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大勝的情況卻被召回,宋高宗擔心駕馭不了岳飛,還是什麼原因?

娃兒我熱飯


在電視劇《精忠岳飛》中,宋高宗趙構對已經在獄中的岳飛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非卿不忠,非朕不明”。

我無意洗白宋高宗趙構,但如果分析當時的局勢,就會明白,岳飛雖然勝利,基礎並不牢固,金兵雖然失敗,卻依然有再戰之力。而這時候的南宋偏南政府,卻沒有應對長久作戰的實力。在這種情況下,南宋小朝廷很難做出抉擇。

《精忠岳飛》海報

首先,南宋必須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打仗需要錢,需要糧、需要人。偏偏南宋朝廷,什麼都沒有。

雖然在一些說法中,北宋人口可能達到一個億,但這些人口,在北宋滅亡,中原失陷後,大部分成為流民,還有一部分成為金國子民。而這些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的流民,看似是相當龐大的隊伍,論起戰鬥力,甚至不如宋朝的三流隊伍,更無法和武裝到牙齒的金兵相抗衡。

如果將這些人挑選精銳,編入軍中,岳飛就是這樣做的。對於南宋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難辦的 事情。因為南宋缺少糧食和錢。

現在看來,坐擁江南,不可能出現缺糧現象。但在南宋時期,尤其是趙構統治下的南宋,江南開發十分有限,真正能作為糧食產地的只有淮南,以及浙江一帶平原地區而已。而這些地方,成為金國的兵鋒所及之處,老百姓根本無法安心種地,更別說上交糧食了。


第二個問題出現在岳飛這裡,岳飛的軍隊,絕大多數情況下屬於自給自足,並沒有吃皇糧。但隨著岳飛軍力的不斷強大,人數不斷增加,戰果也不斷豐厚,岳家軍已經無法做到自給自足。

人們都知道岳家軍軍紀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這種軍紀讓岳家軍深受老百姓愛戴。擁有了大量群眾基礎。但經歷戰火的百姓,很難為岳家軍提供足夠的戰略補給。而新加入岳家軍的人,因為缺乏訓練,缺少戰鬥經驗,反而會拖累岳家軍的戰鬥力。如果國家不出手,岳家軍很難繼續和金軍戰鬥。於是,皮球又踢到趙構腳下,那就是,國家也沒錢。


第三個問題也出現了,岳飛直搗黃龍的夢想,看似近在眼前,但從整體的形勢看,這種夢想存在很大危機。最大的危機在於,金國的態度。

軍事正處於巔峰狀態下的金國,到底肯不肯讓出中原。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於是,當岳飛繼續進軍,必然要和金軍展開一場持久的拉鋸戰。金國可以通過擄掠獲得給養,可以通過殺戮讓老百姓膽怯。這是一種非常流氓的打法。看似兩敗俱傷,實際上,金國的核心地區絲毫沒有受到損失,而宋朝即使收復失地,想要恢復元氣,也是很困難的。

於是,岳飛勝利之後被召回,並不是趙構害怕駕馭不了岳飛。因為岳飛既然是以收復失地的名義北伐,就不可能做出反叛的事情。表面上看趙構是膽怯,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南宋很難撐得起一場大戰。宋金均勢的事實,已經擺在面前。至於說岳飛喊冤被殺,實為政治鬥爭,和北伐並無直接關係。

南宋勢力範圍圖


舊書齋


引言:

岳飛大勝的情況下卻被召回,表面看是宋高祖擔心駕馭不了岳飛,進一步探索可以發現宋高祖內心的擔憂,擔憂岳飛打破了自己對皇權的控制。

宋高祖擔心駕馭不了岳飛,不是擔心岳飛效仿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也不是擔心岳飛部下效仿劉光世的部將叛亂。宋高祖駕馭不了岳飛的執著,對抗金的執著!

一、宋高祖的政治平衡

宋高祖是靠著“靖康之恥”,上位做了皇帝,所以宋高祖既不想滅金,又要抗金。不滅金,是為了避免迎回“二聖”;抗金是為了保護自己腳下的一畝三分地。

宋高祖在“戰”、“和”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金兵猖狂時,重用主戰派;宋軍取得勝利後,又重用主和派。宋高祖的政治理想是宋金共存,以戰促和。

宋高祖要求抗金而不滅金,用戰促和,其理想的政治局面是金宋共處。而岳飛打著“迎二聖回朝”的旗幟,直搗黃龍府!岳飛的軍事行動跟宋高祖的政治戰略存在分歧。所以宋高祖擔憂岳飛不聽自己班師的命令,從而打破了自己的政治平衡。

事實確實如此,要不宋高祖也用不了十二道金牌才把岳飛召回!宋高祖的擔心不是多餘的,岳飛多次罷官要挾宋高祖,並有抗旨前科。

二、岳飛的罷官和抗旨

岳飛對趙構一有不滿就罷官

①岳飛不滿趙構沒履行給自己擴軍的承諾,辭職歸家。劉光世因抗金不力被人彈劾,為自保解除兵權。趙構承諾將劉光世所屬部隊編入岳飛部下,由於秦檜從中作梗,趙構變卦。岳飛便不幹了,辭職歸家。趙構派人苦苦勸了岳飛六日,才歸隊。

②岳飛不滿趙構求和,再上二札子,要求解職回家。趙構先未予理睬,後批示不允所請。

③岳飛被十二道金牌追回後,再三懇請朝廷解除其軍職,趙構不允。

岳飛有抗旨的前科

①朝廷加封岳飛開府儀同三司官銜,岳飛為反抗宋高祖求和,對其三詔而不受。

②宋高祖曾給岳飛傳密旨,要他血洗江西虔城。岳飛接到密旨後,不忍殺害無辜,拒不執行,上書宋高祖:“請誅首惡,而赦脅從。

岳飛這些行為,使宋高祖開始擔心前線的岳飛不聽自己的命令。一旦岳飛直搗黃龍府,迎回二聖,自己將何去何從!

總結:

宋高祖沒有開疆拓土的宏偉帝業,沒有北上滅金的志向,只想維護自己腳下的一片江山。因此,金兵南侵時,金兀朮是宋高祖的噩夢;金兵北撤時,岳飛就成了宋高祖的擔憂。

宋高祖擔憂的是,如果有一天岳飛真不聽自己的命令,直搗黃龍府,那麼宋高祖所需要的政治平衡,將會被岳飛徹底打破。


妙眼看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一個歷史背景,那就是宋王朝的“重文抑武”。宋太祖趙匡胤當年在陳橋驛“黃袍加身”之後一直寢食難安,生怕當初跟著自己造反的將領們會有樣學樣……為了徹底解決晚唐、五代以來的“軍人政治”問題,宋太祖先是接連上演了兩出“杯酒釋兵權”、解除了他認為具有“潛在威脅”的石守信等人的兵權。繼而,宋太祖方面不斷加強禁軍實力、使禁軍相對於地方駐軍形成了絕對優勢;一方面又禁軍中不斷進行稀釋權力,製造相互牽制、權力平衡的局面。

在進行這一系列政治佈局的同時,宋太祖又人為地提高了文臣的地位、壓制了武臣的勢力,使得文臣樞密使的權力大大增強,成為了名義上的“國家軍事首腦”。但樞密使只有指揮調動權,卻不直接統兵;而直接統兵的將領又沒有指揮調動權,他們事實上充當了“軍事訓練部”一般的角色……如此一來,樞密使與統兵將領之間同樣也形成了一種微妙的權力平衡。而能夠將兩股權力合二為一者,只有宋王朝的皇帝!

不可否認,這種權力格局對於徹底解決晚唐、五代以來形成的“軍人政治”問題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使得宋王朝的統兵將領與軍事指揮權被人為剝離,一旦遭遇戰事,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協同配合能力大大降低,這就是為什麼宋軍武器裝備不差、軍餉充足,在對契丹、女真的作戰中卻屢屢敗北的重要原因之一。

“靖康之變”後的宋王朝軍隊體制變化

靖康末年,女真大軍南下、貢獻汴京,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父子被俘,宋王朝(北宋)滅亡。隨即,宋王朝在各地的駐軍失去了樞密使的統一指揮調動、開始了群龍無首的對外作戰狀態。在與女真人作戰的同時,這些正規軍又大量收編了民間武裝、私人武裝,而這些被收編的這些“雜牌軍”只識統兵將領、不識朝廷。一時間,“韓家軍”“岳家軍”“張家軍”這些稱呼出現了……大有回到晚唐、五代“軍人政治”時代的陣勢!

宋高宗趙構“另起爐灶”、即位稱帝之後,這些原本的正規軍又重新歸建、名義上恢復了宋王朝“國防軍”的地位,但軍隊統兵將領的權力卻比從前大大增強了。說得誇張一些,宋高宗能夠控制軍隊的唯一籌碼恐怕也只有軍餉了!其他全靠將領們“自覺”……當然,將領們之間的矛盾也是宋高宗可以利用的一個重要籌碼,例如後來整死岳飛的張俊,他就屬於這樣一類宋高宗可以利用之人。

宋高宗為何一定要拿下岳飛

為了解決這種尷尬的局面,宋高宗又重新拾起了老祖宗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伎倆,將韓世忠、岳飛、劉光世、張俊這些將領紛紛上調中央、出任高官,事實上削奪了他們的統兵之權。韓世忠、張俊是“聰明人”,既然宋高宗要收權,我們配合就是了!出身將門的劉光世則更加“聰明”,在宋高宗還沒有收權之前便開始了各種“作”、給宋高宗遞上了罷免自己的把柄。宋高宗也是相當“聰明”之人、一點就透,劉光世如此配合,總不能真罷免他呀,於是在削奪了劉光世的兵權之後,宋高宗又找理由將他封為了雍國公,算是對劉光世“識趣”的投桃報李。

所謂“中興四將”中,唯一不“識趣”的只有岳飛。在交出兵權、出任樞密副使之後,岳飛非但沒有與宋高宗保持高度一致。在宋高宗積極與女真人議和之時,岳飛又不斷公開主張武力解決問題……如此一來便犯了宋高宗的大忌!宋高宗一個庶出的皇子、缺乏根基,他玩的就是群臣相互牽制、權力平衡。與女真人對峙處於優勢地位時,宋高宗重用“主戰派”;與女真人對峙處於弱勢地位時,他又壓制“主戰派”、重用“主和派”。如此一來,無論是戰是和,宋高宗可以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那麼,問題就來了。宋高宗急於與女真人議和,正是壓制“主戰派”、重用“主和派”的當口,他要的就是“群臣”支持議和。可岳飛卻在這個時候公開站出來、主張武力解決問題!這等於是直接與宋高宗槓上了……一個岳飛並不要緊,要緊的是他代表了一股勢力、一片“官意”和“民意”,如果不堅決地壓制住岳飛,宋高宗與女真人的議和將面臨來自內部巨大的阻力!為了貫徹自己的“戰略”思路,宋高宗只能犧牲岳飛、也只有犧牲岳飛!畢竟宋高宗不能把所有“主戰派”全部剪除,否則一旦局勢大變,他又靠誰去對抗女真人?因此,只有將“出頭鳥”岳飛拿下、擺出“殺雞儆猴”的架勢,宋高宗才能平息爭議,徹底地貫徹自己的“戰略”意圖。

一句“非卿不忠、非朕不明”道出了一切,宋高宗殺岳飛並不是因為岳飛有反心、也不是宋高宗認為岳飛有反心,僅僅是政治需要而已。說白了,岳飛只是宋高宗政治棋局中的一枚棋子,該“棄子”時宋高宗絲毫不會猶豫!這就是韓世忠怒氣衝衝為岳飛出頭,卻被秦檜一句“莫須有”給頂了回去的原因所在。秦檜那句“莫須有”根本不是什麼“大概其有”的意思,而是“不需要有”!皇帝要殺岳飛,還需要理由嗎?想必韓世忠也聽明白了……否則,韓世忠何等身份?他既然已經為岳飛出頭了,秦檜豈能如此輕易就將他打發了?宋高宗要岳飛死,如果韓世忠繼續鬧下去,他只能給岳飛陪葬,不是嗎?

綜上所述,駕馭一個岳飛,對於宋高宗而言並不算困難。那麼多的老將、元戎,哪個不是被宋高宗收拾得服服帖帖?問題是,岳飛在不合時宜的當口提出了不合時宜的要求。彼時的宋高宗想要在短時間內壓制住反對之聲、完成與女真人的議和,他就必須“殺雞儆猴”!而岳飛就是那隻“儆猴”的“雞”……宋高宗等不起、也不想等了。

說白了,岳飛只是宋高宗政治棋局中的一枚棋子,可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張浚……包括那位被人唾棄了近千年的秦檜,又何嘗不是呢?要議和就必須犧牲“主戰派”的岳飛!同樣,隆興元年宋王朝準備改守為攻,就必須壓制“主和派”勢力。於是,岳飛被平反了、張浚被重新啟用了……宋孝宗趙昚剛剛即位、宋高宗還當著太上皇帝,沒有宋高宗的首肯,宋孝宗敢嗎?說白了,給岳飛平反實際上就是宋高宗的意思,這同樣是因為政治需要,而不是宋高宗認為自己當初做錯了!還是那句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一切都是政治需要。自古帝王從來就沒有道德高尚、卑劣與否,只有需不需要……


農民工歪說歷史


岳家軍一發而不可收,連戰連捷,繼郾城大捷之後,又贏得了臨潁、潁昌大捷。如果趙構是中興之主,一定會欣喜異常,支持岳飛北伐。但趙構是投降賣國派領袖,最大的大漢奸、賣國賊、民族敗類,有著極其骯髒內心世界。聞知岳家軍連戰連捷,一點也不高興。不但不支持岳飛北伐,而且要阻止岳飛繼續北伐。

首先,趙構患有金軍恐懼症。從內心深處恐懼金軍,對金軍恐懼浸入骨髓,認為窮兇極惡金軍是不可戰勝的。趙構擔心萬一岳家軍失敗,金軍南下。不要說,偏安一隅,君臨南中國,不可能;就連安身立命,做布衣百姓,都不可能。在趙構看來,岳飛北伐勝利成果,完全可以安身立命,維持現有統治,躲過統治危機,盜用作為資本,處於非常有利位置上,去推行以淮水為底線投降賣國路線和國策。金軍不可戰勝,見好就收吧!所以,必須阻止岳飛繼續北伐!

其次,趙構患有大將疑忌症。重文輕武、防範猜忌武將是宋國長期奉行傳統政策和制度。不但如此,趙構對大將犯上作亂、專橫跋扈、桀驁不馴、目無君主,有著刻骨銘心親身感受。在趙構看來,大將甚至比窮兇極惡金軍更可怕。金軍可以靠出賣主權、領土、財富、百姓方式遏制。把黃河以北領土割讓金國,不行;還可以把淮水以北領土割讓金國。而大將一旦造反,小則失去天下,大則身首異處。如果聽任岳飛北伐,真的打敗了金軍,收復了開封府,打過黃河去,收復了河東、河北、燕雲十六州,取得了蓋世奇功。這個桀驁不馴、專橫跋扈、涉足立儲、充滿野心,最堅決反對投降賣國路線和國策,志在中興社稷江山的岳飛,勢必功高震主。如果聽任岳飛北伐,岳家軍和忠義軍勢力會進一步壯大,尾大不掉,末大必折,如何還能控制得住?勢必勢大欺主。功高震主、勢大欺主的岳飛,獨步當世,勢必權大壓主。輕則,割據一方,分庭抗禮;重則,倚仗兵權,干預朝政;再甚,舉兵造反,推翻統治。趙構將失去天下,甚至生命。所以,必須阻止岳飛繼續北伐!

最後,趙構患有趙桓歸國症。趙構恐懼金軍、疑忌岳飛同時,還有卑鄙無恥、不可告人思想。那就是,擔心趙桓歸國。假設岳家軍不會失敗,岳飛北伐成功,也不會功高震主、勢大欺主、權大壓主。但淵聖皇帝即欽宗趙桓,勢必要被岳飛迎回。因為從“迎二聖,復還京師”到“奉邀天眷,以歸故國”,一直是岳飛口號。被岳飛武力迎回趙桓命運,趙構有無權力安排,就是個問題了。第一次《紹興和議》有迎還趙桓條款,趙構完全掌控趙桓命運,是安排趙桓賦閒休養。趙構則繼續當皇帝。如果武力迎回了趙桓,萬一岳飛想擁戴趙桓,而趙桓又想重登皇位。那麼趙桓欣然歸國之日,也將是趙構黯然下臺之時。所以,必須阻止岳飛繼續北伐!


滾滾長江萬里長


還是用一個故事來回答吧,未必是真的但是很有道理。

高宗拿著岳飛的捷報在高興不已,如果能夠恢復中原自己是標準的中興之主啊。此時秦檜說話了:“這才十幾年啊”。高宗是看見過當時北宋兵被金兵打敗的情形的,當時的金兵勢不可擋,秦檜在提醒高宗岳飛是不是謊報戰功。

高宗還在猶豫,如果岳飛謊報戰功的話金軍應該已經打過來了,現在臨安穩如泰山,岳飛之報應該不會是假的。此時秦檜又開口了:“陛下還記得淮西軍變嗎”?淮西軍變,劉光世手下的大將帶領幾萬宋軍投降了當時的劉煜政權,造成了南宋方面很大的被動局面。

高宗心裡一動,沉吟了一會說岳飛應該是個忠臣吧。秦檜的最後一句話振聾發聵:“太祖皇帝在龍興之前,也是忠臣”。於是十二道金牌上路,岳飛回兵,風波亭遇害。

這個故事未必是真的,但是這三句話每一句都擊中了高宗心裡的要害,所有的理由其實都在這三句話裡面。高宗朝有恢復之將無恢復之君,到了孝宗朝有了恢復之君但是沒有了恢復之將。每每思之,令人扼腕嘆息!


如煙入幻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趙構心裡真正想要的結果是什麼?明白了趙構心中所想,就能理解他為何要在岳飛大勝後,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了!因為岳飛朱仙鎮大敗金軍,已經觸及趙構的對金底線,必須緊急剎車了!

其實回顧趙構在靖康之役中,成為漏網之魚倉惶奔逃,到繼承帝位再到苗劉兵變,再到當前岳飛韓世忠吳階等抗金將領全面大敗金軍。可以說趙構對於宋金之間的形勢已經滿足了!能夠不再受金國追打,和金國劃地而治就夠了!至於直搗黃龍一雪前恥迎回徽欽二帝,那只是作秀的口號而已,或者說是為了鼓舞抗戰派的人心士氣,並不是真的要這樣幹。趙構為何要在岳飛大勝的情況下緊急召回岳家軍,無非是有如下的擔心和理由:

一,財政方面的緊張。為了確保對軍隊的實際控制,趙構對所有軍隊的衣食住行乃至軍餉工資,都是由中央直接供給,而沒有讓各將領在自己管轄區內自籌。這樣做就是告訴全國軍兵:是我趙宋官家在養著你們,你們要聽我的!而不是什麼岳家軍韓家軍!為了保證對岳飛軍隊的控制,趙構不惜拿出全國財政收入的40%供養岳家軍。所以岳飛數次對金勝利的背後,也有趙構在勒緊褲腰帶在堅持,對於能打仗的岳飛,趙構還是信任和支持的。當然,這個情況只是在開始階段,而且是在岳飛非常聽話的情況下。

二,趙構擔心岳飛繼續北伐會失敗。

對於金軍的兇猛殘暴,趙構是深有體會並刻骨銘心的,否則也不會在揚州聞聽金軍至而嚇得陽痿!雖然後來在抗金戰場上,岳飛韓世忠等將領數次擊敗金軍,並收復了大片舊地,但是如果說要真正的直搗黃龍滅了金國,趙構是不信的!畢竟深入敵國作戰,天時地利人和都無法確保宋軍處在上風。在南宋軍隊當中,岳飛領導的岳家軍,可以說是最能打的軍隊了,如果北伐失敗全軍覆滅,那麼不但自己傾盡財力供養的軍隊從此消失,而且金軍再無害怕的軍隊,勢必會捲土重來再次進攻南宋,趙構可不想再過東奔西逃心驚膽戰的日子了!所以見好就收把岳飛召回來,確保自己對岳飛的控制,也讓金國有個害怕的軍隊,從此不敢南侵,自己安心過上偏安一域的帝王生活就夠了。

三,害怕岳飛北伐成功

這樣說很多人會不贊同,覺得不可思議,認為趙構怎麼會怕岳飛北伐成功呢?其實這個是深藏於趙構內心的真實存在。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後來和金國和平之約,足以證明趙構其實是不願北伐的,因為如果岳飛北伐成功,接回了被俘的徽欽二帝,趙構怎麼辦?宋徽宗不說了,已經退位,那麼宋欽宗趙桓呢?那可是在位的合法皇帝,只不過是被金軍虜走了,現在岳飛把他帶回來了,趙構該怎麼辦?至少得對天下人有個交代或者說法吧。就算宋欽宗對天下明言自己願意讓位給趙構,從此不問國事,但是難保讓自己的王朝出現分裂,不利於自己對大宋的統治。自己費盡心力花錢供養軍隊,卻給自己的王位弄回來一個潛在的威脅,這樣的事情,趙構肯定不會幹!

四,出於對武將的不信任,也為了確保對岳飛的控制。說到這個,就好理解了,畢竟這是宋太祖趙匡胤就傳下來的規矩,趙匡胤自己是靠武力取代後周政權的,自然也就對武將更加防範,北宋一朝武將地位之低有目共睹。到了趙構這裡,更是體會尤深,苗劉兵變自己瑟瑟發抖地立於寒風中,聽從武將安排,讓他怎麼可能對武將放心?而且岳飛有過不聽話撂挑子的前科,雖然經自己警告後已經改正,但是如果離自己太遠了,難保失去控制!尤其是岳飛在軍隊中威信極高,若再被手下諸將鼓動,難保會有擁兵自重的可能。所以還是召回岳飛最為了合適。

綜合以上幾個原因,所以趙構在岳飛大勝的情況下,緊急召回了岳飛。





JSDD


正好昨天也答過相關的問題。竊以為高宗召回岳飛有以下五點原因:


一,如你所說,怕自己駕馭不了岳飛,因為岳飛有足夠的實力。岳飛功高震主,不止高宗其實整個宋朝的皇帝都是忌憚武將的,所以對武將都是壓制為主的,因此宋朝的武將的地位比文官差很多。岳飛的岳飛軍,不僅不像以前的軍隊那樣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而是對岳飛很擁護,況且戰鬥力又強,高宗當然害怕了。

二,高宗對岳飛已經賞無可賞了。岳飛官至正一品少保,樞密副使,相當於軍政二把手了,而岳飛這個人既不貪財又不好色,官也快到頂了,要是真贏了用什麼來賞賜他呢?岳飛不像韓世忠等其他將領那樣貪財好色,人設太好了,身外之物啥也不圖,是不是圖點別的什麼呢?皇帝心裡肯定會有所猜疑。

三,害怕岳飛打不贏。高宗以前去過金營,知道金兵的強悍;後來自己又被金兵追的滿世界亂跑,甚至都躲到海上了。南宋建國後,高宋都備好了大船,隨時準備逃跑,可見他對金兵是有多麼的恐懼。金兵這麼強,岳飛說打就能打贏?高宗肯定會犯嘀咕。萬一打輸了惹怒了金國,他們再度打過來,自己豈不是又要亡命天涯了。


四,害怕岳飛打贏了。岳飛的夢想是收復中原、迎回二聖、還於舊京。徽宗、欽宗二帝回來了對趙構的皇位構成了威脅。要不是靖康之難,怎麼也輪不到趙構當皇帝,就算徽宗已死,而欽宗願意禪讓,他們的存在就是一個隱患。另外,當時有的民意也是不太願意收復北方的,因為南方在漢人精英集團的治理下早已經比北方富裕了,打個比方,現在南北朝鮮如果統一的話,南朝鮮的富人們有很多也害怕會損害自己的利益去補貼北方。

五,主和派的阻撓。主和派主張跟金人談判和平共處,我們當然沒必要給他們定漢奸的罪名,只能說是政治主張不同,當然還有可能牽扯到其他的利益,以及對皇帝心理的瞭解。總之,主和派對高宗的決定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的。


可以說,北伐的功敗垂成是歷史上的千古憾事,而岳飛的死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我們今人能做的,就是以史為鑑,避免悲劇的重演。


純手打,不足之處,還望斧正。


無涯煙水迷尋


秦檜謀害岳飛,背後少不了宋高宗的影子,宋高宗為何要置岳飛於死地?原因有以下幾點。

1、猜忌武將的傳統。宋朝是趙匡胤陳橋兵變奪權建立的。因此,它的歷代皇帝對武將都比較忌憚,不希望兵變之事發生在自己和子孫後代身上。岳飛是手握兵權的大將,宋高宗自然不放心他。劉光世被解除兵權後,他的士兵強烈要求歸岳飛統領,高宗未滿足後,士兵發生兵變,投降敵國。這件事雖與岳飛沒有關係,但也讓高宗看到了岳飛在軍隊中的威望,使他不得不防備。

2、議和條件之一是殺害岳飛。岳飛是主戰派,宋高宗和秦檜是主和派,政見不同,這也使岳飛成了議和的阻力。大金的議和條件之一也是殺害岳飛。

3、岳飛的政治口號不符合宋高宗自身的利益。岳飛的口號是: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二聖是是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宋。宋高宗是二聖被金人擄去後,才做的皇帝,若二聖回來,又將他置於何地。

綜上,岳飛的存在犯了宋高宗的大忌,導致了岳飛最終的悲劇。


若水斑斑


確實有其他原因。南宋朝廷初建財政收入不穩定,國家財政收入百分之八十都用在軍費上,國家早就不堪重負。內部人民矛盾突出,各地農民起義不斷。核心區的鐘相、楊么起義,其他小起義更是多如牛毛。岳飛雖然暫時軍事上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是並沒使金國元氣大傷,完顏宗弼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統帥反撲也是完全可能。南宋中央決策層認為以後和金國再戰應該沒有壓倒性勝利,最多也是維持相持狀態。而歷史經驗告訴統治階層攘外必先安內。出於種種考慮讓岳飛回來平定內部叛亂當時看應該是正確決定。



一直向前走在路上


壹零壹肆來回答。

前言:

紹興十年七月,岳家軍在郾城、臨潁等地大敗金兵,兵臨大宋故都開封城下。然而就在岳家軍大勝的時候,宋高宗趙構卻連發十二道金牌詔令岳飛班師回朝。岳飛本欲抗命,奈何詔令措辭一道比一道激烈,劉琦、張俊兩路大軍已經後撤,同時又斷絕了岳家軍糧草供應。岳飛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班師途中,金兵又攻取了宋軍剛剛收復的河南等地。

那麼宋高宗趙構為何為在此關鍵時刻急詔岳飛班師回朝呢?

有史學家猜測:宋高宗趙構擔心岳飛收復開封后,迎回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威脅到自己的帝位。

然而事實上:宋徽宗在紹興五年便已逝世,只有宋欽宗還被囚禁在五國城中。宋欽宗作為亡國之君,已經沒有資格再君臨天下了。宋高宗趙構南渡即位後,啟用岳飛、韓世忠、吳玠等人積極抗金。經過十年征討,南方局勢已基本穩定,北伐節節勝利。此時的宋高宗趙構深得民心,眾望所歸,宋徽宗、宋欽宗又豈能威脅到宋高宗的皇位?

還有史學家猜測:宋高宗趙構擔心岳飛功高震主。

然而事實是:岳家軍總數不過十萬,而集結在開封城中的金兵卻超過十五萬,僅憑岳家軍是無法攻下城高牆厚的開封城的,岳飛很難獨佔收復開封的大功的。

宋高宗趙構如果不願岳飛繼續北伐,只需切斷岳家軍糧草供應即可。以宋高宗趙構的政治頭腦,又為何會愚蠢到連下十二道金牌,給後世留下罵名呢?

究其原因:宋高宗此舉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完全是為了他的母親韋太后。開封城破後,金兵將城中后妃、公主、宮女、官員妻女等共六千餘人擄回北方,關在專門供金兵淫樂的“浣衣院”中,日夜被凌辱,其中就包括韋太后。每念及此,宋高宗就痛不欲生。

紹興七年,金國在經過十年南侵後也元氣大傷,於是趁機提出議和,條件是歸還黃河以南土地,歸還已經死去的宋徽宗,送還宋高宗生母韋太后。

這些條件是宋高宗無法拒絕的。因此就在岳飛兵臨開封城下時,秦檜代表金國向宋高宗發難,以韋太后為籌碼,威逼宋高宗退兵。宋高宗只得下令岳飛班師,這才有一天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急詔岳飛班師回朝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