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名句“偷得浮生半日閒”,後半句並不是“心情半佛半神仙”

著名作家蔣勳說,我們一生所有的經驗,幾乎都可以在詩詞裡找到對應的語句,寥寥數字,卻說盡悲歡離合,人生百態。這也正是為什麼幾千年前的詩,能一直流傳至今並依舊被人們喜歡。很多時候,某個特定的場景,一首多年前讀到或背過的詩詞突然閃現,卻與當時情景是那麼貼合,就像是突然遇到一位老朋友一樣。

唐詩名句“偷得浮生半日閒”,後半句並不是“心情半佛半神仙”

千年傳承,如今不少詩詞已然成為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俗語,像——海內存知己,腹有詩書氣自華,春宵一刻值千金,但願人長久,人生如逆旅,此恨綿綿無絕期,天若有情天亦老,偷得浮生半日閒……但是很多詩只讀了半句,或者讀到的詩本就只有半句,或者原詩的內容可能與當時情景不符,於是就出現了各種拼湊版本: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自古多情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

後宮佳麗三千人,鐵杵磨成繡花針。

偷得浮生半日閒,心情半佛半神仙。

……

這些詩句雖然讀著貼切,乍一看像那麼回事,但真不是出自一首詩,這樣拼湊,原作者知道了恐怕會氣活過來。而且這也不利於我們讀書、學習。

唐詩名句“偷得浮生半日閒”,後半句並不是“心情半佛半神仙”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前半句是今人根據後半句作的,後半句出自宋朝蘇軾《和董傳留別》,所以它們更像是一幅對聯;

“自古多情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一句經常在港版西遊記裡聽豬八戒深情吟誦,上下句也是相當貼合,但它們真不是一首詩。前半句出處不明,後半句出自白居易《長恨歌》;

“後宮佳麗三千人,鐵杵磨成繡花針。”一句就過分了,前半句出自白居易《長恨歌》,後半句應是諺語化用而來,原句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唐詩名句“偷得浮生半日閒”,後半句並不是“心情半佛半神仙”

“偷得浮生半日閒,心情半佛半神仙。”這句翻譯過來相當美好: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閒,心裡既清淨如佛陀,又快樂如神仙。但這兩句也是後人瞎湊在一起的。後半句出自《半半歌》,前半句出自唐代詩人李涉《題鶴林寺僧舍》,我們一起來讀原詩:

《題鶴林寺僧舍》

唐·李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唐詩名句“偷得浮生半日閒”,後半句並不是“心情半佛半神仙”

李涉,唐代詩人,自號清溪子,洛陽人,世稱“李博士”。

古人不像我們今天,走哪帶個小本本,想到什麼掏出手機就可以記錄。在古時候,沒有這麼便利,但是靈感是一瞬即逝的,怎麼辦呢?那就只能身邊有什麼就寫在什麼上面,比如牆上,石頭上,門上……中國歷史上很多名人都這樣幹過。

唐詩名句“偷得浮生半日閒”,後半句並不是“心情半佛半神仙”

這首詩就是詩人與鶴林寺高僧的閒聊之中,無意中解開了苦悶的心結,化解了沉溺於世俗之憂煩,體驗了直面現實及人生的輕鬆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靈增添了些許的愉快,於是欣然題詩於寺院牆壁之上。(今天可不能這樣幹,文明旅遊,不要在景區亂塗亂畫。)

歷史上北宋奇才蘇東坡很喜歡李涉的詩,“竹院逢僧”之處,也成了他在南山最留戀的地方,後來,還建了個“蘇公竹院”,重享當年李涉與僧閒聊的情趣。

唐詩名句“偷得浮生半日閒”,後半句並不是“心情半佛半神仙”

有人說“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一句不如“偷得浮生半日閒,心情半佛半神仙。”

非也,心情煩悶的人如何能得浮生半日閒?得閒不在環境,而在心境,是因為與高僧對話,得到開解,心中頓悟,方有得閒,有因才有果,有舍才能有得!此句蘊含無窮禪意。

而能得遇高僧,也是因為登山所致,若是整天悶坐在家,又何來“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情趣?


作者:十二讀書會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38a2f5570223
來源:簡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