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與國:對醫生、教師的不尊重,是一個時代最大的心病

導讀:

醫生,教師以及一些職業,既需要高度道德自律,也需要面對不確定性;

這些行業不被理解,甚至產生眾多“醫患矛盾”,是時代生病了;

求全保身,作為專業從業者,你需要知道以下的這些。


家與國:對醫生、教師的不尊重,是一個時代最大的心病


01

記得我高考那一年,正值北京“非典”——2003年。

那一年的北京高考分數線,一如既往的低,455分就可以上一本了;但是醫學專業的分數線,高出了不少。


原因很簡單,那一年的“非典”讓很多高考生記憶深刻,2月份就放假,廣播中隨時就會告知“剛剛乘坐車牌號為xxx的司機,請立刻與疾控中心聯繫”,那一年5月就可以感覺到很炎熱了,因為每個人上街都帶著口罩,包括最後給我們突擊的高中老師。


然而最讓人記憶猶新的,還是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

據統計,2003年非典確診感染人數5327例,死亡349例,其中三分之一都是醫護人員。據說,即便倖存的醫護人員,當時治療也必須使用大量的激素,時至今日仍然飽受痛苦。


在古代,那些和可見的敵人抗爭的,我們稱之為勇士,英雄;在現代,那些和肉眼看不見的敵人鬥爭的人們,我們應該稱之為什麼呢?


總不能稱之為仇人或者壞人吧?!


02

世界上的職業千千萬,據美國的O*NET職業網絡統計,目前全世界範圍內職業超過21000種

你可以把它們分成各種分類方式,農林牧漁,服務,研發……

但也有一種區分方式,是你可以參考的:


高度需要道德律己的,和不太需要考慮這項因素的。


說白了,有的職業,可以活得有人味兒,有的職業看上去,就不能太有人味兒。

甚至一定要有高尚的道德意味。


醫生、律師、教師、司法、公務員……這些職業,高度依靠自律,同時也在職業形成階段,需要高度的職業倫理教化。


每個醫學生除了5年,7年,9年甚至更久的標準化醫學學習以外,入學就需要宣誓:“健康所繫,性命所託”。生命永遠大於一切;


北京師範大學木鐸金聲,時刻讓每個未來的教師記得“行為人師,行為世範”。你的一生只要從事教師職業,不能放下“開啟民智,教化世人”的自我要求。

家與國:對醫生、教師的不尊重,是一個時代最大的心病


即便在禮樂崩壞的亂世,司法、財務人員可能早以墮落腐化,最後的防線,往往是醫生、教師、軍人來堅守。


“即便是我們的敵人,我的天職是救死扶傷的醫生,這個病人我一定要救。”


“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美不美眾說紛紜,但是需要知道,這話是一位在國破家亡的教師對孩子們所說的鏗鏘之言。


03

我是一名心理/生涯諮詢師,也是一名教課的培訓師。雖然既不是純粹的醫生,也不是純粹的老師。但是我特別害怕我們來訪者或學生們和我說這樣的話:


“老師,我就信你,你一定可以搞定我的問題。”

也有的人換個說法,在尋求幫助之前,會這麼問你:

“老師,你這裡包好嗎?(你這裡可以確保能治好我/能解決我的困惑嗎?)”

作為一位體制外的專業從業者,我可以說:“不能包好,這需要我們雙方共同配合”。


甚至在對方選擇猶豫糾結時,可以直接告知:“您可以回去在考慮考慮,也不一定必須尋求我的支持和幫助。”


但是我時常在結束後想,作為體制內的執業醫師和基礎教育的老師,他們在面對這樣的人的時候,有我這樣的選擇權嗎?


當一個病人來到醫院,掛了號,他滿心期待的只有一件事,不管我怎麼傷害了自己的身體,導致我今天各種疑難雜症,我來你這兒花錢了,你就得給我治好!


當一個父母怎麼禍害孩子,從小就傷害蹂躪他。只要送到了學校老師那邊,就可以用一句話來甩開責任:“孩子出了問題,就是你們學校教得不好!”


這就像是一個醫生,通過精湛的醫術,給病人開具了一副良藥。病人回家喝了一口,吐出來說:“孃的,太苦了,我從小就吃不了苦,不吃了!”回去還要罵醫生沒治好自己的病。


如同一個高考名師,已經把高考大部分的題目都壓中了,孩子回家就要面臨父母永無寧日的爭吵而無法複習,到最後還要怪罪老師不夠用心輔導孩子功課。


醫生內心OS:我都給你開良方了,你倒是張嘴吃藥啊!


04

我在很多醫學院校,做過培訓和講師。給老師們講過課,給學生們講過課。從本科到博士,我唯一能體會到的,就是不確定性。


這是一個非常不確定的專業,雖然看上去學的每一個科目和知識都很確定。

你進入了醫科專業,就以為能成為醫生?

天真,本科學習一年的教材就超過了大多數大學四年的教材整合;更不要說實習,規培,執業醫師資格考試……


這些都結束了,就可以成為醫生?

天真,內部外部競爭,你以為有證就可以上崗?


如果有幸當上了醫生,就可以幸福一生?

天真,大多數人已經錯過了比較好的婚配,生育年齡,多年醫學生培養出來的“類強迫症”行為,有多少家屬能接受呢?


而最大的不確定性,以上的都不重要,而是工作本身。

你以為按照教科書上的內容就可以治好全部的病症?如果真的那樣,百度確實可以成為最好的醫生。


家與國:對醫生、教師的不尊重,是一個時代最大的心病


醫學以及教師行業,最大的不確定性來源於職業本身:

疑難雜症,從業30年沒見過的病也是比比皆是;

奇葩學生,資深老教師教不出來的孩子到處都有;


神醫扁鵲,都有“六不治”;

孔聖人弟子三千,才有72賢人。


相比其他職業,這樣的痛苦是每天都伴隨著的。


作為一個既是“醫生”又是“老師”的我,一生的修煉就是不斷的生活在自戀和自卑中。

一年的個案都可以解決,學員滿意度可以達到98%;但分分鐘就會遇到奇葩個案,下一秒就會來一個各色學員。


從業多年之後,我發現了從事這種不確定行業的真諦:謙卑


“我沒有本事完完全全的治好你,因為治癒本身就可能是一種錯覺,就如同讓一個人身體裡完全沒有了病菌是一樣的。”

“你從我這裡獲得的學習,一定是基於你的自主意願為前提的。如果沒有期待,自然沒有任何獲得。無論我教了什麼,無論我怎麼教。”

“但是無論今天我的學生誇讚我,貶低我,都不會影響我對自己專業水平以及這個行業侷限性的判斷和理解。”


與人的工作往往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也時常會想起一些來訪者,一些學員。如果我能夠用今天的水平來幫助過去的TA,那該有多好。


可惜,我有我的侷限性。

正是因為我承認了我的侷限性,我才會看到,我在成長,我也可以用這樣的自我認同和謙卑的態度去面對未來。


畢竟,不卑不亢,才有可能從容自如。

家與國:對醫生、教師的不尊重,是一個時代最大的心病


05

我一直有脫髮的困擾,直到我成為了一所著名中醫院校的創業導師,並且遇到了一款生髮產品,我當時有了一種:“我的頭髮終於得救了!”的感覺。


因為,當時看項目負責人介紹產品PPT時,赫然出現了一張效果驚人的對比圖:圖的左側,一個看起來比我還年輕的小哥基本上頭髮都掉光了,而右側,使用三個月後,濃密的秀髮。


於是乎,得到了人家的試用裝,也特別希望能夠給創業項目做一個形象代言人:“如果我的頭髮也可以這麼濃密,我就可以嘚瑟給周圍的人了!”


但是當我拿到產品的一刻,我就知道,沒戲了。

因為產品旁邊寫的很清楚:“使用期間,忌生冷油膩,忌菸酒,規律作息,早睡早起……”

我內心深深真的吐槽了:“我要是能有這樣的習慣,我還至於脫髮?”


可是我畢竟是一個心理工作者,自我覺察能力還是夠的。我突然意識到,難道這不就是我的問題,甚至是很多人的問題嗎?


我們傷害自己的身體,還期待一副靈丹妙藥,可以幫你包治百病。


我們明知生命終將消逝,甚至已經到了生命盡頭,但為了自己或者所愛的人的“永生”,不惜把醫生放在超越了自然規律的存在。


家與國:對醫生、教師的不尊重,是一個時代最大的心病


我們明知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以及自己的童年都不夠幸福,已經受傷。還讓自己的孩子受盡全天候24小時的折磨,最後還期待一位每天見面不超過2個小時的老師可以拯救他的靈魂。


個體在心理上對世界充滿了理想化的期待,希望有一個可以全能的拯救者;如果別人認同了你扔給他的這樣的期待——你可以拯救我,你就是神一般存在的救世主,他就會對你變本加厲的期待;一旦你不能實現他的期待,這樣的“巨嬰”就會瞬間露出兇殘的目光,他不惜與你同歸於盡,不惜用盡一切方式毀滅你。因為他覺得自己受到了全世界的傷害——你曾經就是他的全世界。


這樣的理想化,在生活中,很常見:


新婚夫妻,女方父親會拉著男方的手:“以後,我的閨女就託付給你了,你一定要對她好。”

後面那句話,我幫你補上:“如果不對她好,我就弄死你。”

難道感覺到快樂幸福,不應該是雙方共同履行的嗎?


對醫生和教師的理想化期待,反映的不僅僅是一些社會事件,而是一種集體化的心理疾病。


當心理不夠成熟的“巨嬰”找不到可以依附的對象時,就會先讓你產生全能的感受,進而讓你忘乎所以。尤其在一個不確定的專業領域中,這樣的理想化期待,是致命的。


對於專業從業者而言,要理性清楚的知道一件事,捧你的不一定都是真認同你的,真欣賞你的。


因為,捧之後不一定都是贊,還有一種可能叫做殺。


06

既然我們還需要面對這個“理想化兒童”佔主導的社會,以下是給到醫生和教師誠摯的“醫患關係”建議,不求飛昇,僅求自保。


不對你的服務對象提供任何可能產生理想化的可能。因為即便你不提供,對方都有可能會認為你是神一般的存在。

比如:宣稱自己有多麼神奇,多麼牛,多麼不同於其他的同行。短期可能會為你創造更高的認同度和價值,長期看來,你會形成“招黑體質”。


不給你的服務對象任何破滅的感受。諸如網絡上所傳遞的“扁鵲三連:治不了,等死吧,告辭”。


這樣的話語也會造成對方心理上對你強烈的情緒起伏:要不然屈服於你,進而更強的理想化(老師,您想想辦法,您一定有辦法,我求求您了!),或者是直接的暴怒(你算個什麼東西,我們家孩子一定有辦法,是你的水平不行!)


不卑不亢是服務行業的基本態度。這裡的結構化用語是:“我瞭解到……我能夠做的……有哪些只能試一試……你的想法是?”


比如:“我瞭解到你目前的問題是人際問題,我能夠為你做的是通過5次諮詢來改善你的職場人際關係,但確實我也很難說五次就可以直接搞定。當然,每一次諮詢和探討總會讓問題朝向更好的方向前進,你可以考慮一下,要不要接受諮詢?”


醫院的複診,學校的成績都是檢驗階段性效果的方式,不要讓自己搞得像是電視營銷裡所說的一樣的感覺:“只要888,一生美麗帶回家。”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

熟讀行業倫理以及操作規範。


行業倫理的大多數都是優先保護你的。畢竟培養一個諮詢師,一個醫生,一個老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從業前5年,嚴格遵循行業倫理的逐字逐句,5年以上可以和行業老前輩,督導交流具體問題中的倫理兩難問題。


在醫院,不收受紅包和禮物,就等同於一視同仁,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風險;

在心理諮詢室,不和來訪者上床,就不會產生來訪者幡然醒悟後對你憤怒攻擊,導致你身敗名裂的機會;

在學校,不和學生戀愛,就避免了他人對你不必要的猜測以及戳脊梁骨的可能。


選擇這份工作,請你遵守你當年承諾的誓言;行走專業江湖,也要有保全自己的完全之術;剩下的,也只有“盡人事,聽天命”了。


所以,感謝你願意告訴我“你完全相信我”,我會尊重這份相信,但也尊重一切的極限。

因為這些極限的背後,就是世界本來的規律。


我僅僅是個人,我不相信,我可以超越一切的規律。敬畏規律,創造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