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體楷書基本功怎樣理解?如何去實施練習?

多元靜墨


歐體可以說是唐楷中最難練的,難就難在用筆用筆細膩,變化微妙,容易寫的板滯僵硬,還難在結構嚴謹,不易把握,難在結構險絕,稍不留神便會寫成印刷體。正因為她難,初學書法更易從歐體入手,歐體一旦練好,打好基礎,再在學習其他也便信手拈來。如何實施練習?自然要攻破用筆關和結構關。



用筆。歐體的用筆乍一看好像都一樣,其實不然,如入筆角度、粗細對比,雖然相差不多,但還是存在著諸多變化,忽略了這一點便陷於呆板的境地,這一點需要仔細研讀字帖。歐體用筆的這些特點也正是他的高妙之處,即變化微妙。


結構。首先嚴謹,歐體的結構極為成熟,表現出的特點便是嚴謹,寫的過於嚴謹乃至四平八穩便真的寫成了印刷體。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便是嚴謹之中寓險絕,險絕重在度,即險而不怪,歐陽詢便是這樣處理的。


古風書法


大多數人

95%以上的人

連學習書法最基本的一關都過不去,或者不願下苦功夫去過。

是什麼關呢?

就是基本筆畫這一關。

我們不說過多的筆畫,我們只說那幾個最基本的筆畫,如:

1、點

2、橫(只說長橫)

3、豎(只說垂露豎)

4、撇(只說豎撇)

5、捺(只說斜捺)

6、鉤(只說橫鉤)

這六個最基本筆畫衍生出的那些複雜的筆畫我們先忽略。

你寫吧!

標準範本在哪兒?

你臨的在哪兒?

把標準範本和你臨的拼圖到一起,自己看看。

就全明白了!



老跨鬥


大家好,非常高興與大家就這個問題分享一點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楷書是練好字最重要的基本功,歐陽詢楷書又是練好楷書最快速有效的書體,那麼怎樣才能練好歐陽詢楷書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練書法和楷書的關係及歐陽詢楷書在楷書中的重要性。

實踐證明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必要基礎,從楷書入手是最為科學的,從魏碑和隸書入手行不行呢,行!但都不如楷書來的便捷高效。我們知道遠足時抵達目標的線路有很多條,當然這是理論上的,實際最佳路線只有一條。什麼是最佳呢,針對大多數人的綜合評估自然不走那些過於陡險的近路,也不會走那些過於迂迴平遠的路,必要時候可以捨棄迂迴而選擇冒險,有時候也一定要迂迴一下。不是單純的為了抄近道就去走陡路險坡,或為了安全就永遠迂迴。現在需要辯證地科學地考慮一下入門的問題。

那麼,說到楷書起碼有四大高峰要提,這四大高峰各有特點,不論走那條路目的都是跨越高峰到山峰那邊去。從那條路走呢。又要面臨選擇了不是?答案是歐體。歐陽詢或以歐陽詢為宗師的以後各個時代的“歐體”,比如今人有田老師為代表的歐體。是不是非要先學歐體,這要根據自己的現實情況和客觀條件而定。在學歐體之前有幾種情況需要大家瞭解和參考。

舉個通俗點兒的例子,手上有三種材料,第一是小麥第二是麵粉第三是饅頭,這是麵粉的三種前後不同的狀態,次序是不可逆轉的。好了如果我們要做些麵點,首選的原料應該是麵粉,而不是小麥和已經蒸熟的饅頭。你要是做煎饅頭片當然可以直接選饅頭了,而不是現用小麥磨面,或拿麵粉現去蒸饅頭。“取法其上”指的最佳之選就是我這個比喻要說明的問題。不同的水平選不同的教材和老師。老師是可以選的,掛羊頭賣狗肉的也很多。田老師水平高,他精力畢竟有限不可能培訓所有人。

對於初學者或已經入門的人或有一定造詣的書法愛好者來講,身處不同的層次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會事半功倍。盲目崇拜“名家”選錯了“老師”那隻能是浪費精力浪費錢財。有人推薦寫顏體,有人推薦寫柳體。推薦的人或許是好心,但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是有規律的。看我給你分析分析。

歐陽詢一直被世人推崇為“翰墨之冠”。歐陽詢的楷書影響力最大,明清以來官方的館閣體都是歐楷,不寫歐體連狀元都沒機會了。看多了反而覺得不一以之為奇了,當時的考卷、公文、刻版等官方書體基本都是歐體。何為歐體?是以歐陽詢為代表的楷書寫法,在歐陽詢之前已經有類似書體出現,歐陽詢只是在繼承前人智慧的同時進行了提煉加工。歐體出現在唐代初年,也就是公元550-650年之間。上承隋朝,根源追溯到魏晉,思想裂變的大時代。生產力發展後的文化繁榮給歐體產生和進化提供了沃土,當時還沒有顏柳趙呢。自唐以後,歷代學歐者代不乏人,而且是人才濟濟。因為學歐而成名者舉目皆是,自唐以後很多書法大家都有著學習歐體的經歷。實踐證明,學習歐體是通往成功、實現理想的一條可行的平坦的近路。

鍾繇(yáo)(公元151年-230年)

歐陽詢(公元557年一641年)

顏真卿(公元709年—784年)

柳公權(公元778年-865年)

趙孟頫(fǔ)(公元1254年1322年)

鍾繇是楷書確立的標誌人物,前面承接著漢隸,是隸書與楷書過度完成階段,楷書這時候還是嬰兒時期,偉大前賢地不懈追求和探索實驗和不斷的努力創新才有了後來書法的輝煌。魏碑就是楷書的又一分支,魏碑是當時的很多工匠直接用刀鑿來刻沒有毛筆書寫的過程,所以金屬石頭的結合產生了特殊的面目,筆畫構成上跟楷書有太多相同之處,楷書發展到隋末時正好是青少年時期,可塑性是最佳的,歐體在這四體中時間最早,我一直認為歐體就是上面講的“麵粉”,後來的顏體是參照過歐體並吸收歐體的元素髮展出來的,經過了盛唐輝煌,楷書進入了青壯年。柳體在唐朝後期了,因為作者在書寫創作過程中為了標新要刻意迴避前人的特點。這怎麼說呢,越是早起步的越有初創優勢,這個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形式美法則更接近一般規律,因為沒有太多的約束,顏體輕易就能避開前人的特徵,另闢蹊徑。在筆畫上要跟前人走不同的路線,你方我就圓,你收我就展,你中宮緊湊我就四面開張。這也還好。反正發展是一代比一代艱難啊,可走的路越來越少。到後來的柳體,前人的路可以走通的也差不多了快走絕了,怎麼辦呢。那就在筆畫和結構上繼續“出奇出新”,所以柳體有很多顏體的筆畫,柳公權是很勤奮的人。嘗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了,肯定沒少走彎路,柳體在形體結字上不同於歐體也不同於顏體,在肥瘦上避開顏體的肥闊,在筆畫上比歐體還要精簡,幾乎只剩下了骨頭。到宋代宋體時幾乎是比骨頭還苛刻,當然那是刻板印刷的需要了,也許是後來美術字的鼻祖了。瘦金體為宋徽宗趙佶所創,是書法史上的一項獨創,也是走在了消減的路線上。再減少下去就沒了。這條路可能已經走絕了,所以寫歐體的多,寫顏體的就少一些,寫柳體的更少,寫瘦金體的就少之又少了。宋末元初的趙孟頫更勤奮聰明,他發現做減法行不通了,思路別出,乾脆在顏柳之間找路子,在晉代找素材,還好他條件很優越,能夠看到官方繼承的珍貴前賢碑帖。所以他取歐體結字,取柳體的骨,取顏體的肉,取王聖人的神。這幾家他又不全要,部分接受,這也算創出一條不同古人的路,後人再走一步的可能還有沒有?你說還往哪裡走?寫魏碑的和隸書的不少,但因為筆畫結字尚有可以探討的地方,標準難量化,這兩種書體當時還屬於探索時期,且後來沒有什麼發展就斷絕了,這兩支也許就此斷代了,如今工具和認知都不同了。可以寫寫玩兒,終不是大美之體,不能堪當大任,也許未來有人能夠闖出新面目在魏碑和漢隸之上。

所以歐體是楷書的最佳狀態,雖不是最高峰,但更加陽光,雖不是最高峰但有路可尋,歐體的營養是最全面的,歐體的筆畫簡化程度最好,起筆行筆收筆都最佳優化了,比較後來的顏柳不需要過度包裝強化,沒有刻意的造作成分。寫起來十分順手,中宮收緊的法則是楷書發展的正確路線。

所以初學者學楷書要先從歐體下手,而不是從顏柳下手,這就是結論。

楷書四大書體:歐、顏、柳、趙。那麼學其他的楷書可以不可以呢?我的回答是當然可以,不僅可以,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書家,必須要學,要學透學精。並且不僅僅是這幾種書體。只要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有機會都應該認真學習。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顏體:顏真卿的楷書就其功力、水平、對後世的影響和貢獻巨大,學顏而成名者也是大有人在。但是少年兒童,特別是幾歲的孩子一入手就學顏不太合適,特別是那些女孩子。因顏體的特點是直樸蒼老,古拙大度,敦厚雄偉。就其蒼老古拙這一點年紀太小的孩子恐很難理解,很難領會。倒不如等年紀稍大一點了,有了一定的基礎了再學顏體更好。

再說柳體,柳公權也絕對稱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家,他的楷書骨力遒健,結構嚴謹,用筆方圓兼備,自成一家,世稱柳體,對後世影響很大。但有一個客觀現象是,學柳的人不多,學成了名的更是少之又少。不是柳體不好,是說為什麼沒有繼承人呢?原因我理解也許是太富有個性的東西大多數人理解接受起來不容易,大多數人選擇避開。但這一支沒啥發展是個客觀現實,希望大家能瞭解這一點。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趙楷,趙孟頫的書法直追王羲之,甚至比王聖人的貢獻還大好多,只是年代靠後,偉大程度自然就打折了,他老人家不僅在行、草、篆、隸方面,在楷書方面也稱得上是一流高手。他的字瀟灑飄逸,清秀典雅,雍容華貴,遒健挺拔,對後世也有著重大的影響。然而作為初學趙楷顯然也不應是首選目標。因為他過於瀟灑,甚至放縱,個性偏多,共性偏少。初學者還是應先接受規矩,先入規範,先找共性為好,待有了一定的基礎再去研習效果更好。

歐、顏、柳、趙四大楷書各有各的風格,如果學不好也容易發生問題,比如:歐體寫不好就顯得特別僵死,顏體寫不好就顯得特別傻愣,柳體寫不好就顯得特別歪弱,趙體寫不好就顯得特別油滑。趙體露肉不顯骨,是最為理想的書體風格,書法到此就沒有後人再超越了。

初學者學習歐楷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入門之路,這也已是不爭的事實。學過歐楷後,對所有楷書類的字都要研究,書協有位行書的“行家”揚言王羲之寫偉大的《蘭亭集序》是在楷書繁榮前的大概二百多年,那麼不寫楷書,尤其是不寫歐顏柳是可以直接練習行書草書的。其實他完全搞錯了。表面上看是對的,細想就不對了,為什麼呢,你看當代人看到的蘭亭都是唐代或後代人偽造或仿寫的,真的原作啥樣子誰也沒見過,紙或絹帛埋在地下,保存下來的可能幾乎是零了。現在看到的古仿《蘭亭集序》都是在歐體成熟之後的事了,因為李世民時期的大規模搜尋王聖人的書法那是空前絕後的,現在看到的蘭亭都有濃濃的歐體味道。如果說他指的是神龍或定武蘭亭,那麼不但要寫楷書還要特別寫歐體楷書才能練寫行書,是當時流行的歐體基礎上才成就了唐代仿造蘭亭而出現的“神品”。因為王羲之的真跡那就是迷一樣的神話了,今人誰也沒見過。見不到當然就是最完美的了。所有二王的掛名作品也許是千百個非王羲之創作出來的。雖然有提拔之類的考證文字,你要知道造假的可能比不造假的可能大無數倍,畢竟可以升官發財沒後遺症的好事誰不削尖腦袋往裡鑽呢。所以我們不可以因為個人的好惡而扭曲了藝術的真諦,不可以以自己所能而誤人子弟。

所以初學者學行書要先從楷書下手,而不是從蘭亭下手,這就是結論。

那麼初學者怎樣才能練好歐楷呢?

歐楷應該用什麼筆?如若具體地說,那就是羊毫太軟,狼毫太硬。使用的筆一般都是兼毫,即羊毫狼毫和摻的筆。我個人感覺這種筆相對要好使一些,筆鋒不要太長,筆毛不要太少。

為了寫好楷書,您在挑筆的時候一要注意筆桿直不直;二要看筆肚圓不圓;三是筆鋒不可太長;四是寫一筆試一試。寫“九”字的背拋鉤便可試出筆的質量。寫完字要把毛筆涮出來,一定要洗乾淨,因為墨中有明膠,用完不洗隨用隨泡會損傷筆毛,要養成愛惜筆的習慣,不用就沖洗乾淨然後晾乾。

另外,對於寫字來說,筆固然是重要的,但和手比起來畢竟是次要的,大家應該相信,同樣一隻筆,拿在不同人的手裡會寫出不同的字。在要解決筆了的問題後,我們更要努力解決手的問題。

關於執筆問題,執筆問題自古就有爭論,歷史上有的書家告訴人們應怎樣拿筆,還講了許許多多的法則。但也有的書家,比如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只要注意指間不要太緊,掌心不要太實就可以了。實際上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也是有法的,“虛而寬”不也是法嗎。“法”是必要的,“法”就是法則、就是規定、就是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法雖然不是定法,法還是要講究的,原則上說,無論怎麼“執”筆,只要自己將字寫好就是正確的。

至於執筆的高度問題,也是眾說不一,大多數人認可“筆長不過六寸,捉管不過三寸,真一,行二,草三”。虞世南說拿筆的位置離筆頭最大不可高於三寸。寫楷書應在一寸的位置,寫行書應在二寸的位置,寫草書應在三寸的位置,他說的是很有道理的。雖然每個人的手大小不一樣,但應基本差不多,這就是學問,規律和共性的東西,你不學你不問,也許一輩子都摸索不過來,這就叫一層窗戶紙,一桶就破,古人通過千百年實踐已經證明的規律,你一分鐘就學會了。

寫歐楷執筆不可過高,筆管儘量垂直,因為槓桿原理決定的,如果執筆過高手對筆的把控就會消弱,執筆低能最大限度控制筆的靈活性。寫大楷以下的字肘部可以伏案,但儘量使腕部抬高,以不影響揮運為原則。有人說古人是懸肘寫寸楷小楷,純屬胡說,“古人雖然偉大,古人也要吃飯拉屎”,過分神話古人只能貶低自己。

關於臨帖,臨帖是學習書法中最重要的途徑,其宗旨就是要在古人的碑帖中學習技法、法度和理解、把握書法的共性。因為那裡是金才山玉海,是無盡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決定一個書家水平的高低,往往都是體現在臨帖的基本功上。請注意的是,所說的碑帖是指古人遺留下的碑帖,並不是指今人的書法。這是因為一切藝術都是要經由歷史所認可,都要經過時間的濃縮和檢驗,之所以你能見到古帖是因為在歲月流逝過程中有人願意流傳不丟棄,說明公認的好東西才有人留。今人的書法尚未經過這一不可缺少的程序,因此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楷模。更何況中國現今的書法正受著經濟大潮的衝擊和影響,已處在歷史上最低谷時期。在臨帖的問題上,最容易出錯的就是兩個方面:

一種是知難而退。因為臨帖的枯燥和對“自由”的約束,是不曾認真臨過帖的那些人無法想象和理解的,這是學習書法最大的“屠殺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初學者大都“犧牲”到這裡。大都因為困難而退縮,因為枯燥而放棄。因為懶惰而毫無建樹。

二是糊寫亂畫。同樣是因為忍受不了臨帖的枯燥和約束,卻又因為當時的眼界問題地想著“創新”和“自己風格”,於是便踢開“絆腳石”,打破“舊框框”,盲目地“創”起“新”來。其實準確地說這就是糊寫亂畫,“信筆為體,聚墨成形”。其結果也必然是一事無成。因為任何技藝本領的增進,都是在痛苦的環境中磨練出來的,只有“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這也”。

既然是臨帖,就要忠實於帖,不要總是想著怎樣去“改革”它。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講,帖的短板你是感覺不到的,對於一個高手,就算臨了不好的字也不會降低你的水平。反而是跟前人又一次跨時空溝通。即使你感到帖上的字並不好看,臨的時候也不得去改,因為你看到的越來越多的“不好”會幫你在寫字過程中怎樣“更好”。

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楷書正式代替漢代的隸書而成為書寫漢字新的典範。時至今日,人們練習書法最普遍的入門手段就是楷書了。

唐代是楷書最為繁榮鼎盛的時期,書法史上常習慣說“唐人尚法”。“法”這一個字或許可以理解為“法度”、“結構”、“間架”,也可以理解為“基本功”的嚴格,而對此最好的例證就是歐陽詢。

活躍於唐初的歐陽詢應算是建立楷書典範最早的人物之一,他的“化度寺碑”、“九成宮醴泉銘”,橫平豎直,結構森嚴規矩,承襲了北朝碑刻漢字間架的剛硬嚴謹,加上一點南朝文人線條筆法的婉轉,成就了唐楷的新書體;歐體書寫,可以說是代表了唐初漢字一種全新典範的建立。

“楷書”的“楷”字,有“楷模”、“典範”的意思,歐陽詢的代表作“九成宮”便是“楷模”中的“楷模”。幾乎所有幼兒習字,都要從“九成宮”開始入手,學習結構的規矩,學習橫平豎直的謹嚴。清代翁方綱讚揚“九成宮”說:“千門萬戶,規矩方圓之至者矣。”(《復初齋文集》)

但也許因為“化度寺碑”、“九成宮”這些石刻碑帖的廣為流傳,使許多人忽略了歐陽詢傳世的行書墨跡寫本,如“卜商帖”、“夢奠帖”、“張翰帖”。他的“卜商帖”、“張翰帖”藏於北京故宮,“夢奠帖”藏在遼寧博物館,加上同樣收藏在遼寧博物館的“千字文”,歐陽詢流傳的墨跡在唐代書家中不算太少,也使我們可以用他手書的行書墨跡,來印證他正楷石刻碑拓本之間的異同。

一般來說,石刻書體因為介入了刀工,常常比毛筆書寫的墨跡要剛硬。但是比較歐陽詢的石刻拓本與墨跡手書,竟然發現,他的毛筆手書反而更為剛硬峭厲。

“夢奠帖”裡許多筆法(如“錯”、“行”)的起筆與收筆都像刀砍,斬釘截鐵,完全不似南朝文人行書的柔婉,卻更多北碑刻石的尖銳犀利。而元朝書法家郭天錫談到歐陽詢的“夢奠帖”時,也用四個字表達了相同的概念——“勁、險、刻、厲”。

歐陽詢書法森嚴法度中的規矩,是建立在一絲不苟的理性中的。嚴格的中軸線,嚴格的起筆與收筆,嚴格的橫平與豎直,使人好奇:這樣絕對嚴格的線條結構從何而來?

從生平來看,歐陽詢出身於南陳士族家庭,父祖都極顯達,封山陽郡公,世襲官爵。在陳宣帝時,即歐陽詢青少年時期,父親捲入了政治鬥爭,起兵反陳,兵敗後家族覆亡,多人被殺,歐陽詢僥倖存活。

在家族屠滅之後,歐陽詢刻苦隱忍。31歲,陳亡入隋,任太常博士。不久,隋亡,又以降臣入唐,在太子李建成的王府任職。李世民殺太子建成,取得帝位,歐陽詢晚年又成為李世民御前重要的書法家,常常奉詔撰書。

在多次殘酷驚險的政治變革興替中生存下來,使歐陽詢的書法總透露出一種緊張謹慎,絲毫不敢大意。他書寫線條上的“勁”、“險”,都像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而他書寫風格上的“刻”、“厲”,也都可以理解為一刻不能放鬆,處處小心翼翼的工整規矩吧!

歐體每一筆都嚴格要求,一方面是他的生平經歷所致,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初唐書風建立“楷”的意圖。

“楷模”、“典範”是要刻在紀念碑上傳世不朽的,因此也不能有一點鬆懈。初唐書家,如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有建立典範的意義;歐陽詢更是典範中的典範,規矩方圓,橫平豎直,歐體字就用這樣嚴謹的基本功,帶領一千多年來的孩子,進入法度森嚴的楷書世界。

歐陽詢的“卜商”、“夢奠”、“張翰”、“千字文”是以楷書風度入於行書,字與字之間,筆與筆之間,雖然筆勢相連,卻筆筆都在控制中,與晉人行書不刻意求工整的神態自若大不相同。

初學《九成宮醴泉銘》應先從“摹帖”上入手。“摹帖”是練習書法的基本功,是學習和繼承書法藝術的重要過程,也是初學楷書的“不二法門”。

一、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四步摹帖法”:

1、從《九成宮醴泉銘 》中選擇自己認為寫得好的100個範字,建立屬於自己的“臨帖字庫”,再用複印技術逐個放大範字到約10cm大小;

2、用比較薄的宣紙蒙在已經放大的範字上,用很細的筆沿著範字的邊緣雙鉤下來,這個過程越精細越好;

3、採用國畫的硃鏢色將已經雙鉤好的字形像畫工筆畫一樣填滿(注意是“填” 不是“寫”),目的是讓書寫者在填色的過程中仔細體會原帖的細節,這種方法叫“雙鉤廓填法”;

4、用毛筆蘸墨汁在自制的紅色範字上依樣描寫,我們俗稱“寫影格”,在這一步中,為了節省宣紙,書寫者可以第一遍用比較淡的墨汁摹寫,待宣紙完全乾透後,再用比較濃的墨汁摹寫一遍。

二、後人學習歐楷,毛病多多。比如,歐楷每一個筆畫的寫法都是萬變,比如今天寫歐最厲害的“二田”也是如此,簡單化、規範化並不為錯,但失去了歐楷的諸多神韻,確實是遺憾。

今人學歐陽詢楷書,從戰略上講過於冒進、急於求成。從戰術上講大致有以下5個方面錯誤:

1、運筆不正

如三點水的第一點,很多人都是斜鋒入筆,寫出的點不夠圓潤,寫不出“點水”的味道。又如長撇的結尾,很多人都是“拖”出來的,到後面拉著一條細線,有點像蒼蠅的幼蟲。又如橫折鉤之折,因運筆不正,有些人寫出“塌肩”之相。

2、過於求穩

楷書從隸書脫胎而來,其最大的進步就是“站起來了”。為了追求歐體嚴謹工整的藝術特點,有的人把歐楷又給弄得“坐下去了”,寫出來的字就像坐在地上,一堆肥肉,四平八穩,沒有學到歐楷峻峭的特點。

3、缺乏生機

歐楷於險中求穩,但能保持氣韻生動。有的人為了求穩,求好看,把一筆一劃寫得太慢太準,導致字的整體失去生機。

4、神氣不凝

有的人學歐楷學了好一陣子,但用“掃、描”的方法運筆過多,不敢、也不能用逆鋒起筆,寫字時神氣不凝,不能好寫長豎。如“刑”字的利刀旁,歐陽詢的豎鉤是直的,能受千鈞之力。但今人學出來的是彎的,不能受力,這是現在學歐楷最容易有的通病。

5、沒有力度

有的人只看到歐楷結構緊湊、疏密得當的有點,偏重於用筆劃的粗細變化來拼湊字體,忽略了楷書應有的筋骨與力度,整個字沒有找到字體的重心與受力點,看起來像是用一堆散木搭建而成,筆劃和空白擺放得很均勻,但整個字疲軟無力

總的說來,歐楷看似易學,實則非常難精。歐陽詢的《九成宮》是其晚年比較成熟的作品,字字珠璣,爐火純青,收放自如不留痕跡,已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這一特點,在“分焉如響,赫赫明顯”等字中表現的很明顯。

初學《九成宮》者,容易犯“小心翼翼,大氣不出”的毛病,越要學其緊湊峻峭,越學越放不開,越學越拘謹。學歐楷者如不能好好理解《九成宮》其中這方面的精妙之處,恐怕多數會誤入歧途。

啟功先生曾經說過:“功夫不是盲目的時間加數量,而是準確的重複,以達到熟練。”這就告訴初學者,臨帖有兩點必須要做到:一是準確,二是熟練。

準確是質量要求,熟練是數量要求。想要達到這個目的,那就要靠記憶。在記憶原帖前提下的背臨,是走向意臨乃至創作的必經之路,也是臨摹學習過程中從摹帖到實臨的一個重要的階段。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中書協職統勝書法教育


把九成宮臨像,不理解也要照著寫,不會走彎路。千萬千萬別看田楷會影響你的審美,導致你一輩子沒出息!取法乎上,不能學今人,這是真理。





雲雪書畫


我喜歡書法,歐體只是書體的一種,基本功就是把它的筆畫練熟就行。大家都喜歡把王義之的字帖,連錯字都臨了去,是不是有照毛畫虎的意境呢?



握金懷玉


歐楷的基本功:一是筆法,即“五個點”遊運轉規律,特別是切筆筆法;二是漢字結體法則,更重要的是“九陽六陰"的應用;三是線質質量。這三點,是歐楷《九成宮》的最基本的基本功,否則很難入歐楷,就是臨帖,也很難入帖,入了歐楷的帖,也更難出帖創作書法作品。


李行子


歐體的點,如屋簷下的雨滴,長橫長豎兩頭略粗中微細,豎勾厚重,撇畫撇出前稍重再漸提筆撇出等等筆畫特點,須從碑帖中琢磨,加以練習,再學習歐體的結字。


山野大伯


要理解歐楷筆法的厚重凝潤,避免黃自元式的纖細扁薄,避免簡單的方筆,細看九成宮宋拓本,沒有一筆是純粹的方切筆


彭州白瓷藝術中心


筆畫、間架結構是基礎!

歐體的變化,可以說是“莫測”、“意想不到”,“開合、俯仰、穿插、避讓……”等“奇側之法”是根本!

這,絕對不是仿宋“田楷”所能表現的。

“九成宮”是最好貼,用心臨吧!


贔屓680820


這種提法是錯誤的,不存在那種書體的基本功,只存在各種書體的技巧!基本功是各種書體的基礎!有了過硬的“三功”什麼書體都能想出來寫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