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那些看似為你好的父母,實則隱藏著侮辱性的攻擊

如果讓我在捱打和捱罵之間做選擇,我一定會選擇捱打,身體的傷害是看得見的,有人會心疼。可是責罵會把人逼瘋,你卻看不到任何傷痕,沒有人會在意,和侮辱比起來,身體的癒合就快多了。——《原生家庭》

國內有個教育短片,名為《語言能造成多大的傷害》,看完之後忍不住讓人覺得可怕。

少年犯張強說:“在我12歲的時候,爸媽就離婚了。我媽每天罵我,說我沒用,說我是廢物。她從來就沒誇過我,記得她罵的最多的就是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說完這些,張強忍不住流下眼淚。

正是這些羞辱性的詞語成了他行兇的武器,最終導致張強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通過這個教育短片,就能看出語言的力量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原生家庭》:那些看似為你好的父母,實則隱藏著侮辱性的攻擊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父母在生氣地時候都會用一些話來傷害到孩子,比如說:你不丟人,我還嫌丟人呢?看看人家孩子怎麼做的,看看你怎麼做的?就沒見過你這麼笨的……

很多父母都以為打孩子才會傷害孩子,卻不知道語言上的傷害,同樣會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要命的是,這種言語上的傷害,在我們的日常教養中,大量存在,且日久經年重複發生著。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裡,作者蘇珊.福沃德讓我們看到“有毒家庭的幾種類型,以及每種有毒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很多人過得不幸福,歸根結底都是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有關。

《原生家庭》:那些看似為你好的父母,實則隱藏著侮辱性的攻擊


在這本書裡,我們能夠詳細地瞭解到語言虐待的幾種表達方法以及父母的行事風格對於孩子造成了怎樣的傷害和影響。那些看似為你好的父母,實則隱藏著侮辱性的攻擊,導致他們成年以後生活不幸,甚至走入極端。

一、“言語虐待型”父母:比打孩子更可怕的是父母不好好說話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儘管現在不流行打孩子了,難道還不允許說孩子嗎?說孩子當然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說話的方式,鼓勵的話語會讓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走得更近,而侮辱性的話語則會讓孩子的童年埋下陰影。

很多家長更是以引導孩子為名,實則是在向孩子進行言語上的虐待,惡語傷人六月寒,其實比打孩子更可怕的是父母不好好說話。

維基是一個成熟又有魅力的女人,然而她卻一直很缺乏自信。這一切都來源於童年時期,母親對她的言語攻擊。

小時候維基的母親一直都希望她成為一名完美的淑女,維基也為之努力著。在維基12歲的時候,她參加了一場芭蕾舞的表演,她覺得自己跳的還很好,母親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她跳的就像是一隻河馬。母親還告訴她應該學會接受批評,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學會真本事,就在維基覺得母親要說鼓勵的話了,誰知母親說:“面對現實吧,畢竟你是很事情都做不好,不是嗎?”

《原生家庭》:那些看似為你好的父母,實則隱藏著侮辱性的攻擊


維基明明做得很不錯,母親卻不停地打擊她,這讓維基感覺自己糟糕透了。導致她長大以後,對自己缺乏自信,生活和事業受到了阻礙,她一直沉浸在自卑中,沒辦法相信自己。

和所有“言語虐待型”父母一樣,維基的母親就是為了和自己的無能去抗衡,她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卻不接受孩子的一點不完美。她想通過在女兒面前建立的優越感來逃避自己的無能,因此她不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好,因為這樣就會缺失安全感,於是才用打壓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優越感。

其實歸根結底,“言語虐待型”父母的內在想法是: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在幫助你成為更優秀的人,或者我是在教你如何適應這樣殘酷的社會,避免你承受不了生活的磨難。正是這樣的父母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嚴重的創傷,有些甚至一輩子都沒辦法治癒。

二、“言語虐待型”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裡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無所不知的父母認定你是個壞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親常說“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你父親說“你沒用”,那你就一定沒用。

這是因為言語上的虐待就像是對自己靈魂的一種謀殺,隨著父母不斷地批評、辱罵,會讓孩子覺得身體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原生家庭》:那些看似為你好的父母,實則隱藏著侮辱性的攻擊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也難滿足父母的期望時,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就會出現偏差,只能痛苦地審視自己,同時也會覺得自己就是這樣了。

言語虐待不僅傷害了孩子正當的自我認知,還會對他們長大以後的生存方式以及成就,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

(1)讓孩子對生活更加自卑

每一個孩子在童年的時候內心都是非常地脆弱,如果父母一直對他們說:你很笨,長得難看死了,你是垃圾……這些話語,時間久了以後,孩子就真的以為自己一無是處,無論是在人前還是人後都抬不起頭來,甚至看不起自己,久而久之還會厭棄社會。

(2)讓孩子對未來充滿恐懼

很多面對父母言語攻擊的成年孩子,通常只有兩條路去選擇:要麼贏得父母的愛和讚許而不斷地苛責自己;要麼是極力地去反抗,甚至到了對成功心懷恐懼地程度。

在受到言語虐待的孩子眼裡,無論自己做得再好,父母永遠都不會有好聽的話語,所以當他們長大以後,無論是對自己的生活、工作還是感情,他們的內心就會充滿恐懼感,害怕與人相處,害怕別人說他的不是,於是就會有抑鬱症傾向。

(3)讓孩子把憤怒轉移到比自己弱的人身上

心理學家發現:很多年輕時期受過言語虐待的人,大約30%會轉而羞辱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員工受到老闆批評以後,他回家把自己的憤怒發洩給自己的妻子,這個時候妻子又向孩子怒吼,孩子則踢了狗,狗又咬了貓。

《原生家庭》:那些看似為你好的父母,實則隱藏著侮辱性的攻擊


弗洛伊德稱之為“強迫性重複”。然而可悲之處在於,這種重複毫無意義,只會加重傷害。

言語虐待在孩子的心裡就像是一劑無形的毒藥,導致他們不能在陽光下呈現自己真實的笑容,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即使這樣的傷害已經過去 了很多年,卻仍然如影隨形,無法抹去。

三、面對“言語虐待型”父母,子女如何去擊潰?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這樣解釋原生家庭:“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它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如果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妨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努力讓自己從童年的陰影中走出來。

(1)發洩憤怒,釋放自己的情緒

如果不能認清主要的責任方,我們就會一輩子把重擔揹負在自己的身上。

比如我上面所舉的維基的例子,她要想解脫父母的陰影,就必須要卸下“我什麼事都做不好”的責任,而這個責任是父母給造成的,她應該歸還給自己的父母。

《原生家庭》:那些看似為你好的父母,實則隱藏著侮辱性的攻擊


這個時候她可以通過角色對演的形式,把自己多年積存的悲憤全部發洩出來,並及時控制自己的憤怒。將憤怒轉化為運動量來釋放自己內心的緊張情緒。

曾經的回憶也許很痛苦,但是隻要說出來以後就會感覺到非常地解脫,然後你就會明白自己童年的痛苦應該是由父母來負責,於是就不會給自己過不去了。

所以我們只有說出自己的悲傷和憤怒,並試著去消化它,久而久之,傷痕就會變成傷疤,然後把過去的痛苦轉化在未來的生活和奮鬥上,這樣就會覺得好受一些。

(2) 勇敢與父母對峙

對峙的原因是: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

我們不能把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轉移在自己的另一半和配偶身上。

所以在與父母對峙時,一定要做好直面他們的準備,並且徹底克服面對他們時的恐懼,然後告訴父母自己的真實想法,讓他們感受到你的心聲,最後再確定關係,不會再任由他們擺佈或者虐待等等。

對峙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打電話,約見面,寫信等,不過我認為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寫信,因為寫信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加以組織,並修改到讓自己滿意為止,另外也可以讓對峙的另一方邊讀邊思考。

在對峙的過程中要涵蓋以下四要點:

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

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

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

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只要敢於和父母對峙,就相當於邁出了人生的一大步。有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們自己。如果放不下過去,就看不到當下與未來。傷害既然不能避免,那就看作是命運的考驗,相信總會跨過去。


《原生家庭》:那些看似為你好的父母,實則隱藏著侮辱性的攻擊


就像那個不斷被父親用言語虐待,說她身上有難聞氣息的卡羅爾,那段給她童年造成了侮辱的烙印,導致她一直生活在傷心和痛苦的環境中。如今她開始正式童年時期父親給她灌輸的挫敗信念,奪回自己的自尊。

卡羅爾飽含著激烈的情感通過寫信和父母進行對峙,勇敢地邁出這一步以後,卡羅爾的內心和自己和解了,她也開始漸漸地走出自己童年的陰影。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成年後想要獲得幸福的家庭,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原生家庭》這本書讓我們意識到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時,可以試著一點點掙脫意識的牢籠,擁抱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讓他感受真正的愛與溫暖,相信一定還來得及。

(完)


作者簡介:聞書香識人,一個九零後安靜的小女子,專注於個人成長、讀書寫作。喜歡用文字來記述自己的喜怒哀樂,也喜歡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時更希望可以轉角遇到你,成為最好的靈魂知己。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點贊、留言、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