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因為醫治不好,就叫太醫殉葬嗎?如此誰會去當太醫呢?

mmymmy74488


御醫是給皇帝看病的醫生,皇帝對這些御醫是非常器重和信任的,所以皇帝才把他們安排在自己身邊為自己診脈治病,這些御醫都是當時封建王朝內部,最優秀的醫學人才,這些人在皇帝身邊為皇帝服務,等於是實現了人生的最高價值。

給皇帝看病是要記錄在案的,一個醫生給皇帝診脈,太監總管會派人在旁邊進行記錄整個病案,包括御醫的診斷結果、開出藥方都要進行記錄,形成皇帝完整的醫療檔案。

一旦皇帝駕崩,就會有人調查整個診療的過程,醫療檔案就是主要的調查依據。如果發現御醫的診斷結果和所開的藥方不對症,就會追究御醫的責任。

如果是完全是按照中醫學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對症下藥開出的藥方,是不會追究御醫的責任的。古代的皇帝對身邊的人是比較重視和信任的,特別是他用的人——醫生呀、廚師呀,所以說皇帝不會讓這些人陪葬,從古到今幾乎沒有。

古代的醫生,只要臨床經驗豐富、醫學水平高、名氣大、影響大,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被皇帝召進皇宮成為御醫。

曹操當時在亂世當中,選了一個著名的醫生叫王叔和,王叔和擅於診脈,治好了不少的疑難雜症,名氣很大,而且還寫了一部著作叫《脈經》。

他對各種脈象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梳理,正是因為影響很大,所以被曹操看中成了太醫,王叔和32歲那年被選為魏國少府的太醫令。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道士孫思邈,孫思邈既是道士也是中醫學奇才,他自己寫下了《千金方》、《千金翼方》等醫學名著,他善於治療各種疾病,而且認為應當單獨建立婦科。

他本人還善於養生,活了100多歲,唐太宗曾經召見過他,希望他留在宮中,擔任自己的太醫,為自己提供醫療保健服務,但是孫思邈拒絕了唐太宗的好意,但是孫思邈把自己的弟子劉神通介紹給唐太宗,李世民讓他留在宮中為皇家診脈看病。

到了清朝,皇帝的醫療保健制度進一步完善,宮廷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負責對皇家醫療保健工作的管理——太醫院。

太醫院一共有13名太醫,這些太醫是可以直接給皇帝看病的,加上太醫院的正副院長,一共16人,都有資格為皇帝診脈治病,其他人是沒有資格給皇帝看病的。

到了清朝中期,皇家的醫療衛生保健工作,已經開始進入到非常規範,非常嚴格管理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太醫的責任依然很重,但是管理的精細化,能夠接觸到皇帝的太醫比較少。

而且清朝繼承了前朝全程記錄皇帝治病過程的制度,會有人專門的記錄醫案,留下日後的證據,這也是很重要的,一旦皇帝死了有案可查。

小說《三國演義》裡頭有一個太醫叫吉平,他企圖用毒藥毒死曹操,但是有人告密這個刺殺行動沒有成功,太醫吉平被曹操殺死。

還有一個著名的醫生華佗,在《三國演義》裡面華佗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治好了身負重傷的東吳大將周泰,治好了關雲長的箭傷,而且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故事,叫刮骨療毒。

但是他最後死在曹操手中,這是小說家虛構的故事,並不是真實的歷史。在歷史上皇帝對於醫生的信任是比較高的,一般不會輕易的殺害這些人,也不會讓他們殉葬。


小小嬴政


太醫如果醫不好皇帝或者后妃,殉葬的可能不是沒有,但也不是必須得死。畢竟活著的人還得看病,離了太醫還不行。但如果真的為皇帝治病時恰好這時候他掛了,嚴懲是肯定的,但一般都是戴罪留職。

比如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死了以後,負責醫治的太醫都是革職後繼續在太醫院工作。反正太醫是個費力不討好的職業就對了。

太醫,又叫御醫,在隋唐以前一般是從民間選拔,只要醫術超群,被官府發現,便有可能招入皇宮為皇族效力。那時候的御醫,和皇家應該屬於僱傭關係,所以地位上要比後來高很多。但終究屬於“百工之一”,不能入士大夫行列,這是古代醫生最大的悲哀。

到了隋唐以後,太醫的來源則變得單純了,由官辦的醫學機構培養,層層考試,成績優異者成為御醫。

御醫便有了品級,但剛才說過,不能入士大夫行列的醫生們醫術再高明,最多也不過四五品,大部分只是八九品不入流。


但相對於他們承擔的風險,這個品級的俸祿真有點不值當。

每當帝王后妃身體有恙,太醫便要立即出診,名曰“請脈”,根據檢查結果開出藥方,要在藥方上署名好姓名。藥方則由專門太監宮女帶到藥房抓藥熬藥。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才沒有,御醫要根據自己開的藥方,把每一味藥用於做啥,藥性如何都要寫清楚,上呈給皇帝看。一旦出了問題,藥方和這個奏摺便是“罪證”。


當然了,所謂高風險有高回報,如果緊急情況下救皇帝一命,回報也是相當豐厚的。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差點讓宮女合夥勒死,被及時發現,但皇帝眼看氣絕。

這時候太醫許紳臨危不亂,幾副湯藥下去治好了嘉靖皇帝,死裡逃生的皇帝對許紳的封賞毫不吝嗇,直接給了個太子太保,官居一品。

可惜許紳得了封賞後不久便死了,有人說是過度驚嚇死的。可見這太醫不是一般人能幹的。


明離子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太醫,究竟地位是怎樣呢?真的會因為醫治不好宮中人的身體,就會被殉葬呢?

也許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但事實確實是這樣的。在古代歷史前期,太醫的社會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身為“方伎”一員,他們的性命掌握在統治者手中,診治略有差池就會可能獲罪。一代名醫華佗就是因為曹操的猜疑,被下獄拷問致死。歷代帝后駕崩,除非遺詔中有不需加罪之詞,太醫幾乎都會被處置。除了為宮中帝后嬪妃看病之外,一些朝代的太醫還需要為大臣問診,隨侍在皇帝左右,可以說,太醫難當啊!

但是,太醫的選拔也是十分嚴厲的。太醫需要傳承,或者舉薦才能當成太醫,除此之外,還需要進行考試,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太醫。

在電視劇中,《女醫明妃傳》劉詩詩飾演的談允賢,《甄嬛傳》中張曉龍飾演的溫實初,給人印象深刻,但是與真實的歷史有較大的出入。如果感興趣,可以瞭解相關書籍。


歷史小仕女


引言:在古代給皇室看病的醫生有著嚴格的區分,並不是誰都可以給皇帝看病的。在看病的時候也有嚴格的制度管理,不是說看不好病就要被處死。

要想知道古代醫生的區分,就要看看醫生是怎麼區分的:在清代以前,宮裡給皇族看病的醫生都稱為“御醫”,直到清代以後,“御醫”才更名為“太醫”。

清代的御醫院叫太醫院,所以御醫確實被人們尊稱為太醫,但是被尊為“太醫”的絕大多數都不是御醫。真正的御醫是極少極少的 ,正如為官者常被人稱為“老爺”,而被稱為“老爺”者不一定是做官的。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首先來看看《清史稿-職官志》中關於太醫院的記載:

太醫院的人員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的叫“御醫”,只有十三個人,清朝雍正和乾隆時期為七品,和當時的縣令一個級別。第二等為“吏目”,只有二十六個人,其中八品和九品個十三個人。第三等叫醫士,共二十人,“給從九品冠帶”。第四等叫“醫生”,有三十人,無品,相當於現在醫院裡的醫生的助手。

在嚴格意義上講太醫院的“御醫”只有第一等的大夫十三人,連院長和兩位副院長在內才十六人。而能給皇帝看病的大夫也只有這其中的十六人有這個資格。

“太醫院”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囊括了當時天下大部分的醫學奇才,在這樣一個擁有者絕對權威的中醫團隊裡,是有很大的發言權的,不是一個人能輕易的撼動其地位的,就連當時的皇帝也不行。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的皇權統治下,皇帝名義上縱然是至高無上的,自認為是上天之子,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包括皇帝自己也知道,皇帝是人,也吃五穀雜糧,也會生老病死,這時候“御醫”就派上了大用場。

首先、給皇帝治病,並不像電視劇裡演的一樣,皇帝一怒就把御醫給殺了。因為皇帝一定要知道,御醫也是人,也會緊張,如果給御醫過大的壓力,很容易導致御醫診錯脈、開錯藥方。本來能夠治好的病,卻被這樣給耽誤了,到時間豈不是死在了自己手裡。

其次、給皇帝看病的時候都是有專門的人在旁邊看著,御醫做的脈案記錄,用的什麼藥,開的什麼方子都是有案可查的。最後如果皇帝死了,根據病症,查看御醫的脈案記錄和所開藥方,如果與病症吻合的話,御醫是不用擔責任的。如果開的御醫診的脈和開的藥方與病症不吻合,才是大罪過。

就是有了這些保證,御醫才能安安心心的給皇帝看病,只是面對著皇帝的病情要格外小心,不能出現差錯。回過頭來我們再說為什麼給皇帝看病會冒很大的風險,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願意去那裡當太醫呢?

  • 太醫院是當時醫學界最具有權威的地方,在這裡有更好的醫術,是每一個從醫者都想要努力要學習的地方。

  • 在這裡能夠展示自己應有的價值,從而才有更好的收益。

結語:皇帝死太醫殉葬這只是在電視劇裡的情節,面對生老病死,皇帝比誰都在乎自己的命,更不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的。能夠接近皇帝,或許這是大部分從醫者的心願吧。


黎顧百年


古代皇帝因為醫治不好就叫太醫殉葬?提問者這是聽誰說的?從古至今,后妃、宮女殉葬者比比皆是,秦國的宣太后甚至曾經想讓自己的“小鮮肉”情人魏醜夫殉葬。但是,讓太醫殉葬這種事情,似乎在史籍中是非常罕見的……

岐陽武靖王李文忠之死

明洪武十七年,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明太祖朱元璋的親外甥——時任曹國公(岐陽王系追贈,諡“武靖”)李文忠病逝,年僅四十五歲。對於這樣外甥兼養子的死,明太祖悲痛不已,甚至不惜遷怒太醫!李文忠去世之後,明太祖懷疑負責其醫療工作的淮安侯華中謀害了李文忠,下令將華中革爵、全家流放建昌衛並誅殺太醫及相關人員百餘人!

華中何許人也?明初太醫院的“大當家”。不過,他還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淮安侯。太醫院的“主管”居然可以封侯?不不不,中國古代的太醫還沒有這麼高的級別!華中的侯爵並不是因為他的職務,而是因為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是明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華雲龍,華中是在華雲龍死後承襲了淮安侯爵位。連開國元勳之子都遭到了這樣的待遇,古代皇帝因為醫治不好誅殺太醫看來是板上釘釘了!

請注意,明太祖誅殺太醫、將華中革爵流放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治好李文忠,而是懷疑華中謀害了李文忠。說白了,華中倒黴就倒黴在他那個淮安侯爵位上!因為他不僅僅是太醫,還是政治圈子裡的人物。這恐怕才是明太祖這次大規模誅殺太醫的原因所在,其他那些被殺太醫實際上是趟槍、受到了華中的牽連……除此之外,如孝慈高皇后馬氏去世、懿文太子朱標去世時,明太祖並沒有過多地遷怒太醫,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中國古代的皇帝經常殺太醫嗎

前面說到了明太祖誅殺太醫的例子,那麼中國古代的皇帝經常殺太醫嗎?其實,皇帝誅殺太醫的事情並不常見。作為臨床醫生,誰的手裡沒有幾條人命?人有生老病死、病有輕重緩急,重病身亡是再正常不過事情了。皇帝雖然手握生殺大權卻不都是“變態屠夫”,在明知病入膏肓、治不好的情況下還去誅殺太醫,除非那位皇帝心理變態,不是嗎?所以,中國古代皇帝並不經常殺太醫,皇帝動不動就殺太醫是很多人的一個認識誤區。

再者,一位優秀醫生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是長期臨床經驗的積累,尤其是那個沒有醫學院“大量批發”醫生的時代更加如此!要成為優秀醫生,還有經過各種選拔進入太醫院,想必都是彼時一等一的杏林高手,殺一個少一個!如果皇帝動不動就殺太醫,把這些優秀醫生都給殺絕了,誰來為皇家治病?因此,除非像華中那樣捲入政治漩渦的或者真正有過錯的太子,皇帝一般情況下是不會隨意誅殺太醫的。

當然,皇帝並不是專業人員,有時候判斷也會存在偏差,這和現而今一些病人家屬“傷醫”其實差不多。好好一個人突然死了,不是你醫生的過錯,又是什麼呢?面對親人的離世,不理性的事情發生在所難免……明太祖對華中和那些太醫們的處理不正是這樣的情況嗎?李文忠四十五歲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明太祖懷疑華中謀害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僅僅是一些特例,並不是主流。

古代當太醫危險嗎

雖說中國古代的皇帝並不經常誅殺太醫,但是當太醫也的確不是什麼輕鬆的事情。首先,工作對象是手握生殺大權的皇帝及其家人,一旦出現什麼差池,丟掉性命並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診療過程,太醫根本無法像現在的醫生那樣,對病人進行詳盡的問診、查體,就連傳統中醫最基礎的“切”,都得跪著!至於後宮女眷,那就更別指望查體了,問診有時候都做不到,很多時候太醫連后妃們的面都見不到,只能由宮女或太監轉述病情。在缺乏詳細臨床資料的情況下,太醫還必須得用藥治病,其漏診率、誤診率可想而知……可一旦因為漏診、誤診造成後果,等待太醫的將是什麼,不言而喻。這是一對矛盾,無法調和……

帝王有帝王的所謂尊嚴,臣下不能隨意檢查帝王的身體;后妃有後妃的“男女授受不親”,太醫更加不能直接接觸查體;太醫要診斷、治療又必須獲得第一手的臨床資料……如此一來,太醫們為了自保,也只能是急病緩治、大病小治,只要不在自己手裡出事,慢慢拖死與我無關!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太醫都是精挑細選的優秀醫生,太醫院的設備、藥材也是全國一流的,為何帝王、后妃們英年早逝者仍然那麼多的原因所在。即便是當世名醫,進了太醫院也成了庸醫……不是水平不行,而是風險太大!當然,中國古代傳統中醫的侷限性也是一個因素。

最後順帶說一句,皇帝殺太醫和殉葬根本不是一回事。殉葬是指將活人或者被人為殺死的活人用於陪葬,通常為皇帝殉葬的都是妃嬪、宮人之類,太醫為帝王殉葬者非常罕見。以明王朝為例,天順之前,未生育的後宮妃嬪、藩王侍妾等要為丈夫殉葬。但已生育有子女者不用,正室也不用!


農民工歪說歷史


一般不會,但有特例

給皇帝看不好,會殉葬嗎?一般情況是不會的,但也有特例。


比如,最著名的醫生之一華佗,就是代表人物,他還不是治不好,僅僅提出了一個可能威脅到皇帝的治療方案,而且都沒有實施,就給幹掉了。

所以給皇帝治病的醫生,一般都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求能治好病,只求用藥沒問題。至於醫學,那也是陰陽五行,玄之又玄,總之外人是聽不懂的,能如何忽悠就如何忽悠。


葉飄刀


沒兩把刷子的單靠賄賂能當上太醫?相必是已在民間造福一方、再世華佗之類的人才會被搶去皇宮。一位太醫可能會有偏頗,給皇帝的方子需要經過太醫院層層審核,還會找人試藥。如此依舊掛掉的只能冤他油盡燈枯,天命不可為。太醫還要為皇室其他成員繼續服務的!年老太醫的也會見好就收,告老還鄉,造福後人!


Au30


題目說的,是極端狀況。多數情況下,不會發生。

皇帝畢竟是需要御醫治病,而不是出氣筒。

而且,只要能成為御醫,基本都是水平比較高的,可以治很多病。

同時,也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和權勢。相對來說,還是收益可觀,風險可控。

所以,不用擔心沒人去當御醫,而是要擔心能不能進去。


一品天下


醫生是以救死扶傷為己任,所以大家都會非常尊重醫生這個行業。但是在古代,醫生們的地位似乎都不是很高,而且風險還很大,特別是皇室裡的太醫。就不說給皇帝看病了,就是給任何一位皇室貴族看病都可能伴隨著被降罪的風險。關鍵是古代的醫療條件和技術都不怎麼樣,而得病致死率又是最高的,所以太醫有時候想要保命可能還得看天。而且太醫的收入也不是很高,如果治不好病把他們在皇帝的眼裡就是一無是處。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睿睿美食記


這要看黃帝兒子的心情了!不一定都會陪葬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2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c530008f959b7c4135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