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連東西、跨南北交通要道和物資集散地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荊州


荊州連東西、跨南北交通要道和物資集散地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一、城市概況

荊州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是連東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資集散地,是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市轄荊州、沙市兩區及江陵縣、監利縣、公安縣,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個縣級市,市域面積14067km2,市區面積1576.0km2,城市建成區面積65.8km2。

二、歷史沿革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人類就在此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從周莊王8年(B.C.689),楚文王熊“始都郢”,把都城從丹陽(秭歸亦云丹江口)遷至紀南城,到秦昭襄王29年(B.C.278)秦將“白起拔郢”,楚頃襄王遷都陳,楚國共有20個王在此建都,歷時411年。

荊州城與紀南城相距4.5km。春秋時,楚成王在此修建渚宮,戰國時期成為楚都的官船碼頭,進出長江的門戶。

秦統一中國後,“分郡縣置江陵縣”(《水經注·江水》),設南郡。西漢元年(B.C.206) 項羽封楚將共敖建臨江國,都江陵,後廢。唐朝武德4年(A.D.621)平肖銑,復置荊州,治江陵。唐玄宗時期被定為“陪都”。元朝時期,江陵路改名為中興路,成為地方二級行政區。明、清之際,荊州沿元朝體制,作為二級行政區,隸屬於湖廣佈政行司。

沙市亦有四千年以上的可考歷史。春秋戰國時期沙市名江津,當時已為水陸交通交匯之地。唐代,沙市始稱沙頭、沙市市,屬荊州江陵郡江陵縣。明末清初,向商貿、手工業雙重中心功能轉變。1895年5月,被闢為通商口岸;1949年7月,沙市解放,沙市市正式建置,為省轄市。

三、市域歷史文化資源

(一)歷史文化名鎮

荊州市域現有3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分別是監利縣周老嘴鎮、洪湖市瞿家灣鎮和監利縣程集鎮。

1.周老嘴鎮

周老嘴鎮位於監利縣北部,距今約有1200年的歷史,曾先後為容城國、成都王國、華容縣、監利縣的治所,2005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周老嘴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記載了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現保存40餘處革命舊址及8處革命遺址。

2.瞿家灣鎮

瞿家灣鎮位於湖北省洪湖市與監利縣交界處,至少有500多年曆史。明弘治九年,瞿文暹在此插標造田,是瞿氏家族第一代開拓者。乾隆年間,得名瞿家灣。清及民國時期,瞿家灣日益昌盛,商賈雲集,成為聞名遐邇的湖鄉古鎮。2007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1931年3月至1932年9月,由賀龍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在瞿家灣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現今還保存有中共湘鄂西省委員會、中共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等革命舊址群,其中革命遺址18處,國家級史蹟及代表性建築21處。

3.程集鎮

程集鎮位於湖北省監利縣西部,程集鎮距今800餘年。南宋嘉定年間,有程姓富戶在此地臨水處闢建石級碼頭開店設鋪,形成集市,始稱程家集。2007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

(二)文物古蹟

荊州市域文物古蹟分佈廣泛、類型多樣。截止2017年12月,市域範圍內未列級不可移動文物4077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總計61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61處。被公佈為縣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共計3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11處,縣(市)級18處。主要分佈在荊州區和沙市區,少量分佈於其他各縣市。其中位於監利縣程集鎮的明清古建築程家集民居,被喻為“最具湖北特色的商埠建築”,體現出以木構架、灌鬥牆、天井、天鬥、螞蟥攀、亮瓦和木排門為代表的建築特色。現被公佈為縣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寺及石刻共計21處,其中省級1處,即承天寺碑;縣(市)級20處,主要分佈在松滋市、荊州區和公安縣,少量分佈於沙市區、監利縣和江陵縣,主要為石碑、石馬、石象等。

其他文物古蹟有17處,主要為鐵牛和古樹名木。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即鎮安寺鐵牛和李埠鐵牛;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分佈在荊州區和江陵縣,大部分為明清時期的古銀杏、古松等古樹名木,此外還有象牙化石和魚化石產地等。

四、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荊州擁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主要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手工技藝等。目前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項,省級3項,市級13項。共計21項。其中,荊河戲、鼓盆歌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山民歌、說鼓子、囉囉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對於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具有積極作用。

五、中心城區歷史文化資源

(一)城市格局

1.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東西長3.75km,南北寬1.2km,城牆高9m,周長11.28km,城內總面積4.5km2,護城河環繞古城。古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向呈帶狀。城牆因地起伏,順湖迂迴,十分壯觀。

清朝時期的荊州古城總體格局分東西兩城,滿城與漢城。據記載,康熙二十二年(A.D.1683),八旗兵駐荊州,置荊州將軍府,城中築一橫牆(即今天的屈原路),將城隔為東西兩城。東城住旗人,稱“滿城”;西城住百姓,稱“漢城”,實行等級劃分。滿清時期統治階級實現等級隔離的城市格局形態依稀可見。

古城西、南各有一處城門,北、東各有兩處城門;滿城以將軍府、鼓樓為中心,南部有宮學府。漢城的署府是主要建築,同時散佈著大大小小的廟宇、祠堂及官府建築。

荊州城牆是由水城、磚城、土城構成,城牆採用條石及磚砌成;城牆內坡取黃土夯築;城外是護城河。一水、一磚、一土構成了荊州難以逾越的三道屏障,因而有“鐵打荊州”之說。

荊州古城南面城牆依岸線延伸,東、西、北三面通陸地,南門與小東門俱通水路,出門不遠便是長江的駁岸碼頭,古代由水師扼守,倘若戰鬥失利,從長江乘舟撤退,兵馬可迅速通過。這樣的佈局,在國內古城牆中實屬少見。

荊州古城防禦體系周密,有五座藏兵窟,可容兵士百餘人,窟上下兩層或三層,窟內壁又有藏兵洞及瞭望孔,射孔有不同方向,可齊發暗箭,設計精密。

古城牆古城門六座,均保留完好,城門樓現存兩座,分別位於寅賓門和拱極門,氣勢恢宏,頗為壯觀,是荊州古城的歷史性地標。

荊州古城內的傳統街巷保留了明清時期的空間尺度和線型,是反映明清荊州古城街巷格局的重要載體。在古城西門、北門和南門外也保留有一些老街,見證了城市跨越城牆、在外圍發展的空間發展序列。

2.沙市古城

沙市歷史上為商業港口城市,城址對長江的依附性極強,傍水築堤建城,街巷路網沿江展開。

沙市古城牆始建於南宋,迄今已有800年的歷史,曾幾度興廢。現存兩處遺址:一處位於烈士陵園東北,一處位於中山公園北部春秋閣至動物園一帶。兩處共長約800m,城高4~5m,頂寬2~3m。沿北城牆原開有四處城門,現今已不存,但仍可以從現今以原城門命名的道路路名上得到驗證。城內文物古蹟眾多,有萬壽塔、章華寺、春秋閣、文星樓等。

明末清初時期,沙市經濟極為繁華,城內街巷縱橫、車流馬龍、行人如織。據清人劉獻廷所著《廣陽雜記》雲:“沙市明末極盛,列巷九十九條,每行佔一巷,舟車輻輳,繁盛甲宇內,即今之京師、姑蘇皆不及也。”

明清時期商業比較繁華的街巷基本集中於江堤和原來的便河河道兩側。至今沙市濱江一帶仍保存了數條歷史街巷,有勝利街、民主街、中山路(西段)、崇文街、迎春坊、解放路、忠誠街和迎喜街等,反映了沙市近代商業文化。

(二)歷史文化街區

1.三義街、得勝街歷史文化街區

三義街、得勝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荊州古城大北門內外,北抵北環路, 南接荊州北路。三義街取意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得勝街取義關羽班師凱旋,沿街百姓歡迎得勝將士。作為城北的交通要道,三義街和得勝街曾經有過相當長的繁榮期。

三義街、得勝街歷史文化街區保存有一定數量能體現荊州傳統民居特色的院落民居,街道兩側的小巷格局完整,尺度宜人。三義街至今仍保留有青石板鋪地,得勝街則保持了南高北低的起伏形態。

2.荊州古城南門歷史文化街區

古城南門歷史地段位於荊州古城南門內外,主要包括南門內的冠帶巷、南門大街、愛民街,南門外的東堤街和西堤街。南門城頭上原先有一座城樓名曲江樓,為紀念唐代韶州曲江籍宰相張九齡被貶任荊州長史期間登樓賦詩吟詠而命名。

古城南門歷史文化街區內保存有一定數量的歷史建築。南門外東堤街37號為修道院,建於20世紀初期,木製磚混結構,主體建築以西方建築風格為主,同時摻雜中國古建築特色,是研究當時建築特色的重要實物資料。

3.勝利街西段歷史地段

勝利街西段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沙市老城區中心地段,東起沙隆達廣場西至江漢南路。勝利街的形成大約在唐代,以水運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古沙市經濟活動的主要場所。清代時因建築在靠近長江的古堤上,岸邊多埠頭,得名“九十埠”,後因商鋪密集,名稱遂演變為“九十鋪”。

勝利街從沙隆達廣場到江漢南路仍保留了原青石板路,街道寬度4~6m,沿街界面進退有致,兩側小巷尺度宜人,歷史風貌依舊。街區現存傳統建築約200餘棟,多為清代建築,也有少數明代和民國時期的遺存,以位於大賽巷到梅臺巷的近30棟鄧家祖屋最具代表性。傳統建築大多數都是前店後宅的2層多進式磚木結構,一個建築群少者4進,多者8進,每進之間有門廊相通,各棟房屋都鑿有水井。每棟房屋之間都有封火高牆隔絕。安排有序的房間、寬敞通暢的廳堂、佈局巧妙的天井,精美的板壁裝飾、雅緻的木雕樓欄、簡約的鏤空花窗、精湛的石雕柱礎,反映了荊楚地方特色。

4.中山路-崇文街歷史地段

中山路-崇文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沙市老城區南部,荊江大堤以北,沙隆達廣場以西。歷史上,崇文街和中山路都是沙市經濟繁榮之所在,因荊江大堤堤街和堤外灘街發展而日漸繁華。中山路集中了大量民國時期的商業建築,有老同震銀樓、老天寶銀樓、徐萬源布莊等。崇文街往昔多設絲線作坊和包頭店鋪,現存一定數量的歷史建築,其中黃州會館舊址是沙市幫會文化的重要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