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明:擁孫反孫,全憑一寸赤心知



陳炯明:擁孫反孫,全憑一寸赤心知

開天闢地以來,有人的地方總會產生領袖,領袖不僅帶領大家生存,更許以美好的願景。陳炯明就是這樣的人。他有堅定的政治理想,認為只有聯省自治才能救中國,而這種堅持最終使他與孫中山分道揚鑣;他是天生的組織者,把華人在美國的團體組織洪門致公堂,改造成了中國致公黨;他有難能可貴的個人操守,一生只與太太廝守。孫中山常向人說:“陳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

1878年1月13日,陳炯明出生在廣東海豐縣白町鄉的一個書香門第,和很多偉人一樣,也是早年喪父。由於父親陳曦庭和祖父陳翰香先後故去,家道很快中落。母親楊氏為了維持三個孩子讀書,常常餓著肚子出去做工。一家人常為一口清粥互相謙讓,在四鄰中傳為佳話。陳炯明從小就懂事明理,入讀當時縣城最有名的學堂黃氏家塾。看他起五更、爬半夜地苦讀,一位賣豆腐的老者索性每天贈送一碗。陳炯明確實爭氣,20歲中秀才,次年娶了老師的女兒黃雲。

陳炯明沒有走科舉的路子,於1906年考進廣東法政學堂,在那裡接觸了很多新的思想和知識,還認識了一位同盟會的好友朱執信。畢業回鄉一年後,陳炯明辦了一份《海豐自治報》,揭露官場醜聞,極力宣揚地方自治與還政於民的思想。每逢當地有盜案,陳炯明都以“不均產之害”為題進行剖析。他還將小農場改為戒菸局,動員宗親會自主管理那些癮君子。

在當選為廣東諮議局議員後,陳炯明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提出了“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議案”,建議設立地方自治研究所,研究城鎮鄉自治辦法,並選拔精通法政的人員進入研究所,以推動自治。正好那年16省“請願國會代表團茶話會”在上海召開,陳炯明也參加了這次大會,但他對結果很失望,表示:“開國會為無聊之舉,不過國家處此無可如何之時,除此別無他法,隨波逐流為之耳。”陳炯明曾提出一項禁賭議案,由於賭博集團的賄賂,表決結果為贊成者得20票,否決者得35票。他拿到表決名單後,由時任諮議局書記員的鄒魯送付報館發表,頓時弄得“否”派議員聲名狼藉,全都提出了辭呈。


陳炯明:擁孫反孫,全憑一寸赤心知


1909年,陳炯明在上海參加會議期間加入了同盟會。他是香港一家秘密機關的負責人,配合黃興策劃了多次起義和暗殺行動,包括黃花崗起義。等到武昌起義爆發,陳炯明馬上在香港召集了一萬多人去圍攻惠州,這是當時廣東唯一一支屬於同盟會的軍隊。他沒有硬來,而是遊說和策反了當地駐軍。不久,廣東和平光復。之後,陳炯明被推為廣東副都督,1913年6月,升任廣東都督。

1917年護法運動中,陳炯明被孫中山任命為援閩粵軍總司令,擊敗福建督軍李厚基後,佔據閩南地區。他熱衷教育和地方建設,辦報紙大談社會主義,時人稱之為“社會主義將軍”。但政權均掌握在海陸豐,軍權必集中於陳家將,因此有人說他“打破所有財產,維持陳家軍隊”。

陳炯明曾說:“吾人玩軍人猶如耍猴也,吾人辦文化事業,才要找錢,找地盤。吾雖厭兵,但必須掌握軍隊,方能推動文化事業。”閩南是民國時期少有的一塊社會主義烏托邦試驗田,這是其他軍閥望塵莫及的。廣西李宗仁則說:“陳炯明身材魁梧,儀表非凡,但是他有一個最大的缺點,便是他總不正眼看人。和我談話時,他遠遠地目光斜視,殊欠正派。孟子說‘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大概便是如此。”

1920年,時任廣東省省長的陳炯明發布禁賭章程,生效後廣州市面上找不到一家賭博場所。為此,有人為他鑄銅像,還將一座新橋命名為“陳公禁賭紀念橋”,鐫刻禁賭事蹟於橋邊石柱上。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陳炯明很是反對,理由是非常大總統選舉不符合總統選舉法。此外,公然成立政府等同宣戰,國家又將處於戰爭狀態。孫中山再三表示,就職後即率軍北伐,成敗均不回粵,陳這才無話可說。孫自嘲道:我是廣東總統,陳是廣東皇帝。皇帝開了金口,我遵命就是。


陳炯明:擁孫反孫,全憑一寸赤心知

戎裝提劍的陳炯明

孫、陳的分歧在於:孫準備通過北伐,武力統一中國;陳主張學習美國的民主憲政,走“聯省自治”的和平統一道路。1922年3月21日,夾在他倆之間的鄧鏗突然遇刺,雙方一下子互相猜疑起來。孫中山通牒:陳炯明必須參加北伐;籌措500萬元軍費。陳自承做不到,於是遭免職。暗地裡,孫中山與張作霖達成一致,利用第一次直奉戰爭夾擊直系,誰知僅一週奉軍就敗了,張作霖恨恨地總結原因:“那邊有個陳小子(陳炯明),這邊有個張雜種(張景惠),壞了事。”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陳炯明死黨葉舉指揮軍隊對總統府發了三聲土炮,發動政變。政變訴求,一是陳炯明覆職,二是請孫中山兌現他與徐世昌一齊下臺的諾言。孫中山登上永豐艦,開炮予以還擊。此時的陳炯明正在惠州隱居,門前一下子車水馬龍,連陳獨秀都親自趕來,勸陳炯明不如加入共產黨。8月15日,陳炯明回到廣州自任粵軍總司令。1923年被孫中山組織的滇桂粵聯軍擊敗,率部退守東江。到了1925年,蔣介石率黃埔學生軍第二次東征,陳炯明避無可避,只好去了香港。

歷史證明,孫中山與陳炯明這次分裂的最大受益人是蔣介石,他輾轉上了永豐艦,短短几年時間,就繼承了孫中山的大多數政治遺產,統一了中國。

對陳炯明的叛變,孫中山極為受傷。北伐前,吳稚暉代為求情,孫說:“人人可恕,陳炯明不可恕。”吳立即跪下說:“此事關係北伐前途,先生不答應,我就不起來。”孫才勉強同意,但他要求陳寫一份悔過書,而陳則堅決不寫,最終二人未能再走到一起。孫中山1925年在北京逝世,聽聞消息,陳炯明親自撰聯悼念:

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

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

1904年,孫中山曾對美國洪門致公堂進行過整頓,以便反清革命。1923年10月10日,致公堂總部在舊金山召開大會,討論組織致公黨的問題。1925年10月,中國致公黨正式成立,推舉陳炯明為第一任總理,唐繼堯為副總理。該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直至今日都是參政黨之一。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企圖拉陳炯明下水,他則反過來要求日本歸還東三省,並在日本人給他的八萬元支票上打叉後退還。1933年9月22日,陳炯明病死在香港寓所。死前問以家事,陳苦笑著說:“吾家事無可語。”再問以國事,則連呼“共和”而終。其身後遺下老母、一妻、五女和三子,因無法成殮,只好借用他母親所備之棺。靈前置一對聯:“以撥亂致治為任,從艱難困苦做人。”後在一些親友資助下,才於1934年4月歸葬於廣東惠州西湖畔紫薇山。

香港《工商日報》刊登訃告,並評價道:“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