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也要先閃兩次再正式開始

閃電戰也要先閃兩次再正式開始


進入低地國家


德國最初的入侵西歐的軍事計劃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開放式的進攻形式而設定的,其戰略野心遠不及1914年的“施利芬計劃”。德國將軍們只打算佔領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工業區,沒有更進一步的奢望。他們不想重蹈1914年時進軍巴黎的悲慘命運。的確,德國陸軍最高統帥部也認為德軍進攻兵力與盟軍現代防禦的力量對比不允許採取其他戰略,新的目標需要在1941年通過發起更進一步的戰役來實現。持此想法的並非只有德國的將軍們:法國和英國的將軍們也持同一觀點,他們草擬的計劃是在敵對行動開始時將主力機動部隊推進到比利時。


如果西線的進攻是在1939年秋天發起的話,戰爭無疑將會按照這些將軍計劃的那樣進展。但是,希特勒卻有另外的想法,他曾經在比利時戰鬥過,1917年,在伊珀爾周圍被打得支離破碎的鄉村,上百萬名英國和德國士兵被殺死。他了解這裡的地形,大量的炮擊使這裡的地面像沼澤一樣鬆軟泥濘。無數的小河和小溪使入侵者的行進困難重重。的確,希特勒認為向南進攻的話,也許通過阿登山林地帶,效果會更好。但是,將軍們對這一觀點卻嗤之以鼻。


到1940年春天這一推遲的進攻計劃準備付諸實施時,希特勒發現至少有部分軍官開始認同他的觀點。埃裡希·馮·曼施泰因將軍是西線A集團軍群總司令馮·龍德施泰特將軍的參謀長,他研究了阿登地區的地形後,得出了與元首一樣的結論。他就此觀點與德國最著名的坦克專家——海因茨·古德里安將軍進行了討論。他們同意採取這樣一個激進的戰略:德國裝甲師沿這裡狹長的森林小路突進並前進到法國北部起伏不大的山丘地帶,從這裡的空曠地區突然發起進攻,德國裝甲部隊將能夠在敵軍做好防禦準備之前穿過敵軍。對這些高速機動的部隊而言,要攜帶足夠的大炮是比較困難的,其他德軍指揮官認為在向前運送火炮時會出現進攻上的停頓,從而導致雙方沿馬斯河一線展開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風格的戰鬥。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部隊卻信心十足,堅信他們能夠快速擊潰法國的防禦。德國空軍的轟炸機,特別是令人生畏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將取代大炮來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


希特勒採納了曼施泰因的計劃,並改變了西線的作戰次序。曼施泰因得到了應得的榮譽,但是,傳統的將軍們對於將出自一位下級軍官之手的計劃凌駕於他們之上感到憤憤不平,僅安排馮·曼施泰因指揮後方的步兵軍。希特勒可以改變作戰計劃,但有一件事卻是希特勒無法改變的,那就是雙方實力的差距。儘管德軍以4000架飛機對盟軍的3000架飛機,擁有空中優勢,但盟軍擁有約3383輛坦克,而德國總共只有2335輛——其中許多是作戰性能有限的輕型坦克。


閃電戰也要先閃兩次再正式開始

▲ 德國在西線發動戰爭後,在比利時阿登山區的大規模裝甲突擊完全出乎盟軍的意料。


行動開始


1940年5月10日,凌晨2時30分剛過,64名德國傘兵越過了荷蘭邊境,這是德軍進攻荷蘭的先頭部隊。這些傘兵部隊分別降落在鹿特丹、海牙、多德雷赫特以及穆爾代克等地附近的主要橋樑上,以防止荷蘭炸燬這些橋樑,阻滯德軍越境主力的攻勢。德軍大批部隊通過艾伯特運河進入了佛蘭德斯地區(中世紀歐洲一個伯爵的領地,包括現比利時的東佛蘭德省和西佛蘭德省以及法國北部部分地區)。這些部隊原本可能受到比利時埃本埃馬爾大要塞的阻擊,但是就在5時30分,德軍滑翔機部隊成功地在比利時邊界降落,控制並摧毀了這一堅固的火力點。


5分鐘之後,由博克將軍率領的德國B集團軍群的30個師從馬斯特裡赫特到埃姆斯河口沿岸一線像潮水般越過邊境線。與此同時,在南部,由馮·龍德施泰特將軍率領的A集團軍群44個師,包括由克萊斯特將軍指揮的由7個裝甲師組成的主力攻擊部隊,向前推進進入比利時阿登地區——法國軍事指揮官們自1919年以來一直將這裡描述為坦克不能通過的森林地帶。


在北部的盟軍——包括英國遠征軍的5個師、在英軍右翼部署的法國第1集團軍的8個師及在敦刻爾克沿岸部署的法國第7集團軍的7個師,根據“D”計劃(Dyle Plan),離開了他們曾經苦苦經營一冬的防禦陣地,向前推進與比利時軍隊會合,以期沿迪爾河和馬斯河建立防線。盟軍這種近乎自殺性的舉動令希特勒激動萬分。


閃電戰也要先閃兩次再正式開始

▲ 在挪威北部被俘的英國士兵正被列隊趕往特隆赫姆碼頭,他們將在那裡登艦並被運往設在德國的戰俘集中營。


很明顯,盟軍前進道路上困難重重。德國空軍飛機不停地在頭頂盤旋、轟炸,使盟軍部隊面臨嚴峻考驗。盟軍花了好長時間才逐漸適應了這種常伴耳邊的令人神經緊張的飛機轟鳴聲。此外,德軍迅速而猛烈的進攻使平民百姓驚恐不安,博克大軍所到之處,民眾紛紛逃離,盟軍前進的道路很快就被難民阻塞。


儘管如此,到5月14日晚,盟軍防線還是構建完畢。從斯凱爾特河口至安特衛普北部由法國第7集團軍的3個師守護;由此向東南方向延伸80千米至魯汶,由比利時陸軍的13個師守護;從魯汶至瓦夫爾的戰線由英國遠征軍守護;從瓦夫爾至那慕爾,由法國第1集團軍的6個師守護。盟軍倉促構建的防線是支離破碎的,面對這樣的防線,許多營級及旅級指揮官都感到很沮喪,士兵們也同樣毫無信心。他們曾用一冬的時間沿法國邊界修建了漫長的野戰工事,而現在卻指望他們憑藉這樣的防線來阻止德軍的進攻,這種防線頂多只能算是原始的防禦陣地,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就毫無防禦工事可言。與此同時,師級及師以上指揮官也對南部的戰況憂慮不安。但是,至此,他們並沒有意識到緩緩推進的博克集團軍群實際上只不過是“鬥牛士的斗篷”,是為了將盟軍主力部隊誘入圈套,從而為克萊斯特的裝甲集群實施致命一擊創造條件。


盟軍潰敗


在將盟軍機動部隊吸引到北部以後,博克部隊的任務是在向南運動進入比利時和法國之前,守住荷蘭,就像一塊鐵板一樣,與從法國沿岸推進的裝甲部隊形成錘砧之勢。德軍的首要任務是奪取荷蘭和比利時防線上的關鍵堡壘,這是兩國防禦的基礎所在。雄偉壯麗的埃本埃馬爾鋼筋混凝土堡壘已被德軍通過滑翔機突擊隊而佔領。德軍其他傘兵部隊還必須確保各橋樑的安全,以使德軍部隊能夠通過荷蘭運河廣佈的地形,向荷蘭靠近海岸線的各大主要城市推進。


到5月13日,屈希勒將軍率領的德軍第18集團軍已經通過傘兵部隊此前所佔領的橋樑,開始向“荷蘭要塞”突進。在佈雷達附近,德軍遇到了由亨利·吉羅將軍率領的沿海岸線機動、通過比利時進入荷蘭的法國第7集團軍的阻擊。結果,法軍被擊退並逃往安特衛普。


由於荷蘭炸燬了通過艾塞爾河的主要橋樑,再加上逃難的民眾氾濫,使以黨衛軍警衛旗隊為先導的德軍向阿姆斯特丹的推進速度大大放慢。希特勒不希望他的“形象部隊”陷入艱難徒步行軍的泥沼,警衛旗隊於5月13日開始向南機動與黨衛軍特別機動團及第9裝甲師會合,向鹿特丹挺進。德軍傘兵部隊已經佔領了穆爾代克各主要橋樑,通往鹿特丹的道路已經打開。至14日上午,德軍在推進中共俘獲了4000多名士兵,隨裝甲師作戰的黨衛隊士兵開始接替裝備精良的傘兵擔負守護穆爾代克大橋的任務。


閃電戰也要先閃兩次再正式開始

▲ 正在作戰的德國MG34機槍小組。MG34機槍是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通用型機槍,以三腳架為依託,能夠進行持續射擊;在安裝兩腳架時又可使重量減輕,作為班級支援武器使用。


荷蘭的抵抗雖然雜亂,但仍然遲滯了德軍進攻的時間表。德軍最高統帥部發出了最後通牒,威脅荷蘭如繼續抵抗,德軍將以大炮和空中轟炸來摧毀鹿特丹。荷蘭在與英法盟軍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別無選擇,被迫接受德軍的條件。然而,儘管炮轟鹿特丹的行動取消了,但命令沒有傳達到空軍,鹿特丹仍被德國空軍炸為一片廢墟。轟炸結束後,黨衛軍警衛旗隊立即進入了鹿特丹。在市內,警衛旗隊發現了一批武裝的荷蘭士兵,並立即開火。不巧的是,這批荷蘭士兵是歸降的當地武裝的一部分,正在接受空軍將軍庫特·施圖登特的收編,警衛旗隊的火力攻擊使斯圖登特這位德國傘兵部隊的創始人身受重傷。康復後的斯圖登特在一年後指揮了入侵克里特島的行動。


5月13日,荷蘭女王及部分荷蘭政府官員在海牙登艦,逃往英國。荷蘭陸軍總司令亨利·溫克爾曼將軍隨後宣佈投降。在南部,賴歇瑙率領的第6集團軍穿過艾伯特運河進入比利時。比利時陸軍後退至迪爾河一線,與英國遠征部隊及喬治·布蘭查德將軍率領的法國第1集團軍所屬部隊會合。至5月15日,盟軍在那慕爾和安特衛普一線集結了大約35個師。在德軍第6集團軍對盟軍倉促間建立起來的防禦進行佯攻的同時,第8集團軍則從荷蘭向南推進,威脅英、法、比部隊的側翼。


然而,正當盟軍準備與博克的大軍一較短長之時,卻被來自東南方向的驚人消息所擊潰。法國中部已經被德軍新型部隊攻破,在比利時的所有盟軍已處於被切斷的危險之中,在低地國家的戰役行動就要結束了。德國的計劃,除了部分小的差錯,一切都按預計進行。博克向比利時的推進將盟軍引向了北方。龍德施泰特的裝甲部隊成功地通過了阿登山區,德軍裝甲車橫衝直撞,穿過了法國北部地區。


(全文改編、摘錄自《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


END



閃電戰也要先閃兩次再正式開始

《第三帝國的興亡》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一部全新的納粹德國興亡史

一本地圖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


本書是一部以納粹德國的興起和滅亡為主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戰役全史。全書配以近百張四色高清的軍事形勢和戰場態勢地圖,附以珍貴歷史照片,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納粹軍隊征服歐洲和北非的過程,也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轉化,從北非決戰,大西洋海戰,盟軍進攻意大利,蘇軍反攻,直至納粹德國的滅亡,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曲折艱難而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