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魯西南鄉村傳統葬禮:厚養厚葬


小時候經常目睹魯西南鄉村的喪禮,多年求學在外,這種經歷日益模糊,總認為這些東西貌似多是鄉村低俗或迷信,距離現代文明很遙遠。隨著年歲增多,回故鄉頻率增多,才發現自己年少輕狂,對魯西南鄉村習俗有了更多近距離觀摩的機會,童年的記憶,經歷滄桑後再看今日魯西南鄉村喪事感觸頗多。今日,菏澤鄉村想把人動員起來,要麼娶媳婦、嫁閨女,生小孩就是死了老人要辦事。小鎮青年作為80後,開始目睹這個長壽之鄉的老人,頻繁高發的癌症在六十幾歲就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親人的淚水與懊悔,知道了生與死竟然距離自己如此之近。2015年清明節前後回萬豐鎮參加一位長輩的葬禮後,同齡人剛剛70歲的父親,萬豐鎮姑子廟秧歌隊領頭人竟然突發腦溢血去世,其四個兒子剛剛有出息,老年人正應該享福的時候,接到噩耗,天南海北的子女匆匆回家,回憶過年時父輩的音容笑貌,淚流滿面,小鎮青年忽然發現,此時多麼脆弱。


小鎮青年作為80後,記憶深處的老頭慢慢開始離開人世,腦海中的年輕人竟然都六十多歲、七十歲的老頭,人生七十古來稀,一些八十多歲的老人還在農田幹活耘地,可能忽然間就離開這個世界,魯西南鄉村的麥田和蒜地,鬱鬱蔥蔥,又是一個風調雨順年,耕田裡面一座座墳頭昭示著這方土地上的新陳代謝,歲月榮辱。莊稼人最看重各種禮俗,尤其是魯西南鄉村的二十四拜或十二拜,對小鎮青年這種天真認為接受過正統教育,早先認為這不過是些“封建迷信”,內心深處對燒香磕頭有一種深深的厭惡和排斥,當然我不敢說,但人過三十,我卻對今日那些繁瑣看似愚昧的習俗表示了更多敬意。


在魯西南鄉村,會寫一手漂亮的字,哪怕在給老人的帳子上面寫些粉筆字都成為鄉村文化人樹立個人威信的機會,如果熟悉鄉村喪禮禮俗,在群眾圍觀的葬禮上,更可以為這門親戚贏得聲譽。假如在行拜過程中,下跪的方式或行禮的手勢放的高低不對都可能誘發在背後圍觀鄉鄰的笑話,甚至成為談資。去弔孝或出殯時參加葬禮,孝子會披麻戴孝出門迎接,在行禮過程中對方村內的嘹亮人會對應行禮,如果不是縣城單位,一般都要奉行魯西南鄉村傳統習俗,操作不好,會讓人汗流浹背,你可以不在乎,但附近村民都把這事看的很重。去參加葬禮,孝子接客(kei)時,忙家需要要10元或20元錢,對方提供一兩盒香菸!


對魯西南鄉村磕頭禮俗,小鎮青年雖然不排斥,但從來不專業。在靈棚前,站立時不能躬腰蝦背,目光需要直視前方,慢慢彎下腰,雙手按在土地上,靈棚前有跪棚的年輕近門子,一般放一些麥秸,院子也打掃乾淨,現在供桌上面多方老人的遺像。磕頭時,額頭稍微接觸地,,腰慢慢伸直,四指離開地,腰挺直,雙手下垂,目光直視前方,完成一個磕頭動作,小鎮青年對這套禮俗非常不熟悉,跟著前面領頭的年齡大的哥哥模仿,東施效顰,事後被揶揄,手勢彆扭,姿勢不對,作揖時手舉的太低,這個魯西南二十四拜好漫長,眼睛近視,一直緊緊盯著模仿前方哥哥如何做,裝模作樣,磕頭、作揖,整個儀式很莊重嚴肅,後面鄉村響器班子奏著哀樂,給行禮者營造出一種很宗教般的感覺,此時的我腦海中沒有什麼“封建禮教”,沒有人知道我是誰,內心深處感受著博大精深魯西南鄉土文化,儘管我對這套習俗不熟悉,但從此以後不敢輕視鄉土知識。


按照魯西南傳統習俗行禮,小鎮青年親身經歷的並不多,2015年4月8日在萬豐鎮吳莊村,經歷了一場典型的喪禮儀式。多年的在外求學,我對魯西南農村喪禮辦事風俗,少了很多接觸機會,以前自己也單純認為這種東西距離自己很遙遠,內心深處排斥這些東西,在家時日增多,參加傳統葬禮的機會增多,我深深感觸這種傳統風俗及和十多年前的對比,發現自己多麼淺薄無知。


喪禮在菏澤農村是最重要的生命儀式,現在越來越隆重,只有在葬禮上,親朋好友才可以從全國各地趕回來,為老人送終。老人去世,主家會把去世老人的遺體放在堂屋,至親大哭,村內人知道誰家有事了,甚至在家附近樹上掛一沓草紙(一歲一張),孝子要披麻戴孝,一般是死者的兒子、兒媳、孫子、女兒、女婿,村內有紅白理事會,頭天晚上準備席菜,請他們來幫忙管理喪事,這些管事的人,多是在村內輩分高,知書達理、德高望重、熱心的男性。村內有喪禮,管事的別管自家的活再忙,也需要放下,幫助孝子家料理,拿著煙或禮物去村內拜訪需要配合喪禮的人家,孝子挨家挨戶通知,近門子男勞力一般很多就知曉,然後孝子就需要在堂屋逝者的兩側分別跪哭,每當有弔孝的客人來臨,就需要哭!


魯西南鄉村葬禮繁瑣複雜,村內大支作用巨大,全程負責整場喪禮的全部細節,幫忙的人需要聽從他的指揮,大支是主家和喪禮的中介,孝子在葬禮中把指揮權委託給大支。近親有孝帽子和孝衣,棺材和出殯用的各種用品,靈棚搭建,請響器,鄉村廚師,饅頭、菸酒,需要多少購買多少,多少席都需要安排好,事前確定估計多少親友參加葬禮,至親都會通知,弔孝時,不重要的親戚去喪屋詢問,什麼時候出殯,如果孝家說,還沒確定來,意思就是出殯時不用來啦啊!如果逝者姻親和血親規模大,一百多桌很常見。魯西南農民很看重風水,每家都有祖墳,認為風水會影響後輩人的命運,尤其是葬禮更是慎重,現在通訊工具發達,主家多少親戚多半是透明的,大支需要和主家商量清楚,過去往往由人工去通知,重要親戚還是需要專門去人親自通知,這都由幫忙的通知,不在家的也多會趕回來,如果死者是孝子的母親,孝子舅家人,需要額外重視,逝者是父親是孃家人也需要重視,孃家人在魯西南葬禮上地位重要,喪禮上更不能怠慢。


按照魯西南葬禮風俗,逝者去世後在家多停放三五天。在萬豐鎮吳莊村,中午2點左右吃飯,然後才下葬,140席,用那種小圓桌作為託班,有整雞、整魚、紅燒肉、罐頭、花生米、六個菜,菸酒,出殯時風雨無阻,無論下雪還是大雨,如果趕到清明,需要把這幾天隔過去,給主家足夠的時間,準備喪事,在外的親人趕回來,現在多在外打工,讓親人有足夠的時間,,緬懷逝者。逝者第一天,村內大支安排下各路人馬就開始忙碌,現在多由專業的流動飯店準備飯食,喪者院子裡貌似亂糟糟的,實際上忙亂中有秩序,一切都在大支掌握中,晚上,院子裡面拉上200瓦的大燈泡,幫忙的人要在主家吃飯,近門子的團結性在這幾天體現充分,逝者去世後,棺材第一時間需要買回來,現在實行土葬,殯儀館的車在第一天就趕到門口,但火化後也需要放進棺材。


逝者出殯前,有一輪弔孝,舅舅家對孝子準備有什麼不當的地方及時指出來,讓自己家閨女體面下葬,按照風俗陰間和陽間的生活一樣,需要有一些必要的設備,比如罩子、紙馬,壽衣,集鎮上有專門的壽衣店,逝者裝入棺材會用釘釘上,棺材放在堂屋,前面放一個簾子遮擋,然後放一個桌子,上面放貢品,棺材兩側及門前靈棚放大量麥秸,供給守夜孝子及至親跪或休息。每個家族的祖墳不同,如何挖墓穴,需要孝子親自去視察,看風水後做好標記,連續的忙碌孝子和至親都很疲憊,很多孝子忙完喪事甚至會累病。


現在可以不用買菜和安灶,請流動飯店,全權委託給他們,不過多少席、分裝饅頭,還需要大支操心,出殯時有專門收禮的桌子,女人幫忙切菜、撕孝,喪禮的餐具多半租,響器也有專門的車,非但為了熱鬧,還可以吸引人,營造氣氛,現在的音響設備很先進,女主唱也會唱戲,請的響器體面,孝子有面子。專門準備一席好菜款待響器隊,附近的小販會來擺攤,各路親戚聚集,幾百號人,消費能力很強,尤其是小孩會要求父母購買各種玩具和玩意,喪事現場的孩子很興奮,亂竄。往日,來參加葬禮的親朋好友快到主家時,需要停下,送上帳子和禮盒,然後由專人領著,邊走邊哭,我的姑姑、大娘嬸子啊!然後進入靈棚,跪棚的近門子中的晚輩就要低下頭來哭靈,男人或女人根據親屬遠親有不同的孝服,此時響器班子會響起來,喪禮的氣氛會襯托起來,圍觀的群眾會觀察喪禮的進程,弔孝的環節結束後,親戚要停留休息一段時間,然後根據親屬的遠近,等待其他的弔孝親屬,親戚來的差不多後,不同親屬會“破供”,來弔孝的男人們集體行禮,孝子們包括孫子和外甥紛紛跪倒在靈棚兩側,對方兩個懂禮數的老人,拿著一塊布高喊“什麼地方的客人,準備行禮”,附近很多群眾圍觀,院子裡面擠滿看熱鬧的人,來行禮的隊伍,根據年齡或輩分在院子裡面站好,響器響起來,魯西南二十四拜意味深長,靈棚兩側有二十四孝的噴繪。


大支在供桌前會根據來行禮的親疏遠近決定行什麼禮,堂屋放著棺材,兩個配合的老人負責作揖,多次叩首,行禮者彎腰,不能直立,多次作揖,進入靈棚前,孝子會列隊迎接,最後退出時,孝子們還會出門跪拜謝客,院子裡面圍觀群眾隨時對行禮者的表現進行評價,誰懂規矩?誰外行,她們都看的門清,如果行禮過程中外行會被笑話,如果行禮者表現不好,圍觀者嘴下不留情,甚至影響聲譽。各路親戚行禮結束,就要吃飯,遠道而來的親戚,就各自搬板凳在村莊孝子家附近找座位安排好,桌子沒有板,一會用這個板送上飯菜,每桌有男客還會有菸酒。廚師和負責開飯的大支忙碌起來,筷子和一次性杯子,各種菜一起送來,親朋吃飯,嘰嘰喳喳大概要持續一個多小時。


小鎮青年近距離觀摩今日魯西南葬禮,發現和十多年前有巨大不同,但喪禮在群眾心目中的重要性不容抹殺。以前,都是來客吃一個碗,現在的盤子很多都是一次性的,多是一席相對豐盛的菜,親朋不是至親,吃完飯可以離開,孝子們送客,等至親吃完飯,下午4點左右就開始出殯,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孝子們的三叩九拜大禮,感謝諸位親朋的恩義。快出殯時,靈棚前的供桌要拆除,親屬和村內近門子及爺們開始聚集,亂哄哄的,靈棚兩側跪滿了各路至親,村內的兩個嘹亮人拿著酒杯斟酒倒掉,然後點香,在空中畫個弧度,快出殯時,孝子多半長跪不起,長子非常重要,領頭,孝子們多日悲傷,哭的一把鼻子一把淚,沒時間與心情擦拭,圍觀的群眾一臉肅穆,圍觀孝子對爹孃最後的感恩,空氣中都瀰漫著悲情。


挖墓坑多選擇村內的壯勞力,孝子家準備好豐盛酒菜,按照風水先生早早安排好的,孝子對墓地的方位、寬度、深度都有具體要求,不能出錯。現在送棺材去祖墳也多不抬著去啦啊!基本上都拉,親戚送的草紙集體燒掉,煙幕繚繞,響器吹的更悲愴,孝子們的哭聲更響,尤其是老人地位比較高,貢獻比較大,更是讓孝子悲傷,孝子們的手中拿著一段柳樹棍,腰裡纏著麻繩,孝子長子拿著一個底下鑽了眼的瓦盆,在孝子前放一個磚頭,有幾個兒女鑽幾個眼,逝者在黃泉路上可以少受妖魔鬼怪的刁難。出殯時長子拿著底下鑽洞的瓦盆使勁摔在磚上,且要一次性摔碎,孝子們每人手裡拿著一個半米長的柳木棍,上面粘一些草紙,每個孝子由一兩個至親攙扶,跪下來痛哭,此時已經在大街上拉啊,看熱鬧的人很多。幫助抬棺材的湧進堂屋,將棺材抬起後退,中間不能意外落地,否則不吉利,棺材慢慢向墓地前行,一路上都是送葬的人群,有的燒紙,孝子們隔段時間就要停下磕頭謝恩,抬棺的人萬萬不可馬虎,一旦中途落地,會影響主家風水及命運。


到了墓地,多半在其他村民的耕地裡面,挖墓地需要孝子提前去給這戶主人家給送一部分禮物表示感謝,毀壞的莊稼賠償,耕地主人有的也不要,這都有恩情在裡面,孝子到墓坑後,孝子們還需要大哭,棺材放進墓坑後,孝子圍著墓坑轉幾圈,撒幾把土,代表父母是孝子埋的,出殯前棺材上還要撒糧食(五穀雜糧),掃一下,靈堂棺材後,用口袋裝幾十斤糧食,抬棺材的勞力蹬歪,可以保佑子孫家的糧食未來豐收。圍觀的群眾慢慢散去,孝子敬菸磕頭,事後還需要感恩大支的操心,至親、女兒、女婿留下,喪禮後還有些雜事。現在當天就圓墳,至親戴著孝,拿著鐵鍁,給新墳添土。在喪禮上幫忙的鄉親,主家多欠人家一份恩情。此後還有五七燒紙,逝者去世第一天算起,第一個七天是一七,逝者去世第35天,至親還會來。老人在陰間也要生活,購買一些用秫秸和彩紙紮成的模仿陽間的物品,冰箱、汽車、電視機,兒女們集體去祖墳燒掉。


逝者死後一百天,女兒要來孃家給老人燒紙,三年內,逝者兒子家過年春節不能貼紅色春聯,去世三週年內,每到週年、清明,女兒都要去孃家給死去的爹孃燒紙,如果孃家有人,可以在哥哥弟弟家吃飯,如果孃家沒人,給父母燒紙後,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沒有,乃魯西南鄉村一大悲哀,所以在魯西南鄉村人最重要,沒有人,其他的很多事情都沒有意義,在熟人社會生存,缺乏更多尊嚴。一個女性的地位與尊嚴,很多時候取決於兒女外,還有就是孃家人的勢力大小。此後,每到過年大年三十下午,兒子、孫子就會去祖墳上給死去的爹孃燒紙,把逝者請回家過年,死者三年時,至親要來,喪事的所有程序才算圓滿。有一些領導幹部,在落馬前,父母去世,極具哀榮,然後感嘆,假如在魯西南鄉村,被控制後,父母再去世,將是一種什麼下場!?


魯西南鄉村的喪禮,小鎮青年幾十年目睹了幾十次,很多東西我也不明白為何要如此做?對孝子有什麼意義?但喪事在熟人社會魯西南鄉村事關主家的尊嚴與榮耀,花費多少都不是問題,很多時候親朋好友的禮物錢財基本上和花費抵消,正科級上領導幹部頭幾年爹孃去世甚至還發財!當然,魯西南平民百姓家的喪事收到的禮金,在未來還需要慢慢償還,人情往來,禮錢都是人情債,禮儀在孔孟故里就是再重也抵消不了老人去世對孝子造成的打擊,父母為子女操心奉獻了一輩子,不經過隆重的禮儀,三叩九拜,重複磕頭磕頭,雖然是感謝爺們親朋在自己最無助孤單時的恩惠,本質還是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千萬次叩首也無法感謝父母養育之恩,謝親朋就是謝父母。禮錢的背後不僅僅是人情味,親戚和朋友間這種非正式組織讓人在最無助的時候感受到了溫暖,路遙曾經感觸親戚還不如普通人,還是親戚多了路好走。


對魯西南鄉村沒有比喪禮更重要的事情,鄉村互助和鄰里間的架勢,讓人情味濃郁的鄉村中人體會深刻,孝子磕頭感恩心甘情願,自詡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小鎮青年曾經輕視過這套禮俗,今日我真的明白魯西南鄉村的傳統文化習俗並非那麼愚昧與落後,這種喪事重視的背後是弘揚敬老孝順的理念,在劇變時期魯西南農村有巨大慣性,所以小鎮青年不贊成喪事簡化,親朋好友吃喝掉得東西沒有浪費,至少拉動了內需,至少在最困難的時候,親朋好友來幫助自己發送老人,吃喝掉幾萬食品,今日生活日益變好,就是喪事大辦的人家,平日對父母很多也是很孝順,當然平日不孝順父母喪事大辦的是極小數,家有老人是個寶。


在人情關係淡漠的今日魯西南鄉村,還有什麼能比喪禮更具凝聚力?可以讓近門子和各路親戚團結一致,甚至朋友和同事,融洽感情,加深感情的良好機會,人在喪事時感受到自己好無助,很多事情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今日魯西南鄉村的喪禮簡單了很多,出殯當日隆重,五七、三年,辦的圈子縮小,招待親朋不能吃不好,這是待人之道,幾百口人,花費兩萬元招待下客人,這不僅僅是人情面子,當吃好滿意,對孝子家評價很高,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孝子家也不心疼多花費幾千元錢,現在物價上漲,人情往來費用高漲,老年人去世,像小鎮青年這種歲數的小孩,根本不懂魯西南鄉村的禮節,六十來歲的老人正在老去,中堅70後也不熟悉,磕頭作揖,逼著大支在靈棚前詢問是按照新式還是舊式,很多簡單的鞠躬儀式開始在魯西南鄉村實行。


魯西南喪禮提供了不少就業就會,幾百親屬的聚集給小攤販提供了銷售機會,當日可以賺幾百,響器班子、肉食店和鄉村流動飯店,甚至集鎮壽衣店、棺材店的銷售都指望喪禮,現在各種供盒減少,孝子家多讓親戚直接隨現金,這樣可以抵消很多花費,大量村內勞力外出打工,喪事人手越來越少,就是大家族男丁也不多,至親多從全國各地趕回來,村莊對喪禮辦的不好的人家也保持寬容,沒有能大的能力,讓老人順利安葬,面子大點小點不能太在乎,不同人家的資源不一樣,儘管喪禮是展示一個家族實力大小的最佳平臺,村莊就是再非議這戶人家,沒有能大能力也不能死要面子,辦一場符合自身能力圓滿的葬禮,對這戶人家在村內生存的尊嚴至關重要。


小鎮青年十多年對魯西南鄉村喪事多陌生,認為這些東西距離我很遠,但轉眼作為80後頭,竟然奔向四十,這麼恐懼的年齡,生存在這方神奇、封閉、落後、保守、溫馨、怨恨、齷齪而又溫情脈脈的土地上,兒時看著陌生而噪雜的喪禮開始漸漸走進我的生活。我生活在魯西南一個典型的鄉村,我的親朋好友多生存在這些環境中,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場景,喪事對他們堪比學生考上985高校一樣重要。社會在變,村莊在變,生活在這個劇變的時代,身邊熟悉又陌生的老人一個個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人生苦短,逝者安息,這些勤勞善良樸實的魯西南老人們,你們安心去吧啊!你們的離開,享受了最隆重的禮遇,你們放心上路吧!幾百親朋好友來為您送行,您的子女都悲痛欲絕,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