中人口較多的一座城邑,居民中有不少“隨帝陟陵”而居的達官顯貴。劉詢是從西漢長安城的監獄裡走出來的帝王,他深知民間疾苦,平民思想較濃,當政時勤政愛民,天下殷富,結束了漢匈奴兩族一百五十年敵對狀態,史稱“宣帝中興”。在他的手裡西漢萬民度過了最後的美好時光,後來王莽改制,赤眉軍打進長安,專挖漢帝王的陵墓,惟獨留下了杜陵,可見老百姓對他的愛戴。杜陵南6.5公里處有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平君的陵墓,比杜陵小,故稱小陵。古代“小”與“少”通假,俗稱“少陵”,因此後人把之間的原稱為“少陵原”或“杜陵原”。

漢宣帝的統治使得漢朝更為的強盛,可惜啊!在當時,誰也擋不住病魔的侵蝕,只能在病痛的折磨下死去,縱是如此,漢宣帝也能名流千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