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問問題:張家界少數民族有哪些習俗?

沈孟棟


在張家界市內,分佈著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達70多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50%。少數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此外。還有少數滿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

下面我選擇幾個張家界常見的民族來說下

土家族風俗

張家界土家人最忌諱的數字是36。在土家人心目中,36這個數是個“劫數”,甚至連3斤6兩、3元6角、3尺6寸等數字亦在禁忌之列。如記序號,當排到35後,便又從第一開始記。一生中,最怕36歲生日。屆時,要穿上紅布內褲,或扎一條紅腰帶,據說如此可以禳解掉36歲所帶來的煞氣。民諺雲:“三十六,接跟頭,人到三十六,不打官司要賣屋。”有的人到了36歲這一年,邀請親友,擺設宴席,提前賀生祝壽,來賓們要在主人屋內放鞭炮,以避煞氣,席上,親友們還要向過生日者祝賀一番,以求吉祥。


土家人對外族人忌用土家語,忌用粗話、鄙話和不禮貌語言;晚輩對長輩忌直呼姓名、平輩呼叫姓名忌不帶姓,男女之間忌呼“逮、喂”;晚輩對長輩忌呼“逮、喂”;忌長聲呼叫,如“啊——”;有病人忌說“不高、不長、死、亡、完了”等語;有人去世,忌直說“死亡”,而改用“作古”、“歸天”、“走了”等替代,對生意人忌說“折、虧、損、耗”等字。忌男女同坐一條板凳或相對坐視,忌男人觸及女人腰部。忌遇見別人時或當總別人面吐口水。忌留鬍子。婚嫁喜慶之際,不準說“分開、分離”之類的話,更不能談喪葬之事,否則,認為會帶來災禍。


白族風俗

白族家庭裡,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你)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


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髒話,不準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白族民間娛樂活動豐富多彩,種類繁多,有賽馬、盪鞦韆、耍麒麟、潑泥賜福、跳花盆、跳山羊等。


盪鞦韆:白族山區森林密佈,藤條縱橫林間,農民與山民平時採蕎伐木,砍柴取暖,常於藤條蔓枝過手,練就蕩藤攀索的本領,極喜愛盪鞦韆的活動。每年春節,山區,常在大榕樹下捆綁篾索以成鞦韆;壩區,則在寬敞的壩坪立起三四丈高的杆架綁紮鞦韆。最精彩的莫過於青年男女雙雙同蕩,這時常贏來圍觀群眾的戲耍逗趣。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吃肥羊;冬至節吃炒養粒和羊肉場。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滷製的幹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榔。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不能做紅包菜餚。進扭時長輩上坐晚輩侍奉。

苗族風俗

在這裡長年居住的苗族兄弟的服飾是別緻而簡樸的,自古以來,自種棉麻自紡紗,自己織布自縫衣。在杏月春光之中,我們所見的苗族男子,上身著對襟衣,外套小背褂,腳上偶見蹬草鞋,打綁腿,頭戴花格絲帕,腰間圍有寬幅布帶。而女子的服飾要明顯得比男子講究。一般女同志衣著都配有繡花滾邊,頭戴絲帕,後高前低,堆積成橢圓形及螺形狀,顏色分青和白兩種。


苗族婦女還特別喜歡銀質首飾,頭上、手上、胸前大都五光十色,各種圖案以及雕有各種花紋的銀飾物,輕走和小跑均可發出叮咚作響的清脆聲音,格外引人注目。心靈手巧的苗寨姑娘不僅會繡花、紡紗織布,還都有編織各種美妙圖案花帶的手藝,苗家姑娘織花帶,佩帶身上,不僅僅是圖美觀,最重要的是為了防身。

她們所編織的花帶的動物圖案,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其花紋同蛇一樣,這樣便可以使蛇誤認為是同類,使人不受其害。看到這些編織精美的花帶,還能聽到熱情好客的苗族老鄉述說著美好的傳說:相傳在遙遠的年代,居住在苗嶺地區的居民經常遭受毒蛇的襲擊而被無辜傷害,寨子裡有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她經仔細觀察,發現毒蛇若遇到其他蛇類便都會自動迅速離開,就仿照毒蛇身上的花紋編織出與蛇身粗細般的一條花帶。把這種花帶在下地或上山時纏在腰間,如遇到毒蛇便從身上解下,花帶對著蛇略一擺弄,毒蛇誤認為遇到了同類,便迅速逃走了。這種辦法還真靈,使許多苗族居民免受傷害,就這樣慢慢地在居民中傳開了。


自那以後,苗族姑娘編織花帶也就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了。苗族花帶經代代相傳,越織越快,越織越美。遊客有時也可看到心靈手巧的苗族姑娘手持一根牛骨針,揮針走線,如流星閃爍一般,一根一米多長的花帶用不了幾小時就編織出來了。所編花帶也由原來的單一的為了防止蛇傷發展後來的多種用途。

張家界在沒有任何工業汙染的理想環境之中,大自然世世代代養育著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各兄弟民族和睦相處,繁衍生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漸漸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地區的民族習俗,既美好又極有生氣。


青玉綰海樓


很多

不坐門檻

別人生娃,去串門,要認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