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涇河龍王一事中,李世民的錯誤決定,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命運

導讀: 古人曾經一再強調,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都要量力而為。如《道德經》中就有這樣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是人在擁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後,卻又總是容易產生一種自視過高的心態。《西遊記》中李世民在面對涇河龍王的時候,就曾經犯下了這樣一個錯誤。

對於此事人們普遍覺得李世民非常冤枉,分明是好心好意幫助涇河龍王,但是卻因為沒能成功阻止魏徵,最後被對方反咬一口,拉進了陰曹地府。可是在這件事情中他真的沒有責任嗎?俗話說天下沒有平白無故的恩怨,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起因。

在涇河龍王一事中,李世民的錯誤決定,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命運

李世民之所以會被涇河龍王倒打一耙,其實也是有著一定原因的。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在於他初次面對涇河龍王之時,沒能及時看清整件事情的本質,因此才導致了最後的結果。

或者也可以說是由於他的錯誤決定,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命運。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命運。”人們所做出的每一個舉動,都可能會對自己今後的人生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身為九五至尊的李世民,對涇河龍王許下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承諾

《西遊記》雖然是一個神仙與凡人共存的世界,但是兩者之間卻沒有太多的交集,一般情況下很少相互干涉,至於神仙向凡人求助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不過涇河龍王明顯是一個例外,他由於私改降雨點數和時辰,觸犯了天條律法即將被玉帝處死。在萬不得已之下他只能聽從袁守城的建議,去拜託李世民拖住負責斬殺自己的魏徵,爭取活命的機會。

由於當下的形勢實在過於緊迫,他在當天夜裡便來到李世民的夢境當中,將自己的危險處境訴說了一遍,

並且一再苦苦哀求。聽聞此事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沒有任何猶豫,當即一口答應了下來:

“既是魏徵處斬,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

此時涇河龍王就像是一個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在必死之局中看到了一線生機,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對方的身上。可是他卻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件事情的本質。

在涇河龍王一事中,李世民的錯誤決定,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命運

真正要殺他的人是玉皇大帝,而魏徵只是一個負責執行命令的人員。即使能夠暫時將其拖住,也只不過是一個緩兵之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俗話說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只要玉帝不改變主意,他最終依舊難逃一死。

與此同時李世民也同樣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身為九五至尊的他,從來都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能力。正如《詩經》所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多年的帝王生涯,讓他產生了一種極其強大的自信,更何況魏徵又是自己手下的大臣,想要拖住對方根本算不上什麼難事。也正因如此,他才會胸有成竹地對涇河龍王做出保證,說自己可以救其一命。

不過這一次他所面臨的事情顯然與以往不同,甚至可以說根本不在他的掌控範圍之內。無論是涇河龍王還是玉皇大帝,都是屬於神仙界的人物,所以從本質上來講,這件事情是神仙之間的恩怨。而李世民卻只是凡間的帝王,沒有權利去幹涉玉皇大帝所做出的決定,更不可能改變此事的進程。

因為兩者根本不在同一個層次,如同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都要沿著各自的軌跡去運行。也就是說唐太宗李世民,許下了一個讓自己沒有能力實現的諾言,只不過現在他還沒有認清現實,更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涇河龍王一事中,李世民的錯誤決定,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命運

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有些事情看起來非常容易,但實際上卻總會讓自己無能為力。由於人們往往無法及時看清一件事的本質,從而就會把問題想得太過簡單,以至於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做出決定。

可是這種輕率的行為,不僅對別人不負責任,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許多麻煩。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便讓這個道理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現實的情形證明了李世民的錯誤

李世民在夢中答應了涇河龍王的苦苦哀求之後,便一直將此事掛在心上,並且在早朝的時候向手下的大臣詢問此事。最後他終於在徐世勣的建議下,把魏徵召入皇宮,準備用這樣的方式將其拖住,讓對方不能按時監斬。

這一套對策固然高明,但也只是侷限在普通凡人的認知當中,對於神仙們來說根本難以奏效。魏徵雖然身在皇宮之中無法脫身,可是卻並沒有影響到斬涇河龍王的任務。正如《西遊記》原著第10回所寫,魏徵在與李世民下棋的時候,恍惚間進入了夢鄉,並在夢境之中將涇河龍王斬於劍下。

面對如此情形,李世民的心裡可謂悲喜交加,一方面為自己擁有魏徵這樣的人才感到慶幸,而另一方面則為涇河龍王之事憂心不已。與此同時現實的情形也充分證明了,他當初的想法就是一個錯誤。

九五至尊的身份以及至高無上的權力,讓他產生了一種過於強大的自信,甚至妄圖以凡人的身份,去改變一個神仙的命運。但事情最終的結果卻告訴他,神仙的世界遠沒有想象的這麼簡單,即使貴為人間帝王,也無法左右另外一個世界的規則。

在涇河龍王一事中,李世民的錯誤決定,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命運

更何況涇河龍王的結局完全是咎由自取,倘若任由李世民橫加干涉,那麼天條豈不是等於形同虛設了嗎?只要他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一下,也就能夠明白其中的深意。

畢竟他和玉皇大帝都處在帝王的位置,自己手下的臣子犯了錯誤就理應受到懲罰,對於這個道理應該也都非常理解。常言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既然立下了規矩,就必須嚴格執行。可見在對待涇河龍王之事的時候,李世民從一開始就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有些事情並不能夠只看表面,更要追溯它的源頭,瞭解其中的真相,不能完全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而妄做決斷。這樣才有助於人們找到正確的立場,堅持正確的觀念。因為世間之事總是涉及到很多複雜的因素,大多數人都會盡力呈現出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因此也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片面說法,讓人無法看清整體的局勢,以及事情未來的發展趨向。

李世民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根據當時所看到的片面情形,做出了一個十分草率的錯誤決定,由此也直接對自己的命運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

涇河龍王一事給李世民帶來的影響

李世民當初信誓旦旦地許下承諾,說一定可以救對方一命。此言一出去之後,也就等於將事情完全攬在了自己的身上。可是最終他卻並沒能信守承諾,拯救涇河龍王的生命。

如此一來就意味著他已經失信於人,並且處在了一個非常被動的地位,於情於理都有一定的責任。

在涇河龍王一事中,李世民的錯誤決定,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命運

儘管此事原本與他無關,可按照現在的情形來看,李世民顯然已經無法再置身事外,因此涇河龍王也隨之把所有怨氣都撒在了他的身上。當時的情形正如《西遊記》原著中寫的那樣,就在這一天的夜裡,對方的魂魄趁夜潛入皇宮,扯著他的衣服大聲喊道:

“唐太宗,還我命來,還我命來!你昨夜滿口許諾救我,怎麼天明時反宣人曹官來斬我?你出來,你出來!我與你到閻君處折辨折辨!”

只因當初那個決定,結果導讓李世民惹禍上身,被對方的魂魄糾纏不放。涇河龍王的所作所為固然存在著一定的偏激性,可是要追溯此事的根本原因,還是要算在李世民的身上。如果他能夠在最初的時候,及時擺正自己的立場,想清楚其中的是非曲直,也就能夠避免這樣的結果。

此後雖然有觀音菩薩出面,趕走了涇河龍王的魂魄,但對方卻依然不肯罷休,在陰曹地府中狠狠地告了他一狀。李世民也因此開始一病不起,沒過幾天便病入膏肓氣絕身亡。

清代著名才子魏秀仁曾在《花月痕》一書中這樣寫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這句話用在《西遊記》中的唐太宗李世民身上,可以說是非常貼切。恐怕他也沒有想到,當初那個看似胸有成竹的承諾,居然會導致自己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

在涇河龍王一事中,李世民的錯誤決定,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命運

不過好在後來他在魏徵的打點和安排之下,得以死裡逃生重新返回人間。然而這一段經歷卻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在關於涇河龍王的這場事件當中,李世民的錯誤決定,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命運。

而他當初之所以會如此輕率地答應對方,也正是因為對自己的能力太過自信,對事情的分析和了解不夠深入。只是根據對方的片面之詞以及自身的主觀判斷,在倉促之間給出了一個非常草率而又自負的回答,沒有考慮到事情的本質和其他方面的因素。然而他也為此付出了相應的代價,險些徹底斷送自己的一生。

此事當真給所有人敲響了一個警鐘,人生的道路上總是充滿了類似的連鎖反應。這樣的現象就像是人們所說的“蝴蝶效應”,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錯誤,就很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嚴重後果。

結語

對於《西遊記》中的這段情節,人們總是把目光聚集在涇河龍王的身上,將其當成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去尋找他本性上的不足之處,來體現李世民的不公平遭遇。但殊不知這樣的想法也是一種片面性的理解,因為他們兩人的身上都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行為,不能完全把責任推到一個人的身上。

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原理,一件事情的發生並不只是單方面的原因,看待一個問題的時候,也要從多種角度去出發。譬如《資治通鑑》中有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可見在為人處世之時,一定要學會從整體上去把控,不能讓那些片面性的因素影響自己的判斷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