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導論(耶魯公開課)第12 約書亞記以色列民族的形成和土地

第12講 約書亞記,以色列民族的形成和生活的土地

課代表提示:課堂筆記太長,我將主要內容加了黑體,不耐煩看全篇的看黑體就行。

一.申命記的主題

1. 以色列是被上帝選中的,是神聖holy的民族這個概念上節課講到是在申命記裡第一次提到

A. Holy指的是與普通的一般的分離,這也是指以色列要與其他民族分離,與不符合上帝崇拜的習俗分離,因此申命記強調了去除迦南等異族崇拜,但也有學者認為,申命記成書時還沒有迦南,反映了以色列內部對社會因素的爭論,這些因素與申命記中記載的唯耶和華崇拜不相符。

B.被選擇的優越性也意味著義務和責任。分離也意味著分開到侍奉上帝遵守他的律法,尤其是聖潔律法,拒絕異教習俗,

2. 對天意的憂慮,以色列被選擇並非因為自身特殊品德和功績。

被“選擇”概念中的道德危機,申命記多次強調,摩西警告以色列人他們繼承迦南之地並非憑藉自己力量或自身的正義美德,相反,上帝選擇以色列人是出於對他們祖先無意識的愛,這種選擇完全是上帝自願的,以色列不應該以此自大。申命記7:6-8“因為你歸耶和華你身為聖潔的民,從地上的萬民中揀選你,耶和華選你做自己的子民,並非因你們的人數多於別民,耶和華專愛你們,揀選你們,原來你們的人數在萬民中是最少的,只因耶和華愛你們,又因要受他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就用萬能的手從為奴之家救贖你們,脫離埃及王法老的手”。另一方面,他強調正是迦南人的極大罪惡, 上帝將他們逐出並給以色列人一個機會,但是這是有條件的,正如對迦南人一樣,不要讓他失望,否則他也會驅逐你

3.申命記第8章上帝對以色列的眷顧和關係在聖經中多次用隱喻表現出來。申命記中的語言一方面像夫妻間的關係,一個人單純的愛另一個人,不是因為這人完美,而是盲目的愛的選擇,另一方面進一步發展了父母與子女這一形象

。申命記32:10用老鷹和雛鷹的形象代表上帝和以色列人的關係

二.申命記的總結

1. 申命記是摩西五經敘事的頂點,但並不是敘事的終結,因為申命記結束時還未到達應許之地,有人認為是故意這樣設計的,因為最終成書是在流放時期,申命記表明了對Torah律法的堅信。

2. 申命記是更宏觀長遠作品的開篇,既從申命記開始到列王紀結束

3. 對來源理論和摩西五經的總結:

A. 學者們認為不同的資料來源構成了摩西五經,學者們對時間有很多爭論,其中最常被誤判和誹謗的是P材料,我希望之前我們在P材料介紹上所多花的時間能讓你們欣賞P材料。P材料是一個轉型,是從古老以色列宗教儀式傳統向象徵性習俗的轉型,以傳達基本的道德信念,神聖信念,給人一種社會公共倫理。任何的個人行為都會對作為整體的社會產生影響。

B. 反牧師反儀式的歐洲新教在過去幾個世紀的聖經研究歷史中地位顯著,對P材料給予了負面評價,他們認為P強調宗教的儀式化,代表了以色列宗教晚期的退化,因為這遠離了真正的崇尚精神的宗教,以色列早期宗教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自然的宗教形式,與上帝關係親密無障礙,學者們認為公元前586年當耶路撒冷陷落人們被流放到巴比倫時,牧師利用當時人們洶湧的情感和挫敗感罪惡感,建立了新的身份認同和宗教感以強調人們的原罪,宗教純潔性和遵守律法,而這些是迴歸上帝之路。進而對人們實行控制。他們也將自己寫入以色列歷史故事中。

C.新教的這一設想,其實是由神學偏見推動的而非由歷史證據證明的,起源明顯是清教與天主教緊張關係和猶太教分離主義在以色列歷史中的體現,這一觀點也遭到一些學者的反對,反對的學者找到依據認為P材料出現在流放晚期。基本所有學者都認可P材料成形於公元前6世紀既流放和流放後期,申命記和摩西五經的大部分都是這樣

D. 也有證據表明,P材料包含了更早的流放前材料。P材料強調公共道德,流放後期牧師則更多地傾向於個人道德,P材料的很多部分並沒有呈現一箇中央聖所,這一概念直到Josiah改革公元前622年才出現,這個時間成為學者進行時間考據斷代的分水嶺。沒有中央聖所,到處獻祭的內容屬於公元前622年以前,強調中央聖所在公元前622年以後。最重要的是,P材料沒有對聯姻的禁止,也沒有使用聖潔律法或語言來標記以色列與異族間不可分隔的界線。用聖潔語言來劃分以色列與其他國家的界線,是流放後期的特色。

F. 我個人認為,沒有一個所謂進化或退化過程的體系,從JE材料崇尚精神的宗教到申命記P材料迷戀儀式,也許更應將這3個材料看成3條明確的同時期的關於以色列傳統和經歷的線索,從他們各自的角度敘述。幾個世紀來,這些材料在以色列社會的不同圈子裡傳播,在不同時期都非常明晰。JE中有一些非常古老的片段,最終成形於中央聖所之前,申命記包含了以色列陷落(公元前722年)前的北方傳統,最終結束流放,有很多章節明顯是從流放者角度寫的。P材料包含了很多古老傳統。

G. 每一個材料都是複雜的,多層次的,都有他特別要強調的,有他獨特的安排,視角,有時候他們互相補充,有時候則互相矛盾互相對峙,多樣性並沒有被最後的編輯者簡單化同質化,就這樣被保留下來促使人們反思,爭論

三.聖經的第二個主要部分《先知書》Prophets

1. 分前先知書和後先知書二個部分,前先知書包含約書亞記Joshua,士師記Judges, 撒母耳書1-2Samuel, 列王紀1-2King.

2. 這部書是以神學為基礎對以色列歷史的記敘,從征服迦南開始,到公元前587-586年被巴比倫人攻陷

3. 後先知書是一系列書的合集,每一部都以一個人名字命名旨在講述這些人的預言,這些先知總是在以色列歷史的關鍵節點發表預言,因此我們只有在懂得這些特別的歷史性危機才能明白他們的話,從約書亞記到列王記提供了這些信息,告訴我們國家的重大轉折,幫我們鎖定不同的先知。

4. 前先知書包含了很多就資料,由後來人編輯,他們研究了這些資料,有些是口頭的,有些是皇家檔案,佚名的編輯們將這些材料放在一起,,以將舊材料構建框架或聯接起來,使他們具有相同的線索,在這一編輯過程中,他們用同一主題,同一語言,這些特點和假設與申命記有很多共同點。有學者猜測,申命記和這些書形成一個整體,申命記向後回望總結了摩西五經,也同時展望了新的歷史敘述,J,E,P在此告一段落。

5. 由於從約書亞記到列王紀的解讀性歷史是建立在申命記的觀點之上的,我們將這群編輯稱為申命記歷史學家或申命記學派。作為整體單元,是在公元前622年後編輯的,它呈現並堅持宗教的集中化。列王紀中最後一個有時間可考的時間是在公元前562年猶大王約雅斤Jehoiachin被從巴比倫釋放,因此這部作品可能是在這個時間後不久完成

四.申命記學派的主要特點

1.

申命記學派認為以色列能居住在應許之地取決於以色列人是否遵從與上帝的契約。這一認定會影響他對以色列歷史的解讀和評價他們的國王。Kaufmann用“歷史哲學historiosophy”這個詞來描述這一材料,歷史學家通常只是簡單的記錄歷史事件,有可能為了試圖表明因果關係而在記錄時有所選擇。而歷史哲學在歷史中體現了更多的意識,致力於探明事件的意義,從歷史實踐中得出哲學性思想性的結論,指出歷史圖景中的宏大目的,不僅僅是說發生了什麼,而是要闡明為什麼會發生,對今天有何意義。因此申命記學派記敘的歷史不是簡單的以色列耶路撒冷陷落的歷史。

2. 申命記學派的主要特點

A. 對聖地耶路撒冷選擇的信仰

B. 對大衛王選擇的信仰。摩西五經前4部從未提到過王的概念,只有在申命記中提到會出現一位國王擁有立法權,這再一次顯示了申命記和後面聖經文本的聯繫,他是在以色列已有了君主時成文的,

為君主制提供了依據

C. 強調耶和華先知預言家如Elijah和Elisha,這些先知被當作宗教純潔運動的英雄和勝利者,他們反對任何形式的將耶和華宗教與其他因素的混合

D. 對猶大王的偏愛,與之相對應的是北方王國國王則是個很壞的形象,這表明編輯來自南方,北方因保持對抗中央聖所的傳統而被鄙棄

E. 對迦南人的負面描述

五.以色列的地理特徵

1. 約書亞記和士師記開始了申命記學派的歷史故事,記敘了以色列部落如何征服迦南地以及早期定居,為了更好的瞭解這段歷史和以色列的部落形式,瞭解當地的地理是很有必要的

2.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過去的4000多年裡,為了爭奪這一小塊被稱為迦南或以色列或巴勒斯坦的土地,發生了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數量的戰爭,這塊土地長約150英里(240公里),寬約70英里(112公里)古代戰爭的目的是因為它位於通向古近東任何地方的要道可以從這裡通往埃及,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這片土地本身並無多少價值,但有3條主要道路穿過這裡,商隊馱著金子,穀物,香料,紡織品和其他貨物在這些地區間奔走,控制了這塊古代高速公路地帶就控制了財富。因此這一地帶成為雙刃劍,和平時期這裡繁榮,戰亂時期這裡直接成為戰場, 這也解釋了眾多統治者佔領這一地區的原因。埃及人,亞摩利人,以色列人,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托勒密人,賽琉西人,羅馬人,等等等等

3. 豐富的地理多樣性有3種主要地理形態以條狀從北往南分佈

A. 最西段約20-30英里(32-48公里)寬是地勢低窪的海岸平原,是進出埃及的通道,這個地區在號稱出埃及記時期由埃及控制

B.向東是低矮的山地矮小的山丘被一些東西向山谷截斷,這些山谷土地肥沃,耶斯利山谷Jezreel和美歷多平原Megiddo與之相連,是此地最肥沃的地區,也是以色列歷史上大部分血腥戰爭發生的地方

C.再往東是約旦大裂谷Great Jordan Rift Valley,貫穿整個國家南北,約旦河流過這條裂谷,他在北部的加利利海高處發源,流過大約65英里(104公里)進入死海。大裂谷的最北端是被冰雪覆蓋的黑門山Hermon Mountain, 是以色列的最高點,海拔10000英尺(3048米),中央地區大約是海拔4000英尺(1219米),耶路撒冷海拔2500英尺(762米),當你往東向裂谷行進,海拔急速下降,當到達加利利海已是海平面以下700英尺(213米),死海則是海平面以下1300英尺(423米),是地球陸地表面最低點。往北河流被茂盛的植被環繞,但南下到死海都沒有生物,因為水裡有25%的鹽和礦物質,傳說中索多瑪Sodom和蛾摩拉Gomorrah舊址就在這裡。死海周圍是半沙漠化地帶,稱之為朱迪亞荒地Judea Wilderness

4. 這種地理多樣性對以色列歷史影響巨大,統一非常困難,每個地區的人都發展出各自特點的經濟和文化,肥沃的土地上有定居的農民,有半遊牧民和城市居民。商人在通商道路上進行廣泛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這就是我們將在約書亞記中讀到的地理設定。

六. 約書亞記

1. 約書亞記分為2個部分:

A. 前12章表現了侵略和佔領。第2章約書亞派探子偵察土地,第3章渡過約旦河,第6章耶利哥Jericho戰役,由2部分交織而成,1個故事是約書亞帶士兵繞城7次,另一個故事是祭司抬著約櫃繞城13次。第8章艾城Ai勝利,第9章基遍人加入以色列。第10-11章另外2次戰役。11章末是總結 10:40“約書亞擊殺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還有低地,高原,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諸王,沒有留下一個,將凡有氣息的盡行殺滅”。11章強調約書亞完成了自摩西始的使命。

B.13-21章以色列支派最後結合起來,按宗族分土,

23章是告別演說,24章在士劍Shechem重申契約

2. 第一部分 2-12章

A. 侵略者以色列作為有組織的聯盟由12個指派組成,在約書亞的軍事指揮下在關鍵戰役中取得勝利,迦南人全部被消滅。第一部分包含了理想化敘述,以色列人在較短時期內佔領了中央山地,將腓力士人Philistines逼到海岸平原的狹窄地帶。這部分的勝利表達了一個觀點,如果沒有耶和華,以色列不可能獲勝。耶和華在每一場戰役中都現身,約櫃是他現身的標誌,在以色列人前面行進。勝利之後,各支派在示劍訂立契約只崇拜耶和華,做他的子民

B. 對於迦南的迅速勝利,約書亞記和士師記中的一些元素不一致。約書亞記10:36-39講述了征服南部幾座城市包括希伯來和底壁Debir, 但士師記中這些城市並未被征服,是在約書亞死後才征服的。約書亞記12:10講述了打敗耶路撒冷國王,士師記1:8-21則是猶太人打敗了耶路撒冷國王且並未將原住民耶布斯人驅逐出境,直到200年後大衛王時才佔領了耶路撒冷。士師記第1章列出了迦南人未被驅逐的地方。

C. 考古學證據也與約書亞記相矛盾,在古近東摧毀一座城市後會在廢墟上建立新城市,因此可以看到高起的土丘,代表著一層層被摧毀再重建的城市。根據聖經的記錄,考古學家試圖找到這樣的證據,但事實上並沒有大規模佔領的證據。對耶利哥和艾城的考古發現公元前200年這2座城市被摧毀,因此在約書亞時期,耶利哥根本沒有城牆。在據說是被約書亞和其下一代攻佔的可辨認的20處遺址中,只有夏鎖Hazor和伯特利Bethel可以看到當時的摧毀層,但有意思的是,約書亞記中描述夏鎖被攻陷與聖經中其他描述相矛盾。在士師記第4,5章中它仍是迦南城市

D. 由此可見,約書亞記2-12章是思想性構想,民族國家以色列的形成實際上比書中描述的更復雜。

3. 學者們提出的以色列形成的3種模式

1) 移民模式

A.存在於平原上的主要迦南城市都是有城牆來加強防禦的,以色列人進入並佔領人口稀少的中央高地,並逐漸掌握平原地區,即從高地一路南下,我們確切知道的是,在銅器時代末,鐵器時代初既

公元前1200年,這是地中海地區的大動盪時期,當時邁錫尼文明陷落,特洛伊戰爭,希梯人Hittites侵略了小亞細亞既現在的土耳其北部。這些動盪產生了大量移民,很多移民從希臘大陸或希臘島嶼起航,進入這一地區,這在古老的資料中也被屢屢提及,被稱為海上來客。

B.有一部分人居住在Perasta 或Pelasta就是巴勒斯坦Palestaine或腓力人Philistine的由來,這就是現在的加沙地帶Gaza Strip。這裡發現了5座城市,在士師記中被多次提到,加沙Gaza, 阿什克倫Ashkelon, 迦特Gath,阿什杜德Ashdal和以哥倫Ekron。

C.移民模式的主要觀點是,希伯來人的定居大約發生在公元前13世紀後葉,希伯來人利用了當時的動盪,以及埃及的衰落,進入並佔領了中央高地。

D.這一模式被考古學家的發現所佐證。考古學家在中央山地確實發現了幾處遺址,他們是在公元前11-13世紀建立的。這被認為是以色列人遺址,同時在公元前1204年Merneptah Stele梅連塔碑文中埃及法老吹噓清除了以色列,這顯然是一種宣傳,但也證明了在那個時間在迦南以色列人確實存在,在這些遺址中發現的使用器具也和當時迦南人使用的形制一樣,但是

沒有豬骨(以色列人不吃豬)。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遺址都是和平建立的

2) 反抗模式

A.以色列是從迦南內部社會革命而起。我們有一些信函證據可追溯到公元前14世紀,由迦南人寫給埃及法老(法老當時仍掌控迦南),其中有很多關於各派紛爭的抱怨,這些後來確實引起了迦南的混亂和顛覆,這些人被稱為哈比魯人Habiru或阿比留人Abiru,他們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奮起反抗的邊緣群體。

B.有學者認為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後與這些反叛者連手建立了居住地,崇拜讓他們解放的神耶和華而非法老

3) 逐漸融合模式:

A. 以色列人就是迦南人,逐漸建立了獨立身份並在中央高地定居

B.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沒有解釋他們為什麼與原有的族群分離,也許是因為叛逆,也許是被來自海洋的移民驅趕,他們為何開始崇拜耶和華也不清楚,但正是這點是他們有別於其他迦南人。這一崇拜也許來源於自埃及逃來的奴隸,有些學者將出埃及記作為這一觀點的證據

C.希伯來在這一時期還不是一個團結的民族,很多因素進入了最後的混合從而出現了以色列民族。迦南人退出並建立了自己的居住地,用一種持續性的物質文化建立了一種農業生活方式,埃及的逃奴和一些外國入侵者摧毀又定居,甚至有一些外國人被當地社群接受。我們讀到米甸人Midianites訂立契約進入社群,Kenites訂立契約進入社群。考古學家支持民族融合的觀點而非征服或大規模移民。因為這一時期顯示的是與過去的連續承接而非完全斷裂。

D.這一社群中的一些因素接受了逃離埃及的傳奇故事,他們認為這是耶和華所為,耶和華是南方宗教中的神,這些融合的群體團結起來成為崇拜耶和華的以色列,這個群體並不排外,將出埃及記納入自己國家的歷史故事中。希伯來族群那時仍在形成之中,但以色列部落的社會形態因土地自然劃分為分離的地理區域不斷髮展強化。這一族群吸收了當地人的特點,我們已在宗教意向和體系中看到了民族融合的情況,耶和華的形象讓我們聯想到帳篷居住者EI,他是半遊牧且居住在帳篷裡的希伯來人及祖先的神,也是迦南萬神殿中的神,耶和華也與迦南定居者萬神殿中的Baal神相仿,在士師記中,有一座和上帝訂立契約的神廟,叫做“Temple to the God Covenant”或”Baal Berit“(Berit就是契約),意為上帝之約神殿或Baal契約神殿。

E. 總之,文化,宗教,道德因素的融合,迦南當地的農耕者,希伯來半遊牧人,從埃及逃跑的奴隸,反抗者群體哈比魯人,所有這些彙集在一起,形成新政治宗教現實,這就是以色列

4. 如果是這樣,為什麼約書亞記中對以色列的形成有完全不同的描述?將之描述成上帝帶領下的外部征服戰爭?

A. 在約書亞記的征服戰爭中,軍事技巧並不比宗教儀式準備和純潔更為重要,以色列人和祭司繞耶利哥城6天,帶著約櫃吹著7只號角,然後城牆坍塌了,征服被描寫成上帝的奇蹟勝利,約書亞記24:12 “是上帝將敵人驅逐而不是刀和弓“

B.為什麼要說迦南被徹底摧毀了?國家身份的確立和獨立的主張是基於和他者的區別,如果以色列人實際上大部分是迦南人,從大團體中分離,堅持唯一崇拜耶和華,那麼沒有加入他們的迦南人對於新的耶和華崇拜就是一種威脅,緊張的手足之爭再次出現在公元紀年初期,一些猶太人與其他人分開,創立自己作為基督徒的身份,對他們的猶太同胞用破壞性和煽動性的言辭來對抗。

C.我們不能忽略聖經文本中的另一個聲音,他使得這幅圖像更加複雜,在約書亞記第1章,伴隨著對以色列征服理想化的描述,伴隨著摧毀所有迦南人的呼聲,也描述了對迦南各個群體的聯盟。一位迦南妓女成為耶利哥戰爭中的女英雄,她宣佈對耶和華的崇拜並將城市交到了約書亞手中,另一個群體是基遍人,他們誘騙以色列人簽約,以色列人後來覺得應該遵守合約而接受了他們。這就是為了解釋以色列中包含眾多迦南人的原因,而非所有的迦南人都被消滅了。

D. 約書亞記第23章,約書亞的告別辭多次重申保存身份的明確性在於摒棄別神和舊神,專信耶和華,遵守摩西五經的所有律法,第24章的中心思想是對於上帝代表以色列的無上大能舉動的恰當回應,是不與其他民族摻雜和對五經的絕對遵守。23:7-8,禁止通婚僅針對迦南人,而非所有以色列之外的人,原因是宗教純潔,想象下公元前6世紀就是申命記成書的時期,以色列人被流放到巴比倫,他們試圖解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悲劇,他們為什麼失去家園,對照約書亞記23,24章,用保持對耶和華的信仰來解釋他們的命運,我們將在學習列王紀時再討論這點。


舊約導論(耶魯公開課)第12 約書亞記以色列民族的形成和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