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真的有道理嗎?

MC飄飄


這句話應該不是農村俗語,只是近些年農村城鎮化進程中有些農村人的內心感慨或肺腑之言而已!由於現在農村人進城買房步伐越來越快,尤其是隨著這兩年新農村建設越來越快,很多村莊也面臨合併或搬遷入鎮上住樓房社區的命運,那麼為何會有一些農村人會感慨“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之類說法,我感覺還是與農村人的生活習慣和成本以及工作環境會有很大關係!下面簡單聊一下:



一方面,現在進城買房成本太高。對於現在的房價偏高,不僅城裡人非常感慨,就連生活水平更低的農村人看了也比較發怵!例如我們這邊縣城裡的房價,現在平均都在每平米5000元左右,而到了縣城繁華地段,居然也漲到了每平米六、七千元以上,這樣對於一處100平米的房子就得花掉60萬以上,而在農村幾百平米的房子才10~30萬左右!由於現在農村年輕人結婚大多會進城買房,因而實際上只能勉強付個首款,然後月月還貸過著負債的生活,自然這樣的日子不如以前農村生活過得舒坦!

二方面,進城買房後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對於進城買房的農戶來說,每年還需要繳納物業費、燃氣費、停車費,甚至為了便於停車而買個車庫或地下車位,往往又得花費額外十幾萬左右!另外,住樓房後由於不能種菜、養些家畜,往往只能去菜市場買著吃,由於城裡物價水平高,往往就會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因而對於進城買房的農戶有時實際上增加了生活負擔,往往過日子就會相對緊巴一些,自然不如以前農村生活過得舒服!



三方面,農村和城裡生活習慣不一樣!由於很多農戶習慣了農村的生活習慣,進城買房後會感覺無法適應城裡的生活節奏,由於城裡鄰居比較少,附近沒啥親戚,時間久了就會覺得孤獨!不像在農村,可以村裡村外走動串門聊天,雖然生活條件一般,但人情味卻非常濃厚,晚年生活其實非常快樂!因而,對於習慣了農村生活的一些農戶,自然感覺進城住樓房後沒啥好日子了!

四方面,城裡工作機會雖多,但工作壓力大。雖說城裡工作機會比較多,但工作競爭卻是相當激烈!有時候,人們就會感覺城裡只是可以打拼掙錢的地方,如果論生活品質和享受,還是農村更適合養老、休閒!因為在農村,雖然種地收入微薄,但生活大多有一定規律,例如農忙季節就會下地為主,但農閒時間也是可以休息娛樂為生的!而過去冬天農閒時間,往往就是農村人最幸福的時光。雖然農村人工作機會少,但掙錢也不多,並不會影響正常生活過日子,畢竟沒工作靠種地也能為此基本的生活,但城裡生活上失去了工作,就相當於丟掉了飯碗!

因此,我感覺新農村建設不能一味的鼓勵農村人進城生活,如果能把農村建設的很美好,其實待在農村不一定把日子過得特別差!畢竟“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如果一些人能在家鄉過好日子,又何必再鼓勵搬來搬去或多花冤枉錢去城裡高消費呢?!以上僅為個人見解!


龍百曉生


講一個我身邊的故事吧。在我們老家農村,現在適齡男青年如果想相親,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在縣城有一套樓房。必須是商品房,農村自建的樓房不算數。如果沒有,連幫忙說媒的都沒有。在男多女少,矛盾日益凸顯的當下,農村男青年打光棍的情況越來越多了。

農村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娶上媳婦,就必須咬碎了牙在縣城買一套樓房。縣城房子最小面積在70平米左右,單價在8000左右,一套房子至少也要五十多萬。對於靠種地和手藝吃飯,家庭年收入只有三萬左右的農民來說,這也是要花光所有積蓄,甚至揹負上鉅額的負債。

留在農村的孩子,不論是種地還是上班,收入其實也很微薄。再加上剛結婚、買房、生小孩,手頭都很拮据,償還債務或者貸款的重擔很多都落在了父母頭上。而且農村普遍都不是獨生子女,父母可能要揹負好幾個孩子的債務,甚至一直要忙碌到閉眼的那天。

我們家附近賣豆腐的和蒸饅頭的都是三個兒子,這兩家的老人都是天天起早貪黑、全年無休為孩子們償還貸款,五十多的人看起來像八十多。而且按他們現在的償還能力,恐怕真的要等到八十多才有可能把貸款還完。

所以老話說“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住樓的是孩子,好日子到頭的是老人們。


希望以上解答對您有所幫助。


夕榮Siron


乍一聽這“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好像不是什麼好話,誰不希望好日子源源不斷沒頭沒盡,這“到了頭”可不是大家所希望的,但實際上在農村人的眼裡,能住上樓房這就是好日子來了,沒有比這更好過的時候了。

因為在我們傳統觀念裡,農村人能上城裡去買樓還是很不容易的,雖然說現在的房價已經比較穩定了,但是即使在我們這個二三線小城市也得1萬左右一平,買個百八十平的房子就要100萬,哪個農村老人能承擔的起,他們一輩子在黃土地上耕種,住的是農村的平房,如果能搬到城裡去住樓房,冬天也可以享受無比溫暖的地暖,那肯定是好日子了。



其實在農村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是不知吃了多少苦,就是現在40歲往上的人,也是個個都吃過苦頭的,別說住樓房了,爺爺奶奶輩的那些人連被子都蓋不上,我還記得老媽給我講,她小的時候去她奶奶家住,晚上跟姑姥姥搶被子,一個小小的土炕睡著四五個人,被子也不夠,幾個人蓋著一個小被子,根本就蓋不過來,凍得瑟瑟發抖,互相搶被子蓋。那個時候他們一定不會想到一人能蓋一床暖煦煦大棉被,也想不到住上乾淨整潔的平房,甚至是樓房。所以在他們看來能夠住上樓房,那真的是過上最好的日子了。



只不過現在住樓房沒啥稀奇的了,很多村子進行舊村改造,村改居也都住進了電梯樓房,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現在不管農村還是城市,生活條件都提高了一大截,人們不需要為了挨餓受凍而擔心,也沒有什麼想吃又捨不得買來嚐嚐的東西,尤其是這大過年的,家裡年貨備的滿滿的,豬肉排骨29一斤,都幾十斤幾十斤的買,雞翅二十六十一斤,一會功夫一兩千塊錢造進去了,這還不是好日子嗎,當然現在的年輕人們是不會有這種體會的。

經常聽姥爺說,現在過的日子真的是,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哪裡能想到現在汽車滿大街都是,豬肉海鮮管夠吃,有生之年還能住上樓,好像是過上了“神仙”的日子,他們很是滿足,過的也格外開心。


一品小十六


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是真的。

農村農民,不種地,搬城市樓房住,電費,水費,物業費,冬天曖氣費,可以說上一次側所,不花錢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家人都上班掙錢,可能家裡開銷還能緩解,要是象在農村一樣,四五囗人就靠一人打工掙錢,根本難生活。

農村農民打工,沒啥技術本領,一月也就三四千元,想吃兩顆蔥,三個土豆你都得花錢才能吃上,哪象農村,鄰居家菜,打聲招呼,就能提回一藍子,好幾天都吃不完。城市樓房,進門得敲門,不象農村,端個飯碗還能串門。這種隨便行為,城市人叫沒有禮貌,一次行,再二再三沒聲氣了,你自已也很無趣是不?

農村人住了樓房,窗淨房間亮,環境衛生上了擋次,衣服不可能到處扔,鞋子得收拾個樣子,洗澡刷牙習慣得養成,總之,錢到生活質量就上擋次。

農村人種地自由貫了,想閒轉就去閒轉,想不幹活就不去幹活,天天打牌玩個麻將,住上樓房,你首先得考慮好每天吃穿住行生存開資哪裡來?買油,買面,買菜,買水,買電,買氣,買一家人吃喝拉撒,還得準備明天的繼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象在農村一樣,一天只管三頓飯吃飽,在城市,是不可能的,要不,那麼多農村老人咋不願隨兒女來城市樓房上生活呢。

住樓房有住樓房的好處,高大上的前題是你手裡得有票子,買啥都得有錢才行,不想幹,不想拼命幹,住在樓房裡也不自在,因為好日子是苦出來的,住樓房都是人家辛苦打拼來的。

只有經歷了風雨,你才能收穫踏實的新生活,不是嗎?

感謝大家支持!


開心151933790


農村人住了樓,這句話說的是農村人在城裡買了房住進了高樓大廈。為什麼會有“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種說法呢?那我們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我們分以下幾點來說明一下農村人住了樓房不方便之處。

1.幹活工具沒地方放,農村院子,工具到處都可以放;現在住上樓房了,工具放在樓房裡,本來房子就不大有點不合適。下地幹活不方便,農民的主要工作就是下地幹活,拿著工具上下樓梯很不方便,有電梯還好,如果沒有電梯,幹完農活還要爬樓梯,那是一個累呀。

2.農民豐收糧食沒地方放,糧食豐收的時候又要發愁了,住在高樓裡,糧食放哪裡呢?騰出一間房子放糧食,也有點不合適,就算把糧食運到屋子裡也是一個問題。



3.在農村生活習慣了,住上樓房會很不適應。在農村都是獨門獨院,房子又大又寬敞。吃菜自家地裡種的,糧食也不用發愁了,吃都吃不完。農閒的時候還可以串串門、吹吹水,日子人雖然不怎麼富有,但是過得舒坦。 可是一旦進城住進了樓房,生活成本就高了,住得也不稱心。在城市買什麼都要錢,如果有錢還好,沒錢那可就愁死了,農民也沒有穩定的收入。



4.感到孤獨寂寞,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在農村生過了幾十年,進城住進了樓房,找人說話的地方都沒有,連對門都不認識,時間一長,就會感到孤獨寂寞,這日子過得憋屈,這也就是好日子到了頭。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不過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很多農村人還是適合“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句話。


農人伯伯


現在在農村流行這一句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主要的意思是說農村人如果住了高樓大廈,過著幸福甜蜜的好日子就像到了頭一樣,剩下的就是苦日子了。其實這句俗語說的是不對的,只是一個農村傳統小農意識的一種想法。現在的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加,農民住樓房也屬於應該的事情。也許有人說住樓房就像一個鴿子樓一樣,在那面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或者是空氣不流通等原因的想法,其實這是一種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想法是一樣的。



樓房不只是城裡人的專利,在農村住樓房的人現在越來越多了,特別農村蓋的二層小洋樓,城市裡的人叫別墅,也成了農村的一個比較特殊的專利了。因為在城市裡的別墅是非常的昂貴,而在農村蓋小別墅那就比較便宜了,至少地皮不要錢。我國正在推行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的大部分的模式,就像城裡的社區一樣,建設的那麼漂亮,那麼幹淨衛生,基本上也都是樓房的建築。農村的農民的的確確也住上了樓了,現在已經不稀奇了,但是農民的日子卻變得越來越好了,農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農民的環境衛生也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一天一個樣,可以說現在農民的日子是更上一層樓。



我國正在推行城鎮一體化建設,就是鼓勵農民進城居住,以改變農民的居住環境,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現在農村人在城裡買房居住的非常的多,每個村至少有1/3上的農民已經在城裡購置樓房這不僅僅是為子女的教育問題,或者是因為工作需求的問題,正是因為現在城市的生活的確比農村要好一些,城市的交通也非常的發達,城市的醫療條件教育條件都非常的好,城市的娛樂環境更多一些。只有日子過得好的農民才能夠在城市裡賣樓房,而且在城市裡買樓房的人日子過得越好,並不是好日子到了頭了,尤其是在10年20年前在城市裡買了一棟樓房,現在可以說老家翻了好幾番成了百萬富翁,有的甚至成了千萬富翁。



也許有人質疑在農村蓋樓居住不適合,因為農村種地需要有一定的地方曬糧食,放一些耕種的器材、機械等等。但是根據新農村建設的推廣和普及農民都住上了樓,也沒影響到農民種地的積極性,農民的利益依舊沒有出現撂荒的現象。因為現在小傳統的種植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現在基本上屬於機械化種植,而且在農村合作社經營的模式在推廣,還有一些大型的機械。在農村也適應了種植一些人即便是沒有機械化,也可以花錢讓人家去種地,而且比自己購置機械要省很多,還省事省力。從此農民改變了那些髒亂差的形象,住上了乾淨清潔衛生的樓房,住上了現代化的小區。



總之,對於現在經濟發展了,人們的收入增加了,尤其是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收入逐步的提高。現在農村住上樓房的人非常的多,不再是老觀念農民住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的說法。現在的農村住上了樓房基本上都是有錢人才能住樓房,而且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每一年都有更上一層樓的好日子。其實農村人住樓房更能夠節省土地資源,使得土地資源增加,便於發展農業生產,這樣更能增加農民的收入,並不像這句俗語所說的好日子到了頭的結局。時代發展了,一些觀念也必須改變了,所以這句俗語已經不適合當代的農村的發展。


宗元三農堂


我覺得這更像是一句氣話,形容的話,俏皮的話,調侃的話,那麼我說句心裡話,不是農民不想住樓,不想讓生活環境變得乾乾淨淨,而是存在著很多的矛盾。

比方說,讓廣大農民住樓,這樣可以省出大量的土地資源,換句話說,起高層的目的就是為了節省地皮,因為我們國家的地皮還是很緊張的,用寸土寸金來形容毫不過分。

所以能蓋高不蓋矮,能不設計院子,儘量不設計院子,網名叫“齊東晏子”的這位答友,在配圖當中使用了帶個小院子的樣板房,但像這種全國能有多少?佔的比例應該非常小,雖然院子不大,但有這麼一方小院,生活就方便得多了,衛生間可以設計在小院子裡,小院子裡可以放點農具什麼的,平房上面還可以曬糧食。

那如果沒有院子,蓋那種七八層、十幾層、甚至二三十層的電梯房,交物業費不說,雜七雜八的往哪放?那麼幾個平方的地下小棚能放開嗎?

就算能放得開,就算有的農村已經脫離土地了,不靠這個吃了,那麼貧窮偏遠的地區呢?好多貧窮落後偏遠的地區,現在還指著養點“雞鴨鵝”下蛋吃,養點“豬牛羊”賣錢花,那麼住上樓以後,這些東西怎麼養?只能放棄了。

如果這方面考慮不周到,顧前不顧後,後續保障跟不上,甚至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那就怪不得農村居民反對呢,因為他們能找出很多反對的理由,而且句句在理,頭頭是道。總不能如前幾年新聞報道,有的地方農村規劃之後,農民扛著大鐵鍁,坐著電梯上樓了,總不能這樣式吧?!


海島鵝卵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城市樓房比一般的農村平房配套設施完善很多。樓房有天然氣,做飯更清潔。有上下水,用水更方便。有座便器,不用出屋就可以上廁所。而且,北方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生活更舒適。農民朋友們住進樓房裡,應該感到十分幸福才對。可是為什麼有人說“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呢?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

有書君覺得,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為什麼呢?

一、農村人住了樓,往往要面臨著債務或者貸款,生活壓力增大。

農村人在城市買樓房,可能是因為做生意賺錢了,想改變一下家庭居住環境和條件。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並沒有經濟實力,而是為了兒子能娶上媳婦,才不得已買的樓。

在農村,由於男女比例失調,農村小夥子娶妻難現象特別突出。而且好多農村的女孩子出嫁,講究要“一動不動”。“一動”就是要男方買汽車;“不動”就是要男方在城市買樓房。

現在全國樓市的價格都普遍偏高。就是一般的縣城,樓房的價格也在每平米七、八千左右。這樣,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就要七、八十萬塊錢。這對於農民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

一般農民家庭,單靠種地根本沒有多少盈餘,主要還是出外打工的收入。但是農民朋友們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下來最多也就掙五、六萬塊錢,就是10年不吃不喝也攢不夠一套房子的錢。何況平時還有一家人吃穿用度的消費呢!但是為了兒子能娶上媳婦,好多人家砸鍋賣鐵也得把樓房買上。於是他們把不多的積蓄全部拿出來,還要東挪西借,才能湊齊首付,好多人還辦理了商業貸款。

要想住進樓房,還要裝修,買傢俱、家電等。接下來還要交物業費、電梯費、公攤電費等各種費用。

揹負著如此重的經濟壓力,農民朋友們就是住上了樓,生活肯定捉襟見肘,可不就是一時半會兒沒有好日子了嗎?

二、農村人住了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或者小生意,日子會更加艱難。

農民朋友們雖然種地沒有多少收入,但是他們種的糧食、蔬菜,可以做到自給自足,起碼這些不用掏錢去買,就可以維持日常生活。

但是到了城裡就不一樣了。在城市,一天不花錢,日子也難以為繼。吃喝拉撒都需要錢,沒錢真是寸步難行。

而且,有的農民朋友們在地裡種了一些經濟作物,比如北方有些地方,種植苗木、花卉等,一年下來也有不少的收入。如果住到城裡,照管這些都不方便,只好把土地承包出去,這部分收入就微乎其微了。

而且,有的農民朋友們可能在村頭開個小賣部,或者修理店之類,甚至有的趕集出售自己家的農副產品,都可以換點錢。住進樓房以後,這些原來可以貼補家用的小生意,可能就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農民進城後,開源的種種措施都較難開展,所以說日子相對來說更加艱難。

三、農村人住了樓,會有“窮家難捨,故土難離”的傷感。

農村人住進城裡的樓房,原來農村這些較為笨重的傢俱、農具等,根本派不上用場了,於是不得不送人或者扔掉。

而且,原來農民朋友們自己家養的雞,下的蛋可以供給一家人吃。自己家養的豬、羊等,也可以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殺了吃肉。如果搬到城裡的話,這些家禽、家畜都要處理掉。這些對於農民來說,也是一項不小的損失。

再者,在農村,大家可以互相串串門,或者湊在街頭巷尾,說說家長裡短。鄰里之間有個大事小情,也好有個幫襯。但是農民朋友們進城住以後,誰也不認識,感覺就像一棵生長了多年的老樹被連根拔起一樣,沒著沒落的。

離開了熟悉的院落,以及熟悉的鄉里鄉親,他們心裡肯定是有些失落的。

四、農村人住了樓,不熟悉城市生活,感覺與城市格格不入。

原來在農村生活多年,一下子搬到城裡住樓房,好像生活習慣上也很難適應。

穿著上:以前在農村,穿著隨便,哪怕破破爛爛也沒人笑話。因為天天去地裡幹活兒,大家穿戴都差不多。進了城以後,出門就得衣著整潔,否則會讓人笑話。

進城以後,吃的所有東西都要去買,天天得去菜市場。不像在農村時,自家院子裡就種著茄子、黃瓜、豆角等,想吃什麼摘下來,從採摘到上桌也就十幾分鐘的時間。

城市的樓房一般最多三室,而且有的還是一個廁所。一家三代人居住,十分不方便。倒不如住農村的平房,寬敞大院,男女廁所分著,也沒有兒媳婦在洗澡,老公公急著上廁所的尷尬。

在城市,車多人多。人們上街,還要走斑馬線,看紅綠燈。否則會十分危險。倒不如在農村時,走在小街小巷上面,沒有車水馬龍,心裡更踏實。

綜上,說“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確實是比較有道理的。因為住了樓,農民以後要揹負沉重的債務負擔,有經濟壓力;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等,可能就要轉包給別人,收入銳減;他們離開一個熟悉的地方,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心理上也很不適應;他們對於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有許多的介懷。

其實,城市相對於農村來說,優勢還是很多的。城市的醫療條件好,尤其是人上了歲數,有個急症發作的話,還是住在城市,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及康復;城市教育資源相對優質,孩子可以有一個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城市配套完善,休閒娛樂的場所比較多,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幸福指數。

隨著國家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和城市的差距會越來越小。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農民朋友們不用搬離原來的村子,就會住上漂亮整潔、配套設施齊全的新樓房。到那時候,“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的說法可能就過時了。

有書君期望,我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越來越幸福!"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真的有道理嗎?

晏子出生於農村,生長於農村,雖然如今住在小縣城的城郊結合部,但經常還是要回農村的老家看一看。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晏子所在的地域是北方農村,農村住房多是四合院式的平房建築。但近年來經濟條件好的村莊,經常可以看到一拉溜的二層或三層小洋樓,也有的村子集中蓋起了城市市的樓房,村民們集體搬入樓房居住。

住進樓房裡的村民,往往都非常自豪,因為他們告別了過去的三大堆,告別了髒亂差,用上了統一的自來水,集體供上了暖,靠近城區的供上了天然氣,日子過得舒舒服服,除了個別老人不愛爬樓,從來沒聽說住了樓房後悔的,更沒聽說““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樣的所謂農村俗語!所以,這個題目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用以抵制新農村建設的,咱不說其險惡之心,但起碼這個人對新農村建設認識不到位,心裡有牴觸。

什麼是農村俗語?就是農村民間流傳的流傳的通俗語句,包括俚語、諺語及口頭常用的成語。這裡面有三個條件,一是流傳時間久,二是流傳範圍廣,三是通俗上口好讀好記。“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 這句所謂俗語的創造者,利用了俗語通俗上口的特點,但是,由於農村樓房建設是新生事物,這句所謂俗語顯然沒有達到流傳時間久和流傳範圍廣的特點,所以這是一句偽俗語!


有些答主,站在所謂農民的立志上,從”農民“的角度考慮,給出一些說法,說農村人上了樓,不能燒熱炕了,不能養豬養雞了,農具沒地方放了,不能種樹種菜了,等等等等,儼然是站在農民立場上,替農民說話。但是,這些人顯然沒有綜合考慮問題,而只是偏面的、局部地認識問題。

在我們膠東農村,世世代代是平房式建築,一家一戶都有獨立的院子。但是,在清末民初,有些外出經商發財的商人,回農村老家建起了二層小樓,民間都稱做小洋樓。這些小洋樓,無疑都是被人羨慕的。時至今日,在農村能蓋了樓房的村民,也都是日子過得好的村民。而集體統一規劃蓋樓的村莊,都是集體經濟比較發達,村民幸福指數非常高的村莊。比如我們這裡有箇中國黃金第一村,集體在城市蓋了樓房,每戶農民都分了一棟樓房,村民白天回農村工作,晚上到城市居住,享受城市市民一樣的文化娛樂及其便利的生活。難道這些村民,好日子到了頭?何況,南方一些地方,農村住房一直是樓房式建築,難道他們的好日子都到了頭?

什麼是樓房,指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區別於平房。並非一提起樓房就是高樓大廈。農村建樓房,都會根據自己的特點,一般的是建設二層或三層別墅式樓戶,每家每戶都獨立成院。偶爾有建四五層以上的多層建築的,每戶也都會在一層分到面積不少的儲藏室。所以,農民捨不得扔掉的舊東西,或者農活需要的基本農具,都放在儲藏室裡。

至於有人說農民住樓不能養豬養雞了,請問,現在農村哪戶人家,還在自己院落裡養豬養雞?至於說農民住了樓不能種樹種菜了,種樹是為了綠化,如果村集體統一蓋樓,樓區都綠化的非常好,還用你自己種樹嗎?

農村別墅式的樓房,一般都還是獨門獨院,院子裡種棵樹也好,種點菜也好,都是完全可以的。何況,農民除了承包的土地,往往都會分一點菜園,即使住了樓,誰會剝奪你種菜的權力?我們這兒所在的農村,集體分的菜園,現在都很少有人種了,多數是放上了豐產樹,農民種菜,都是果菜間作或糧菜間作,種點就吃不了,晏子每年都會去親戚的果園裡拿菜吃,從沒看到他們種在院子裡或者菜園裡。

我們看待事物,都要一分為二的看,更要看主流。新農村建設集中建設樓房,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可以節約土地,也可有更好地美化農村,統一供水供氣供暖,更好的改善農民生活,這些好處也是顯然易見的。何況,組織農民上樓居住,肯定會考慮到農村的農機等問題,許多存莊都有專門的農村存放場所。有些人一時認識不到,或者習慣了住平房不願意上樓,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編造出“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樣的俗語,就有點挑事的意味了!而做為三農問題的答主,我們遇到問題,也應該好好地分析,不能為了迎合或者媚俗,而隨意解答問題。


齊東晏子


最近這些年農村的經濟條件確實有了很大的改善,農民也越來越富裕,生活越來越安康。而且大家都知道2020年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最後一年,對於農村人來講現在的生活,跟10年前或者20年前相比,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農村人稍微條件好了一點,第1件事情就是要改善自己的住宅條件。所以各地的農村都有新建房屋的熱潮。但是在農村蓋房子的過程中,卻有這樣一句俗語在流傳,叫做農民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其實,農村俗語,農民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說,在過去農村裡面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建成一層,最多也就兩層,而且可以有一個小園子,這樣的話有地方存放家裡的東西,畢竟農民幹活有很多工具,也有很多雜物要堆放。不管東西好不好,農民都捨不得將其拋棄扔掉,全都會收在家裡,所以需要的場地也比較大。這是他們的傳統風俗習慣,所以適合在農村裡面生活。

所謂農民上了樓指的是那些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民外出到城市上去購買商品房,購買樓房,或者電梯房。雖然看起來比較光鮮,經濟條件住宅的舒適條件都比較好,但是對於依賴農事業生產的農民來講,卻不是什麼好事。一方面在城市購買的商品房面積都不會太大,不像農村家裡的庭院。所以很多東西是擺不下的,而且住起來也顯得比較狹窄。根本不像過去在農村院子裡住的那麼寬敞,那麼舒適。


很多住慣了院子的農民,尤其是老人,他們對於樓房也有一定的牴觸,尤其是需要上好幾層樓的情況,如果身體條件差或者是有病的情況下可能都無法每天上樓下樓,這對他們的生活會帶來一定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農民要買房的時候會選擇1樓的重要原因,因為要方便家裡老人的生活嘛。

另外更重要的事如果農民買房子需要花費大量的錢,大家都知道哪怕是一個小縣城,現在要想買一套房子,也要花好幾十萬。再加上裝修和其他的購買傢俱等亂七八糟的,加起來至少要50萬以上的。而一般的農民家庭根本就沒有這麼多錢,如果要買房的話,也大多是借債或者貸款購買,這對於他們來講就需要常年的去還貸款或者是還借別人家的欠款。


過去在農村裡面改一套房子也就是幾萬塊錢十塊錢,通過兩年的努力,可以輕鬆的賺到,但是要想在城市裡面買一套幾十萬上百萬甚至更多資金的房子,那就不是幾年之內能夠掙來的,可能需要一輩子。當自己在城市裡面購買了房子之後,就相當於揹負了鉅額的債務,那麼他們的以後的生活就會壓力很大,所謂的好日子也就到了頭。

如果不買房子的話,他們可能在農村裡生活,每年雖然掙的錢不多,但是足夠支撐整個家庭的開銷,但是一旦在城市裡面買房,每個月就有固定的房貸,這就要求他們每個月都要掙錢,每個月都要還錢,對於他們的壓力很大,再也沒有好日子過,必須辛辛苦苦努力工作,打拼才能夠掙到足夠的錢來維持家庭的開銷。


當然這句俗語也不完全的有道理,畢竟現在農民的生活條件已經有很大的改善,農民的經濟收入狀況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一些條件比較好的農民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和注重條件,到城市裡面去買房也是情有可原,並且應該鼓勵和支持。如果經濟條件比較好的話,在城市裡面買房生活居住的生活環境改善之後,那麼他們的好日子才會剛剛開始,並不是到了頭。

所以這句話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的話,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我們看待問題的時候總要從自己的的切身實際去看待。大家說對不對,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您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