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注意力,家長走了100多年的彎路

<code>注意力處於什麼範疇/<code>
  • 從19世紀末以來,心理學家、生物學家、行為學家、兒科醫生、精神病學醫生、認知神經心理學、感覺統合治療學……都在不懈研究注意力,希望能夠找到規律,確定某些機制,形成某種模式,對注意力進行全面的解釋和定義。
  • 但時至今日,國際上對注意力連一個統一的定義都不存在。如果是數學家,提出的理論,只要這個理論可以解釋某些物理存在的現象,它就是科學的,是不需要去理睬從事建築行業的鄰居對他理論的質疑。
  • 但注意力不一樣,首先,它一定是一個心理過程。其次,科學家都沒有找到注意力存在的腦功能區,這意味著似乎難以斷定是否真的存在注意力這樣一個玩意。很可能就是一種高級的心理過程。可是,對ADHD的各項研究表明,注意力缺損與遺傳有關。比如DRD4基因與DAT基因是已被科學家證實的患ADHD的基因因子之一。通常在家裡或近親中總能找到一位同樣患有此症的成員。同卵雙胞胎中有一個有ADHD,另一個同樣有ADHD的幾率為90%。兄弟或姐妹之間遺傳ADHD的概率在30%左右。這意味著,注意力缺損存在先天的神經生理機制。
  • 其次,在對大量ADHD兒童及早年罹患ADHD的成人進行的腦成像中發現,他們普遍存在大腦微調引發的問題。神經心理學認為,在ADHD中“過動/衝動控制障礙型
    ”的兒童,是由於兒童存在腦前額葉功能障礙,無法控制和抑制衝動行為;而“注意力缺陷/渙散型”的兒童,同樣有腦前額葉功能障礙,並且行為遲緩、散漫。
  • 最後,ADHD兒童在特定的大腦皮層區域部分神經遞質之間的不平衡。ADHD兒童的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存在以下3種情況:突觸前細胞釋放的量過少突觸後細胞接收的量過少突觸傳遞的速度過快這導致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相對降低。這種情況在大腦的特定部位中才會出現,尤其是腦前額葉和基底神經迴路這兩個部位。神經遞質多巴胺的作用是使我們免受情緒或外部環境干擾。合理的多巴胺水平讓我們可以集中精力處理手頭的事情,忽視與此事無關的、不重要的事務及干擾。而去甲腎上腺素則有助於我們保持高度的警覺,提高我們的緊迫感,過多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就會讓人情緒激動和亢奮不已,行為過分衝動,無法安靜。
  • 這些研究證明了一個注意力發展正常的個體其注意力是可以被心理意志所掌控的,而發展有缺失的個體其注意力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神經生理性的障礙。
  • 這種既是心理過程,又有神經生理學的背景,讓注意力難以明確劃分到某個科學領域,誰提出的理論或定義,都可能被隔壁鄰居所質疑,並且你還不得不去仔細思考鄰居的論述還真有那麼些對自己的補充。
兒童注意力,家長走了100多年的彎路

注意力在大腦的哪個位置 至今沒有定論

<code>難以果斷下定義/<code>
  • 基礎心理學對注意力的定義: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主要體現在集中性地持久上。
  • 北京師範大學鄭日昌教授對注意力的定義: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主要體現在注意品質(集中、廣度、分配、轉移)的發展上。
  • 當代逐漸開始流行的“執行控制注意力”對注意力的定義:是人在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識下,調動注意力的各個方面,調節自我狀態,使注意導向於當下任務,更好的集中精神狀態,解決當下任務的能力。
  •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總結,第一種就是人畜無害的概念化定義,第二種是典型學院派教科書式的定義,第三種是將重點放在了具有心理特徵的自我控制意識和具有神經生理特徵的調節功能上。
兒童注意力,家長走了100多年的彎路

注意力定義的糾葛持續了上百年

<code>注意力的實質在於“集中”嗎?/<code>
  • 如果問社會上哪個人群最關注“集中注意”,那一定是家長,尤其是孩子正好在學齡期的家長。因為有這樣的市場潛在焦慮,家庭教育學者從子關係角度著手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學者更建議從日常生活習慣到學習習慣的培養上著手;有的教育界學者從教學入手,提出多感官教學,以及要遵循兒童的感知覺學習通道,因材施教。你會發現諸如此類的建議和嘗試,都在努力一系列外界的幫扶、養成、改進教學等方式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 我想請問這一切的幫扶手段,是再改變孩子自身的注意力,還是在不斷改變外部環境營造出好的家庭氛圍,更多的好媽媽,好老師,更豐富更精彩的教學場所和多元化的呈現方式。我相信這一切都是有必要的。但,當我們看到因為孩子注意力缺損,爸爸媽媽停下手頭的生計,陪伴孩子上學讀 書,每天跟著孩子,希望他們可以安靜一些,或儘可能在11點前努力完成回家作業時。我們是否還在指責家長沒用心去理解和體會孩子的,我們忽略了可能注意力問題在孩子自己身上。
兒童注意力,家長走了100多年的彎路

改善注意力不是著眼於怎樣“更集中” 要尋找“不集中”的本質

<code>注意力的實質“抑制的開關”失靈了/<code>
  • 美國學者巴克利認為,抑制反應功能的發展性落後造成了兒童注意缺損。人的
    大腦神經接受刺激產生必要的興奮,但與此同時,也要產生抑制,即抑制其他不必要的興奮。“哪裡有興奮,哪裡就有抑制
    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抑制自己的行為反應,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發了瘋的鋼琴,胡亂演奏。這種抑制是我們做計劃和思考問題的前提注意缺損兒童在接受刺激後,不能適當的抑制或延遲自己的反應,而是傾向於立即做出反應
  • 注意力缺損兒童最缺的是自我控制能力。遊戲與學習的一個最大不同就是前者能夠帶來即時滿足而學習造成的滿足是將來的。玩遊戲是人的本能,不需要預見,而學習則需要預見。當遊戲不好玩或難以順利闖關時,我們常常可以放棄。學習上帶來的難題,唯一正確的方式就是靠更努力的學習知識解決難題。
    換言之,遊戲只需要人們按照現有快樂去做,爭取更多的快樂,而學習則需要計劃與策劃,要不斷的向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總之,遊戲不需要自我控制,而學習需要自我控制。
  • 認知神經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等領域的研究都證實了注意缺損來源自孩子自身發展的問題。例如在ADHD的治療中發現,適度的多巴胺分泌可以有效地排除外界干擾,讓個體可以輕而易舉地集中注意。過多分泌多巴胺則造成神經元過度活躍,在接收信號時變得紊亂。此時大腦無法在短時間內決定優先執行哪一個任務。而進入猶豫期或只對感知覺刺激最強烈的信號做出回應。因此注意就跟著一群叫作快樂、有趣、新奇的傢伙們走了。
  • 另外,還有一種與集中注意密切相關的神經遞質叫作“去甲腎上腺素”。這種神經遞質的分泌可以讓我們的注意對執行的任務保持警覺,狀態不糊鬆懈,過少的分泌則會讓個體看起來顯得懶散,缺乏精神頭,而過多的分泌又會讓個體變得衝動、焦躁,難以安靜,在行為上往往是“行為先於思考”,因此,每天都在犯錯,每天都在狡辯,每天覺得都是別人的錯,每天都在承認錯誤而下一刻繼續犯錯。
  • 而恰恰是治療多動症的各種藥物,主要就是調節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使之均衡,使神經信號的傳遞和接收變得有序、正常。
  • 當認知神經科學進一步對這兩種神經遞質的來源進行分析時發現,黑質是合成多巴胺的主要核團。該區域的發展還影響到運動功能,以及大量軀體平衡功能。黑質神經元信號會投射到其他基底核的核團,這也意味著腦幹的成熟會影響黑質的正常功能。
  • 從諸多的腦幹發育不成熟的典型案例日常行為中發現,肝腦發育不成熟的兒童或成人都普遍存在“原始反射未整合”的行為現象。他們或是在小兒時期,抬頭太少,未爬而直立行走。到學齡期出現一系列書寫問題,站姿、坐姿問題,閱讀問題,注意集中難以維繫等一系列學習困難。
  • 至此,認知神經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以及研究兒童認知功能與社會適應的感覺統合領域的學者和專家更傾向於認為,注意缺損是一種以神經生理性發展不全為主,並伴有多種感知覺發展不全的精神類疾病
  • 當然,我們還需要區分注意力問題和注意缺損之間的差異,並非所有注意力不集中,都是注意缺損引起的。一個學齡期的孩子,可能因為學科知識掌握較淺而長期上課、作業走神,也可能因為家庭因素造成的焦慮而出現注意不集中。一個學齡前的孩子,也可能因為認知限制和道德他律階段的因素對自己搞不定的事情選擇不再注意,或對非常感興趣的刺激怎麼都安耐不住選擇去注意。
兒童注意力,家長走了100多年的彎路

看到孩子分心 要分析是因為注意力本身 還是其他因素

<code>跟注意一起發生的那些大腦“故障”/<code>
  • 個體的注意力可以得到鍛鍊嗎?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注意力問題。我們把視線拉到學校。如果一所公立小學每個班級有40個學生的話,請問有幾個學生是可能存在注意力缺損呢?。有人說5個,有人說8個,有人說10個……按照我們已有的經驗,隨機分班的班級裡,成績排名倒數的10位基本上都會存在比較嚴重的注意力缺損。那成績排名中等或偏後的孩子們呢?可能排名偏後的幾個孩子也會存在或多或少的注意力缺損。
  • 按照這個思路是不是注意力決定了成績。我想這屬於商家的說法,更多的是注意力一定程度上影響成績,且僅僅的是一定程度上,換言之,心理的動機依然可以通過自我控制意識,牢牢掌控忽左忽右的注意力。因為我們也看到諸多學習成績不錯,甚至名列前茅的孩子也有罹患ADHD。
  • 既然成績優異和成績落後的孩子都可能罹患ADHD。那麼他們之間的成績差異又從何而來呢?
  • 因為併發徵。是的,是“併發徵”而非“併發症”。有些心理學和醫學書籍中將“併發徵”叫作“重疊症狀”。跟注意力一起出現,相互影響,但各不歸屬。最常見的併發徵有兩類。
  • 第一類,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失調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個體感知覺調節失調。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越是遠離自然環境生存的孕婦和小孩以及他們的下一代大部分都會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程度輕的由於不影響生活和學習,被我們以性格特質的歸因合理化了。
  • 感覺統合失調是大腦跟身體之間的失調。一些理論認為感覺統合失調可能與神經元發展,以及神經遞質活躍有關,而注意缺損的其中一個重要成因,便是神經遞質分泌不均衡。因此注意缺損和感覺統合失調成了難兄難弟。
兒童注意力,家長走了100多年的彎路

注意缺損的兒童50%同時存在感覺統合失調

  • 第二類,原始反射未整合。小兒出生前六個月,大腦的發展像1949年百廢待興的中國一樣。小兒需要有另一個自動化的系統幫助他們順利從產道里扭動身體鑽出來,順利找到母乳的方位,使勁地吮吸乳汁,直至讓自己可以生存下去。這個並非新皮質大腦所控制,而是原始反射自動教會了我們這樣做。當我們慢慢長大,直至可以直立行走,原始反射便退居二線,直至休眠。大腦也在這個過程中一點點成熟,一步步有計劃的收回對身體、姿勢、動作的控制。但有些小兒因為先天或出生的頭1年裡養育的失誤,造成原始反射未正常休眠。將給大腦對身體的控制帶來極大的負擔。
  • 這種負擔主要表現在兒童身體姿勢的肌肉代償和情緒和覺醒狀態上。姿勢上的肌肉代償,往往使小兒難以靈活隨意控制身體和做出雙側、上下肢、手眼之間的協調動作。個體可以將就著完成,卻需要付出抵抗肌肉代償的額外精力消耗。我們都見到過有些孩子書寫非常慢,特別累,以至於寫作業非常拖,看起來很聽話,但也會無法集中注意。另外一種就是覺醒狀態。因為原始反射未整合主要與腦幹和小腦的發展不成熟有關,會直接影響個體的情緒、態度、動力系統。一部分兒童整天無精打采,自我要求很低,一部分兒童整天話說個不停,興奮地難以抑制。恰恰跟集中注意息息相關的兩種神經遞質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的均衡性,都跟腦幹的成熟有關。因此注意缺損和原始反射未整合又成了難兄難弟。
兒童注意力,家長走了100多年的彎路

有些反射會一直存在 而大多數原始反射都應該休眠

<code>面對無法集中注意的困境的三個思考/<code>
  • 無法集中注意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任何人6週歲之後,大約10秒左右就會有一次注意起伏,意味著10秒就要走神一次。
  • 因此需要做第一個思考是否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擾。顏色、形狀、光線、聲音、節奏,動態的、有趣的、罕見的刺激,常常不分場合的勾走孩子的注意。如果的確如此,那麼可能是存在注意缺損,但這還是輕度的。再觀察孩子集中注意時的身體狀態,雖然集中注意但身體扭來扭去,動來動去,身體姿勢各種不自然,這也可能是存在注意缺損——雖然可以集中注意,但覺醒度很低,效率很低。當然,最明顯的就是一碰到學習內容不論語文、數學、英語,只要是作業都不怎麼樂意做,擅長的學科相對稍好,不擅長的學科或書寫、背誦等內容極為反感的,也可能是存在注意缺損——持續性注意與執行性注意發展不成熟。
  • 第二個思考。檢查併發徵的情況。這是非常有必要的,省級市級兒保、三級甲等精神衛生類醫院、以及您認可的當地專業機構。往往有一些孩子是需要同時注意缺損+併發徵進行共治干預的。
  • 第三個思考。也是最重要的思考——家長的認知。如果認為這是我們家庭教養造成的,基本上就沒救了,說白了無非兩種觀念:“一種我家基因那麼好怎麼可能會這樣,而且這還是個病,說出去都丟人,其實是自己放不下”;另一種是“覺得自己小時候也是如此,現在也挺好,沒什麼大不了,花這冤枉錢不如多補習學科知識,總歸能灌進去一點也好”。兩種態度都要不得,孩子長大了是沒什麼都有自己的舞臺,那麼為什麼童年的心理要遭受那麼多痛苦。另外,今天看到孩子作業寫不完,過兩天又接到班主任投訴電話,如果你覺得孩子當下是罹患一種病,你是默默承受這份壓力,原諒孩子的錯誤,繼續奔著治療的道路上走。還是掛了電話就給孩子來點“顏色瞧瞧”。家長會放下很多包袱,不必端著。接受當下的事實,努力去調整治療。
  • 當下的疫情,說困難多大無意義,努力行動解決問題就好。
兒童注意力,家長走了100多年的彎路

如果罹患注意缺損是畫面中的男孩,你還忍心批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