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有機農業者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來自日本的福岡正信他依據中國道家的“自然無為”哲學,提出了自然農法的構想。在幾十年的農業實踐中,他的這一構想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不耕作、無農藥、無化肥、不除草”的自然農法,致力於使用混有樹木種子的粘土做成“粘土丸子”推廣綠化。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1988年榮獲印度的最高榮譽獎和被譽為“亞洲諾貝爾獎”的菲律賓的麥格塞塞獎(社會貢獻獎)。播撒“粘土丸子”,是福岡先生在實踐中創造的一種不加人為因素、任作物自然生長的種植方式。“粘土丸子”是用多種作物的種子和7倍的粘土混合製成。根據不同的地域特點將其播撒在地面,若干年後,這些地區便可實現綠化,或綠樹成林,或良田萬畝。


什麼是自然——無就是一切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與中國的自然農法不同,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更加徹底,更加無為,他所認為的自然——無就是一切。在《一根稻草的革命》一書中他提到,人們之所以認為需要耕田、施肥和撒藥,認為它有價值,並覺得那樣做有成效,其根本原因是由於人類最初做了不該做的事。也就是說,人們事先創造了可使上述勞動產生價值和成效的條件。


這同人類需要醫藥的道理是一樣的。人類之所以有這種需要,正是由於人類自身造成了可使人患病的環境。健康的人不需要醫學和醫生。


只要採用一種在不施肥和不耕地的條件下也可以使土壤肥沃的正確的種植方法,那麼上述需要也就不存在了。這種方法正是他多年來一直求索的農作法。


經過30年的努力,他終於研究出完全依靠自然本身種植水稻和小麥的方法。而且,同一般的依靠科學的種植方法相比較,產量也毫不遜色。


自然農作法的四大原則


第一是不耕田 (不進行耕耘和中耕)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農田需要耕耘,這是農耕中的基本。但他卻根據自然農作法大膽地提出了不耕田的原則。這是因為,即使人不去耕耘大地,自然也會去耕耘它,而且力度還會逐年增強。也就是說,即使人類不有意識地用機械耕耘它,在植物的根、微生物以及地裡的動物的作用下,它也會受到生物性和化學性的耕耘,而且後者的效果更好。


第二是不施肥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如果人類破壞自然,並放任不管,土地會逐年貧瘠。另外,如果人類進行拙劣的耕作,採用掠奪性農作法,土地也會變得貧瘠,成為需要肥料的土壤。在自然的土壤上,動植物的生活環境越活躍,土壤本身就越肥沃。


第三是不使用農藥的原則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大自然經常是保持完全平衡的,不會發生需要人類非使用農藥不可的病蟲害,只有在進行了不自然的耕作和施肥、培養出病體作物時,才會發生為恢復自然平衡的病蟲害,出現對消毒劑等的需要。無需贅言,最明智的做法是努力培植健壯的農作物。


第四是不除草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草為自身的繁衍而生長。雜草之所以也生長,說明它在自然中發揮著某種作用。另外,同一種草不會永久地佔據同一塊土地,到時必將發生交替。


作為一項原則,應該是草的問題由草自身解決,至少不要人為地使用機械或農藥進行殲滅戰,要採取以草制草、用綠肥等控制的方法。


或許看到這裡你會覺得他只是一個理論家,狂想家,或許同樣紮根農業的你有一百個理由反駁他,更有一千的問題縈繞心頭。別急,下面是他用了40年時間在山裡種田的經驗心得來佐證自然農法的可行性。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對於不耕田,大概誰都會認為這是一時性的作法,是原始農業。然而,在不耕地不施肥的情況下,山中的林木在年年生長。如果計算其產量的話,以柑橘為例,每10公畝為2000千克,換算成大米為將近10袋。這都是多得的收穫。自然的力量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幾十年來。他一直在默默地觀察著自然,發現自然的耕耘,即鼴鼠、蚯蚓以及作物的根等所進行的耕耘,比人為的耕耘更有效,使土壤變得更黑、更肥沃。從而使他更加相信種莊稼可以不耕地和不施肥。


一般地講,農作物吸收最多的氮肥,其中70%由土壤和水供給,其餘的30%由人提供。但是,如果只取水稻、小麥和水果的果實,而將稻草等作物的莖葉全部還田,其需要量為10%,如果再造些綠肥,就幾乎無需施肥了。


如果說不使用農藥,自然的樹木和草也不會出現明顯的乾枯,大概會有人對此產生疑問。

任何一種動植物都會生病。然而,在大自然中恐怕沒有必須使用農藥治癒的病。使用農藥是最拙劣的手段,導致動植物出現異常的原因在於人類,人類只要進行反省,採取自然手段,使之迴歸大自然,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自然農作法的四項原則,不是源於“人智”,“人為”的原則,它是發揮自然的力量,遵循自然的規律。


以種植水稻和小麥的方法為例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他採用了水稻和小麥的混種,混種的方法可以簡要地歸納如下。


秋季,大約在10月份上旬左右,當稻子還在地裡生長的時候,就將三葉草的種子從稻子的上面播撒下去,播種量為每10公畝500克左右。


10月中旬,再播撒麥種(日本早熟品種“日之出”的種子6-10千克)。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是在收割稻子的兩週前播下麥種,到了割稻子的時候,三葉草和麥子若長至兩三釐米以上,就屬正常。這樣,在割稻的同時也踏踩了麥苗。稻子脫粒後,再把整根的稻草撒在農田裡。


在此前後,最好是在11月中旬以後,再把稻種(6-10克)製成粘土糰子播撒在田裡。


之後,再將幹雞糞按每公畝20-40千克的量撒在地裡,整個播種工作就結束了。


之所以把種子製成粘土糰子,這是由於如果在11月之前將稻種直接播在田裡,會被田鼠和鳥類吃掉,或出現種子自身腐爛的情況。粘土糰子的製作方法是,把稻種拌在粘土中,澆水攪拌,過篩,再進行半天干燥即可。另外,先將稻種浸溼,然後再往上撒粘土的粉,反覆搖動翻滾,也可製成粘土糰子。粘土糰子的直徑為1釐米左右。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5月割麥的時候,雖然會踩傷稻苗,但很快就會恢復。割麥和脫粒之後,再把整根的麥秸撒到田裡。當三葉草長勢迅猛,稻苗受到影響時,要連續四五天或一週將田中灌滿水,抑制三葉草的生長。


6-7月要少澆水,8月以後時常澆些過田水,不要使水在田中停留(每次一週即可)。之後,就可以等候秋季的收穫了。每十畝的產量能達到15袋以上 ,而周邊精耕農民一年幸苦耕耘的產量是每十畝10袋左右。這就是小麥和水稻混種的一個週期。


播種用1-2小時,鋪撒稻草和麥秸用2-3小時,除收割所用的勞力外,所有的勞動加在一起,種麥用1個人,種水稻用2-3個人即可。大概不會有比此更簡單的種植方法了。


40年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不用耕作的自然農法


聽到前面的介紹,也許你會說:“這太簡單了,你只是憑一時的想象。要是那麼簡單,連外行都能種。不,一定還有更好的方法。”


然而,為提出這一簡單的方法,他竟花費了40年的時間。“不戰而勝”的農作法是最簡單的方法,但又是最難的方法。也可以說是要求最嚴格的方法。


文章資料來源《一根稻草的革命》福岡正信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