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的蟹肉產品發展史


前蘇聯的蟹肉產品發展史


前蘇聯的蟹肉產品發展史


遠東地區享用蟹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那時日本開始生產蟹肉罐頭,並憑藉其技術優勢及在俄羅斯領海無限制捕魚的權利(根據《朴茨茅斯和約》),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日本一度壟斷了這一市場,直至1928年,蘇聯共和國買下了第一家海上工廠,開始生產蘇聯自己的蟹肉罐頭。儘管購買了工廠與設備,由於相關領域的人才缺失,蘇聯政府仍需僱傭日本工人。與此同時,蘇聯的捕蟹船也是從零開始,一步步建造。

根據蟹肉的大小和寬度,蘇聯生產的蟹肉罐頭被分為三種,並在罐頭內覆蓋羊皮紙,以避免鮮嫩細膩的蟹肉與金屬產生化學反應。

蘇聯生產的罐頭不僅供應國內市場,也出口海外,美國便是第一大出口國。由於質量與日本產的罐頭相當,且價格更低,印有勘查加帝王蟹商標的蟹肉罐頭很快成了一大熱銷出口商品,被當時的美國買家成噸地購買。

1930年:

11家海上蟹肉罐頭工廠中有7家拒絕了日本工人的服務,轉而聘請蘇聯農民。但由於蘇聯農民們缺乏相關技術和知識,產品的質量嚴重受損——在短暫的貯藏期內罐頭出現了膨脹的現象。

1932年:

蘇聯的蟹肉產品被對外貿易博覽會拒之門外,並有幾批產品因質量問題而面臨召回。

那些在美國不合規的蟹肉產品被轉銷國內。貨架上一時堆滿了蟹肉罐頭,而蘇聯消費者也並不買賬,認為蟹肉價格低廉,不值一吃。食品工業人民委員會(Narkompischeprom) 和海產銷售和分銷總公司(Glavrybsbyt)發佈的宣傳 “堪察加蟹肉罐頭,鮮嫩美味”的亮麗海報,也於事無補。除了質量不穩定,海鮮消費文化也並未沒有興起,很多具代表性的海產品如鱈魚、狹鱈魚和魷魚也面臨同樣的窘境。

30年代後期:

生產蟹肉罐頭的企業攢積到了必要的經驗,同時工廠的農民也被共青團(Кomsomol)的志願者取代(出於部署上的意願與共產黨的任務分派)。螃蟹捕獲量激增,達到每年3000萬隻。自1933年蘇美建交後,蟹肉罐頭對美國的出口全面恢復並保持穩定。

40、50年代:

這個時期被認為是蘇聯食品產業及零售業的黃金時代:貨架上擺滿琳琅滿目的商品。蟹肉罐頭堆積成金字塔,裝點著蘇聯百貨商店Gastronom和海鮮專賣店Ocean的櫥窗。但由於冷藏技術與供應鏈還未完善,活蟹尚未進入零售市場。

除了戰爭時間和戰後幾年,蘇聯的充裕的蟹肉產品供應持續了三十多年。

60年代中期:

遠東地區的捕蟹活動由於過度捕撈、資源枯竭而被迫加以限制。蟹肉產品日漸從商店消失,成為一種稀缺商品(被貼上了“缺貨“字樣)。蟹肉罐頭Chatka只能在僅接受外幣交易的食品商店Beryozka用美元或Vneshtorgbank銀行的支票購買,只有外國人或特權階級才能負擔得起。蟹肉不再輕易可得,前往餐廳用餐,或前往遠東旅行,才有可能享用蟹肉。

不久,市面上出現了一種新的經濟型食品作為蟹肉的替代品——蟹肉棒。

時至今日,俄羅斯仍在生產蟹肉罐頭出口,每罐185克,零售價為20-28歐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