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駐足小站看歷史


讀一首詞: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是明代三大才子楊慎所作,同時也是明朝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後因皇統爭議遭流放雲南戍邊。

對於這首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1524年,楊慎因得罪皇帝,被髮配到雲南戍邊,他在押解的途中正巧目睹江邊一個漁夫和一個樵夫在煮酒談笑,聯想到自己的境況,不禁大發感慨,寫下了這首《臨江仙》。

詞的開篇“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化用了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沙,千古風流人物”以一去不復返的長江水比喻歷史的歲月輪迴,氣勢雄渾,悲壯豪邁。“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前兩句主旨的推進,在歷史的廣闊滄桑中,任何人都不過是滄海一粟,那些況所謂的成王敗寇,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場空。誰也比不過歷史,誰也無法逾越時間。詞意到此,一種超脫曠達的人生態度呼之欲出了。末句“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正好接上文,歷史的唱和,從來不缺少英雄,滾滾長江,歷史洪流中英雄都在浪花中消散,而不管歲月如何變遷,青山依舊春綠秋黃,日月依舊東昇西落。只有自然和宇宙才能亙古長存,人生不過須臾,兩者相比,一種雄渾壯闊之外的悲涼感也隨之襲來。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這兩句作為下片的開頭,是轉境之語,從上片慷慨悲壯的氛圍轉到隱居江湖不問世事的漁父、樵夫身上。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與其去爭那些終將逝去的虛幻之物,不如徜徉山水之間,過一種自然平淡的生活。這裡的“漁夫”、“樵夫”其實是指退出朝堂,隱居山水之人。“慣看”一詞既表現出了良辰美景的尋常,又帶著一股孤獨蒼涼的感慨,將末句“一杯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朋友相見的歡喜烘托的極為到位。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友相逢,不需要什麼歌舞美食,只要一杯濁酒,就足夠表達金蘭情誼,而那些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也只不過是兩人酒中助興的談資罷了。

這首詞借歷史興衰抒發人生感慨,從悲嘆時光到超然世外,展現了詞人一種“談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高潔精神追求,其所述的人生況味只能意會,恐難言傳。

人生短短數十載,與歷史不過一瞬,與山河比,不過塵埃。與其苦力勞神一輩子,不如樂山樂水一逍遙。


每天讀宋詞


實際上,只要瞭解楊慎的生平和填詞背景,就能完美解決題主的疑惑了。這裡只做簡單說明,因為我懶。

楊慎生平


楊慎這個人真的非常了不起,楊慎23歲就狀元及第,出道就是六品官,還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和解縉、徐渭合稱明代三大才子,而以楊慎居首,他還是東閣大學士楊廷和的兒子。

36歲的時候,楊慎因“大禮議”被打了板子,還發配雲南。這“大禮議”其實就是皇帝家裡那點事兒,明世宗嘉靖這個人本來就是個奇葩,他一個藩王登基做了皇帝,非要給自己的爹媽博個名分,於情咱們可以理解,但是於禮,這就說不過去了,畢竟你爹沒有當過皇帝,你怎麼給名分嘛!

還是熟悉的劇情,朝中大臣分了兩派,楊慎就是反派,所以遭罪了。

創作背景


這首《臨江仙》,就是楊慎在被貶雲南之後所作。在這期間,楊慎跟其他被貶的人不一樣,他並沒有因此消沉,反倒把貶謫當做一次旅遊,他四處體察民情,然後以詩文記錄,並抒懷。

三十多年時間,他每到一地就與當地人聊天,與讀書人談詩,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就包括《廿一史彈詞》——以史為鑑,自三代至元朝,填作彈詞,《臨江仙》便是其中之一,原是《說秦漢》的開場詞,後被毛宗崗父子用於《三國演義》開場詞。

創作心境

前面說了,楊慎被貶之後並沒有消沉下去,而是打開了一片新天地。這就是楊慎的偉大之處,我們再看看這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一首詠史詞,起首一句就讓人有熟悉感,因為這正是化用了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同時,這個起句也為全詞奠定了慷慨悲壯的基調。

以長江水一去不復返,比喻人生在歷史長河中,無論你立下了怎樣的豐功偉績,都終會被帶走,所以“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悲壯,也有失落。

“青山依舊在”,歷史週而復始,車輪滾滾向前,是不變的;“幾度夕陽紅”,英雄人物你來我往,是變的。變與不變,這就看你能不能從是非成敗中轉過頭來,如果能轉過來,一切都可以拋開,如果轉不過來,就是執念。

楊慎自然是看開了,看透了,所以他被貶後才不會意志消沉,所以他才能寄情山水,做一個白髮漁翁或砍柴的老頭,與春風秋月為伴。他不會再像世俗的人那樣,追求功名利祿,為了達到目的不惜阿諛奉承,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節操。

當然,在午夜夢迴的時候,他也會想起過去在朝堂中,自己的風雲事蹟,但那些都不重要啊,只需要舉起酒杯,笑對人生,一杯敬過往,一杯敬未來。

終於,在開篇的慷慨悲歌之後,楊慎迴歸於平淡。他接下來的理想,將會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成敗得失之間,探索生命永恆的價值!



也可自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提起明代文學家楊慎的這首《臨江仙》,大家都是耳熟能詳,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便是以其作為開篇詞。詞的上闋通過歷史現象詠歎了宇宙之永恆、江水之不息、青山之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卻無一不是轉瞬即逝。下闋則寫出了詞人遊歷山水,將歷史興亡付作談笑,體現了作者的曠達胸懷和高尚情操。

該詞讀起來蕩氣迴腸,令人回味無窮,那麼楊慎作這首詞時的心境到底如何呢?且聽筆者細細分解。自小時候起,語文老師都會說要理解詩詞歌賦都要從作者的生平來理解,我們既想了解楊慎所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那便要先從他的生平來分析。

楊慎(1488-1559),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朝著名文學家。

我們先來說說楊慎此人,其少年時聰穎,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場文》,人皆驚歎不已,入京作《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讚賞,後為正德六年(1511)的狀元。除此外他還有一個身份,當朝內閣大臣楊廷和(後出任首輔)之子。在明朝為了避嫌,當朝大臣之子大多在科舉上是沒有好名次的,即便有,也會被言官鋪天蓋地的罵章淹沒,諸如子憑父貴、私相授受、作弊等,例如首輔張居正和王錫爵,特別是王錫爵,兒子中了鄉試第一後,經不住輿論壓力,生生將兒子趕回了家,令其十三年後才參加會試。

而楊慎身為閣臣之子,狀元及第,竟沒有發生任何爭議,大家都認為其高中狀元是理所當然之事,言官也未以此抨擊其父楊廷和。除此之外,楊慎、徐渭、解縉三人共稱明朝三大才子,其中解縉主編《永樂大典》,其博學程度世所罕見,而徐渭,乃是明代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多才多能,而三人之中,楊慎卻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其博學多才由此可見一斑。

楊慎一生為人正直,不畏權勢,導致其政治生涯十分坎坷。對於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喜好遊玩,楊慎不避斧鉞,敢於犯顏直諫,後朱厚照不予理睬,楊慎氣憤不過,稱病辭官歸故里。後在“大禮議”的紛爭之中,與張璁、桂萼二人鬥智鬥勇,朝堂上爭論不斷,而剛愎自用的朱厚熜一意孤行,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為恭穆皇帝,楊慎“又諧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朱厚熜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鎮壓,“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消息傳出,群情激憤,楊慎以“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為名,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列宮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皇帝震怒,將楊慎處以廷杖,幾乎死去,後被流放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縣)。

楊慎在放逐滇南漫長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並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仍然奮發有為,經常四處遊歷,觀察民風民情,還時常詠詩作文,以抒其懷。

而《臨江仙》此詞在渲染蒼涼悲壯的同時,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而楊慎在作此詞之時,已是歷經榮辱,心境變得豁達開朗,寄情山水,最終遊于山水間,放眼塵世外!


鄧海春


楊慎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名副其實的狀元,他創作的《臨江仙》是一個大才子歷盡人間滄桑後大徹大悟的智慧之作,後來被選作《三國演義》開篇詞十分精妙,楊慎當時的心境相當豁達,簡言之,他已經完全放下了。


文友們先陪蒼茫大地一起重溫一下《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道盡了人生徹悟:歷經千年,是非榮辱,你爭我奪,不過如此!

楊慎是大明三朝老臣、入閣掌控大權的楊廷和之子。



正德六年(即1611年)高中狀元,距老爹任首輔只差一年,標準的高幹子弟,他中狀元居然無人有疑議,後世的張居正貴為攝政,兒子弄個進士居然朝野上下輿論譁然,兩個明朝政壇大佬境遇何故迥異如此?答曰:楊慎太有才了,他是當時的學霸,他考第二,沒人能考第二(遑論第一),大明從1368年建國到1644年亡國,276年間從來不缺才子,但公認的三大頂級才子:解縉、楊慎、徐謂無任何爭議,而論博學首推楊慎,這就是楊慎的實力。按大明慣例,即便沒有高官二代的背景,不出意外,十幾年功夫,楊慎必能入閣兼尚書,但楊先生的即將到來的輝煌人生,卻因一個人,精確地說是因為一位皇帝的出現,發生了大轉折,這個萬歲爺就是嘉靖。



嘉靖接班,是兄終弟及,他接堂兄朱厚照(史稱荒堂皇帝,現代人稱個性皇帝,駕崩時無子)的班,他老子是孝宗朱佑樘的弟弟興獻王。嘉靖和大臣們為對嘉靖老爹興獻王的稱呼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嘉靖想封其父為太上皇,大臣們卻要嘉靖認朱佑樘為爹,改稱興獻王為皇叔考,楊慎作為官二代的領軍人物自然衝在前列,他們想維護所謂的正統,先是準備在皇宮附近的合法殺人地左順門,幹掉奉旨進京的皇帝理論同盟軍桂萼、張璁,但未果,他又以“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為口號煽動二百二十餘名官員一起去左順門,向皇帝下跪施壓,結果楊頭領被廷杖二次,老楊還沒來得及慶幸死裡逃生,又被仇人嘉靖皇帝追加一個補充待遇一流放。流放到雲南途中,又遭父親的仇家追殺,險些喪命,皇帝一直惦記著他,多次想置他於死地,幸虧人緣好,大臣們擺出苦瓜臉,傾訴楊慎的悲慘遭遇和以淚洗面的後悔情景,楊慎終於撿了一條小命,活了七十二歲,人生不幸文章幸,著作等身,名揚天下。大難不死的老楊早已將紅塵看破,大徹大悟!他有李白似的感慨: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對楊慎來說,他的觀點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什麼英雄豪傑,還不是被浪花淘盡帶走了,什麼是非成敗,還不是轉頭成空,只有青山千年依舊,在夕陽照射下千嬌百媚……

楊慎個人如此,三國豪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曹操掃平袁紹、袁術、劉表、張魯、呂布多少梟雄,可到頭來還不是為司馬懿父子打工嗎?劉備哭得死去活來,終於哭出了益州、漢中的一畝三分地,只傳了一代,阿斗就把江山拱手相送,還留下“樂不思蜀“的大笑話!孫權呢?“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被辛棄疾盛讚的孫權,父子創建了東吳帝國,不還是把帝國送到司馬氏之手?司馬昭父子不惜背上“司馬昭之心一路人皆知"的罵名,可竊取的江山又保存了多久?……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楊慎一下子放下了,感慨萬千,大筆一揮,一首絕妙好詞《臨江仙》橫空出世!


蒼茫大地顧煒斌


明朝的文學家楊慎寫這首巜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時,已經是古希七十二歲了。自明嘉靖三年流放雲南,謫戍滇南,謫居有三十多年。

楊慎二十四歲,被欽定為當科狀員,無奈在兄終弟及的"大禮儀"紛爭中,敢於堅持原則,被皇帝發配雲南永昌衛充軍,客死他鄉,再沒踏進中原一步。他的這首巜臨江仙》寫出了他的無可奈何:"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沙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日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把楊慎的思慮、思念,憂鬱 、憂傷,憂愁的心境用一"空"字襯托出來,這是他歷經磨難的總結。他把人生有志不能伸,有苦不能訴的境界,用"笑談中"來淡然處之,豁達大度。

明小說家羅貫中將這首巜臨江仙》作為所著巜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氣勢磅礴,廣為流傳。楊慎的一生,基本上生活在怨與愁中,少年得志,卻經歷了仕途的大的變遷,大起大落,生離死別,報國的夢想,轉瞬成空。

他寫此詞的心境就象滾滾東流的長江水,無論你是英雄或狗熊,事事都成空,只有天地夕陽在,青山白雲中。詞人楊慎經歷了世態炎涼,愁緒煩情後,始得大徹大悟。大明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到了晚年,方悟出一壺濁酒,大家笑談著古今往事,閒看著秋日春風,那是多麼美好快樂的事啊。

這首巜臨江仙》悲中有歌灑脫豪放,怨中含笑淡泊大度,詞人楊慎有種徹悟的感覺,人世間的一切紛繁雜事都煙消雲外,無牽無掛,他已看慣了世間的所有恩怨情仇,懂得了怎樣才能釋懷人生他的心境應為放下一切,徹悟人生。


平安行者3


知道楊慎的人可能真的不太多,知道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是楊慎的暮年經典之作恐怕少之又少。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楊洪基聲音迷倒了很多人,多數人以為這歌詞是羅貫中所作,甚至還有人以為是曹操的作品,你若跟他們說這首詞是羅貫中引用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所著,很多人不相信。楊慎是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中。

一一《臨江仙》明。楊慎

楊慎(1488年一1559年),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等,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等。

解縉、徐渭、楊慎被後人尊為明代三才子,楊慎翹居首席,可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三個人的人生不是一般的傳奇。解縉19歲中瞭解元,20歲就當了翰林學士,真可謂少年得志,輕狂直率,落得個被貶還鄉的下場。後來被明成祖朱棣重用,貴為內閣首輔,總管編撰《永樂大典》,時年35歲。正值仕途得意之際,又參與王儲之爭,被捕入獄,落得個被灌醉了扔在雪地裡活活凍死的悲慘終結,卒年四十七。活脫脫又一個楊修!

與解縉相比,徐渭(文長)雖然一生可謂坎坷不堪,幾經生死,晚年貧病交加,縱然多才多藝,自稱“南腔北調人”,“青藤畫派”的開山鼻祖,也不得不變賣藏書千卷,臨去世時,身邊僅剩一條狗陪伴,床上連一鋪席子都沒有,淒涼之極。時年73歲。

比較前二位大才子,楊慎的人生令人咋舌。其父楊廷和是內閣首輔,母親也知書達理,楊慎的基因太好,註定了天賦異稟,加之又特別勤奮好學,十三歲隨父入京師,一首《黃葉詩》轟動京城,令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驚詫,收入門下,稱其為“小友”。二十四歲時,考中狀元,登上大明的政治舞臺,官至翰林修撰。

楊慎有一個讓無數羨慕嫉妒恨的家族背景、輝煌的人生開端,可他並不是一個慎思而後明哲保身的人,不畏權勢,敢於直諫,數度觸怒龍顏。與解縉犯了同樣的錯誤,干涉皇家內務,為“大禮儀”叛逆君父,明世宗朱厚熜大怒,成了階下層。幾度杖刑差點亡命,命不該絕而後充軍雲南,流放三十多年,終老於流放之地,時年72歲。

楊慎一生著述豐富,涉足範圍廣博,經、史、詩、文、詞曲、金石、書畫、音韻、天文、地理、醫學等等,造詣非凡,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學家。

《臨江仙》一詞是楊慎暮年之作,歷經滄桑後的人生徹悟。上闕氣勢磅礴,慷慨悲壯,“是非成敗轉頭空”言盡世事無常,在歷史的長河中成敗榮辱難以把控,不能於青山同在,只能聽憑流水東逝,“浪花淘盡英雄”,無論英雄還是狗熊,都終將被浪花淘盡。其中多少憎憤、鄙視、落寞、無奈,如滾滾長江之水,不息晝夜。


下闕話鋒急轉,幻想勾勒了一個高山流水的故事,“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寄情山水漁樵,淡泊寧靜,悠然自得,灑脫飄逸。“一壺濁酒喜相逢”,與這位世外高人相逢把酒言歡,不亦快哉?“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得失成敗,一笑了之,淡然一切,可謂參透人生世事,超然雋逸,悟道天機。這白髮超脫的漁樵老翁不正是歷經磨難、坎坷漂零仍傲然於世、看破紅塵的李慎自己嗎?

這首詩是楊慎一生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仕途嘎然而止,抱負壯志難以施行,折煞英雄!上闕蕩氣迴腸,下闕發人深省,應了李白的那句“古來聖賢皆寂寞”,與柳宗元的《江雪》有異曲同工之美!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矣!

(為您寫詩,為您讀詩!負薪映雪感謝你的閱讀與關注!圖片源自網絡,著作權歸本人所有!)


負薪映雪


南京電視臺有一說位資深編導,批駁楊慎的臨江仙詞說:他家就住在長江邊上,天天看長江,長江並不是什麼滾滾長江,而是浩浩長江!浪花不過是水花而己,又怎麼能淘盡千古英雄呢?怎麼淘呢?千古有多少英雄是被長江的浪花給淘盡了呢?長江邊上的人大多會游泳,英雄就不會游泳麼?是不是千古英雄都被浪花給淹死了呢?肯定不是!是非成敗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怎麼會轉頭空呢?青山依舊在,這不是廢話麼?什麼叫幾度夕陽紅?每天日出日落,幾度是幾次呢?朝陽不紅麼?白髮漁樵江渚上,白髮蒼蒼的老漁民為了生活還在風浪裡打漁,古時候可能有,現在打漁使船的都是年輕人,四五十歲的人大多身體不好,上岸休養去了。江蘇人,南京等地的人大多喜歡喝米酒,甜絲絲的,也有白酒,海之藍,夢之藍,洋河大麴等,酒很清亮,幾乎透明!不知楊慎當年喝得是什麼酒?可能是漁民自家釀造的酒,很渾濁吧!喜相逢說明楊慎和老漁民以前就認識,弄不明白古今多少事?多少事沒有說具體多少件事情?都付笑談中?當時漁民們風裡來,雨裡去,靠打漁為生,生活肯定是很艱難,很苦的,說不定家裡還死了人,連英雄都被浪花淘盡了,普通人家境況更不用說了,可能是一把辛酸淚!哪裡還有什麼心思笑談中呢!說明沒有一點同情心,又有什麼值得兩人笑談的呢?


用戶110781685223


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長江”,“逝水”,“淘盡英雄”,“轉頭空”,“青山在”,“秋月”,“春風”等詞彙。

心境表現在:一壺濁酒,都付笑談中。看清了歲月風光的人,人人都是過客,絕對過客……

其意境:通過詠史來抒發自己的情懷,表達了人生哲理!

與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人的境界,由作者的眼光,經歷,閱歷而達到的。今天讀來,似他仍在一樣,因為文字在……



羅時光1


楊慎的《臨江仙》就象一曲《高山流水》的琴音,時而高亢,高逾千仞;時而低沉,低至谷底;時而平緩,如清風明月。有慷慨激昂的悲歌,也有氣吞萬里的氣魄;有垂釣江渚的淡泊,也有夕陽暮色的孤獨。

詞的感慨是與作者人生經歷密不可分的。楊慎正德六年高中狀元,官封翰林,一生經歷頗豐。編修過《實宗實錄》,也平定過叛亂。博採六朝晚唐詩風,造詣深隧,有《升庵集》傳世。

楊慎在作這首《臨江仙》的時候幾乎把一生的經歷和感悟都溶入詞中,最後笑看紅塵,歸隱江湖,做一閒雲野鶴,傳佳話於後世。


感動天下


楊慎的《臨江仙》被眾口傳唱,作歌詞也可謂大氣而精微,曠放而明達,被《三國演義》羅貫中先生選作開篇詞也用得十分精當。楊慎作為明代大才子,他的才情畢露,著述甚豐;他的人生跌宕,歷盡磨難。寫這首詞只有楊慎這等才氣加經歷面對風雲變幻的歷史,面對人生品味,才能道得如此透徹明晰渾厚洞達。楊慎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說白些是朝廷講經修史的,因犯顏直諫得罪皇上被廷杖差點打死,發配到雲南三十多年,至死不赦,這也是他傲氣才子的命數。這樣的人把世事人生看得分明時,那首詞裡裝了多少內涵誰人能夠說清?本人實話說讀楊慎的書不多,只因興趣愛好讀過數遍《升庵詩話》,這首詞也是通讀名著才知,已深知楊慎才名不虛,深感古代許多正直才子命運多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