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王家衛的電影很多人都很喜歡。

有人喜歡它講究的服飾,有人喜歡它獨特的王式對白,有人喜歡它後現代主義的敘事方式……像貳爺這種攝影行業資深人士,則喜歡研究畫面中不同因素組合所表達的人物關係,不那麼裝逼的說法叫做構圖。

王導的電影特點是隨便一個畫面定格都可能是一張精彩的攝影作品,比如這個瞬間: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人物本是動態的,在這一瞬間卻被定格了;而本是靜止的燈光,照在被風鼓動的布頂,給畫面帶來動感。

“動靜矛盾”的定格使得“周慕雲”和“蘇麗珍”的關係彷彿在下一秒會變得更加親近,這無疑是一張非常好的作品。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就會知道,拉近男女主角彼此距離形成這個畫面的主要原因是它。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這是一碗雲吞麵,跟我們現在常見的雲吞麵不同的是它很小,不但碗小,份量也少。

如此袖珍的雲吞麵稱為“細蓉”,但習慣上粵語發音為“細勇”。一碗裡面只有四個雲吞加一小撮面,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根本吃不飽。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那些叫一碗“細蓉”能吃上二十分鐘,又特寫又自拍並感嘆人生美好的,都是非常有追求的人。像貳爺這種沒什麼思想覺悟的,則是一次叫三碗然後一口氣吃完,連隔都不打一個。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雲吞麵本是很“廣州味道”的食物,真正的“老廣”很少不是吃著它長大的,可惜如今的廣州雖有云吞麵店,但那種充滿回憶的傳統味道已不多見。

說起傳統味道,通常是指某個地域一代人或好幾代人經過不斷改良,逐漸形成的某種特有味道。但凡事皆有例外,雲吞麵的“傳統味道”只跟一個人有關。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按照慣例我們先來八一下“雲吞麵”的歷史:

雲吞麵就是雲吞加上面條,這兩種食物最早都不是發源於廣東,而是從“北方”(廣東以北,統稱“北方”)傳入。

雲吞古時候叫“餛飩”,大約在唐宋年間從湖南地區傳入廣東,再經千百年不斷改良成為皮薄餡滿的“雲吞”。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麵條從北方傳入的時間應該比餛飩還要更早,但粵人自古只愛吃米飯不愛吃麵,一直都流行不起來,原因是廣東人嫌面“性熱”。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廣東新語》記載康熙年間廣東人吃麵情形

其實這個理由有點讓人“接受唔到咯”,就好比一個男人拒絕一個女人的原因是嫌她腳太大,但諷刺的是後來他卻找了個腳大胸更大的女人一樣。因為到了清同治年間,從江南一帶傳入了一種稱為“揚州面”的細面,粵人卻爭相食之。

隨著揚州面在廣州的流行,有個湖南人突發奇想的在廣州雙門底(如今的北京路)開了一間“三楚麵館”,將雲吞與揚州面搭配在一起售賣,第一碗“雲吞麵”從此誕生。

當時的雲吞麵主要是肉餡雲吞搭配細面和白水清湯,價廉而量足,一推出便深受平民百姓喜愛。

沒多久廣州街頭便多了很多雲吞面檔,主營方式是由檔主挑擔沿街叫賣,走到哪賣到哪。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清末年間的挑擔麵攤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奇男子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整個雲吞麵界,他就是江湖人稱“阿池”的麥煥池。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麥煥池

阿池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而是根正苗紅的雲二代,因為他爹也是賣雲吞麵的。

阿池長大成人後,池爸爸送給他一份非常珍貴的禮物:一個扁擔和兩個挑箱。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從此,阿池過上了自力更生的挑擔賣面生涯。

阿池是個非常有原則的年輕人,他為自己設定了“三不挑”:

颳風下雨,不挑。

打麻將贏錢,不挑。

打麻將輸清光,沒錢買原材料,不挑。

他很愛打麻將,但輸多贏少。鄰居們都愛吃他的雲吞麵,如果連續幾天沒有云吞面吃,大家就會猜到阿池肯定又輸錢了,而且輸得清光。好心的鄰居就會去他家串門,然後借點本錢給他買材料,只要阿池出去賣兩天雲吞麵,就一定能把錢全部還清,而且還能有錢賺。

“池記”的特點是又少又貴,它一碗雲吞麵的價格是其他面檔的三倍,但份量僅為別家的一半,只有四個雲吞加一小撮面,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細蓉”。阿池的說法是他做的是宵夜生意,宵夜不是正餐沒必要吃那麼飽,而且越是好吃的東西越要吃不飽才能讓人回味。

別看這碗雲吞麵又貴又少,卻供不應求。

阿池的名言是“錢是賺不完的,身體要緊”,如果精神或者心情不好他寧可收檔不做生意。“池記”每晚九點開檔,而且限量供應,從來只有少做,絕不多做,一般兩小時內就會全部賣光。

當時“池記”的知名度一點都不亞於廣州知名的大酒樓,很多有頭有臉的大人物都愛來吃阿池的一碗雲吞麵,比如這幾位: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阿池賣面雖然很任性,但出品水準卻一點也不馬虎,而且與眾不同。

“雲吞”的餡除了肥瘦肉分開剁切之外,阿池還破天荒的加入新鮮河蝦仁。“面”則是用鴨蛋代替水來和麵,再用“竹升”壓打出韌勁的全蛋面。其它面檔的湯都是開水調味,而池記的“湯”是豬骨和蝦籽以及烘烤過的大地魚乾熬出來的。更妙的是裝碗的時候,阿池還會淋一小勺豬油在面上增香。

“池記”出品的“雲吞”、“面”和“湯”一下成為了行業新標杆,同行都爭相學習效仿,只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阿池已經靠賣雲吞麵賺了萬貫家財,不但有屋有田又有地,還有七家固定鋪面,早就不再挑擔,成為了名符其實的雲吞麵大王。

除了“池記”一家獨大以外,後來又有三家雲吞麵店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分別是“洪記”、“釗記”和“榮記”,他們與“池記”並稱為雲吞麵的四大家族。

其中“洪記”的創辦人何釗洪是麥煥池唯一收過的徒弟,老麥與他情若父子,據說何釗洪娶老婆時還要先問過老麥的意見,雲吞麵的做法更是深得老麥真傳。

1937年8月日本轟炸廣州,政府實施燈火管制,每晚8點半後全市都必須熄燈。唯獨池記可以繼續開燈營業,只因當時的廣東第一把手陳濟棠喜歡到“池記”吃雲吞麵。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到了1939年底,廣州淪陷,老麥關掉所有鋪面全家逃難香港,“池記”從此絕跡江湖。

廣州雖然少了“池記”這位一哥,卻迎來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1946年廣州成立的“雲吞麵同業公會”記錄會員有二百多家固定店面,一千多家流動面檔,此外還有若干沒有登記入會的面檔。這種規模可謂空前絕後,即使如今全廣州的“沙縣”和“蘭州拉麵”加在一起也就1100多家,所以說“老廣”大多是吃著雲吞麵長大的。

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社會高速發展,耐得住性子堅持傳統路線的雲吞麵店已經越來越少。為了節省時間和減少成本,不少面家直接往湯里加大量味精和雞粉;用冰鮮蝦仁代替新鮮河蝦;用半蛋面替代全蛋面;就連點綴加分的“胡椒粉”都是用參了雜質的劣質品……

很多人吃過後以為雲吞麵不外如是,貳爺雖然深表遺憾,但這就是廣州的現狀。

慶幸的是在香港,雲吞麵被髮揚光大,大多數的雲吞麵店都延續了傳統的味道。其中最出名的五家分別是麥奀記,麥奀記忠記,麥文記,何洪記和正鬥。

雲吞麵的前世今生

說起這五家店的雲吞麵,基本都遵循著麥煥池的雲吞麵宗旨,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麥煥池的兒子名叫麥鏡鴻,人長得矮小外號“麥奀”,深得老麥真傳自不用說。麥奀當年跟著老爸一起到香港後,便去了堂伯麥民敬的“麥文記”幫忙做雲吞麵。

後來麥奀自己出來創業,開了“麥奀記”。

再後來麥奀的大兒子麥志忠自立門戶開了“麥奀記忠記”,二兒子麥志明則繼承了“麥奀記”。

前面提到雲吞麵四大家族之一的“洪記”老闆何釗洪是麥煥池的入室弟子,廣州淪陷之後他也舉家遷居香港,並創立了“何洪記”。

很多年以後何釗洪的兒子何冠明又自立門戶創辦了“正鬥”。

正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至於雲吞麵嘛,當然是出麥家。

今天就講到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