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就揍你"《Is That Me Yelling》3條祕籍避免“家怒”症

01

序言


2020年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襲擊了武漢,很快波及全國。為了抵抗疫情,政府號召春節期間市民減少聚會,企事業單位延長假期,中小學延期開學等措施,終於將疫情控制住了。

其他的公共空間都不開放,只能待在家裡,每天都進行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一日遊。第一次有這麼悠長的假期與家人待在一起。

沒想到的是,一場小小的“家怒症”危機也悄然臨近。

我兒子平時上幼兒園,生活比較有規律,每天的安排都井然有序。而在疫情初期,由於活動範圍有限,白天活動不多,而小孩的精力似乎每天都用不完,晚上都很鬧。

一連幾個晚上,他都鬧著不睡覺,想出去玩。有時情緒一度失控,發脾氣,朝我大喊大叫,怎麼說理都不行。我當時感覺心裡很焦躁,為了儘快把事件壓下去,也朝他大吼“再不聽話,就揍你。”

小孩當然還是不聽,於是衝上去揍了他屁股幾下。小孩馬上委屈得大哭起來,並且說再不理爸爸了。

事後我也覺得很後悔,不應該衝動,但一時也想不到什麼好的辦法。

老婆也埋怨說:“你是不是有“家怒症”?平時在家見不到你,在家就發脾氣、打孩子,就沒有什麼其他辦法了嗎?”

“家怒症”,這讓我想到了一本書《Is That Yelling》。

有著50年家庭育兒的美國親子教育專家羅娜*雷納,出版了《Is That Yelling》,在這本書中,系統介紹了“家怒症”的來源,用怎樣的辦法避免爆發“家怒症”。


《Is That Yelling》


好了,什麼是“家怒症”呢?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


02

認識“家怒”症


現代社會焦慮、憤怒這種負面情緒時常蔓延,開車容易犯“路怒症”、上網有時會碰到“網路症”。

我老婆說的“家怒症”,雖然表達的是一種情緒,但更說明了我處於一種不正常的狀態。這種狀態表現是:平時與孩子溝通不暢,在管教孩子時,一旦孩子冒犯家長的權威,就容易發怒,發脾氣,甚至懲罰孩子。

“家怒症”的家長容易對小孩發怒,甚至體罰,這看起來對小孩是一種立竿見影的管教方式,但又是一種無用的手段。因為長期來看常常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只是向孩子傳達了家長很生氣的情緒。

當“家怒症”爆發時,家長緊張感增強,心跳加快,思維變得不清晰,表達了孩子冒犯家長權威的憤怒。而孩子可能會覺得害怕,哭泣,情緒低落。


有研究表明:“家庭積累的憤怒對孩子的青春期的幾乎每個重要時期都有影響。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殺傷力,而且還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當怒火傷害你的孩子》

我們看“家怒症”對家長、孩子影響都不好,那為什麼會出現呢?


“家怒症”


03

為什麼出現“家怒症”


“家怒症”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如果把 “家怒症”爆發的原因統稱為觸發器的話,有內部觸發器、外部觸發器兩種。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外部觸發器。


1、 外部觸發器

外部觸發器來自除了來自家長自身外的其他因素,例如:孩子的打鬧、不按我說的做、與我爭執、孩子發脾氣、孩子不按時上床等等。

2、 內部觸發器

內部觸發器是指家長們內心不斷閃現的負面想法,例如焦躁、飢餓、疲勞、被誤解、尷尬、被催促諸如此類情緒。

通常外部觸發器是導火索,而內部觸發器為爆發“家怒”提供了燃料。

3、 遺傳性“家怒症”

“家怒症”有遺傳性,可能代代相傳,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父母小時候經常被長輩發怒,那麼父母很可能自然朝孩子發脾氣,而孩子們常常以父母為榜樣。例如:父母、祖父母經常發怒。

4、 其他原因

健康狀況,身體健康影響情緒,反過來情緒也會影響健康,具大的壓力常常讓父母們處於亞健康狀況。亞健康狀況容易使得父母焦躁,發怒。

父母與孩子的氣質可能是“家怒”的原因之一,氣質是行動方式。父母與孩子的不同氣質同樣也會影響日常生活。


我回想並梳理了當時向兒子爆發“家怒”的情況:外部觸發器是,兒子不願意按時上床。而我當時又累又困是內部觸發器,另外孩子這段時間比較犟是爆發家怒的另外一個因素。

我們找到了“家怒症”發生的原因,那怎麼才能避免爆發呢?


04

避免出現“家怒症”的秘籍


1、 首先要認識小孩的腦部發育:

大家都知道到,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而這兩個部分功能各有不同。左腦掌管邏輯思維,喜歡秩序。而右腦掌管形象思維,喜歡形象信息。

在發育過程中,兒童右腦發育處於先導。這時孩子還不會採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情緒與感受,所以他們會不管當下,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如果孩子情緒有起伏,這時就是由右腦主導。而家長如果採用左腦主導的說教方法,左腦的方法解決右腦問題,就好像對地球人說火星語,孩子感到不被理解。

但如果家長採用右腦思維,先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安撫孩子,這時孩子覺得家長能理解孩子情緒,就可以商定下一步行動。

記得有一天中午,兒子在飯點又在鬧不想吃飯。如果按照左腦思維,就要跟孩子說“如果不吃飯,一會就餓了,沒人給你做飯”或者“按時吃飯對身體好”之類的話,但預計說服效果可能不太好。

但這時媽媽採用右腦思維,把兒子抱起來到一旁說:“有時候不太餓的時候吃飯,你是不是覺得很煩?你這個情緒我也有過,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兒子點了點頭,同意媽媽的說法。

在安撫兒子情緒以後,媽媽繼續說:“現在有兩個選擇,選擇1是,如果我們現在吃飯,午睡一會,就可以玩了。選擇2是,如果現在不吃飯,一會也睡不了,也不能玩。你選擇哪一個?。”兒子想了想說:“我選1吧,但我要吃得少一點”。他於是乖乖到餐桌旁吃飯。


大腦結構


認識到小孩腦部發育的過程後,我們可以採用“ABCDE”的5個控制“家怒”:


2、 控制“家怒”ABCDE步驟:

A即Ask,也就是自問。問問自己,現在感覺如何?有沒有負面想法?能否改變負面想法?

B即Breath,在問自己的時候,有意識覺察自己的呼吸,只要孩子沒有面臨緊急情況,儘可能關注呼吸。

C即Calm yourself,平靜自我,關注呼吸調整情緒,目標是自己平靜下來再與孩子溝通。

D即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確定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一個什麼結果,一個擁抱,還是一個鼓勵,他的行為傳達一個什麼信息?

E即Empathize,同理心,換位思考,自己置身於孩子處境,感受他的情緒與想法,告訴孩子理解他的處境和感受。

——《Is That Yelling》

ABCDE法


一位單身母親,週末把5歲左右女兒接過來一起住。女兒喜歡週末早晨看電視,而母親通常想多睡一會。一次女兒一大早就哇哇大哭,把母親弄醒了,母親很生氣。如果在平時,母親就爆發“家怒”。但這次母親想試一試ABCDE法。

A, 她問自己,感受到了憤怒、尷尬、緊張;

B, 她做了幾次深呼吸;

C, 等她自己平靜下來,認識到現在沒有緊急情況;

D, 確定孩子的需求,女兒需要一個擁抱而不是懲罰,幫助女兒平靜下來;

E, 體諒女兒的感受,因為從爸爸家搬到媽媽家需要適應,對女兒來說不容易。

這樣一次“家怒”在爆發前就平息了,隨著這位母親“家怒”越來越少,她對管理自己和女兒的情緒越來約自信,母親和女兒都輕鬆許多。

ABCDE步驟是為了更好記憶,但家長不一定每次都要按照這個步驟來實施,也不要希望一次就能完全實施所有的步驟,一旦開始嘗試,後續的環節將自然而然發展出來。

ABCDE步驟能幫助家長後退一步,從全局看問題,這時心態要開放對待孩子的不當行為或難題,避免“家怒”。

但ABCDE步驟僅僅是一個臨時規則,約束了家長的內部觸發器。

而如果要更好教育孩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需要減少外部觸發器。規範孩子的行為。這時需要學習管教孩子的4C法則


3、 管教孩子4C法:

4C是哪4C呢?

第1個C即Communication,家長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要注意清晰具體,例如“要慢點騎車”,比“要聽話”好得多。,小孩會很容易理解怎麼做。

第2個C即Choice,適當提供選擇給孩子,讓他有掌控生活的感受,感到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是重要的。例如晚上吃飯,問孩子想吃麵條還是披薩,他會給出一個答案,他覺得有選擇的感受。這樣就比他拒絕吃飯會更好。

第3個C即Consequences,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做錯了事,會有什麼結果,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家庭規則才能建立。例如,孩子大一些後,家庭會議很有用,這個方法有效呈現規則和結果。如果孩子參與訂規則的過程,他就會更願意遵守。

第4個C即Connection,家長與孩子保持連接,如果孩子感到這種連接關係,那麼他就容易聽從家長的要求。抽出時間來與孩子單獨相處,在教養計劃中十分重要。例如與孩子玩棋類遊戲就是與孩子獨處絕佳方法之一。


4C法


4C方法是以尊重孩子為基礎的核心。當不再爆發“家怒”,家長心懷善意,就會對孩子越尊重。雖然還是可能出現孩子挑戰家長權威的時刻,但家長要理解管教孩子,就是要教會孩子控制自己。

當家長能控制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也願意學習家長好榜樣。


05

總結


好了,我們總結一下如何避免產生“家怒”症的三條秘籍:

1、 首先要認識小孩的腦部發育;

2、 臨時要爆發“家怒”時,採用ABCDE步驟;

3、 長期管教孩子需要用4C法則。

以上就是避免產生“家怒”的三條秘籍,希望能夠幫助家長們消除“家怒”,改善親子關係。


《Is That Yelling》——Rona Renner

《The Whole-brain Child》——Daniel J.Siegel,Tina Payne Brys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