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條約中為什麼要求拆掉大沽炮臺?

納蘭談史


大沽炮臺始建於明朝,清朝取代明朝之後對大沽炮臺進行了增建和加固。無論是在明朝還是清朝大沽炮臺都是守衛北京的門戶,在明朝時期還不那麼明顯,但到了晚清大沽炮臺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倘若大沽炮臺被敵軍從海上攻陷那麼北京城就會保不住,從兩次鴉片戰爭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多次進攻大沽口,大沽口守軍頑強抵抗給英法聯軍造成了嚴重的傷亡,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僧格林沁曾指揮守軍重創英法聯軍而且還擊沉了好幾艘軍艦,英法聯軍艦隊司令赫伯也被炮彈擊中受傷,後來英法調來重兵大沽口守軍雖然進行頑強的抵抗但是終究武器裝備懸殊太大被迫撤出大沽炮臺,隨後英法聯軍佔領大沽炮臺,並對炮臺進行了損毀。

鴉片戰爭的慘敗使請政府不得不放下天朝上國的高傲,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其中的代表當屬李鴻章做的最為風生水起,他不但一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海軍艦隊,同時在他的支持下中國分別引進了鐵路,兵工廠,造船廠等等重工業設施,他的這一些列舉措對後世影響巨大。早期的大沽炮臺使用的依舊是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的前裝火炮,在當時軍事科技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李鴻章奉清政府的命令讓人出國考察,準備購買新式火炮加強大沽口的防衛。

經過考察李鴻章等人對各國的岸防火炮經過對比選中了由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210毫米和340毫米克虜伯岸防大炮,這些進口來的岸防大炮被分別安置在大沽口的威字號,鎮字號,海字號等重要炮臺上。同時聘請了德國的教官對大沽口的炮兵部隊進行訓練熟悉操作這些巨炮。1900年慈禧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向八國聯軍宣戰,隨後八國聯軍幾十艘軍艦在大沽口海外集結,八國聯軍的軍艦分不同的批次向大沽炮臺進攻,炮臺守軍不畏強敵屢屢發炮擊中八國聯軍的軍艦,可是畢竟力量懸殊雖然炮臺守軍英勇抵抗但最終大沽炮臺還是淪陷,炮臺守軍大部分戰死。

大沽口炮臺陷落之後八國聯軍長驅直入先後佔領天津和北京,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眼看局勢難以收拾慈禧緊急命令李鴻章與八國聯軍談判求和,在北京李鴻章與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其中最重要的一款就是拆毀大沽炮臺,並永遠不得在大沽口新建炮臺設施和駐紮軍隊。八國聯軍之所以要拆毀大沽炮臺除了他們在進攻大沽炮臺時傷亡慘重外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沽炮臺是北京重要的海防屏障,失去了大沽口這個海防屏障大清帝國的統治中樞就會時時刻刻在列強的武力威逼之下。


微風書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只是因為大沽炮臺是首都北京的門戶,扼守海河。

沿著海河可以溯江而上,直接殺到北京。

所以列強想要攻打北京,就必須首先佔領大沽口,摧毀大沽口炮臺。

圍繞著大沽口炮臺,發生過無數戰鬥。

即便清末,列強就4次攻打過大沽口炮臺,分別是: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

其中三次是慘敗,但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戰鬥,滿清卻打了個大勝仗。

1年前的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戰鬥,9000清軍駐守落後的4做炮臺,2個小時就被1200名英軍打敗,四散逃走。

咸豐皇帝無奈,被迫向列強屈服,簽訂了《天津條約》。

隨後,咸豐將大沽口的防禦任務,交給最信任的僧格林沁。

當時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可以說是滿蒙貴族中極少有的優秀將領。

僧格林沁花費了1年時間,在大沽口修建了9座炮臺,自造和從西洋購買了高達260門大炮。

在炮臺四周還修建有防禦步兵的工事,防止英法聯軍炮戰不勝後,使用步兵強攻炮臺。

僧格林沁還在海河設置了多道攔阻線,都在炮臺的射程內。

1859年,英法聯軍乘坐22艘軍艦和汽船,再次殺到大沽口炮臺。

僧格林沁很聰明,他明白即便是這9座炮臺,大小火炮260門。

其中1萬斤大銅炮11門,5000斤銅炮2門,5000斤至8000斤鐵炮36門,新購的西洋鐵炮23門,也不足以和英法聯軍這麼多軍艦對抗。

他巧妙的裝成已經逃走或者不敢還擊的樣子。無論英法聯軍如何試探性開炮,僧格林沁都不還擊。

英法聯軍由此錯誤判斷,僧格林沁已經逃走或者根本不敢攔阻。

他們堂而皇之的將軍艦看到海河口內,開始拆毀三道封鎖線。

然而,封鎖線極為堅固,英法聯軍花費幾個小時時間,直到下午才突破封鎖。

沒想到,此時海河突然退潮,導致幾乎所有大型軍艦都擱淺。

此時,僧格林沁命令開炮,260門大炮立即猛烈射出炮彈。

由於平時訓練較多,大炮的命中率很高,連續擊中敵艦。

搞笑的是,由於軍艦擱淺,而當時的英法軍艦都沒有炮塔,每艘軍艦隻有幾門火炮能夠開火,根本不是炮臺的對手。

1個小時炮戰後,參戰的英法軍艦全部被擊沉或者擊傷。其中參戰的13艘軍艦,6艘重創,4艘沉沒或者全毀,只有3艘帶傷逃出。

當時英軍還不死心,派出步兵從陸地強攻炮臺。

誰知道,炮臺前面全是海河形成的沼澤,還有大量的陷阱、壕溝和木柵欄。

英軍陸戰隊根本無法靠近炮臺,成為火炮的靶子,最終只能逃走。

此戰,英軍傷亡578人,算是非常慘重,英法聯軍倉皇逃回杭州。


到了1900年,第四次大沽口戰鬥,八國聯軍也是打了一天一夜才佔領大沽口炮臺。


所以,必須將大沽口炮臺拆毀,並且在天津到北京一線允許洋人駐軍。

說通俗點,這就像今天的禁飛區,有了這個以後,列強隨時可以盤你。


薩沙


光緒二十七年(1901)七月二十五日,清政府與十一國政府在北京簽訂《辛丑條約》,解決義和團戰爭所遺留的問題。該條約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共有十二款加十九個附件,其中第八款: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現已設法照辦。

為何要拆除大沽炮臺?如果說天津是京師的門戶,那麼大沽就是門戶上的鎖鑰,只要進入大沽炮臺,再進入北京就輕而易舉了。列強之所以一定要拆除大沽炮臺,就是要剷除清朝的軍事力量,實現對清廷的軍事控制。一旦清朝北方再發生類似義和團運動之事,那麼外國就可以毫無阻攔地進入北京了。

此外,列強這樣做也是為了報復。畢竟在1900年攻打大沽口時,清軍憑藉大沽炮臺對列強進行了有效的反擊,造成了不小的傷亡。據統計,大沽之戰,聯軍在陸路陣亡33人,受傷103人;在艦艇上陣亡28人,受傷131人,其中俄軍最多,陣亡19人,受傷70人。共計陣亡61人,受傷234人


老照片


其實作為滿清的首府,北京城一直都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它的戰略防禦能力很弱,而且他戰略縱深防禦很少。

什麼是戰略縱深?北京城的縱深防禦很少!這一點在明朝的時候幼有所體現,天子守邊關,北京城就在賓館那一旦遊牧民族南下,突破了前面的長城,北京城就直接暴露在了敵人的進攻蜂王之下,這樣的話,北京城的縱深防禦至少也讓當時主持北京城防禦問題的那些軍事將領感到十分頭痛。

所以在修建山海關的同時,還修建了大沽口炮臺,用來測驗北京城的防禦,同時也是為了當時封鎖海關的任務,由於倭寇嘛,大家都懂!

後來隨著滿清政府的建立,事實上,面對北方的威脅已經日益減少,可以說已經高枕無憂,但是此時卻面臨另外一股力量的進攻,那就是列強列強從海上進攻天津,進而以此為據典,拿下北京城,這是一條固定的入侵路線。一條進攻路線暴露出來,北京城一個特有的問題,那就是戰略防禦縱深特別少。

戰略防禦縱深有什麼作用?第一,延緩敵人的進攻鋒芒,說不定能夠通過戰略縱深消耗敵人的物資,迫使敵人退兵。第二個作用,那就是給戰略要地的人提供一點兒反應的時間 為什麼在冷戰期間,美國人一直反對前蘇聯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太快了,從導彈發射到命中美國的華盛頓,五分鐘的時間,美國總統有什麼時間去反應這個?

所以北京城這個防禦問題,以及給北京城的黃氏宗親反應時間的問題,這一點就提上日程了,如何才能夠做到的,那就是修建大沽口炮臺,修建大沽口炮臺,這相當於在這兒釘了一顆釘子,你如果繞過我,(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我的炮臺可以直接轟進你的部隊,迫使你停下來進攻我消耗時間,如果你打我那我通知後方早做準備,要麼撤,要麼打你們自己決定。

所以大沽口炮臺成為了滿清政府作為整體海洋防線至關重要的一環,一直在經營和修繕。由森格林慶提出以後,清政府一直在完善對於大沽口炮臺,火炮口徑以及火炮縱深攻擊的一個整體的建設。

在李鴻章上臺以後,更是提倡對於中國近代化的建設,所以在德國購買到了大量的先進的大口徑的火炮,成批次的列裝到了大沽口炮臺裡面,這樣的話,列強對於清政府的最大的威脅就遭到了某一樣東西的阻攔。

清政府以前是怎麼被列強逼迫著籤各種各樣不平等條約的,就是把軍艦開過來把自己的部隊登陸天津,然後直接沿著天津一路打到北京城,那你清政府不想投降也得投降,現在多了這麼一個大沽口炮臺,在這裡處著,那最有效的直接威脅方式已經被你給打破了,那我得想其他的辦法,其他的辦法也很麻煩,打起來根本就沒有任何保障!在歷次的進攻裡面,列強的部隊都在大沽口炮臺遭遇到了一定程度的阻擋,是有一回吃了大虧,所以列強覺得清政府這個大沽口炮臺不能存在。

列強想要幹什麼?他想要把清政府變成一個屬於他們的殖民地,政府能夠讓中國無條件的,源源不斷的提供給他廉價的生產原料和生產力,任何阻礙他控制中國政府的所有的軍事建設以及政治建設都被他給摧毀掉!

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的時候,第一次進攻就遭到了當時運河沿線的防禦體系的阻擊,讓八國聯軍感到十分頭痛,因為這個國家開始要反抗了,此時此刻必須得趕緊找一個辦法讓他停止反抗,最好的辦法,那當然,把他所有的武裝手段全部去除掉!

已在簽訂《辛丑條約》的時候,大沽口炮臺必須要拆,拆了八國聯軍才放心!


漩渦鳴人yy


大沽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港口,拆掉大沽炮臺,等於北京的海防被撤出,一旦需要,列強的軍隊隨時可以在大沽登陸,直接進攻北京。所以列強要求拆掉大沽炮臺,實際就是剝奪清廷的反抗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