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不能沒有武漢,武漢太重要了

武漢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武漢人在這裡過早,吃夜宵,工作,生活。春天看櫻花,夏天看海,秋天有紅葉,冬天有飄滿珞珈山的雪。

但武漢並不只是武漢人生活的地方,還有非常多的湖北人、外省人來到這裡。

對於非武漢的湖北人來說,在武漢定居是他們奮鬥小半輩子的目標;在武漢找一份工作,也是剛剛畢業的湖北學生們腦海裡最先出現的念頭。


如果你問一個湖北人要從哪裡坐車出省,多半會經過武漢;如果你問他們親戚家孩子在哪讀書,多半也是在武漢;如果父母湊了一套首付的錢想給孩子買個房子,多半也買在武漢;如果在一線城市打拼累的湖北人,想回到家鄉也是先落腳武漢。

也是因為武漢跟湖北的聯繫如此密切,當新型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時,整個湖北省也迅速被波及。春節前夕從武漢離開的外來人口,來到了湖北各地。

湖北人突然發現,原來武漢已經變得如此重要。原來湖北人,早已離不開武漢。


湖北以全省之力,托起武漢


武漢在湖北,一城獨大。

很多人追溯武漢的崛起,喜歡從晚清洋務運動開始講起。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建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修鐵路、開銀行,試圖將武漢建成近代化城市。

早在20世紀初,武漢就被稱為“東方芝加哥”,這兩座城市都以處於鐵路貨運中心以及強大的重工業而興盛。


湖北不能沒有武漢,武漢太重要了

從地理區位和資源來說,武漢的崛起幾乎是必然的。

1949年後,武漢尤其佔盡優勢:1957年建成通車的武漢長江大橋,打通京漢、粵漢兩條鐵路,1965年的“三線建設”,為武漢帶來了中國第二汽車廠、葛洲壩工程等國家級大項目。

但當下這個一城獨大的武漢故事,並非始於武漢的崛起,而要從其衰落開始講。


武漢的命運轉折點在改革開放。

改開初期的發展重點是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的著力點是長江三角洲,90年代受寵的是京津唐和渤海三角地帶,之後又是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

曾任武漢市市長的李憲生說道:所有的政策都和武漢擦肩而過。


湖北不能沒有武漢,武漢太重要了

由此導致武漢在90年代給人以落後的感覺,基建薄弱、經濟乏力,大武漢因此得一尊號:“中國最大的縣城”。


一個概念開始引起熱議:“中部塌陷”,指的是中部地區六個省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在經濟角逐中的落於下風。


從人均GDP上看,1980年中部地區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88%,1990年降到83%,2003年只剩下75%;


從居民收入看,2002年中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369元,甚至比西部還低183元。


湖北不能沒有武漢,武漢太重要了

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年,中部確確實實塌陷了一個大坑。


湖北的友鄰湖南,早早提出“湖南向南”的概念,轉身投向“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懷抱[2]。


而湖北必須為自己找到發展的動力。武漢,就成為湖北全省的希望。


武漢和湖北的機遇在於21世紀初的“中部崛起計劃”。2006年,國務院等出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成為中部崛起的綱領性文件。


而有趣的是,中部崛起反而引起了中部各省之間的激烈競爭。爭端的焦點之一,就是:哪座城市才是中部的核心,才能引領中部建設?


鄭州提出“要成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開始建設“鄭州城市圈”。2005年兩會期間,《北京青年報》作過調查,鄭州成為中部領頭城市的民意支持率最高。


湖北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湖北不能沒有武漢,武漢太重要了

2005年,武漢市政協主席劉善壁曾說:中部要崛起,不能“齊步走”,發展應該有重點。


而這個重點,當然就是武漢。


湖北省委政研室的研究員肖玉明在當時撰文稱:湖北要復興,必須採取“非均衡的發展策略”,因為湖北各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差異巨大,均衡發展的話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一起落後[4]。


話裡的意思就是:湖北太窮了,要贏得中部崛起的競爭,希望只在於武漢。


於是,武漢一城獨大成為定局。


武漢,最像直轄市的非直轄市


武漢確實沒有辜負全省的期望。

各種數據表明,武漢在湖北省內的經濟地位是其他城市難望項背的。

就拿緊隨武漢的湖北第二梯隊城市襄陽和宜昌來說,比起武漢差距不止一點點。

從2010年到2017年,武漢的GDP佔整個湖北的總量總在35%左右。


湖北不能沒有武漢,武漢太重要了

2011年,湖北GDP第二是宜昌,只有武漢GDP的32%;2017年,排第二的襄陽,只有武漢的30%

2012年,武漢的工業增加值比排第二、第三的宜昌和襄陽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固定資產投資則差不多是宜昌加襄陽總和的兩倍。

在招商引資方面,武漢同樣贏家通吃。

2017年4月,湖北自貿區掛牌成立,分為武漢、襄陽、宜昌三個片區。三個月後,整個自貿區新增註冊企業4523家,註冊資本額336.27億元,而武漢就佔了其中的3851家和274.07億元。

湖北不能沒有武漢,武漢太重要了

在這樣的資源傾斜下,武漢在湖北自然一城獨大。

而作為全省的希望,武漢也確實贏得了中部的競爭。

就中部六省來對比,河南在GDP上一直獨佔鰲頭,湖北和湖南長期競爭老二的位置,從2012年之後,湖北超越湖南坐穩了第二,且正在逼近河南。

但是如果只看省會城市,則武漢才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其GDP一直領跑六省省會,且和第二名長沙的差距還在逐漸拉大。2014年,武漢就率先實現GDP破萬億,而鄭州、長沙一直到2018年才趕上萬億的步伐。

中國指數研究院在2012年對各中部城市的商業繁榮度發佈排行榜,武漢當選榜首。

湖北不能沒有武漢,武漢太重要了

2016年12月,武漢和鄭州同時被列入“國家中心城市”,成為繼成都之後的這一行列中的非直轄市。武漢早已甩開中部城市,躋身一二線城市的行列。


2018年,首部《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報告》出爐,在“綜合實力”一項上,武漢超越天津和重慶,僅排在北上廣之後;綜合評估的排名,武漢則排在京津滬渝4座直轄市以及廣州之後,實力逼近直轄市。


而考慮到湖北省在全國省份中的經濟地位與存在感,說武漢最像直轄市恐怕並不過分。


這一切,正如上面所述,當然和武漢汲取了絕大部分省內省外資源分不開。從武漢再到宜昌、襄陽和鄂州、黃岡,你會覺得這簡直是兩個世界。


武漢,是湖北人的武漢


從人口上講,武漢更是湖北的中心。


截至2018年底,湖北全省有常住人口5917萬,其中武漢市常住人口1108.1萬。武漢一個城市的人口,就超過了全省人口的六分之一。

不僅武漢的本地人多,湖北其他地區的居民更是願意往武漢跑。全國很少有一個省會,會受到本省居民如此集中的青睞。

2015年,武漢淨流入人口突破230萬人,相當於一座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即便在當年全國所有的省會城市中,這個數字也僅次於廣州。


湖北不能沒有武漢,武漢太重要了

不同於廣州包括整個華南地區的巨大輻射範圍,武漢市的人氣基本全是靠湖北省撐起來的,全市遷入人口的75.4%,都來源於湖北省內。

湖北省內,湖北人幾乎只選擇武漢——流向武漢的人口占湖北省內流動人口的六成以上,而孝感、咸寧、仙桃、潛江的跨市流動勞動力,更是有九成以上都去到了武漢。

從2010年的數據來看,武漢省內流入的人口規模排在全國第四,連北京、上海都排在它的後面,雖然不是全國第一,但武漢對本省人的吸引力可見一般。

大部分去武漢的湖北人,都是為了一份工作。

根據2019年的一次調查,武漢流動人口的目的大多是工作或者經商。和其他的大城市差不多,這些外來的打工人員同樣分佈在批發零售、製造、社會服務和住宿餐飲業。

和其他大城市不一樣的是,湖北省內人不僅來武漢打工的多,來武漢上大學的也特別多。

武漢百萬大學生的名氣,應該有相當多人都聽過。每年武漢市都號稱要把大學生留在武漢,為此還制定了5年留住100萬大學生的“百萬留漢”計劃。


湖北不能沒有武漢,武漢太重要了

創辦於1893年的武漢大學,被許多人稱為“中國最美大學”


而最終能留下的,絕大多數都是湖北省內的學子,其數量佔到了留漢畢業生總數的71.9%[18]。


湖北人愛去武漢,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針對武漢市流動人口的調查顯示,武漢的流動人口收入略高於戶籍人口。也就是說,外地人比本市人收入還要高。


湖北不能沒有武漢,武漢太重要了

武漢是一個包容了無數外地人的城市,人們經由這裡四通八達的鐵路和江河往返故鄉,也在這裡定居生活


要知道,在同一年的上海,有八成外來人口的平均收入,都達不到戶籍人口的水平。至少從這點看,武漢沒有虧待外來人口[19]。


可能是這個原因,來武漢的湖北人,還是挺認可武漢人這個身份的。


流動人口和本地人互動頻繁,四成的流動人口與本地人有日常交往,其他城市平均只有三成。


相對友好的融入環境使得“湖北人”加速變成“武漢人”,這從語言上就能看出來,三分之二的流動人口會講武漢話,這可不是湖北人的天賦技能。


在流動認可中,接近四分之三的流動人口打算在武漢長期居住。


武漢並不只是武漢人的武漢,來到武漢的不少湖北人,對於武漢都有發自內心的認同。很難想象,沒有武漢的湖北會是什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