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物资限价--1942年压垮灾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1942年,中国河南的人民遇到了“吃的难题”。那年,大旱数月,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饿殍遍地,当国民政府悍然出台了“粮食限价令”,给灾区的粮食雪上加霜。

中国老百姓历来讲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讲究“大公无私”,所以,大灾之年,更是无法容忍商人们发“国难财”、“哄抬物价”。直到现在,每当有灾情时,人们还是普遍希望政府出来价格管制——粮食、饮用水、生活必需品不能涨价,颁发一个个限价令,还联合各个部门“联合执法”查处各种“投机倒把”。

灾区物资限价--1942年压垮灾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们往往还为此叫好,殊不知,这是压垮灾民的“最后一根稻草”。1942年,河南灾区的灾民就用成千上万的生命证明:政府的限价令,百害无一利,简直就是勒杀灾民的“紧箍咒”。

以史为证。河南许昌县是死亡最多的,据河南省政府1943年官方统计,许昌县死亡人数是82224人,而据张光嗣1943年9月的调查数据,许昌县的死亡人数是183472人。不管是多少,这都是极其惨烈的数字。许昌县之所以尸骨累累,都拜当时县长王桓武太“能干”所致。一方面,他隐瞒灾情,甚至为向上级邀赏升官发财,还自动要求加征粮食,组织征粮队四处搜刮完灾民的活命粮,更恶劣的是,他出台了粮食限价令,并严厉执行,导致灾民根本买不到粮食!

灾区物资限价--1942年压垮灾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许昌县文史资料·第2辑》记载——“王桓武不仅将粮价压得很低,而且派人查封各粮行的存粮,令其按他所定的低价出售。当时许昌周围各县所定粮价均高,而许昌独低,外粮不仅不来,许昌境内仅有的存粮还有私自运出者。因之粮源断绝,粮食奇缺。穷苦人民变卖田产可以得钱,但拿钱却无处买粮。”

其实,不单只许昌县如此,河南其他地区虽然没那么严厉,但一样执行了限价令。据当时的河南省粮政局秘书于镇洲回忆:“中央因全国各地物价涨幅甚巨,制订限价政策通令各省施行,河南执行限价最力。当时粮食市价已上涨甚高,表报中央数字,仍按官方限价填写,中央根据表报粮价,认为河南灾情并不严重。邻近各省,因河南限价关系,商民集有余粮而亦不愿运豫销售。”

是的。限价令,表面上“稳住”了粮价,但事实上,价格管制导致无货可卖,或者干脆没人会卖,还会把粮食运往高价的地区,本地的粮食更少,有钱也买不到。

灾区物资限价--1942年压垮灾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价格是市场供给需求关系的汇总,是信号。价格高,是因为供不应求,无论你怎么限价都改不了这个事实,甚至,一旦限价,反而扭曲了价格信号,供给会减少,供给关系会更紧张,最终导致管制失败——要么黑市上价格奇高,要么就干脆有钱也买不到。到时候,谁受益?跟当时的国民地方政府官员有关系的人,他们不怕限价令,在黑市上赚大钱——即使从这个角度上说,有他们,也比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强!还有某些黑心的贪官,他们可以“拿鸡毛当令箭”四处查封商人财产,发横财。

是的,一开始,有些商人看准了大灾之下粮价必然大涨会囤积粮食,短时间内垄断了粮食市场,卖高价,老百姓觉得这些“黑心”商人大发“国难财”,痛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正因为他们的囤积,才有了供应,缓解了粮荒,而且一开始的粮价高,会刺激其他商人和外地的商人,他们知道有钱赚,自然就会千方百计运粮食进来。随着粮食越来越多,粮商越来越多,竞争压力就越来越大,脆弱的“价格同盟”很快就会瓦解——你不降价,别人就降低,你不早点卖,别人抢先了,价格很可能很快就大幅降低,到那时,捂着不卖的粮商很可能就亏得血本无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