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误会”时,你在想什么?


被人“误会”时,你在想什么?

你是一个人畜无害的社畜,工作努力,积极兢业,唯领导马首是瞻,对同事有求必应,事事谨言慎行,处处赔小心、赔不是,活得战战兢兢,连带拒绝别人无理请求还拧巴半天的“奇葩”体质。可即便这样,是非却从来没在你身边停下来过。

有一天,你走进了领导办公室。在你看不到、听不见的世界里,事情就变得搞笑起来了。

见状,最先反应的是A。她是你最难缠的下属,表面和你熟络,实则对你虎视眈眈,见不得你好,巴不得你下位,自己好取而代之。经常暗地里越过你接触领导,故意说一些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话,让领导对你起疑,好让自己脱颖而出。

A对旁边的同事B 努嘴道:“瞧,她进去了!妈呀,估计是去告我状,上回她安排我的活我没做,她肯定要给我穿小鞋嘞!”

同事B说:“你想多了,人家可能就是单纯进去汇报工作的,不一定会提到你!又或者是领导有工作要安排给她,她才进去的。”

同事B是个可爱的憨憨,对工作没有很大的企图心,对生活也没太多的要求,活得很自我,办公室的勾心斗角一概不闻不问。

听到两人对话,对面的同事C坐不住了,捂嘴笑道:“我看不见得,工作哪有那么多好聊的!你说她年级轻轻,比A还小,怎么就成了A的领导,说不定是靠坐大腿上位的!”说完还朝A使了个眼色:“A,你也别气,我是真的觉得你比她能力强多了。”

“是啊,她的这些工作都是我做得,没有我,她靠谁啊!” A听了越发觉得气不过,“她这次敢打我小报告,我下回非要报这仇!”

“嘘——出来了!”同事B低声提醒他们。

而此刻的你刚从领导的办公室走出来,面对心怀鬼胎的他们,你作何感想?

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想,永远不要生活在别人的嘴巴里、别人的世界里

你要明白,在别人的剧本里,编排你是正常的。

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无法被证明,人们永远只会选择性相信,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

被人“误会”时,你在想什么?

记得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就讲述了这样两个版本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派全家和动物园的动物们在船上遭遇了海难,最后生存下来的只有派、斑马、猩猩、鬣狗、老虎。在救生艇上,斑马、猩猩相继被鬣狗吃掉,而老虎又将鬣狗吃掉。当只剩下派和老虎的时候,派展开了一场自救行动,在人性与兽性的对峙过程中,他凭借智慧、勇气,最终成功获救。第二个故事是派获救后,保险公司的2位职员前来调查沉船事件,在听他讲完第一个故事的版本后,他们觉得故事太离奇以致无法写成报告取信于人,并要求他的故事里面不能有这些动物,使其更符合普罗大众的思维逻辑。于是他讲了第二个故事,有点渗人,但却更可能是真实发生的:在海难中生存下来的其实是派(老虎)、派的母亲(猩猩)、法国厨子(鬣狗)、善良的水手(斑马)四人,在救生艇上,四人极度缺乏食物,为了生存,厨子先后杀死了水手和派的母亲,并吃掉了他们,厨子的一连串行为激发了派内心的恶,在忍无可忍之际他杀死了厨子。老虎就是派,派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与兽性的共同体。

可喜的是,影片的最后,2位保险公司职员最后提交的报告仍然是第一个故事的版本,尽管第二个故事更符合常理。

真相是什么?如果你是保险公司职员,你更愿意相信哪个?

再回到最初的案例,A怀疑你耍心机,跟领导打小报告;C猜测你借机上位;B却若无其事……姑且不论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单就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解读、对你的解读,就该明白它揭示出来的并不是你是怎样一个人,而是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谁都没见过。更确切地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真实存在,当我们听到抑或看到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后,各自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教育背景、思维方式、行事作风等作出的主观解读,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判断。这种经过了自我视角的过滤,恰恰是自曝其短。就像善良的人想事情总是简单直接,有心计的人总是在想别人是不是在算计他,是一个道理。

曾有一位年轻人向哲学家抛出了类似这样的疑惑。哲人告诉他: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两匹狼,一匹良善,一匹凶狠,每天它们都在进行着激烈的厮杀。

“最终,谁胜了?”年轻人迫不及待地问。

哲人告诉他:“你喂养的那一匹!”

知道了这些后,也许你我能够更坦然、更从容地接受那些不怀好意的揣测和欲加之辞,从而早早从这些无妄之灾、是非之地中抽身,亲君子,远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