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蔽果園改造應提升為“一改三增”

​核心要點:

十年前,萬榮縣對鬱蔽果園改造提出“三改、六配套”。隨著社會發展和市場的競爭,我們通過認真研究,認為應提升為“一改、三增、六配套”。

一改,即改觀念,提升觀念。鬱蔽果園改造十年前的觀念是“以生產優質果為目標”,現在應提升為“以生產精品果為目標”。

三增,即增光、增肥料、增根積。十年前的後兩改是“改密度和改樹形”,實際上應歸納為“增光”。大家知道,樹靠枝長,枝靠根養,根靠能養。能也叫光能,光能是葉片中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進的水和無機鹽通過陽光同化的產物。水和無機鹽強烈促進枝芽萌發和新梢伸長生長,而有機營養則側重於促進枝幹加粗生長、根系發育、花芽分化和果實膨大以及傷口的癒合。

鬱蔽果園改造後光的問題解決了,不增加水和肥料果園效益仍不會有大的改善,因為水和肥料是同化產物的原料。

為什麼要提出增根積呢?根積就是根的面積。十年前的間伐就是間隔鋸樹,實踐證明,鋸樹不挖根,地上的鬱蔽問題看似解決了,但地下根系發展的空間仍沒解決,不相匹配,所以間伐要挖根。

鬱蔽果園改造應提升為“一改三增”

鬱蔽果園間伐改造已提出十年,近幾年果農們大多數已有所認識,但從改造效益上來看,並不盡如人意。當然,除了一些果園改造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外,我們認為十年前對鬱蔽果園改造提出的“三改、六配套”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的競爭,應提升為“一改、三增、六配套”(六配套恕不詳述)。

一改,仍然是改觀念。觀念決定發展。近幾年,隨著蘋果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對蘋果的內在品質和外觀的要求越來越高,果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高、中、低檔的果品價格差距越來越大,傳統的數量型果品經濟效益急劇下降,果農收入銳減。為了順應果品銷售形勢的發展,果品生產一要轉變思想,與時俱進,加快蘋果生產技術革新力度,以提高果品質量為目的。二要提升觀念。鬱蔽果園改造十年前的觀念是“以生產優質果為目標”,現在應提升為“以生產精品果為目標”。所謂精品果,就是外觀漂亮一致,內在品質高,既好看又好吃,既營養又安全,商品率高。我們的蘋果生產要按照“人有我優”的原則,加強果園標準化管理,從管好全園到管好每一棵樹,再到每一個果,做到精細管理,管出精品果。

三增,即增光、增肥料、增根積。十年前的後兩改是“改密度和改樹形”,實際上可歸納為“增光”。大家知道,樹靠枝長,枝靠根養,根靠能養。我們就先從果樹的光合作用與能養吸收利用談起。

鬱蔽果園改造應提升為“一改三增”

艱澀的理論要弄懂:光合作用與能養吸收是基礎

1、果樹的能源

果樹枝上的芽體在貯藏光合產物能的作用下長成葉片,葉片中的葉綠素獲取太陽的光照,與根吸收來的水、無機鹽化合成碳水化合物,這是植物生命賴以存在發展的唯一能源。

以上逆轉反應過程證明:一是不管水肥條件如何優越,無光植物因不能合成能養而不能成活、生長;二是縱然一切生長條件都好,但剔除芽子(即不允許生出葉片),植物因而不能合成能養,不能成活、生長。三是種子能發芽生長,是因為含親代傳來的同化產物,如禁生葉子。這些先天帶來的同化產物耗盡以後苗即死亡,不能生長。四是根系是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器官,沒有水和無機鹽的不斷補充,碳水化合物就缺乏原料而不能合成。陽光、芽體、葉片、根系四者相互衍生,缺一不可。

2、營養的吸收、合成與分配

根系生長是同化產物的下輸形成的,是靠同化產物維持生命的。根系吸收是和同化產物與溶解在土壤中的肥料陰陽離子的一種交換作用,所以吸收肥料需要消耗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這種作用使無機養分(水和肥料)通過根系的吸收後沿著木質部運輸到葉片中,和葉面氣孔中吸收進來的二氧化碳在光量子的參與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沿枝、幹、根系的韌皮部運輸的。

果樹的營養分為無機營養(即水和無機鹽或稱無機養分,又稱礦物質)和它製造的有機營養(即有機養分或稱同化產物、光合產物,也稱碳水化合物),在果樹體內有一個運輸和分配的的問題。它們在功能上既有密切的聯繫又存在明顯的差別,水和無機鹽強烈促進枝芽萌發和新梢伸長生長,而有機營養則側重於促進枝幹加粗生長、根系發育、花芽分化和果實膨大以及傷口的癒合。

果樹的枝、幹、根等木質組織,都是木質素形成的,而木質素是用碳水化合物形成的。

鬱蔽果園改造應提升為“一改三增”

3、施肥與光照
通常認為,植物生長依靠施肥。其實施肥的目的即在於使植物能形成葉片以獲取太陽能,所以離開光能的來源,肥料是毫無用處的。

無機礦質元素必須同化後在有機營養的基礎上才有作用,只有具有能量的物質才能算作真正的營養,因為它能推動生命的作用進行。一切無機物質如氮、磷、鉀、鈣、鎂、鐵、硼、鋅、硫、鉬、鈷、錳等只能算作營養元素。但如果沒有這些無機營養元素的參與,植物的形體便不能建成,從而光合作用也無從產生,所以,無機營養不斷地補充才能使植物的生命不斷延續,才能不斷地收穫經濟效益。

果園鬱蔽光照不良,再多的水和肥料也轉化不成有機營養。同樣,果園間伐後光照好了,水肥投入不足有機營養就合成得少,果園產量仍然不會有大的改觀。一般果園間伐後果園的透光率會提高好幾倍,無機營養的同化率隨之提高,相應無機養分(原料)也得增加好幾倍,才能顯示出果園間伐的效益。所以,間伐改造後果園的效益取決於有機質合成的總量與營養的合理分配及綜合管理措施的考量。

鬱蔽果園改造應提升為“一改三增”

現實的問題要看清:果園鬱蔽現象處處存在

隨著果樹的不斷長大,一般10年生果園多數發生枝條交叉現象,開始鬱蔽,光照惡化,按照果園管理規範,就要提早規劃,在整形修剪上臨時樹逐步給永久樹讓路,則不會出現果園鬱蔽現象。但生產上果農多追求產量,不肯減樹、減枝,一直等效益銳減才有所認識,其實在此時改造至少影響3~4年效益才能恢復。一般果園鬱蔽現象表現如下:

1、枝條交叉嚴重。有的交叉株行距的三分之二以上,甚至枝長超過相鄰的株與行,主枝前端多朝天直立生長。

2、投影透光面積小於30%,樹下鬱蔽多苔蘚,不生草。

3、畝枝量大於15萬條,甚至超過20萬條。

4、面積係數5以上,樹體內膛及下部葉片從5月份開始黃化脫落。

5、內膛花芽質量差,下部果實明顯減少。

6、果個比往年明顯變小,單果平均小於200克。

7、早期落葉病發生嚴重,成熟期落果多。

8、肥料施不到適當位置,肥料利用率下降,果園效益下滑。

鬱蔽果園改造應提升為“一改三增”

縝密的數據要琢磨:優質果園都有指標參數

據有關專家研究與實踐證明,優質果園的指標參數如下:

1、東西兩側每天受直射光3小時以上。

2、果園中的透光率30%左右,覆蓋率60%~80%。

3、 畝留枝量6~9萬條。

4、葉面積係數3~4。

5、行間保持1~2米的空間,株間保持50~80釐米空間。

6、主枝上下層間距大於主枝長度的30釐米左右。

7、側生結果枝組間距:小結果枝組20~30釐米,中結果枝組40~60釐米,大結果枝組80~100釐米。

8、枝類比例,長枝:中枝:短枝=2:1:7。

9、每畝樹冠體積1200~1500立方米。

10、畝優質花芽量2萬左右。

鬱蔽果園改造應提升為“一改三增”

成功的經驗要堅持:從增光增肥增根積開始

果園鬱蔽是因樹體長大、枝條增多、光照惡化造成的,導致效益銳減。那麼,如何來改變這種不良的現象呢?

1、增光。

幼樹管理存在的問題①

近年來隨著果樹管理技術的提高和果品價格的逐步攀升,新栽果樹面積迅速增加,但一些果農是不見效益不管理,有的還未掛果枝條一拉就嚴重交叉;有的定植後先打頭定幹,造成的結果,一是主枝和主幹同樣粗,枝幹比拉不開,易冒條,難掛果;二是主枝卡脖,中幹衰弱,往往貽誤良好的管理時機,推遲了果園效益的發揮期,並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必須從幼樹建園就開始規範管理。

幼樹管理存在的問題②

一般短枝果園在定植後8~10年,喬化果園在6~8年出現果園鬱蔽現象,再過三年果個明顯變小和效益下降。但多數果農還要再試兩年,實在不行才覺醒需要間伐。這就貽誤了3~5果園效益。所以必須從幼樹建園就規範管理才能減少這些不必要的損失。

從幼樹抓起(樹形與株行距)

幼樹新建果園要根據品種、砧木定株行距、樹形。一般矮化中間砧,樹形採用主幹形,株行距2米×4米;矮化自根砧多采用細長主幹形,株行距1.5米×3~4米;短枝品種採用紡錘形,株行距為3米×4.5米;喬化樹採用紡錘應變形,株行距為3米×4~4.5米,10多年後可變為6米×8~9米株行距。

定植1~2年生苗,第一年不定幹(不打頭),冬剪時將主幹上的枝全疏光;第二年3月上旬從地面上,矮化留80釐米,

喬化留100釐米開始刻芽,往上每隔6芽刻一芽。枝條夠長(下部枝長到株距的三分之一)就拉,中部長到株距的四分之一拉枝,上部長到枝長的五分之一拉枝;第三年3月下旬對枝條兩側未萌發的芽子進行刻芽;5月下旬新梢大部分停長後,在主枝基部進行環割,7~10天一次連割3刀,來年發芽後主枝上不是花芽的枝條應去掉。小樹要多留枝,枝多樹冠就擴得快,不要怕樹亂,只要拉開枝幹比,做好拉枝、刻芽、環割等基本功即可。

喬化富士易發生上強下弱。枝條粗而硬,比較直順。萌芽率中等,成枝力強,骨幹枝的延長頭剪截後往往前部輪生長枝,而後部則“光腿”無枝。一般枝條長放後只有頂芽延長生長,形成單軸的“鞭杆枝”。修剪反應敏感,枝條短截過重易發旺枝,往往使幼樹結果推遲。結果大樹生長勢漸弱,樹冠上部枝易密擠,下部枝易稀缺,內膛小枝易乾枯,結果部位易外移,樹勢仍有上強下弱現象。潛伏芽較多,壽命長,易萌發,衰老樹容易更新復壯。

根據喬化富士的生長習性,不適宜密植,也不適宜回縮。但如果稀植,幼果期由於覆蓋面不夠會影響效益。所以,喬化富士在幼樹期應採取應變紡錘形,隨著樹齡的增長就要提早規劃,逐步按照臨時給永久樹讓路的方法修剪,由密植型逐漸過渡到稀植型,這樣就能夠避免鬱蔽。

鬱蔽果園改造應提升為“一改三增”

2、增肥

一是要按需所供。果樹生長時期不同,對肥料的需求也不一樣。一般秋季施肥以有機肥為主,配合生物菌劑,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復混肥,需緩慢發揮肥效;生長期以速效水溶性肥料為主,結合澆水施用。

增施有機肥是生產精品果的基礎。由於化學肥料養分含量高,具有速效性,能明顯地促進產量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因而化肥用量越來越多;農家肥由於養分含量低,肥效緩慢,在蘋果生產上應用越來越少。再加上在蘋果產區果農的精力用於管理果樹上,農村養殖業發展嚴重滯後,農家肥源越來越少,有機肥嚴重不足,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土壤緩衝能力降低,化肥的利用率差,導致了蘋果樹勢變弱,產量不穩,果實品質整體下降,風味變淡,嚴重地影響蘋果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我國蘋果種植面積過大,產大於銷,已進入全面競爭時代,而在蘋果市場競爭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品質,生產中增施有機肥,是提高果實品質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所以,腐熟的有機肥(羊糞、雞糞等)的使用量應占施肥總量的70%以上,生物有機肥的畝施用量應提高到400公斤以上,復混生態長效肥200公斤左右和深三尺2公斤。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果樹的營養一定要有個良好開端。春梢的葉功能是秋梢的好幾倍,先把春梢這個光合作用工廠建好了,果樹就有了生產能力。所以,開春萌芽清園一罐藥中要加一桶蒙力28,花前結合澆水畝衝施蒙力28一桶加奶蛋白2袋,花前花後結合用藥加噴M-JFN,保準葉大、葉黑、葉亮、葉功能強。

夏季穩當年為來年。5~6月份是果樹的花芽分化期和幼果膨大期,需要春梢成為封頂狀態,是磷素營養臨界期,需積累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內源激素的平衡。此期應適當控水,畝施高磷水溶性肥10~20公斤,加力滾力20公斤和M-JFN500克(M-JFN有細胞分裂作用,能抑制新梢伸長)。

秋季營養管兩年。7~8月份是果實迅速膨大期,也是花芽繼續分化期,又是秋梢旺長期,它們之間相互爭奪養分。此時的管理只能是抑制秋梢生長,促進花芽分化和果實膨大。在7月份畝施蒙力28(樹勢強或掛果較少)一桶或奶蛋白一袋(樹勢弱或掛果多)加高鉀水溶肥20公斤;8月份畝施力滾力20公斤加高鉀水溶性肥20公斤,以利果實膨大與增色。

二是要以產定量。前邊談了鬱蔽果園間伐改造後需增加施肥量,究竟增加多少?不妨參考示範園的投入和產出情況。

鬱蔽果園改造應提升為“一改三增”

2014年間伐示範果園畝均投資與效益情況表(見上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各戶果園的投資差異主要是投肥上的差異。鬱蔽果園間伐後要想獲得好效益,投肥比例應在總投資的60%以上。劉永全的間伐實驗樹,在每棵果樹投肥價值28.2元的基礎上再加投肥180元,結果比對照樹增收478元。說明鬱蔽果園間伐後只要增加肥料的投入,其增產潛力是非常大的。

3、增根積。為什麼要提出增根積呢?根積就是根的面積。十年前的間伐就是間隔鋸樹,實踐證明,鋸樹不挖根,地上的鬱蔽問題看似解決了,但地下根系發展的空間仍沒解決,不相匹配。一般原根系腐熟需4~5年,這對永久樹的根系發展不利。再說間伐果樹的根基部位都是永久果樹的最佳施肥部位,就不如挖出它,立即騰出空間,既能發展永久樹的根又能讓肥料施到永久樹的吸收根部位。所以間伐要挖根,以增加永久樹的根面積。

5、結語。鬱蔽果園間伐是一場技術革命,實質上就是讓果園增光照、增肥料、增根積。與其等果園鬱蔽了再間伐改造,就不如提早規劃,臨時給永久逐步讓路,隨著果樹的不斷長大,不斷改造,不斷地進行營養調節,一直讓果樹生長在光照良好、營養充沛、空間相宜的優越環境中,不斷地發揮出良好效益。

鬱蔽果園改造應提升為“一改三增”

衛振和 李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