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完美教育不是對孩子100%照顧,而是鼓勵獨立

因為今年過年疫情的特殊原因,在家閒著躺屍了小一個月,為了打發這閒散的時光,打開電影庫,篩選豆瓣評分在9分以上的高分電影,找到了一個與孩子教育話題相關的電影《他鄉的童年》。在影片中,我們會看到相繼有5個國家的教育模式與理念,最後的鏡頭是指到中國教育方式。這其中給人帶來最大的感觸就是,國人對於孩子的照顧,相比其他國家而言。

《他鄉的童年》:完美教育不是對孩子100%照顧,而是鼓勵獨立

實在是照顧的太周到了。電影畫面下隱藏的話題不禁讓當代很多父母去思考: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到底是不是對孩子最好的照顧。

對於孩子照顧太過於周到的新聞,也是時常會有的,比如孩子的生活起居全靠母親打理,三十多歲還不能生活自理;比如孩子因為太過依賴父母,導致無法在學校正常起居被學校要求退學。這些新聞看似離我們十分遙遠,心想自己的孩子總不會寵到連自理都不行吧,可實際上,你有可能正是那個因為過度寵愛毀掉孩子人生的元兇。

這樣說好像是聳人聽聞,但很多家長不妨細想一下,雖然你沒有做到飯要親自端著喂,衣服親手幫孩子穿,但是不是在生活中,也會慣著自己的小公主小太陽,他們要什麼給什麼,他們鬧脾氣還要哄著,他們跌倒了還要親手去抱起來。

《他鄉的童年》:完美教育不是對孩子100%照顧,而是鼓勵獨立

那麼這些在家中被照顧的十分周到的孩子,究竟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1.影響孩子大腦的開發

很多家長習慣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是因為覺得孩子做不好這件事,所以需要自己的幫忙輔助。比如孩子穿衣服,可能花費的時間久,而且還可能會各種穿錯,這時候家長覺得不行,我要親手來這樣才會又快又好。可是家長只注重了孩子最後呈現的效果,卻忽略了孩子是會犯錯,但是如果最後他們成功的穿對了,摸索成功了,那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孩子在試錯和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就會開發他們的大腦,會令他們思考。這對於孩子的智力和腦部發育,是很有幫助的。

所以,孩子能夠獨立的去完成一件事,是可以促進腦部神經發育,開發內在潛力的。父母的擔憂和太周全的照顧,很可能就會抹殺掉孩子在這一方面的開發。

《他鄉的童年》:完美教育不是對孩子100%照顧,而是鼓勵獨立

2.孩子不懂感恩,缺乏同理心

在家中,很多父母若是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心理現象,覺得所有人是圍著自己轉的,別人為自己做些什麼,那也是應該的。孩子這樣長大,在家可能沒有人會說些什麼,可是在外面,不免就會被人覺得自私又不懂感恩。比如別人幫助孩子做到事,在孩子看來也沒什麼了不起,這樣下去,不免會讓孩子在社交中不受歡迎遭人排斥。

在一個處處順著自己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沒有嘗過什麼苦頭,所以對於外面那些酸甜苦辣,孩子也是不能泛起同理心的。也許在孩子看來,這些苦都是裝出來的,那些人是不值得我們幫助的,對周圍的人也不會關係和體恤。父母覺得是將自己最好的給了孩子,把所有的關愛也給到了孩子,可是這樣做的同時,也會剝奪孩子體驗其他情緒的權利,會讓孩子恃寵而驕,沒有人情味。

照顧孩子,是每一位家長的責任,可是卻不意味著家長僅僅就是孩子的照顧者,喪失了其他教育孩子的職責。如果父母還想讓孩子在未來能夠獨立、受人愛戴的生活,不想讓孩子在長大後抱怨說是自己父母的溺愛毀掉了自己,那麼父母就應該敲響警鐘,開始改變照顧孩子的方式,拋掉100%照顧,轉換其他的培養思路。

《他鄉的童年》:完美教育不是對孩子100%照顧,而是鼓勵獨立

那麼家長在照顧孩子時候,有哪些正確指引培養孩子的方法呢?

1.鼓勵孩子獨立

父母既然要摒棄照顧太周全的做法,首先要做的,就是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這中間有很多困難是需要父母克服的,比如孩子之前已經習慣了照顧,面對什麼事情自己做的局面,會大哭不滿,這時候父母一定不要動搖,堅持做法不要心軟。父母可以在孩子獨立的道路上適當給予鼓勵。當孩子自己獨立吃完飯後表揚孩子做的真棒,當孩子動手整理自己的屋子也去表揚孩子,在不斷的鼓勵下,孩子就會慢慢適應一個人完成事情,不依賴別人。

《他鄉的童年》:完美教育不是對孩子100%照顧,而是鼓勵獨立

2.鼓勵孩子玩,開發興趣開發大腦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聽起來好像玩多了會有些玩物喪志,但其實父母要掌握好玩的那個度。我們讓孩子玩的目的,是通過玩的這種方式,激發起孩子的興趣,刺激孩子的大腦神經活躍度。有很多小朋友,是在玩遊戲的時候發現了自己喜歡的職業,還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對於孩子探知新鮮事物是有好處的。這樣擁有多興趣多技能的小朋友,在社交中也一定是十分受歡迎的。

《他鄉的童年》:完美教育不是對孩子100%照顧,而是鼓勵獨立

3.支持孩子做的選擇

很多之前太過於會照顧的父母,是連孩子的思想都照顧的太“好”了,有時候孩子有一個什麼主意,想做什麼決定,家長就自己做主了,完全沒有孩子選擇的空間。但是孩子終究是要長大的,父母要學會支持孩子自己做的選擇,讓他們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同時,父母的擔心都是沒有錯的,我們可以把這種擔心化為對孩子的一種教導和鼓勵。比如父母可能害怕孩子失敗,就可以告訴孩子一切都不用怕,最壞的結果也只是他沒有做好,我們還會有很多的機會。再比如父母怕孩子做的選擇是一時衝動,就可以教導孩子,做什麼事情要學會全力以赴,不要半斤八兩一時興起。

《他鄉的童年》:完美教育不是對孩子100%照顧,而是鼓勵獨立

照顧孩子就像一場長征,父母不僅要考慮自己照顧的是否合理,還要考慮在照顧的同時去培養孩子其他好的特性。希望那些對孩子只有單單照顧的家長,能夠迷途知返,適當的減輕照顧的重量,更加去注重孩子的教育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