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說“讓我來”:瞭解“自我意識敏感期”,讓孩子更優秀

1. “讓我來”

最近,2歲的兒子的口頭禪又變了,無論什麼是都是“讓我來”。

個頭小小,開高門,辦過小凳子說:“讓我來。”

帶他出門,開車門,一把搶過我的鑰匙:“讓我們。”

我要上班,摁電梯,第一個衝出房間:“讓我來。”

這本來沒什麼,可有的時候確實令人抓狂。

孩子總說“讓我來”:瞭解“自我意識敏感期”,讓孩子更優秀

  • 比如我上班快遲到,急著要走的時候,他慢慢悠悠搬過來小凳開門時;
  • 比如和朋友約了,時間緊急,他費了半天力也打不開車門的時候;
  • 比如姐姐搶先一步幫他摁了電梯按鈕的時候;

這個時候,他就會“哇”地一聲大哭出聲,怎麼哄也哄不好。

這些事情還是他力所能及的,還有一些他明明幹不了,還是非要自己來。

每天泡奶奶,他就會搶過來勺子,一定要自己親自放在奶瓶裡;奶瓶口很細,他的手也不穩,往往弄得到處都是,氣得我幾乎抓狂。

吃晚餐的時候,我會提前裝一碗粥給他,粥很燙手,他又想移動位置,我要幫他拿碗他不讓,結果剛一端起,就啪嗒打碎一地,讓我恨得只想打他屁股。

昨天晚上,兒子在睡覺的時候突發奇想,發明了一個“野餐墊”遊戲:

將睡覺的小杯子鋪開在床上,然後自己躺上去。

可是,他甩來甩去,被子還是不聽話,要不這裡翹起來一個角,要不那裡皺皺巴巴。

結果兒子不高興了,看到一點不完美,就非要自己重新甩直,把我幾乎逼到床下。

當我想要搭把手的時候,他憤怒地將我的手打開,“我來,讓我來。”

我吞下滿腔的怒火,把他提溜到床的一邊,壓低聲音威脅道“如果再吵到我睡覺,我就要狠狠打你屁股。”

兒子終於在我的淫威下屈服了,而我也不禁想:為什麼這個年齡的孩子這麼惹人厭?


2. 認識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期”

在《媽媽是超人》中,呆萌可愛的咘咘有一天突然從小公主變成了“熊孩子”,她撒潑打滾,無所不為。

孩子總說“讓我來”:瞭解“自我意識敏感期”,讓孩子更優秀

咘咘推波妞/ 《媽媽是超人》

  • 賈靜雯給她扎頭髮,她嫌棄媽媽“扎的像草”;
  • 賈靜雯教她唱歌,她不但拒絕學習,還趁其不備將歌詞全部抹掉;
  • 賈靜雯堅持教她唱歌,她卻沒有妥協,還把氣撒到妹妹波妞身上,一把將妹妹推倒在地。

孩子是故意在於你唱反調嗎?

表面上似乎如此,但實際上她是在用這樣的行為宣告:我長大了,我要做我自己。

每個孩子在1歲半到2歲的時間裡,都會經歷一個特殊的時期——自我意識形成期。

在這個時期裡,孩子慢慢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且知道自己的名字、喜好、需求和願望。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測試“鏡子測試”。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 Beulah Amsterdam發表了一項實驗,他悄悄地在6-24個月的嬰兒鼻子上粘一小紅點,然後把他們放在鏡子前。

孩子的媽媽指著鏡子裡的影像問孩子:“那是誰?”之後研究者們開始觀察嬰兒的反映。

6-12個月嬰兒的行為好像在鏡子裡的是另一個人,他們會做出接近的動作,如微笑、發出聲音等。

13-24個月的嬰兒看到自己在鏡子裡面的樣子不再感到特別興奮,有些看起來反而有些警惕,對這種行為的一種解釋是嬰兒這時的行為很自覺,但是這也可能是面對其他孩子的反應。

20-24個月的嬰兒開始能夠通過指著自己鼻子上的紅點,清楚地認出自己。

每個父母都會呵護和關懷孩子,無論他們多大,都會將他們當成手心裡的寶。

然而,孩子們終會長大。

這個“自我意識形成期”,正是他們從父母的保護中,真正探索世界、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3. 做到這4點,讓“熊孩子”變成“乖寶寶”

一開始,我認為對付2歲的熊兒子,最奏效的方法就是“威逼+利誘”。

但很快,我發現自己錯了。

前兩天,在我的棍棒之下,兒子痛哭著鬆開了按電梯的手指,但很快他就不把我的威脅當回事了,依舊我行我素,不管不顧。

後來,到朋友阿敏家做客,看到她的女兒熱情大方有禮貌,自己做事不用幫。

孩子總說“讓我來”:瞭解“自我意識敏感期”,讓孩子更優秀

我不由感嘆:“生男生女就是不一樣,你們家是小天使,我們家是混世魔王。”

阿敏對我說:

“不是這樣的,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你越壓制,他就越反抗。等到反抗到無法反抗了,他就會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你應該慶幸,小寶還願意配合你的‘遊戲’。”

我大驚,連忙向阿敏請教育兒之道,她給我了這四點建議。

第一步,接納行為,理解情緒。

孩子的每一種行為和每一份情緒的背後,都會有其原因。當孩子喜歡說“不要”、“討厭”、“我來”的時候,記住:他們不是故意冒犯你,而是要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別暴躁,彆著急,同理接納他們的情緒。

第二步,尊重孩子,合理滿足。

以我的兒子為例,他堅持要自己開門、按電梯、攪拌奶粉的需求,其實都是正向合理的,這時候我不應該責罵和打擊,而是應該尊重和肯定,並且在合理的範圍內,讓他做出最優選擇。

比如,在前一天晚上,就和他明確規則:媽媽第二天要七點四十出發,你必須在七點四十之前自己開門,按好電梯等媽媽。

這樣,不但尊重了孩子的意願,而且讓他了解了規則。

第三步,注意安全,設置規則

還有一些情況,是孩子尚未達到能力,卻偏偏要完成的,比如過馬路。

朋友阿敏跟我講過,她女兒當初一定要自己走,自己過馬路。

這時,阿敏沒有將就,而是十分嚴厲地制止了她的行為,並對她說:“你可以在公園自己走,但是一定要我牽手過馬路,否則我們馬上回家。”

女兒一開始當然不聽,阿敏就將她拉回了家,女兒知道這就是原則,所以每次過馬路,都會乖乖配合。

第四步,溫柔而堅定,共情與擁抱

2歲左右的孩子,在國外被稱為Terrible Two,是最不受大家喜歡的年齡。

這個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也有了自己的小情緒,經常因為一件件小事就陷入悲傷和憤怒之中。

如果一味打擊,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受到傷害,其實,在他們發脾氣的時候,媽媽的一個擁抱就足夠了。


4.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是讓他自己做選擇

J. K.羅琳說過:“正是我們的選擇,而非我們的能力,成就了今天的我們。”

我至今還很感謝阿敏對我說的那句話:“你要慶幸,你的兒子如今還跟你作對。”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身為父母,我們即使深愛,也無法陪他們走完一生的路途。

每一對父母子女,都是漸行漸遠的旅程。

我們多能做的,不是儘可能多的替他做選擇,而是儘可能讓他們自己做選擇。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為更好的孩子,我們也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共勉。

孩子總說“讓我來”:瞭解“自我意識敏感期”,讓孩子更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