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學越來越多地採用英文原版教材上課,真的是好的趨勢嗎?


開眼看世界是好事,但私以為英文原版在國內更適合作為reference.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某領域有一本(外文)大師之作,我們應當選用這本原版教材還是本土編寫的教材?

如果已知學生有意出國,那讀原版就當是學習外語了——但國內高校並不應當做這種假設。那麼,若學生只想學點知識,畢業後自由發揮,很明顯我們有更好的折中方案:好好做翻譯版……

1. 對於中國學生(在國內接受高等教育)來說,儘管英文教材的優點很多,但缺點也不是沒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讀得慢。這並不是trivial的小問題,而且常見的理由如總體詞彙不難/都是重要的專業詞彙/細讀加深理解……都不足以justify讀得慢的事實。

因為造成的結果不僅僅是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還意味著更難把不同的section串聯起來。section by section確實可以應付階段性的midterm/final,但真正做research又總覺得自己的框架沒搭起來(假設只讀了第一遍+只做了少部分習題)。碎片化地看了十章精到的表述,想串聯起來又再看一遍,完了還覺得是自己天資不行沒能一遍領悟……學知識夠難了,還是少在語言關給自己找麻煩。

我本人閱讀教材的效率還算過得去,但我讀的時候仍有“不通暢”的感覺。這裡的不通暢是相對母語水平而言的:多數留學生都可以很自如地閱讀外語材料,但是有多少人閱讀英文或其他外語文獻的速度能和閱讀母語材料接近甚至持平?要真正達到類似“第二母語”的水平,即使是留學生也需要一段時間,在國內環境就更難了。

2. 翻譯版本可以做的更好。很多人似乎默認語言之間的隔閡如不可跨越的鴻溝,但實際上沒那麼誇張。很多英文經典之作的翻譯版純粹是譯者不用心/翻譯水平太差……我曾數次偷懶想看國內的翻譯版來考前突擊,讀了某幾本物理教材之後我才意識到這要麼是機翻要麼是趕工外包。老實講,抓幾位美本+phd,以幫助準備qualify的名義付10倍工資讓他們把這些phd一年級教材花一年都好好翻譯一遍,估計成品都更好……我猜可能在國內做翻譯版沒什麼收益所以只有少部分教授花心力去做這件事?比起搞大範圍教材改革+深化英語教育,看起來還是高薪僱幾位phd全職協助翻譯更划算……

題外話:在我看來基礎物理課上,語言差異造成的翻譯錯漏不該這麼大。但如果是對於cs這樣基礎操作和日常用語必須是英語的專業,情況應當又有所不同,或許有足夠的必要性使用原版教材。

3. 好好做翻譯版和更多引進國外經典教材不衝突,完全可以同步進行。給學生提供質量合格的翻譯版教材作為主要學習材料,同時在非常重要的定義例子上參閱原文,個人認為是種較為合理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