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新觀察:大疫之後 中國產業企業在振興發展中面臨的十大攔路虎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和產業發展經歷了從來料加工、三來一補、個體經濟成長、中外到多元化、集團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很多企業在先做大後做強的吸引下,走上了以投資拉動為主的多元化發展道路,而像房地產業的碧桂園、萬達集團、萬科集團、恆大集團和華夏幸福等都是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內從一個強勢領域向十多個行業領域的併購發展,資產規模迅速從幾千億擴大到萬億元的規模,但很多房企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了80%以上。根據龍頭房企2018年財報顯示,銷售額排名靠前的50家內資上市房企中有25家資產負債率超過80%。其中,碧桂園資產負債率為89.36%,萬科集團資產負債率達到84.59%,恆大集團資產負債率為83.58%,華夏幸福資產負債率達86.65%。這些企業規模越做越大了,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也充分暴露出來。很多迅速做大的企業也出現了資產負債率高,併購企業盈利差,流動資金緊張,高管人才流失,企業綜合效益下降,經營困難,步履維艱等問題。通過這次武漢疫情的爆發,看到了大疫之後的中國企業出現兩個方面的經濟危機。一方面中小微企業十分脆弱,很多中小微企業無法熬過疫情嚴冬而面臨紛紛倒閉的危險。據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對995家中小企業的調查結果,85.01%的中小企業維持不了3個月生存。另一方面大企業日子難熬,很多重資產恐龍級的大企業也被迫紛紛拋售資產,“甩包袱”“關停並轉”企業和減人裁員瘦身過冬。新潮傳媒集團宣佈減員500人,佔總員工數的10%,並且高管集體降薪20%。有些民營企業如東方園林就只好賤賣資產讓國企收購改換門庭渡過難關。

在全球經濟危機和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的低谷時期,不得不讓我們冷靜思考中國經濟產業和企業發展中究竟存在著哪些問題,面臨哪些攔路虎亟待思考和破除,如何才能少走彎路並敢問路在何方?如何才能找到精準定位和明確企業發展方向。為此,粵港澳大灣區實戰智庫專家委員會和金必德智業集團專家組對企業和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未來中國經濟和企業發展亟需破除的十大攔路虎和障礙,以及解決問題的對策供各級政府領導和企業經營者思考與借鑑。

攔路虎之一:企業面臨轉型升級之難。在產能過剩,企業眾多,資源有限,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面對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企業產品老化,產品質量較差和千萬家民營企業經營者素質及能力不強,管理水平弱化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才能在新的疫情、經濟下滑不利形勢下換道超車,轉換髮展方式,創新求變來適應新型工業化、循環低碳經濟、信息智能化、互聯網和物聯網、機器人運用、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運用和轉型升級,這些新挑戰是中國眾多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面臨的生死大考。

攔路虎之二:企業面臨高成本壓力之難。多年來的高速發展和通貨膨脹,企業長期面臨交通物流成本高(全國高速公路收費比國外貴,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物流運輸成本只佔到總成本的8%至10%,而中國企業的物流運輸成本已高達20%至25%),企業用工,用人貴與難,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土地房租水電成本不斷增高的經營壓力和利潤持續下降的種種煎熬。揹著泰山爬泰山的營商環境和無利可圖的形勢致使很多中小微企業已處於利潤大幅下降甚至虧損的經營狀態,由於成本的壓力頻臨倒閉的企業也在全國各地不斷的增多。2018年,浙江紹興的中國500強企業盾安集團爆發出450億元的債務危機瀕臨破產;紅極一時的浙江溫州江南皮革廠破產清算再分配方案通過;深圳坪山100億級企業沃特瑪電池公司被爆整體債務221.4億元,瀕臨破產;輝煌一時的金立手機被爆負債百億、裁員萬人、董事長失聯,一代手機巨頭消失;被譽為“大豆之王”“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山東晨曦集團被裁定破產;北京鄰家便利店168家門店全部關停。

攔路虎之三:企業面臨社會負擔重之難。中國企業各項稅費高,在世界各國已排在前列。現在徵收的企業五險一金上繳比例過高,住房公積金負擔過重,已佔到企業成本的10%,殘疾人保障金、工會等各種費用已壓得企業喘不過氣來。而疫情發生後全國很多城市和地方封社區、封村寨等措施又導致很多工商企業遲遲不能開工生產,一些工人、管理經營人員又因被隔離14天而不能正常上班。這次疫情造成的天災人禍使很多企業,特別是讓全國從事文化旅遊的企業、商貿物流的企業、酒店餐飲企業和影視娛樂等,在鼠年春節假日經濟蕭條的影響下兩個月內基本上是顆粒無收。比如安徽最大的連鎖快餐老鄉雞餐飲集團,最近一段時間的整體收入不到平時的10%,受疫情影響,“老鄉雞”鼠年春節前後兩個月的收入至少損失5億元。

攔路虎之四:企業面臨科技投入不足之難。中國是一個製造大國但不是一個製造強國,模仿抄襲別國和其它企業的產品現象較多,獨創產品少,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究其原因還是很多企業經營者熱衷於先做大而後做強,在企業產品創新、科技投入等方面嚴重不足,科技人才缺乏已成為普遍現象。金必德研究院專家組在調查中發現,由於科技創新投入不足而導致產品老化,附加值低的現象比比皆是,這致使很多民營企業產品沒有市場競爭力。像華為科技這家企業每年科技投入達600億元以上,科技研發經費投入佔公司銷售額10%以上的企業在全國還是少數。應該看到,在一個全球經濟蕭條,中國產能過剩的時代,凡是缺乏科技投入的產品是無法在性能上處於領先地位的,在工業化時期,科技引領發展已成為時代的潮流,所以科技創新引領企業發展應成為各級政府領導人和企業家的共識。

攔路虎之五:企業面臨缺乏“一招鮮吃遍天”的工匠精神之難。近年來由於經濟不斷下行的困惑和激烈競爭的壓力。中國民營企業普遍都面臨著缺乏技術型的產業工人,很多企業工人隊伍不穩定,人員流動大,同業挖角和人員跳槽現象嚴重,民營企業中普遍缺乏擁有熟練技術的高級工匠,因此產品質量精益求精難以保障,很多企業缺乏“好空調格力造”這樣的質量品牌自信。不像德國和日本擁有上千家百年老字號的家族企業,這些企業追求的是把產品做專、做精和做特。追求精益求精和十分嚴苛的質量要求,如德國從汽車到啤酒,日本從家用電器到照相機、汽車等都是一流質量好產品的代名詞。而在國內還缺乏像匯源果汁、華為手機、福耀玻璃等大量產品一流的企業,培育有工匠精神的產業工人仍步履維艱。

攔路虎之六:企業面臨選準專業道路之難。金必德研究院專家組在企業調查中發現,中國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搖擺不定而存在跟風現象嚴重,存在定位不準、發展不專一等很多問題。縱觀國內外企業無不發現,企業成長應遵循的規律都是先做專,再做強,持續做久,最後做大的內在發展規律。如百年企業法國的LV名包、香奈兒化妝品,德國的奔馳、寶馬汽車,瑞士名錶勞力士、歐米茄,中國的同仁堂藥店、瑞蚨祥絲綢、十三香調味品、貴州茅臺酒等企業幾乎走的都是專業化的發展道路,企業只有心無旁騖、專心專注的在一個自己擅長的領域裡持續創新發展才會把產品做到極致,也才能用一流的質量贏得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可而做專做強,做久做大。可惜的是大部分企業在選擇走專業化道路還是走多元化道路上經常搖擺不定,出現定位不準、盲目跟風投資和跨行業發展等問題,最後導致企業核心競爭力喪失而損失慘重,從先驅變先烈,錯失了發展良機,倒在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上。

攔路虎之七:企業面臨無法集聚集群式發展之難。全方位的改革開放,多年來全國各省市縣區甚至鄉鎮都以GDP考核為導向,幾乎各級政府領導都把招商引資、創辦工業園區作為地方發展經濟的第一要務。經濟相對發達,產業集中集聚的廣州、深圳、廈門、溫州各地區都成為了招商引資的重點城市。而汽車摩托車、機械裝備、紡織服裝、家電傢俱、電子信息、黃金珠寶等行業都需要上下游產業鏈配套,只有大中小微企業做好專業化分工,上下游產業鏈配套和集聚集群式發展,企業才能降低成本、做精產品而形成規模效益。

金必德研究院專家組在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考察產業發展時,瞭解到這些國家的工業企業都是集中集聚和集群式發展。而且往往一個國家只重點做好幾個優勢產業並在世界上形成壟斷性品牌影響力。如德國重點發展高檔汽車、啤酒和會議會展等產業,德國的品牌汽車奔馳、寶馬、奧迪多年來暢銷全世界成為高檔壟斷性品牌。瑞士這個國土面積只有5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八百萬的小國,因精工製造世界名錶、金融服務業、旅遊登山滑雪運動業而聞名世界。由於國內存在經濟無序發展而導致很多省市縣都要發展五至十多個產業,幾乎每個省市都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紡織服裝、機械裝備、食品飲料、電子信息、手機通訊、人工智能、互聯網物聯網等眾多同質化產業。地方政府不切實際的多產業發展戰略,往往導致資源、資金等嚴重分散喪失自己獨特的優勢。而政府部門多頭招商、“拉郎配”式的引資,又導致很多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無法配套,獨個企業難在當地形成專業化分工和集聚集群式發展,使有些企業倒在產業無法配套和產業鏈斷裂的道路上。

攔路虎之八:企業面臨缺乏流動資金之難。資金是企業發展的血液,流動資金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轉的關鍵。在國內工業企業貸款貴,基準利率都在4%以上,如果真正貸款到企業賬上往往貸款利率會達到8%至10%以上。而且隨著政策的多變,抽貸、限貸,斷貸等行為隨時發生,往往讓企業無所適從。對民營企業而言,由於銀行貸款難、貸款貴、放貸慢等問題逼使部分企業只好到社會上尋求高利貸來解一時的燃眉之急。如泰州的飛躍縫紉機企業就死在了高利貸、利滾利的惡性循環中;浙江金盾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長周建燦因借了高額的民間貸款,利滾利之下資金鍊斷裂,無力償還大額負債,最後選擇了跳樓自殺。國內金融環境的不寬鬆讓很多好企業死在貸款難、貸款貴的漫漫征途之中。

攔路虎之九:企業面臨無法正常配套合作之難。金必德研究院專家組在調查中發現,在中國普遍存在上下游企業之間無法建立起良性同盟協作發展關係,往往存在上下游產業鏈之間為了利益互相壓價而惡性競爭的問題。正如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講的工業企業利潤少得就像擦汗毛巾中擰出的汗水,少得可憐。而中國上市企業中銀行類上市公司的利潤遠大於工業製造企業。中國的龍頭企業和上下游企業不能像日本的豐田、本田等汽車製造企業那樣多年來建立起良性的同盟合作關係,上下游協作配套企業擁有合理的利潤空間而使協作關係牢固。反觀國內企業由於急功近利協作關係不牢固,一但出現天災人禍和低價惡性競爭,很多企業就會死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中。比如曾經稱霸電視江湖10餘年的四川長虹集團遭受TCL、創維和康佳等巨頭結成穩定同盟的一致對抗上,致使長虹集團在價格戰中失敗而嚴重受挫,長期低迷,徹底掉隊。

攔路虎之十:企業面臨無序競爭之難。金必德研究院專家組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企業的發展史發現,很多民營企業互相融資擔保導致承擔連帶責任而把企業拖垮,因侵犯知識產權又讓部分企業身敗名裂,互相模仿抄襲技術產品被告上法庭的問題也較為普遍。擬上市企業因專利糾紛等知識產權問題推遲上市甚至被迫放棄上市的情況近年來也屢見不鮮,如國內公共自行車龍頭企業永安行因遭遇專利訴訟而暫緩上市;江西天施康中藥股份有限公司因其“康恩貝”商標的使用權問題導致上市失敗;西點藥業因核心產品的專利權權屬不明未通過IPO審查;蘇州恆久光電科技公司因未繳專利年費被撤銷IPO資格。(消息來源:粵港澳大灣區實戰智庫專家委和金必德智業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