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國示範怎麼扛得住這個大旗?


深圳全國示範怎麼扛得住這個大旗?

圖源NASA

在這副NASA 2018年公佈的衛星圖可以看到,夜色中的中國繁華的三個亮光板塊

京津冀、江浙滬、粵港澳像夜空中最亮的星璀璨的閃耀著。

連片的經濟城市發展都源於一個規律,核心城市

京津冀的首都北京,江浙滬的上海、以及粵港澳的深港廣澳。

北京依靠首都身份吸引大量企業進駐,但過度的人口流入產業進駐,單依靠北京一座城市無法將生產要素分配達到最優化,那麼產業轉移以及人口分流就是城市疏導的最優配置

北京的1-7環從內而外逐步向外,將產業分層,功能區分辨明顯。由北京聯動產生環北京的世界級京津冀城市群

深圳全國示範怎麼扛得住這個大旗?

圖源VCG.COM

在粵港澳大灣區亦是構建多核心城市群,深港廣澳11座城市聯動發展。

深圳異常亮眼,2018年深圳在全國GDP排名中位居第三。被國家提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到“香港毗鄰深圳,兩座城市關係緊密,香港將積極促進深港在科技創新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

顯然,這一政策賦予深圳的權力和義務是寬廣的,把深圳推至高點,深圳加速發展將比改革開放時期更加迅猛,不僅要謀劃深圳自身發展,核心概念是帶動周邊城市共同發展將這一發展模式作為全國標杆展示給世人看。

深圳全國示範怎麼扛得住這個大旗?

圖源VCG.COM

深圳從現在到未來會輻射哪些產業給到周邊城市共同發展?

現成熟四大支柱產業

文化創意、高新技術、現代物流、金融業

戰略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綠色低碳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數字經濟產業、新材料產業、海洋經濟產業。

未來產業:生命健康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機器人產業、可穿戴設備產業、智能裝備產業、海洋產業。

深圳全國示範怎麼扛得住這個大旗?

圖源VCG.COM

細數產業結構高新技術產業佔據主導地位。

再回歸2018年深圳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動態,2018年高新技術企業新增3185家,總量14415家、居全省第一、全國大中城市第二。初步測算,2018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3871.71億元,同比增長11.6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296.63億元,同比增長12.73%。深圳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成為全國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基地。主要產業園區包括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深圳軟件產業基地,深圳天安雲谷產業園等。代表性本土企業有華為、中興等。

引用自深圳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深圳全國示範怎麼扛得住這個大旗?

圖源VCG.COM

大量的企業湧入發展,讓入駐深圳這種超一線城市產生一些問題,高昂的土地成本生產成本

會無形中形成一個企業准入高門檻。“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話深入人心。但不可不考慮的企業生產成本利潤壓縮了企業生存空間。“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這就是真實寫照。

要依靠深圳進行產業發展,辦法就是疏導與分流。到周邊城市東莞、惠州、汕頭、中山謀求發展。論距離和產業符合度

東莞的松山湖是企業的優選選擇。

為什麼是松山湖

深圳全國示範怎麼扛得住這個大旗?

圖源松山湖管委會

從產業方面看,松山湖的產業結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智能裝備製造產業、新能源、新材料。與深圳的發展規劃不謀而合。

更加重要的是較低的生產成本和優良的發展環境,就是這些因素吸引到“華為”來到松山湖,同時華為所帶來中下游及相關服務商進駐松山湖發展不計其數。龍頭企業的虹吸效應越發明顯,資源整合,整條供應鏈的閉環式構建成為高新技術的發展目標。

外來人口流動至深,從生活成本和供給需求關係影響到人才留存。所以無論是深圳本地人還是外來人才,在環深圳居住都是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