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誒,你覺得中國好還是

美國好?”


剛剛歸國的她,面對操著一口地道家鄉話的酒店服務生不識趣又無惡意的刺探,她用已不標準的普通話含混又認真的回答:


“不一樣”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作為一名“1.5代移民”,她留存著對國內和親人的珍貴的童年時期的情感記憶,


她是在入學教育階段,被工作穩定下來的父母接出去團圓生活的,


因此說她並非是“橡膠人”(黃皮膚,白人芯,可泛指移民二代)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除了毛主席畫像,國內老人家常見的娃娃畫


文化背景的遷移與差異給她帶來過一些困擾,


而如今她更被這種東西煎熬撕裂——


她歸國的目的是因為從小帶大她的奶奶被查出癌晚,僅剩三個月壽命,


一致堅決隱瞞病情的長輩,試圖假借一場婚禮“提前奔喪”與老人團圓告別,


而她認為奶奶有知情權,不應剝奪其對自我餘生的安排與度處……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本片目前已撤檔,國內上映日期待定


這部根據東北長春籍華裔女導演王子逸親身家庭經歷所改編的,


自年初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以來,


收穫評論界一致好評,被預測穩提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等獎項的華人電影就是——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別告訴她》

The Farewell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別告訴她!



可千萬不能告訴她!


從醫護到家屬,以所謂的“善意的謊言”隱瞞病患本人實情的做法,似乎是我們的文化共識


從心領神會,到約定俗成,


以至於我們不假思索的認可,偶爾甚至忘了這麼做的目的,


而本片則借角色之口將此凝結成句,


面向世界觀眾傳遞與道破,文化緣由與故事核心——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即:


西方人把生命看作是個體的


東方人把生命看作是集體的,家庭的,


你想告訴奶奶患癌實情,是因為怕擔責任,因為這個責任太重大了!


你說出來就(圖個)沒有心理負擔了!


我們之所以不告訴奶奶實情,


就是為了分擔她的思想壓力!


老父早逝,老母當事,身為家族中的一家之長,大伯上述這番話從資輩和情理上,是阻勸女主告知奶奶實情的一大關鍵。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而讓女主背離觀念,


愈發難以啟齒的是,


因不知情而沉浸在全家團聚和長孫婚禮騙局中的奶奶,所沉浸呈出的那種幸福狀態,讓她不忍去戳破真相。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女主的飾演者是為憑藉《瞞天過海美人計》《摘金奇緣》等片走紅的亞裔女演員奧卡菲娜


而這個過程與這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與奶奶那句“信我的,奶奶還能騙你咋地?”的口頭禪,形成最微妙的互文,


這也是這部影片功德無量之處,


即:


暫放是錯是對,是好是孬的評判,


它向西方觀眾提供一個故事情境,試著換位思考,走下人權的道德至高點,


試著理解隱瞞的背後不是對生命的漠視,


親人之間的“相互欺騙”有時也是愛的一種表達形式。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本片面向西方觀眾公映版本的英文字幕,

有些沒翻譯出語感精髓,

比如說:

把漢語“奶奶怎麼能騙你呢”,

直譯成相信我(trust me)


當然,在觀念輸出方面之於西方觀眾不破不立的同時,


片中,也展現令不少國內觀眾感到冒犯的文化獵奇刻板印象——


例如:


奶奶攜兒孫們給爺爺掃墓,上演了燒冥幣,燒蘋果手機的橋段,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同時,全家頭如搗蒜般行禮,祈求在天之靈庇佑子孫平平安安,事業有成,


點映出長久以來困擾西方人的,


“先人去世緣何就成了仙人”的泛宗教觀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導演也將鏡頭掃向濃妝豔抹伴身在“社會哥”虛度光陰的青年女子,


試圖,以此來反觀映襯同樣對前程迷茫的女主的遊閒境遇與精神狀態。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而最具戲劇性的是,家中保姆被奶奶派去取化驗結果,一家人眼見敗露,四散到醫院堵人,


尤其是女主從她慌張和積極的狀態中,


可見她已完全順應接受隱瞞奶奶病情的做法,


但結果,虛驚一場,出身農村的保姆壓根沒上過學不識字,


面對化驗報告,保姆與身為華人卻同樣不識漢字的女主之間,算是殊途同歸,皆因自身客觀因素,在此認知上是平等的。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殊途同歸:

我不認識中國字,

我上過一天學。


於是,這些情節設置均被網友解讀為,


以消費甚至抹黑中國的初衷,特供給西方觀眾的電影。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其實,筆者作為一名東北人,對片中導演所呈現出的人物與事物,包括略顯符號化的去足療拔罐,鬧鬧哄哄的婚禮現場……都不感到是在刻意或獵奇。


燒紙活兒祭祖,混混大哥身邊的“老妹兒”,


未趕上義務教育的進城務工保姆……這些都是客觀存在,


我們否認或矯飾這些存在,才是一種刻意,一種只願光鮮亮麗示人的刻意迴避。


上海與北京代表不了中國的整體水平


普樣性均衡性上,東北三省和全國各地二三線城市或許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中國多的是這樣的房子和街況,

少的是外灘和國貿那般樓區。


有時我們太在意外國人如何看待我們了。


如果一個導演將國民或文化中不甚完美的一面展現給世界觀眾是一種罪過,


那麼,日本國寶級導演今村昌平在這些人眼中應是“罪該萬死”——


在其1983年斬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影片《楢山節考》中,


他展現了在名為楢山的日本貧困山區中,


一度自發施行將年滿70歲以上,喪失勞動力的老人,背到山頂任其自生自滅的習俗。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垂死掙扎被家人謀殺的老人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坦然接受反過來安慰負疚家人的老人


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本片在情節點

反觀性


令人聯想到由兩位奧斯卡影后梅麗爾·斯特里普朱莉婭·羅伯茨領銜,“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伊萬·麥克格雷格等全明星陣容出演的美國家庭撕逼大戲:

《八月:奧色治郡》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該片講述抑鬱寡歡的老父親自殺之後,


兩位常年在外的女兒(大姐和三妹)帶著伴侶孩子回鄉參加葬禮,


而一直留守在父母身邊照料的三妹,


試圖藉機與姐妹攤牌抽身,


與迷戀已久的表哥遠走高飛,


身患喉癌卻毒舌一生的寡母,


是籠罩在這個家庭屋頂上的陰影,


因此丈夫和三位女兒用以成長甚至結束生命去逃離她。


通篇都在撕逼的本片,最為激烈的一場戲發生在餐桌之上,席間的唇槍舌劍淪為肢體衝突,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而看到最後觀眾會了解到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的老母親,


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在婚姻中默默承受著丈夫出軌她親妹妹的雙向背叛,


痛苦接受女兒與丈夫與妹妹私生子亂倫的悲劇……


而在老母親眾叛親離被遺棄之前,


三姐妹之間展開了一段折射出心灰意冷,極端化的西式家庭觀,


即: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的,生命並不聯結在一起,只不過是基因相近,被隨機劃配到同一屋簷。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然而,我們所崇尚的是

血濃於水


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情觀——


本片,同樣有一場餐桌撕逼戲,國內親戚的“養娃如投資”“口是中國夢,心非美國夢”(鼓吹國內輕而易舉能掙百萬年薪,卻又一門心思將孩子送出國)等觀點做法,遭到女主母親的強烈反諷,


而過程中看似佔據辯論上風的女主母親,


也集中反映出業已完成身份與國籍轉換的華裔,無論從面子還是精神角度(既然自己選擇了當美國人,不管真好假好就是不說不好)盲目維護優越感的現象。



但關於中美誰好誰更好,其實女主在一開始就給出了最答非所問也最理性客觀的答案:


不一樣,很多的不一樣。


最終,這場明槍暗箭的家庭辯論以長輩表決,無論身在何處,拿何國護照,自己永遠是中國人而告終。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大伯表態:

我永遠是中國人,不管拿哪國護照


這是一部即有中國特色,


又具備美國獨立電影氣質的年度佳作。


例如,片中編設“兩城一鳥”的意象——


女主分別紐約和長春看到同一類小鳥的情節,來言喻某些變與不變。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只有不捨的情誼,


哪怕最親近的血親之間也以愛的名義隱瞞秘密——


片尾,女主直到啟程返美,坐上開往機場的出租車前的最後一刻,也未實踐她此行目的之一,告訴奶奶實情。


然而,在這場騙局婚禮提早悼亡之於女主來說是一次尋根之旅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最終,奶奶目送載著兒孫的出租車駛遠,消失在視線之內的催淚場景,


讓人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中的一段文字,筆者在此略加改動作為結束語:


親人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對方背影漸行漸遠,


有時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親人逐漸消失在路的轉彎處,有時立場則是互換,


我們都曾用背影默默告訴過對方:



不必追……


好評度100%衝擊奧斯卡的「華人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