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


提起李白,這是一個我們從四五歲起就熟悉的名字,兩個簡單的漢字背後,是一代詩仙的千古大名。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可也正因為詩名太盛,往往使我們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才幹,甚至還有受籙道士這一身份。


看李白的詩,我們常被其詩中特有的想象豐富、意境奇妙、氣勢磅礴等風格所折服。實際上,文如其人,這與他的道士身份有著密切聯繫。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歷史上,眾多道家風華人物自南華真人莊子、歷竹林七賢、至李白之時,莫不逍遙豪放、飄逸灑脫。某種程度上,是厚重的道家文化底蘊賦予了詩仙李白通達的人生態度和創作靈感。


李白一生中,與當時聞名的多位道士都有交集,其中與司馬承禎的忘年交尤為稱道。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司馬承禎祖師)


那年李白25歲,他離開修道多年的岷山,踏出蜀地,在江陵與司馬承禎初次見面。


此時的李白初出茅廬,彼時的司馬承禎早已名滿天下,為道教上清派大宗師。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上清派存神)


不想,兩人卻一見如故,司馬承禎稱讚李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這是道家極高的褒獎語,李白一聽自然十分興奮,當即揮筆寫就《大鵬遇稀有鳥賦》(又名《大鵬賦》)一詩,以“大鵬”自比,以“稀有鳥”比司馬承禎,抒發自己大鵬展翅的宏大志向。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真實還原兩人見面場景)


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自江陵起,見司馬承禎後,便“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盤恆數日後,司馬承禎前往天台山修道,李白則開啟了其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詩仙生涯,遺憾的是二人卻再也未能相見。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今日天台山道教)


但也正因為這段遺憾,道士李白得以留下一幅墨寶,使今人得瞻詩仙真跡。


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與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臺宮。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王屋山陽臺宮)


李白欲尋訪司馬承禎,待到達陽臺觀後,方知他已經登真羽化,無緣再見。


不見其人,惟睹其畫時,李白有感而作四言詩《上陽臺》: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

非有老筆,清壯可窮。

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上陽臺帖》


《上陽臺帖》一共25個字,其書蒼勁雄渾而又氣勢飄逸,用筆縱放自如,雄健流暢。


作為李白唯一存世真跡,《上陽臺帖》在歷史中獲贊無數,眾多藏家紛紛題跋留字,而這幅真跡也兜兜轉轉,傳至今天。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宋徽宗題簽題跋)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乾隆帝題“青蓮逸翰”四字)


1937年,收藏大家張伯駒先生以六萬銀元將《上陽臺帖》購得,並於1956年將《上陽臺帖》呈獻給毛主席,還附了一封信。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晚年張伯駒夫婦)


信中寫道:“現將李白僅存於世的書法墨跡《上陽臺帖》呈獻毛主席,僅供觀賞……”。


毛主席喜好書法,收到此帖後十分珍愛,反覆欣賞把玩,愛不釋手。


後來,這件珍寶被轉交至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堪稱國之珍寶,毛主席曾愛不釋手

(《上陽臺帖》在故宮展出)


白也詩無敵,



飄然思不群。


透過書帖,似乎一代宗師司馬承禎正以長者慈祥的目光注視著25歲初露鋒芒的小道士李白,挽手相談中,李白還帶著一絲青澀…


正如道祖老子所言: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