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簞瓢陋巷"——曲阜顏廟(上)

"簞瓢陋巷"——曲阜顏廟(上)

成語:簞瓢陋巷(dān piáo lòu xiàng)

【解釋】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瓢:古代裝水的小容器。一簞食物,一瓢湯水。形容生活簡樸,安貧樂道。春秋時期,孔子在他的學生中最喜歡顏回,他十分尊敬孔子。孔子指出缺點馬上就改正,孔子問他為什麼不去謀個一官半職。顏回說只要學到老師的道德學問何必去做官。孔子讚歎顏回吃的是一竹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陋巷,是一個大賢人。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魯國人,尊稱復聖顏子,春秋末期魯國思想家,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去世。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贈兗國公,封為復聖,陪祭於孔廟。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

《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顏回者,魯人也,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顏回與孔子


顏回講學圖


《論語註疏·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不幸早死。


顏廟衛星圖


曲阜顏廟主體建築軸線


顏廟又稱復聖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城北門內,陋巷街北首與孔府後花園隔街遙對,是祭祀顏回的祠廟。顏廟始建年代不詳。原建於曲阜城東北三公里的五泉莊附近。元初重建,經十年落成。元大德末,舊廟毀。公元1317年(元延佑四年)遷其至陋巷故址。公元1594年(明萬曆二十二年)修建,奠定現存規模。顏廟已有680年的歷史。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三孔"的擴展項目,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曲阜顏廟


民國時期曲阜顏廟——亞東印畫輯165回第9張(1938年4月出版),紀念孔子弟子顏回的復聖廟,始建年代不可考


民國時期曲阜顏廟


顏廟佔地36畝,東西三路佈局,前後五進庭院。現存元、明、清建築25座 ,金至清碑刻53塊。顏廟現佔地23000平方米。廟基南寬北窄。有元、明、清建築24座159間,碑刻53通,古樹500餘株。顏廟三路佈局,五進院落。正殿復聖殿供奉顏子塑像,兩廡從禮顏樂名人顏之推、顏師古、顏真卿、顏杲卿等。西路奉祀顏回之父顏路,主殿禮國公殿為元代建築。中路從南到北依次為陋巷坊、優入聖域坊、卓冠賢科坊、復聖廟坊、復聖門、陋巷井亭、歸仁門、明碑亭、仰聖門、樂亭、復聖殿、兩廡、寢殿;東路為克己門、祭器庫、見進門、退思堂、家廟基址;西路有復禮門、杞國公殿、杞國公寢殿。

曲阜顏廟東側石牌坊

曲阜顏廟西側石牌坊


曲阜顏廟


曲阜顏廟陋巷亭


民國時期曲阜顏廟陋巷亭


曲阜顏廟復聖殿


曲阜顏廟復聖殿內


民國時期曲阜顏廟復聖殿


顏廟內共有碑碣60 餘塊。其中有兩塊是元朝所立的"大元敕賜先師充國復聖公新廟碑"和"大元加封顏子父母制詞碑"。兩碑均用古蒙古文與漢文對照刻成,上面記述了當時加封顏回 及其父母的情形,這對於研究古文字學有一定的價值。2009 年12月2日,山東濟寧曲阜顏廟正式對遊客重新開放,此前顏廟大殿落架維修工程已全面完工。這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曲阜市文物部 門對顏廟的首次大規模維修,也是近30年來山東省文物修復方面規模最大的維修工程。

民國時期曲阜顏廟內元代碑記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

顏回以舜為志。《孟子·滕文公》(上)記其語,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顯然,孟子以顏回與舜、稷"同道"。顏回很讚賞舜"無為而治",即後來儒家所倡導的以"民"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他嘗曰:"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在顏回看來,唯以此志施行於天下,方能實現孔子所謂"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論語·公冶》)的社會理想。由此可見,顏回在政治志向上不僅有淑世濟人的入世情懷,而且頗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義精神。

顏回的一生,大多為追隨孔子奔走於六國,歸魯後亦未入仕,而是窮居陋巷。他生活於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的社會,儒家的仁義之志、王者之政常被斥為愚儒、譏為矯飾,"世以混濁莫能用"(《史記·儒林列傳》)的社會環境中,絲毫不願改其志,仍"尚三教(即夏教忠、殷教敬、周教文)",期於"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白虎通·三教》)。王符稱讚他:"困饉於郊野,守志篤固,秉節不虧。寵祿不能固,威武不能屈。雖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義有殆,禮義不班,撓志如芷,負心若芬,固弗為也。"(《潛夫論》)若徵之《史記·孔子世家》所記顏回語:"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醜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可知王氏所言非虛。這樣,顏回就只能終生不仕,惟以"願貧如富、賤如貴,無勇而威,與士交通,終身無患難"(《韓詩外傳》卷十)自勉自慰。孔子贊其:"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同上《雍也》)。顏回這種注重志氣、追求真理並以之為樂的精神,與孔子本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同上)實同一旨趣。


《顏回井亭新記》

原先只知道曲阜有孔廟,不知道還有顏廟;知道孔子被尊為聖人,不曉得還有"復聖"。第一次瞻拜孔廟、孔府以後,從那裡向北走不遠,就到了一處規模不算小的廟宇。進了牌坊正門,見院裡豎了一塊大石碑,上書"陋巷故址";而復聖殿裡塑的廟主顏回像,竟也"冕旒執圭",儼然帝王氣派。這形象跟人們心目中窮讀書人顏回的面貌,實在相距太遠了。 讓人真正能追思、描摹一下顏回的,應推廟裡的一眼井,稱"陋巷井"。石砌的圓井口,望下去幽幽綽綽,有黯黯水影。望著井水,心裡不由響起那句千載盤旋的蒼老的喟嘆聲:"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那麼,顏回"一瓢飲",飲的便該是這井裡的水了。井因人而著名而成為聖物;為了保衛聖物,明代嘉靖年間建起了一座亭子。平地壘起的石基,六根木柱撐起一個形制樸素的六角簷頂。亭中井旁立一石碑,正面書"陋巷井"三字,北面鐫著有關建亭的文字。 我在亭裡默坐許久,覺得它很有些意味。 想起孩子時候,聽爺爺講過孔夫子和他弟子的故事,童真無邪,當時最感興趣的是公冶長,傳說他能聽懂鳥兒說話;最動心同情的算閔子騫,他體貼孝敬父母;對顏回呢,只知道他家裡窮,卻好學不倦,此外並沒有留下多少深的印象。後來書讀得多了些,知道孔子最器重的弟子是顏回。顏回總有一種什麼東西,長久起一種激勵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單單由於他家貪仍然不倦追求學問。 其實孔子從來沒有一味地勸人安貧,號召大家一起過苦日子。孔子很欣賞的另一大弟子端木賜,就下海經商,成了春秋時期很有名的大款。孔子和他的不少弟子器重顏回,主要因為他特異的意志和操守。為了鑽研治國安邦的學問,或者說潛心於學術吧,顏回虛懷若谷,全力投入,堅忍不拔,毫不被富貴權位享受等所誘惑,這是多麼值得讚佩的精神境界!歷史上以如此專攻不旁騖的心態鑽研科學技術的人被認為精英,以同樣心態鑽研人文學問,為"天下歸仁"的理想而獻身,不同樣應當被視為人類的民族的精英嗎?縱觀20世紀痛揭中國人的醜陋,即國民劣根性,有誰可同魯迅先生相比並?而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歷史掩不住他們的光輝,先生盛譽他們堪稱"中國的脊樑"。顏回不正屬於這一"脊樑"的行列嗎?他是美好的中國人。 陋巷、陋巷井、陋巷井亭,這裡標識的"陋",只在於指不盡如人意的物質條件。不厭其陋,不懼其陋,而為了改變這陋,以堅忍精神去進取的人,永遠有資格成為人群的楷模。 後來我又有機會拜謁顏廟,特意為井亭拍了照片,很出乎意料,這一次我知道一件事。 有位自稱上顏回第七十五代孫,在該市的"顏氏聯誼會"擔任著職務的老者,對歸國"尋根"的一位顏姓先生說,他們顏姓要高於孔姓五百多年。孔子的母親叫顏徵在,那麼細論起來,孔聖人還是顏家的外甥哩。他還矜誇:顏姓人自六十一代開始經皇上詔準,行輩排名依次用30個字,輪轉至今。這位老者又說,顏回幫助過孔子治《春秋》,編《周易》,連儒學界的人也承認顏回學問高過孔子。 我不禁想,"不幸短命死矣"的顏回,果若有靈,聽到20世紀他的第七十五代孫有人在孔聖誕生地大發如此高論,他會怎樣想呢?恐怕跑到陋巷井跳下去,再死一回。 我照了幾張顏回井亭照片,我願銘記這座簡樸的亭,只是為了牢牢記住一句話:巷陋,井陋、亭陋,全沒有關係,不須在乎;只是心靈是人的靈魂,絕然不能安於其陋!

選自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遼寧卷) ,有改動。作者吳繼路《顏回井亭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