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怎樣才能取勝?

尾條用戶66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韓國將守不住的燙手山芋上黨交給趙國,趙國就傻乎乎的接受,因此引發長平大戰。

其實,趙國接受上黨是無可奈何。

韓國控制的上黨扼守太行山脈,是趙國對抗秦國最後的地理屏障。

一旦上黨被秦國佔領,趙國就會在平原地區同秦軍決戰。

誰都知道,秦軍攻擊力強大,趙國防禦自然應該藉助地形幫助,才能勝利。

那麼,趙國要怎麼樣才能打贏秦國呢?

就實力對比來說,趙國很難勝利。

以秦國的軍力和國力,其餘六國單獨對抗秦軍是非常困難的。

此戰中,秦軍出動包括後勤部隊在內的65萬人,而趙國傾全國之力也只有40萬人。

秦國的國力,主要是糧食產量也遠遠強於趙國,可以持久作戰。

整個戰役中,秦軍都是依靠自己的糧食作戰,而趙國缺糧只能向齊國要求幫助。

好在,長平之戰卻有特殊的地方。

長平距離趙國比較近,但距離秦國很遠。秦國糧食眾多,卻要長距離運輸到前線。到最後,秦始皇已經把整個上黨的男人都徵集起來,運輸物資。

但趙國也很困難,而且軍事上佔劣勢。

所以,老辣的廉頗採用以守為攻的方法,期待消耗秦軍的軍糧,以扭轉戰局。

這樣對峙下去,趙軍也未必會勝。

退一步說,即便秦軍放棄上黨西撤,趙軍控制上黨也難以扭轉被動的戰略態勢。

其實,說來說去,六國任何一國想要單獨和秦國對抗,都是非常困難的。

至於燕國、韓國、魏國這種實力弱小的國家,即便3國聯手也未必是秦軍對手。

趙國勝利機會,就是至少聯合齊國或者楚國一同作戰,尤其要將清軍拖入兩線作戰。

但齊國一直堅守中立,不參戰。

而楚國連遭秦軍打擊,連都城都丟了,對秦國非常畏懼,怕引火燒身。

這樣一來,趙國就很難了。

如果楚國能夠幫助,開闢一個南線戰場,趙軍或許能夠在長平獲得勝利。

進而楚國加上趙國形成聯盟,在拉攏3個小國入夥,這樣才能徹底壓垮秦國。


薩沙


首先聲明一點,那就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大秦帝國幾乎是不可阻擋的!在這個歷史背景下趙國單憑一己之力絕無可能擊敗強大的秦帝國。那麼假設趙國想要在這種劣勢之下取勝就必須在軍事和外交方面都要有極其出色的發揮!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首先從軍事角度來講,他們必須貫徹堅壁清野,以防守為核心的軍事方針,這一點要做到談何容易,應該說前三年他們做的已經非常出色了,以廉頗老將軍為核心的軍事策略確實拖住了強大的秦軍。可是,由於國力太弱,趙國無法長時間支撐住四十萬大軍如此巨大的消耗!這就不得不讓趙國上層尋找其他的解決途徑,那就是速勝!這恰恰是秦國想要的結果,於是就有了所謂的反間計,讓趙括成了替死鬼!說真心話,趙國在軍事方面已經很出色了,我們無權任意職責他們,即便失敗,趙國同樣讓秦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真正打敗趙國的其實不是軍事,而是政治!或者說外交!趙國在這三年左右的內政外交所犯的致命錯誤,才是導致趙國慘敗的罪魁禍首!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秦國怎麼操作的,秦國將自己的政治方針,也就是所謂的遠交近攻發揮到了極致,在宰相範睢的運籌之下,其他五國或畏手畏腳,或作壁上觀,或趁火打劫,總之沒有一個肯出手相救!留給趙國的時間相當的充足,可是居然只憑借一己之力把自己硬生生拖垮,所以趙軍敗失敗在外交!若果他們在開戰早期就開始遊說各國,講明厲害,並且施以小慧,就算能借來能解燃眉之急軍糧,可能結果都會改寫!所以說,趙軍失敗不是軍事無能,恰恰是高層在外交上的失誤導致了長平之戰慘敗!


join1972


這個問題可能可以澄清一些事實。

1,趙俾將茄應是廉頗的前鋒,領兵前往接收韓上黨,並有防禦秦軍的任務。但從被秦斥兵擊殺的情況看,趙軍的組織、交涉、處變、反襲擊的能力很低。

2,連同這次,廉頗接連被王齕敗了幾陣,最後窩在長平地區不出戰,是趙軍整體戰力不行的表現。

3,趙括進攻秦軍(“追造秦壁”),被擋在丹河之東,沒有達到擊潰秦軍的作戰目的。假如雙方在曠野硬碰硬地作戰,結果會如何?

趙括之前的一個表現是麥丘之戰,使用的是“仁術”。其父趙奢的閼與之戰,也不是真正的硬碰硬。所以,趙括在長平率領大兵團出擊,不是他擅長的風格。

4,趙軍敗在,主力南移,長平關(糧道)相對空虛而被偷襲,進而百里石長城被佔,陷入困境。

5,結論是,趙軍有可能不敗,前提是確保長平關不失。如果要取勝,則必須解決以上問題,幾乎等於不可能。

6,這個時期,趙國國家層面的運作和軍事行動,跟秦國都不在一個量級。對接收韓上黨引發的後果預判不足,自然要被淘汰。可以說,在整個戰役中,唯一的優勢只是佔據長平地區,非常理想的防守陣地,可惜最後也沒保住。

我在另一帖子裡談過,長平關有致命弱點,趙軍沒注意到,倒是被白起利用得淋漓盡致。


詩為諸藝之魂tt


長平之戰是關乎趙國未來命運的一場史詩級大戰,如果這場戰爭打贏,趙國將會有能力繼續和秦國爭霸,並且鼓舞燕國、齊國、楚國、韓國、魏國五個國家抵禦秦軍的侵略。甚至,趙國會因此成為山東六國的精神領袖,藉助其他五個國家的力量對秦國形成戰略包圍,這對秦國統一天下無疑增加了難度。

所以,長平之戰的失敗也加快了統一天下的進程,這對中華民族來說卻是非常幸運的。

因為,就在秦國統一天下的時候,北方的草原民族匈奴人也在兼併各遊牧部落,到了秦朝末年,匈奴單于冒頓兼併東胡驅逐大月氏控制了諸羌,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遊牧帝國,極盛時期匈奴可以集中40萬騎兵對中原發動攻擊。

試想,假如長平之戰趙國取勝,讓戰國的時間軸繼續延長,那麼當匈奴統一的時候,北方各國將會面對匈奴數十萬騎兵的威脅,無疑這對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要知道,擊敗匈奴十萬騎兵必須要李牧這樣的名將準備幾年時間才能做到,如果匈奴集中40萬大軍,單憑戰國一國之力是難以抵擋的。

但是,對公元前260年的趙國來說,他們的國家面對殺來的數十萬秦軍,當務之急卻是如何在長平成功擊退侵略者,從而保證國家安全。

擊敗秦軍在當時的山東六國看來無疑是地獄級的難度,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在與山東各國作戰的時候總是勝多敗少。

這次秦軍在面對趙國軍隊阻擊的時候同樣取得了勝利。

公元前260年,左庶長王齕率領秦軍奪取上黨,當地百姓逃亡到趙國,趙王派老將廉頗率領趙軍接應,於是在長平雙方爆發激烈的戰鬥。

廉頗雖說是當時的名將,但是在面對秦軍攻擊的時候仍然不敵,他只好在長平築壁壘與秦軍對峙。左庶長王齕命令秦軍猛攻趙軍壁壘,奪取了趙軍西壁壘並且在此期間俘虜了趙國六個尉官。

面對秦軍的猛攻廉頗除了憑藉壁壘防守找不到其他解決辦法,但是對趙國來說,前線數十萬大軍每日的巨大消耗已經讓趙國入不敷出,再對峙下去趙國的後勤就要崩潰了。此時,趙王連續催促廉頗出戰,但是廉頗深知,自己依靠營壘防守都打不過秦軍,野戰只會輸的更慘。

所以,據不出兵。

於是,趙王啟用趙括擔任前線指揮官,希望他能像父親趙奢一樣取得對秦軍的勝利。

趙括初生牛犢不怕虎,在接任趙軍總指揮之後率領主力出擊。沒想到此時秦軍統帥已經被秘密換上了名將白起,為了全殲趙軍,白起誘敵深入將趙軍引入峽谷,並且切斷其退路。40多萬趙軍陷入重圍,在堅持了一個多月之後只得投降。

隨後,白起將倖存的趙軍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名年紀還小的士兵回國報信。經過這場大戰趙國損失了幾乎一代人,國力大減,再也沒有能力和秦軍爭霸。

那麼,長平之戰中趙國就沒有取勝的機會了嗎?

個人認為,這場戰爭,趙國無論如何努力都沒有取勝的機會。

原因如下:

  • 第一,將領的指揮能力不如秦國。

長平之戰之初,秦國並沒有派出當時的天下第一名將白起,只派出了二號人物左庶長王齕。即便如此,素以能征慣戰聞名的廉頗依然不敵,並且損失慘重。

說實話,假如一開始秦國就把白起派過去,這場戰爭很可能在最初幾個月就結束了,根本輪不到趙括。

  • 第二,趙軍戰鬥力低於秦軍。

左庶長王齕的指揮特點是正面硬剛,這很考驗士兵的戰鬥能力。尤其在攻佔趙軍城堡和西壁壘的時候,秦軍正面仰攻仍然取得了勝利。不得不說秦軍的戰鬥力是高於趙軍的。

所以,當初趙奢擊敗秦軍採取的是突襲的策略。

  • 第三,綜合國力秦國更勝一籌。

秦國和趙國的這場大戰不僅考驗的是前線的軍事實力,也涉及到了兩國綜合國力的比拼。秦國自從奪取四川盆地之後,綜合國力已經遠超山東各國,這次大戰秦國能夠取勝也離不開強大綜合國力的支撐。

在長平之戰最激烈的時候,秦王只是動員了河內郡的15歲以上百姓參戰,而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卻失去了一代人。

可以說,直到戰爭結束秦國也還沒有使出全力。這就保證哪怕其他國家支援趙國,秦國仍然可以抽調兵力前去抵禦,以保證長平之戰的勝利。

  • 第四,各國即使支持趙國力度也不會大,改變不了勝負走向。

當時天下形勢是這樣的,齊國自從被燕國差一點滅國之後已經不願意參與列國爭霸,對外部發生的戰爭採取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燕國在秦國遠交近攻的外交攻勢下和秦國關係友好,不僅不會幫助趙國還希望趁趙國虛弱分一杯羹;楚國和秦國勢不兩立,可惜距離趙國遙遠,屬於遠水解不了近渴;韓國就更尷尬了,這場大戰就緣起於韓國上黨,此時的韓國自保都難更談不上支援趙國;只有魏國可以出兵,但他同樣面對秦國的巨大威脅,秦軍隨時可以從函谷關殺出,而且魏國國力弱小,頂多派過去十萬人,改變不了戰爭走向。


所以,長平之戰趙國一定會輸!


歷史風暴


結論是:打不贏。

為什麼呢?說兩條原因吧,當然原因肯定不止兩條:

一、戰爭狀態已經演進到國力對決。長平之戰打到後來,已經成了主力對決,兩軍對壘之初,彼此形勢未明,或可以採取軍事謀略,進行戰術層面的較量,靠局部戰鬥的勝利,一點點撬動戰局走向。秦國在長平戰後,之所以打不下邯鄲,就是戰術影響的戰略,沒有處理好包圍戰與秦趙對峙的大形勢。那麼主力對決的情況下,就看誰家國力更強,誰家軍隊更多,誰家指揮更科學。這幾個方面,趙軍都處於完敗之勢,怎麼能的贏呢?

二、秦國內部沒有可以制約戰爭的其他因素。什麼意思呢?一支較弱的軍隊打敗較強的軍隊,以弱勝強,並不在於弱的軍隊在戰鬥力層面壓倒強的軍隊,而是弱的軍隊,通過一定的局部勝利,誘發強的軍隊的內部矛盾,促使其向失敗的方向轉化。比如官渡之戰,曹操是抓住了袁紹軍內部不和,通過烏巢之戰激發其內部生亂,無法再行支撐。淝水之戰,前秦的矛盾是軍心不穩,東晉正是抓住這一點,通過一場小小的接觸戰,引發前秦全軍崩潰。那麼秦趙長平對峙之時呢?秦國上下集體決策,戰略目標就是要消滅趙國主力,君相和諧,內部沒有大的可利用的矛盾。處於弱勢一方的趙軍,只能採取消耗戰,來避免突然的大敗。


有歷史


且不說趙國在長平一戰中損失了45萬人的慘痛代價。而秦國的長平之役可以倒是可以成為戰國後期最經典的戰例之一,並且此戰的勝利也逐漸拉開了秦兼併六國的序幕。雙方投入的兵力之多,戰前的爾虞我詐,戰鬥中的排兵佈陣都是環環緊扣、步步逼近,這次戰鬥的重要性對於秦國而言關乎著未來幾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對六國的用兵計劃,如果失敗的話可能會引起六國重新聯合攻秦,更會讓趙國順勢崛起成為新的霸主,多年的佈局會毀於一旦,這樣的後果絕對是秦國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此戰秦國哪怕是傾盡所有也要打勝,歷史不能重來,趙孝成王的一意孤行、所用非人的做法註定了他會失敗。要是假設趙國怎樣才能贏得長平戰役,那就的先說說他是怎樣失敗的?

秦國的遠交近攻實在分化六國、拉攏別國最高明的策略。秦國在攻破野王,切斷上黨與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絡使其成為一座孤城,用意就是要拿上黨做誘餌,韓、趙、魏無論哪家來救,必將成為秦國的攻擊目標。韓國本身實力較弱不足以抵抗秦國的雷霆一擊,魏國則是座山觀虎鬥兩不得罪,趙國恰恰就成了那個食餌的魚。

趙國能夠下定決心接受上黨,來源於趙武靈王給打下的堅實基礎,國家實力併為受損,這便是他的自信。當廉頗面對新打勝仗氣勢如虹的秦軍時,他選擇的策略是避其鋒芒,拒不出戰。廉頗的戰法是正確的,因為秦軍長途作戰,憑的就是一股氣勢,而且物資消耗過大,適合速戰。曹劌論戰中不是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嗎!而在《孫子兵法》九地篇中所講: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意思是說長途奔襲到別國打仗,是危險的,孫子不贊成這樣做。當然秦國的將領也明白其中的風險,能在短時間內結束戰鬥是最好的選擇。當在廉頗處受阻,秦軍不得不選擇攻打他處來逼迫廉頗出戰,雖然戰勝了幾次,但是這個方案也不能湊效,不得已秦國才採用了範睢的反間計,誘取趙王換將。趙國之所以改用趙括以進攻的姿態作戰,很大原因是除了向別國展現自身實力外,趙王作為一個年輕人也會存在衝動的心理,而且趙國的北方還有匈奴威脅,戰爭壓力也不小,趙國更不想長時間的與秦國僵持。


前期鋪墊已經做好,開戰後白起以隱形將軍的身份指揮著這場戰爭,秦國的臨陣換將封鎖消息讓趙軍摸不清虛實,所以白起的誘敵深入之計才能夠取得成功,隨後他迅速切斷了趙軍的後路讓其一分為二,使趙括的四十多萬人進入了包圍圈。兵法有云:十而圍之。也就是說要有十倍的兵力才實施包圍戰術。趙軍就有四十多萬人,秦軍當然不會有四百萬,實際上秦軍的人數也就三十萬左右。然而白起能對趙軍實行包圍,在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他高超的軍事才能。白起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地形!對!白起就是充分的利用了地形(他以丹河為屏,以大糧山和趙國以前修建的長城壁壘為障),才使得無任何優勢的秦軍佔有了主動權。秦王得知情況後,親自到河內地區徵召十五歲以上的人員支援長平,並攔截阻斷趙國的救兵和糧道。雖然包圍計劃完全取得了成功,但是白起也不敢向四十多萬趙軍發起總攻,他的戰略是一邊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一邊等待敵人糧盡力竭。這時候的趙括在援軍未到糧草中斷的生死存亡關頭,親自上陣結果中箭身亡。


長平之戰秦國能夠君臣一心,上下同力這是勝利的關鍵,反觀趙國卻是上下猜忌,策略失誤。

如果趙國要想在長平戰役中取得優勢,即使國內條件不允許長久的打消耗戰,那也要咬牙堅持,因為秦國更是消耗不起。要是採用廉頗的戰術,固守長平,以待敵人疲勞。秦軍在進攻失利,後勤補給不足的情況下,肯定會進行強攻,當其他國家看到有利可圖便會支援趙國,對秦軍實行聯合打擊,勝利是一定的。即使沒有他國的支持,趙國舉全國之力來和秦國打一場消耗戰,而且又是本土作戰,優勢顯而易見,這樣哪怕不能完勝秦軍,也不會賠上四十人的代價。


玉鉉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勝的話也只是軍事上的勝利,卻無法掩蓋戰略上的失敗,只能稍微延緩一下秦國滅六國的時間,並不能改變什麼,這也是廉頗之前反對接收上黨的主因。

長平山地本身就易守難攻,趙軍守則秦軍難攻,秦軍守則趙軍難攻。即便趙軍能夠擊敗秦軍,那也只是給秦國造成一點兵力損失無法全殲秦軍的,秦軍大可從容撤退,撤出上黨,把空城留給趙國,但是趙國在戰爭中的損失卻彌補不過來的,因為趙國已經把國力耗盡。

廉頗一開始就反對跟秦國在上黨爆發戰爭的,因為趙國的國力不足以對秦國發起決戰!當時的秦國的國土面積比趙國大1.5倍左右,人口大約比趙國多一倍,糧食產量(國內生產總值)多4~5倍(秦國水利設施更發達)。綜合國力上,秦國是趙國的數倍。

其次,長平之戰敗在謀劃!長平之戰前期(王齡指揮時)秦軍10萬人(戰鬥部隊),秦軍後勤藉助於水路運輸,戰勤比例1比1,兵民總數為20萬人,每天消耗糧草1萬擔;趙軍10萬人(戰鬥部隊),由於上黨山地350裡,全部靠人力運輸,戰勤比例是1比3,兵民總數40萬人,糧草耗費上面趙軍比秦軍多一倍,每天消耗糧草2萬擔,前期兩軍對戰時間長達1年零個月,趙軍消耗糧草1100萬擔,這是趙國30年的積蓄,也就是說在公元260年7月這個時候,趙國的國力已經被耗盡,一戰回到解放前。而秦國這個時候才只消耗了大約550萬擔的糧草,僅僅只是一個野王糧倉而已。也就是說,長平大戰勝負對秦國無傷大雅,趙國卻肯定完了。


優己


長平之戰趙國怎樣才能戰勝秦國,我是事後諸葛亮,談談自己膚淺看法。

秦趙是當時兩大強國,馬服君趙奢帶領趙軍打敗過秦軍,長平之戰後秦軍兵圍邯鄲也被趙國和信陵君率領救趙的魏國打敗,趙國良將李牧兩次擊敗秦軍。如果指揮得當長平之戰是有可能翻盤的,趙國也有戰勝機會。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實力大增,消滅中山國,打敗過東胡,這都是難啃硬骨頭,都讓趙國實現了,長平之戰,趙國精銳部隊喪失,還大敗燕國,因此趙國是相當有實力國家。

由於韓國上黨地區歸屬問題,引發長平之戰,上黨古稱天下之脊,是戰略要地,四周多山,中間是平地,梁唐三垂崗之戰,國共上黨戰役都發生這一帶。秦趙長平之戰持續時間三年多,以前是王乾和廉頗帶兵交戰,後來是白起和趙括交鋒,白起秘密統帥,也就是麻痺趙軍。趙軍失敗是糧道被劫,全軍被包圍,援軍還上不來,這是趙軍致命之處。

廉頗採用防守戰術,但大軍給養趙國負擔不起,最後會拖垮趙國,趙括替換廉頗指揮趙軍,主動出擊,結果陷入秦軍包圍,如果換成樂毅,田單,也許不像趙括那樣指揮。大規模進攻掌握不好,失敗往往是致命的。像明清松錦大戰,崇禎帝和兵部催促洪承疇進攻,結果明軍大敗,洪承疇被俘投降。隋朝三次大規模征服高勾麗失敗,唐朝吸取教訓,不斷派兵騷擾高勾麗,讓其疲憊不堪,最後再消滅它。

趙國糧食不足,國力沒有秦國強,不應與秦國爭鋒,而應誘敵深入。如果進攻,也應分清情況,不應陷入重圍而被殲。四十多萬大軍被包圍也真是不容易的,這也跟上黨和長平地勢有關,因此,趙軍失敗跟統帥指揮失誤有直接關係。

總之,我認為趙軍要想戰勝秦軍,應充分了解秦軍情況,掌握秦軍動向,採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疲我打,敵駐我擾紅軍作戰方針,千萬不要敵情不明,盲目進攻。


大白白野


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轉折點,秦國經此一戰基本掃清了統一的障礙。

先分析此戰,再討論可能性。

此戰起因是上黨。秦國攻韓國,圍困上黨,韓國希望上黨郡守獻上黨給秦國以求息戰,但上黨郡守卻獻給了趙國,趙國因為上黨的特殊地理位置,也不能讓上黨落入秦國口袋,在安排好防守後,接收了上黨,於是秦趙開戰。

趙國此時雖然是距離較近,但因連年征戰,加之地震,趙國國力遠不如秦國,糧草也比較匱乏。而秦國雖遠,但國力極盛,且掌握了水運,糧草供應比趙國還好。

實力不濟,幾戰幾敗後,趙國選擇堅守,希望拖垮秦國。實際上這個時候拖不下去的是趙國,趙國已經無糧可用,所以趙國國君換將主動進攻,結果陷入包圍。秦國國君親至河內,徵發全部十五歲以上青年攔截趙國援軍和糧草。結果趙國戰敗,被坑殺45萬,而秦國此戰也死傷30萬。

那趙國有取勝的可能嗎?

在國力相差懸殊、軍力相差懸殊、外交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趙國在戰略上沒有任何取勝的可能,戰術層面倒是有可能勝幾次,但是對總結果沒什麼本質的影響,秦國一定會獲得最終的勝利。

那就談談一些可能的辦法。

1、獻一切能獻的給魏楚,甚至獻地獻城池,一定拉一個一起,趙國和秦國對峙,另一國出兵秦國。

2、有計劃的撤退並堅壁清野,迂迴防守,趙軍強在野戰,最厲害的是輕騎。不爭城池得失,只尋野戰,以機動力量打擊和騷擾,以消耗有生力量為第一。

3、化整為零,學習太祖的游擊戰術。

這些也只是拖延秦國的步伐,增加秦國的代價而已,並不能得勝,因為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都是花架子。


Mr馮二


朝史暮想曾經寫過長平之戰,從長平之戰到邯鄲保衛戰,趙國先敗後勝,世人大都只知長平一役,趙國主力精銳殆盡,卻不知後來的邯鄲保衛戰,秦國面對趙,魏,韓,楚四國之軍,也是被打得丟盔棄甲,投降的投降,陣亡的陣亡,最後秦國為了撤回被包圍的十萬秦軍,幾乎算是無條件答應諸國要求,整個戰國的局勢一夜之間回到了華陽之戰之前的態勢,秦國幾十年的東進成果付之東流,可以說,此戰把秦國統一之路後退了幾十年。


再說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最大原因,其實是戰爭動員能力和綜合國力的差距


在長平之戰末期,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保障前方軍隊。從秦國到長平的運糧隊伍,據說就有百萬之眾。而在趙括戰敗之後,趙國僅僅只能再動員十萬之眾,這就是差距。


長平防線,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條很難被攻佔的防線。崇山峻嶺,大河,廣闊的河灘地,峽谷,還有大量依山勢而建的堡壘,防禦工事。廉頗一開始,其實是主動進攻的。原因也簡單,耗不起。因為進攻,才有慘敗。


所以,趙國想憑藉一己之力戰勝秦國,很難,僅僅是雙方對峙,都足夠拖垮趙國的經濟。


其他:


1.秦國將才儲備遠遠優於趙國

2.秦王的決心遠大於趙王

3.秦王的外交手腕遠比趙王高明

4.秦軍萬人方陣的戰法完克趙國輕騎兵

5.秦國的情報工作優於趙國


以上都是秦國的優勢,反推,趙國如果沒有第三方的幫助,是贏不了秦國的。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