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蹬鼻子”容易“上臉”?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給你答案


為何“蹬鼻子”容易“上臉”?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給你答案

有社會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經典而又有趣的實驗:

他們派了兩個大學生去訪問加州郊區的家庭主婦。首先,其中一個大學生先登門拜訪了一組家庭主婦,請求她們幫一個小忙:在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這是一個社會公益事件,每年死在車輪底下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不就是籤個字嗎,太容易了。於是絕大部分家庭主婦都很合作地在請願書上籤了名,只有少數人以“我很忙”為藉口拒絕了這個要求。

為何“蹬鼻子”容易“上臉”?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給你答案

兩週後,另一個大學生再次挨家挨戶地去訪問那些家庭主婦。不過,這次他除了拜訪第一個大學生拜訪過的家庭主婦之外,另外還拜訪了另外一組家庭主婦。與上一次的任務不同,這個大學生訪問時還揹著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請求家庭主婦們在兩週內把它豎立在 般的經驗,這個有點過分的要求很可能被這些家庭主婦拒絕。畢竟,這個大學生與她們素昧平生,要求她們幫這麼大的忙,真的有些難為她們。

實驗結果是:第二組家庭主婦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該項要求,但是,第一組家庭主婦中,則有55%的人接受了這項要求,遠遠超過第二組。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都不會拒絕人們提出的沒有什麼傷害性的小要求。而其後如果向我們提出小要求的人再次提出較大的要求時,我們竟然也會鬼使神差般地答應。連我們自己也很驚訝,原本我們並沒有準備答應別人這類事情啊!

為何“蹬鼻子”容易“上臉”?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給你答案

對此,心理學家的解釋是,人們都希望給別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好印象。為了保證這種印象的一致性,人們有時會做一些理智上難以解釋的事情。在上面的實驗中,答應了第一個請求的家庭主婦表現出了樂於合作的特點。當她們面對第二個更大的請求時,為了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樂於助人的形象,她們只能同意在自家院子裡豎一塊粗笨難看的招牌。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小要求之後,如果他人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更高一點的要求,那麼,這個人就傾向於接受更高的要求。這樣逐步提高要求,就可以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心理學家把這種對別人提出一個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個別人很容易接受的小要求,從而使別人對進一步的較大的要求更容易接受的現象稱為“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也是一種常用的談判洗腦術,利用“登門檻效應”給他人洗腦,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洗腦說服效果。在與他人進行談判時,如果我們想要他人幫我們達成某種心願,不妨先提出一些比較小、看起來無害的要求,然後再逐步提出符合自己最終期望的要求,這樣不僅有助於我們心願的達成,還能有效地對他人施加影響。比如,很多孩子會向媽媽要求,可不可以吃顆糖果?當媽媽答應他的時候,他可能會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那可不可以喝一小杯果汁呢?這時,媽媽就有可能被小孩子的“登門檻”給洗腦:已經拒絕了孩子的一個要求了,怎麼好意思再拒絕孩子這樣小的要求呢,在這種情況下媽媽通常是會答應孩子的請求的。

為何“蹬鼻子”容易“上臉”?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給你答案

法國民國民間傳說《石頭湯》,就很好地體現了登門檻效應。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裡,一個窮人來到一個富人家門前避雨。富人家的廚娘見他可憐,好心地讓他進入廚房避雨。

進入廚房後,這個窮人又可憐兮兮地懇求廚娘:“我可不可以在廚房的爐子上烤烤衣服?”廚娘見他全身都溼透了,就答應了,讓他坐在爐子前烤火。

窮人好幾天沒吃飯了,肚子餓得咕咕叫,但他羞於向廚娘開口要點兒飯菜,於是便對廚娘說::“您能不能把小鍋借給我,讓我煮些石頭湯喝?”石頭還能煮湯?廚娘的好奇心頓時被勾了起來。為了看他怎樣煮石頭湯,廚娘把鍋借給了他。

借到小鍋後,窮人馬上找了一塊石頭,放在盛滿水的鍋裡煮了起來。剛煮了一會兒,他又請求廚娘說:“麻煩您再給我加點鹽好嗎?”於是,廚娘又給了他一些鹽。接下來,窮人又要來了香菜、薄荷,最後甚至要來了一些碎肉沫。他把這些材料放進鍋裡,煮成了一鍋香氣撲鼻的石頭湯。

為何“蹬鼻子”容易“上臉”?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給你答案

湯煮好了,窮人把石頭從鍋裡撈出來扔掉,美滋滋地喝起了這鍋“石頭湯”。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會不禁發出一聲感嘆:這個窮人太聰明瞭。他很清楚,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他直接請求廚娘給他一碗湯喝,肯定會遭到拒絕。所以,他調整了一下自己要求的順序。先是請求鍋,再是請求鹽。這兩點都是非常好做到的,沒有什麼難度。但是正是這兩個小小的要求在廚娘心中建立起了一種責任感。所以,後面的香菜、薄荷和肉沫也不能被拒絕。可如果這個人先向女主人提出香菜、薄荷和肉沫的要求,那麼他就根本沒有可能有美味的湯喝了。

這就是“登門檻效應”的洗腦威力。

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每當低一級的需要被滿足時,人們自然就會產生高一級的需要。而“登門檻效應”就是針對人們需求的不斷變化這個情況出現的。當我們一下子將最終目標提出來的時候,無論人們是否已經達到這個層次的需求,都會覺得自己的領地被狠狠地侵犯了,心中不由自主地就會生出拒絕的念頭。

因此,在涉及雙方利益的談判過程中,我們絕對不能一上來就提大要求,而要根據對方的承受能力提一些無關緊要的小要求,減少對方心中的戒備。只要我們提出的要求看起來對於他人不構成威脅,並在他們的承受範圍之內,他們就很容易進入登門檻效應的循環,我們也就能夠通過影響他們的思想和行動最終達成自己的願望。

為何“蹬鼻子”容易“上臉”?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給你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