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兵謠 讀後感


鐵兵謠 讀後感

2019年11月,《白浪情》綜合群刊發了邱榕木老戰友的長篇小說《鐵兵謠》出版發行的消息。我第一時間與邱榕木戰友進行了聯繫,僅3天時間,邱榕木戰友就將此書快遞給我。收到書後,我愛不釋手,連續閱讀了3遍。使我彷彿又回到了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風餐露宿,沐雨櫛風”的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我細細品味,感慨萬千。

鐵兵謠 讀後感

圖為:邱榕木老戰友贈送我的小說《鐵兵謠》。

《鐵兵謠》實際應為“鐵兵頌”,她是一曲歌頌鐵道兵精神、謳歌鐵道兵軍魂的時代讚歌。小說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書共24章,30萬字,以鐵道兵某部“二營九連一排三班”這個英雄群體為切入點,採用記述、倒敘、紀實的手法,謳歌了鐵道兵在人民解放戰爭中從組建東北鐵道縱隊到抗美援朝的搶修搶建,從建設“福建前線”的鷹廈鐵路到“備戰備荒”的成昆鐵路,從“三線建設”的襄渝鐵路到“西部大開發”的青藏鐵路,一直寫到鐵道兵“兵改工”以後的整個過程。全面反映了鐵道兵戰士“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為了國家的鐵路建設,“舍小家、為國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哪裡需要哪裡去”、“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讀來酣暢淋漓。

鐵兵謠 讀後感

圖為:邱榕木戰友著《鐵兵謠》。

《鐵兵謠》故事情節清晰,文風樸實幹練,對人物的刻畫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特別是對革命烈士毛浩方、毛森海、榜玉一家“雙烈士”的描寫,感人至深,使人不禁潸然淚下。小說中通過對周賀煒、楊素梅、葛寶坤、張洪柱、丁勇敢、谷存金、席志奎等人物真實性格的描寫,突出了小說的鮮明主題。他們之間的對話樸實無華,毫不矯揉造作,沒有任何“高大上”的言詞,更沒有“口號式”的詞語,好像就是自己身邊、非常熟悉的某位戰友、親人,讀來感覺親切自然。如張洪柱由參謀到到連長,再由股長到幅參謀長,喊口令都是一如既往,聲音洪亮有力,人物性格特色鮮明。這使我想到了我們20團的張幅參謀長,從我到新兵連起,直到老連隊的多少年後,他每次到連隊檢查工作時,對戰士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同志們,我主要是來看望同志們……。”而且每次都是這樣,這就極具他的個人性格特點。小說寫到戰士們的幽默有趣、高興之事或喜人之處,也能叫人不禁“噗嗤……”笑出聲來;寫到悲壯感人之處、戰士們遇到危難的境地,以及與戰友、親人難捨難分的離別之時,都能叫人熱淚盈眶;寫到戰士們吃的那些苦,糟的那些罪,受的那些累,使人猶如身臨其境,心裡就有一種酸酸的痛楚,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鐵兵謠》寫到周賀煒與楊素梅在部隊結婚的場面,真實感人。戰士們常年處在大山深處,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枯燥無味的生活,在那種“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環境下,據說有人“看到一頭老母豬都感到秀氣”。在看到一位活生生的軍嫂時,怎不令戰士們欣喜若狂。特別是在討論新婚對聯時,那個熱鬧的場面,讓我記憶猶新。記得我們部隊在新疆修建南疆鐵路時,我那時擔任連隊文書,連隊有位山西籍戰士的對象來隊結婚,他們新婚的“紅雙喜”是我給剪的,對聯也是我給寫的。在寫對聯時也像小說中描述的那樣,一開始也是爭論不休。最後,一位江蘇銅山籍的戰友提出一幅對聯:“英雄直插臺灣島、豪傑活捉蔣光頭”,大家認為,這幅對聯既有現實意義,又有革命的浪漫主義精神。連隊領導也覺得,這也就是戰士們在一起樂呵樂呵,並沒提出不同意見,就被採納了。使得戰士們每次路過那個家屬房的門前,都是會意的要“哈哈哈……”的大笑一番。

《鐵兵謠》寫的在打隧道的施工中,所遇到的諸如塌方、冒頂、透水、管湧、排除啞炮等極其危險的事故,在鐵道兵的每支部隊,幾乎全都遇到過。且這些危險,隨時都潛伏在戰士們的身旁。特別是遇到地質複雜的工程,更是如此。我們部隊在新疆修建南疆鐵路時,也都曾遇到過。記得在打新光隧道時,有一次塌方面積較大,塌落的土石方量非常的大,有一個排全部被堵在了裡面。幸虧當時團營首長搶險及時,措施得力,才沒有造成較大的傷亡。這件特大事故,按說當時是屬於絕對的軍事機密,是絕不允許外洩的。但不知是怎麼回事,沒過幾天,就有幾十位四川籍戰士的父母一起來隊探望,找部隊首長要人,給團營首長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動。後來經調查瞭解才知道,是我們連一位四川籍戰士,無意之中在寫的家信中透漏了此事,結果可想而知。團營首長認為,他的這個行為這是屬於洩露軍事機密,就給了他一個比較嚴重的處分,直接就讓他退伍回家了。可這些在目前來說,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了。就算是秘密,也應該解密了。

鐵兵謠 讀後感

圖為:鐵道兵戰士開展隧道攻堅戰。

《鐵兵謠》通篇充滿了一個“情”字。在小說中到處體現出戰友情、兄弟情、同學情、夫妻情、母子情、軍民魚水之情;幹部關心戰士,戰士相互關心,“五湖四海”皆兄弟的戰友情誼;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的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特別是在遇到大災大難面前,為了搶救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保護國家集體財產,鐵道兵戰士毫不顧忌自己的安危,衝鋒在前,享受在後,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真實再現了鐵道兵戰士的人間大愛和滿滿的家國情懷。特別是書中毛森海烈士英勇的犧牲時的場面,使我想起了我的同鄉戰友周本同烈士。他犧牲時的場面與毛森海烈士極其相似,只是毛森海烈士為了救人,被塌方的石頭砸中了背部,壓破了心肺,而壯烈犧牲。而周本同烈士則是被石頭直接砸中了頭部,當時就把頭給砸扁了,令戰友們悲痛欲絕。我在《懷念戰友周本同烈士》一文中,記述了這一場景。我轉業後也曾到周本同烈士家中,探望他的父母,與他的哥哥在一起抱頭痛哭……。值得告慰的英烈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鐵道兵的繼承者——中國鐵建集團,目前在打隧道的施工中已全部使用“盾構機”了,根本不需要人工打眼放炮,再人工向洞外運渣。就連原來洞內的成峒澆築,也是先在洞外預製好構件,再運到洞內進行組裝,大大減輕了人力的勞動強度,安全風險也大為下降。

《鐵兵謠》在寫到毛森海烈士英勇犧牲的故事的時候,使我想起了我在部隊時,聽到的一個莫名其妙的故事。那時是“文革”時期,極左思潮氾濫。當時,我們部隊有一位班長表現特別突出,工作認真負責,大小勞動積極肯幹,入了黨,部隊還準備給他提幹。可在一次類似於毛森海烈士犧牲時的那樣的事故中,他奮不顧身先後搶救出好幾位戰友,最後他自己反被隧道塌方的土石方埋在了下面。後來,在戰友們齊心協力的努力下,才把他給搶救了出來。後經檢查,他只是受了點輕傷,並無大礙。要是按照那時候的文藝作品,這個時候他應該慷慨激昂、非常豪邁的說:“不要管我!救戰友們要緊……!”可是他被搶救出來後,說的第一句話卻是:“哎呦,我的娘哎……!”這句話本是人類最本能的反應,也是質樸純真的,符合我們民族的人文倫理,也是大眾百姓一般的口頭習慣。可就是這句話,使他的英勇行為被淹沒,也斷送了他的前程。不久後,在團黨委討論準備給他記功時,有一位參會領導提出:“這個人不突出政治,在被搶救出來的時候,不是先考慮戰友,而是他自己的老孃。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他的娘。這說明,他的靈魂深處還是‘私’字當頭,沒有戰友的階級友情,不能給他記功。”就是這樣一句沒有人情味的發言,使這位老班長與這個“功臣”的稱號擦肩而過,而後退伍回鄉,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鐵兵謠 讀後感

圖為:鐵道兵戰士在架設橋樑。

《鐵兵謠》寫到在修建成昆鐵路龍骨甸大橋時,一位21歲的1968年江西籍戰士,在澆築大橋7號橋墩的施工中,不幸掉進正在澆築的大橋橋墩裡英勇犧牲,並被永遠留在了這個橋墩裡。這個故事曾一度在網絡和微信上廣為流傳。相傳是,有一座鐵路大橋,在兩山之間,且橋隧相連,至今有解放軍戰士(現已換為武警)站崗值勤,不允許遊客停留或拍照。據說是中間有個橋墩,正在澆築時,一位戰士不幸掉落進去,搶救已經來不及了,這位戰士就被澆築了進去。為了尊重這個戰士,讓這位戰士安息,也不願打破這份寧靜,所以才這樣做的。李衛華戰友也曾在“白浪情”群裡對此事進行了澄清,說鐵道兵部隊沒有此事。其真實的故事是,2020年2月27日下午,中央電視臺第三頻道《回聲嘹亮》節目,在回憶西藏軍區歌舞團《洗衣歌》(歌伴舞)的創作過程時,一位目前仍然守衛著這座大橋的武警中尉,在節目中講述了這個故事。其真相是,解放軍在進軍西藏的時候,為了解決缺糧、後勤補給及運輸面臨的極大困難,保障進藏物資的運輸,黨中央決定,在進軍西藏的同時,要修建川藏公路。進藏解放軍工兵部隊在建設川藏公路怒江大橋時,有一個正在澆築的橋墩,在上一個工班澆築完混凝土下班後,一位技術員爬上高高的橋墩,檢查工程施工質量,但因混凝土剛倒進去不久尚未凝固,且工作面狹窄,這位技術員不慎掉了進去,且越陷越深,怎麼也爬不上來,最後陷到了胸口以上。待下一個工班前來上班時,發現了這一情況,可這位技術員已與混泥土融為一體,而壯烈犧牲。犧牲時的姿勢是,右手握拳蜷在胸前,左手伸開高高的舉起,張著嘴巴瞪著眼睛,好像是在喊著什麼……。這一工班及時上報了這一情況,部隊首長急忙趕來,但已無法取出遺體。最後首長決定,將這位技術員留在橋墩裡面,就作為一個永遠的豐碑來紀念,並安排戰士日夜站崗守衛,直到現在(因怒江大橋在地勢險要而且地質複雜的深山峽谷裡,是四川至西藏唯一一座能夠通行大型車輛的橋樑,也是一條重要的戰備通道,被稱為川藏公路的“咽喉”,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由武警站崗守護,目的是防止敵特破壞,特別是戰爭時的破壞。現在雖然新建了怒江大橋,老的怒江大橋已經拆掉了,但這個橋墩還永久的保留在了怒江之上,作為一個永遠的紀念)。所以,這個故事是確實存在的,但並不是發生在鐵道兵部隊。邱榕木老戰友將其借來,融入到小說之中。因為它是小說,作為文學藝術作品,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有些虛構的情節,也是合情合理的。特別是這個故事體現瞭解放軍戰士的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反而還給小說增添了靚麗的色彩。

鐵兵謠 讀後感

圖為:新建的川藏公路怒江大橋,原橋墩還仍舊保留。

《鐵兵謠》也稍微有點遺憾之處,一是書中沒有寫到戰士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荒種菜,大力發展養豬事業,想方設法改善連隊生活的內容;二是書中還缺少戰士們的業餘文體生活,成立連隊演唱組,開展戰士業餘文化體育活動的內容,比如組織戰士們上文化課、打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等;還缺少吃飯前唱歌、看電影之前“拉歌”等內容。書中只是寫了排裡進行理論學習和教唱革命歌曲的故事,戰士們以苦為樂,以苦為榮的業餘文體生活不夠豐富多彩,顯得鐵道兵的連隊生活還不是很豐滿,留下了一個小小的遺憾,但也瑕不掩瑜。

《鐵兵謠》描述了鐵道兵戰士在那個艱難的歲月裡,為國家的鐵路建設,脫離世間名利之韁,不畏艱難險阻,高唱著《鐵道兵志在四方》,以昂揚的鬥志,與天鬥、與地鬥,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面貌,傳承了鐵道兵的傳統文化精髓,弘揚了鐵道兵的不朽軍魂,通篇充滿了正能量,為我們弘揚鐵道兵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

2020年2月28日寫於臨沂

注:未經本人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