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廟堂到江湖:淮安金天德大鐘的故事

從香火繚繞、梵音陣陣的邳州陽山寺,到巍峨高聳的淮安朝宗門城樓,歷經八百餘年風雨的金天德大鐘至今保存完好,靜靜地懸掛在勺湖公園的金鐘亭內。

 

從廟堂到江湖:淮安金天德大鐘的故事

 在淮安古城的西北隅,古運河之濱,有一座風景秀麗的古典園林——勺湖園。在勺湖園的北側,巍然屹立著一座古樸雅緻、挺拔秀麗的金鐘亭。亭內懸掛著一口造型古樸、莊重典雅的巨大銅鐘,因其鑄造於金代天德辛未年(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九月十四日,故俗稱“金天德大鐘”,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淮安金天德大鐘被譽為江蘇四大銅鐘之一,1982年3月被公佈為江蘇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金天德大鐘鐘身呈圓柱形,鍾鈕造型為連體雙龍,身上披掛鱗甲,四足撐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王第四子蒲牢的形象。傳說中蒲牢受到撞擊就會大聲吼叫,故一般用來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期望鐘聲能因蒲牢的相助而洪亮悠揚。大鐘肩部九乳,相距均勻,腰部有三道弦紋,使鐘腰呈上下兩部分。上部鑄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國泰民安,法輪常轉”十六個陽刻楷書大字,分列大鐘四面。並有銘文十四行,每行二十字,約二百四十餘字,楷書陰刻,系介紹此鐘的鑄造經過及官民姓氏。鍾唇呈八瓣荷花形,鐘口有陰刻“最響”二字。

 

從廟堂到江湖:淮安金天德大鐘的故事

 據鐘上銘文記載,金天德大鐘前後經過三次鑄造方才鑄造成功。第一次鑄造沒有成功,第二次雖鑄成了,但大鐘“聲嗄不揚人不樂”。第三次是工匠將銅料籌集齊備後,邀請太守及合郡官員等眾親臨觀看,“一鑄即成,聲音鏗橫,大眾欣然”。普照寺長老超公和尚欣然以刀作銘曰:“洪鐘三鑄,待今乃成,以誠感幽,惟太守明,鏗然發韻,和暢而橫,聞者肅警,人無隋情,置之陽山,億年永鳴”。

  該鐘鑄成後,本置於邳州陽山寺,因何轉運來淮已無從可考。據傳,明成化六年間,在淮安城西管家湖,每逢風雨交加的夜晚,撐船的船伕行至管家湖湖心時,常常會聽到湖心處鐘聲陣陣,響徹四方。船伕因此留意觀察,果然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見有兩口巨鍾隨波浪翻滾浮出水面,有隨波翻滾上岸的趨勢。船伕見此情景就將此事報告給了在淮擔任漕運總兵的平江伯陳銳。陳銳聽聞此事後,就挑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在管家湖邊設香案,虔誠以禮祭之。命人下湖捕撈,果獲其中一口大鐘。曾有詩曰:

寶氣金精閟,高樓奠一隅。
齋魚依梵宇,題雁近浮圖。


籠鑰推仙吏,樅鏞仰奧區。
知音如不遇,歲歲管家湖。

金天德大鐘因此又被淮安人稱為“靈鍾”。淮安在歷史上位於淮河下游,黃淮交界之處。曾屢遭水患之災。金天德被打撈上岸後,就被地方官員置於淮安北門角樓之上。因北方在傳統陰陽五行學說中屬水,而大鐘在五行中屬金。金生水,金乃水之母也,母鳴則子安。置金天德大鐘於北門角樓有寄希望於大鐘來震懾淮水,祈求淮水安瀾之意。故角樓又被稱作“鍾角樓”。角樓下有鐵人,相傳為明洪武年間,開國軍師劉誠意(伯溫)來淮時,覽淮城之風水,擔心洪澤湖水氾濫,高家堰倒塌,侵襲淮城。故鑄鐵人一個,高數丈有餘,以右手指西南向鎮之。又云因淮安新城地下因黃淮水勢數次上漲,恐城有危險,故鑄造鐵人一個用以鎮之。也有人說鐵人並不是明洪武時期所鑄,而是明嘉隆時所鑄,究竟是何人何時所鑄,已無從可考。  

 金天德大鐘自被置於北門角樓之上,便承擔起了為淮城居民報時的使命,由淮安衛守門士兵專門派出一人每日負責撞鐘。晨鐘暮鼓,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的計時方法。鐘樓撞鐘報時,這在沒有鐘錶計時的古代,對人們的起居勞作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鐘樓的鐘聲,是催促文武官員勤於政務,提醒百姓辛於勞作的號令。  

 舊時淮安鐘樓起更時敲鐘一遍,五更時再敲一遍。鍾之擊法,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再擊十八響。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朝夕兩遍,合成一百有八,以符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之全數”。崇禎年間又移大鐘於北門城樓之上,昏曉擊之,“昏曉之聲,幾聞百里”。到了清康熙三十二年前後,淮安來了位知府大人李經正。一年夏天,這位李知府因患眼疾,無法處理公務,就住在府衙後的餘樂園中養病。每日夜間,當鐘聲響起,李知府則目疼難忍,故命人不準敲鐘,大鐘從此不再昏曉擊之,久不響矣。當時淮城北門一帶住了許多大戶人家,尤以姓張和姓陸的兩戶最為興盛,是當時北門一帶有名的名門望族。自大鐘不再敲響後,張陸兩家也逐漸衰落。時人因此附會說:“鐘不響,則獐(張)鹿(陸)皆沉睡不醒,故衰也”。但淮城北門一帶沒有以前繁華,卻是不爭的事實。  

 清道光二十二年,淮安重修北門城樓,北門城樓上沉寂已久的金天德大鐘也因此次維修城樓而“重加拂拭,金光燦然”。主持此次修城的清代大儒,淮安著名學者丁晏經詳細考證,將金天德大鐘與山陽縣學戟門前唐《楚州屬官題名石柱》列為淮郡金石最古之物,並對大鐘上的銘文詳細研究編成《淮安北門城樓金天德年大鐘款識》一書,收錄到他的學術著作《頤志齋叢書》中。  

 從香火繚繞、梵音陣陣的邳州陽山寺,到巍峨高聳的淮安朝宗門城樓,歷經八百餘年風雨的金天德大鐘至今保存完好,靜靜地懸掛在勺湖公園的金鐘亭內。金天德大鐘就像一位飽經世事滄桑的老人,目睹了淮安這座古城五個多世紀的滄桑變化,經歷了淮安歷史上的興衰榮辱,現在仍在默默注視著千年古城淮安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金天德大鐘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為研究淮安古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是淮安燦爛歷史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