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些書做哪些事可以減少死亡來臨的恐懼?

yy--wei


我今天才在頭條發表了一篇文章《多少人生命中缺失的一課——死亡教育》,就看到你這個提問了,來說說我的看法。從地球整個生態來講,單個生命體根本微不足道,地球不在乎地球上有沒有恐龍或者有沒有人類,它只需要地球上的物質能夠良性循環。什麼意思呢,植物從種子到發芽到長大,要麼上了動物的餐桌,要麼枯萎了一把火燒掉,變成別的植物的養分。所有動物也是這樣,從受精卵到胚胎到長大成人,最後深埋地下腐化或者火化成灰。所以生命都是一個不斷獲取能量、消耗能量的過程,從無機鹽到有機物再到無機鹽,最後還是還給了大地!

人不同於別的物種是因為人有意識,人會去探索生命,會去了解自身。每一個人來到世上都是億萬分之一的機會,包含無數的幸運和巧合,實乃天選之子!既然順利來到這個世上,就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不要指望來世,人死後最大的貢獻就是燒成灰變成養料。沒有實現的理想趕緊去實現;生前好好孝敬父母並且教會孩子生前孝敬自己;沒有給妻子的疼愛、老公的體貼通通都給他(她);沒有到過的詩和遠方趕緊動身。

只有認清了死亡你才會更珍惜生命;只有善待了生命、每一天認認真真地去過了,你才會從容地面對死亡。多親近自然、瞭解宇宙蒼生,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時光如白駒過隙,但是要像花草一樣,在春天盡情綻放,成為四季當中最靚麗的風景!


華痞子大俠


這世上應該沒有一本書可以減少對死亡的恐懼、自然界所有人類所有動物天生就會對死亡產生恐懼!沒有一個人是不怕死的,我記得一部電視劇急診科醫生裡的一個片段,有個男孩在要結婚的前一天自己家的火鍋店發生煤氣洩漏引發了爆炸,男孩在第一時間把身邊的小女孩摟在了懷裡,送去醫院快要斷氣的時候他對醫生說了一段話,醫生,我後悔了,我本來可以跑的,我明天要結婚了新娘子還在等我去接她!當時我看的時候淚流滿面,所以說別在糾結死亡有多麼可怕了,每個人都有面對死亡到來的哪一天,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有生之年讓自己活得沒有遺憾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阿豪電影剪輯


謝:我感覺每個人都逃不過死亡,死亡面前不必恐懼。心理上有了恐懼感(如果是重病)對自己沒一點好處,給自己增加了心理負擔,只能是加重病情。多想想還沒孝敬的爹媽,想想需要照顧,撫養的孩子,一定要堅強的活下去。這樣對生還充滿希望就不會想到死亡。

我們村就有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得了胃癌,買出院的時候醫生給他兒子交代回去好好孝敬老頭,老頭最多隻能活三個月,可是老頭沒有想那麼多,回來有人問老頭病情,老頭就笑呵呵的說:醫生說我這是小病最多三個月就好了。休息一段時間老頭也沒想一般癌症病人每天臥床不起,相反老頭每天沒病一樣,天天騎車出去,哪裡熱鬧去哪裡,鄰村有唱戲的他就去,每天都能看到老頭跑來跑去的身影。如今老頭都70多了,醫生說的只能活三個月到現在都快10年了,每天還是那裡熱鬧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因為他沒聽清楚醫生說的話,不知道什麼叫癌症,沒有心理負擔,更不知道自己三個月就要死亡,他對死亡根本沒有概念,更不知道恐懼。

通過上面真實的例子,不管遇到什麼事,調整好心態,不要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更不要恐懼,死亡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來了我們也笑著面對,因為人的一生誰也躲不過!

我是愛花草愛生活的鄉村燕兒姐,這是我自己的觀點和分享的真實案例,如果我分享的對您有所幫助,請您動動寶貴的手指點點關注,感謝支持![祈禱][祈禱][祈禱]





鄉村燕兒姐


閱讀推薦:

1,《莊子》:方生方死,鼓盆而歌這都是我們熟悉的

2,《莊子南華》南懷瑾解的很有意思,可讀性也強

3,《西藏生死書》,具體到人在面臨死亡時的感受

4,《死亡教育》,廣東藥學院的選修教材,書店也買得到,講的要學術一些

5,《噁心》,保羅薩特,對人生虛無的噁心,生命存在的噁心,人性的噁心,推薦閱讀

事情推薦:

1,陵園,殯儀館參觀,德國,臺灣中小學教育的課程內容

2,醫院,這是歸屬,每天都有人歸屬,去多了,就習慣了

注:宗教信仰不在探討範圍。



三先生說茶


把存在主義書系看一遍吧. 我覺得沒有這種東西,但如果你想減輕這種恐懼,你可以充實自己的生活,令自己忙碌,懷抱和追求夢想和發掘內心。 BBQ(づ ̄ 3 ̄)づ熊貓過冬 西藏生死書。 西童 這是本能。克服不了的。 天意 佛經。。。般若心經,仔細讀讀不錯。。 懶人老貓 佛經,要不是你試試《資本論》?或者反覆背誦熱力學第二定律?葉楓 佛學,阿含經,或者有關緣起性空的中觀也可以小城魚太郎 海明威《老人與海》?寧。 我也想知道,不過光是聽你們說的書名就感覺很排斥了有恐懼感了 焦慮症疑病症一堆,轉移注意力是個不錯的方法,不過也就緩解當時的注意力而已HellGirl 大地震的時候我很坦然。我就在那地兒。往早了說,非典的時候我才上初中呢,一樣很坦然。 自殺俱樂部=。=。。。。。。。。。。 鐵觀音加枸杞其實這種恐懼與生俱來


影視基地傳媒


死亡本身就是帶有令人畏懼的顏色,黑暗裡尋找光,為何不在光裡燦爛,生活的美好七彩斑斕,看那些安詳的老人死去的時候眼裡有恐懼嗎?光明自然消失殆盡,又何畏黑暗。反而看那些自殺之人的面孔,何不猙獰不堪。生活在光明裡,就不畏懼黑暗。不是為了面對死亡而做什麼,而是為了生活更光明。你可以看一下擁有信仰之人的臉。當然,你問我應該看什麼書,我沒法告訴你。就像有人說聖經一樣,無論說成聖經怎麼樣,你自己親自看一下才知道怎樣。就像魔鬼聖經一樣,看名字就知道要不要讀,當然如果好奇讀了下去,發現心裡恐懼,那就放下。熱愛生活,雖然畏懼死亡,但我的焦點在生活,在光明。



小小小政子


百年孤獨



虎軀一陣精神抖擻


推薦大家閱讀一下劉豐老師的《開啟你的高維智慧》

當我們用一維得空間看問題,它就是一根線,怎麼看你也看不全

當現在二維的空間看問題加上了縱軸,就會比一維多了很多景象

我們現在人處於三維空間,它是一個立面的,看事做人都全滿了許多

所以說低維是高維的投影,爾高緯度是低維度的投影源

要想改變我們的投影,必須改變投影源

如果我們提高維度提高高維智慧在看帶問題,你會發現其實三維空間有很多的景像,是並列生存的,不論生或者是死還是夢境,你的投影源決定了一切!


大洋卷卷卷


凡人終有一死。但我們一直忌諱談論死亡。彷彿不談論,死亡就不存在,不發生。很多人大限臨前,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的問題,而這時,往往晚了:太多愛意、歉意、謝意來不及表達;生活質量、個人尊嚴被過度醫療破壞殆盡;把本該和家人共度的最後時光浪費在忍受漫長痛苦的治療歐以及追求不可能實現的幻想——恢復健康上。很多人大限臨前,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的問題,而這時,往往晚了:太多愛意、歉意、謝意來不及表達;生活質量、個人尊嚴被過度醫療破壞殆盡;把本該和家人共度的最後時光浪費在忍受漫長痛苦的治療歐以及追求不可能實現的幻想——恢復健康上。然而在今天,這種有意無意忽視死亡的行為依然在發生——當親友死亡,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手忙腳亂地遮蓋它,而不是好好思考、交流如何應對伴隨死亡而來的那些問題——讓生者好好生活,讓臨死者得到安慰。\r\r\r我想推薦3本有關死亡教育的入門書。它們的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告訴你為了好好生活,你應該知道的,關於死亡的那些事。第一本是《死亡課:關於死亡、臨終和喪親之痛》。死亡、臨終和喪親,是我們一生中無法避免的痛苦。這本書像一個指導手冊,告訴你,如何認識和理解死亡、臨終和喪親,以及最重要的怎麼去面對,怎麼和它們相處。\r\r\r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述如何看待因為死亡引起的悲痛情緒的片段:\r\r「悲痛是正常的情緒,在痛失親人之後,這種情緒是理所應當的。\r\r儘管人們的生活中,這種悲痛的情況不是很多,但是不經常發生不等於不正常。\r\r人們對於『失去』的反應是本能的,不受意願的控制。很少有人能真正控制這種情緒的。我愛著某個人,我與他相處愉快,我可以表達我的幸福。當我失去所愛的人,我也同樣可以表達出悲痛。\r\r我們的悲痛是為了自己而表達的,因為我們被拋棄了。\r\r這就是為什麼在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病痛之後,當我們認為死亡對病人是一種解脫的時候,我們仍然還很悲痛。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宗教信仰讓我們相信逝者到另外一個世界過上了更好的生活,我們還是悲傷。\r\r對於我們生者來說,我們經歷了一場真實的殘酷的離別,我們表達悲痛不是自私的表現,那只是人性的表現而已。\r\r悲痛有時會讓人失控,看起來像是瘋了,但是這種表現卻是健康的,不是病態的。我們要有勇氣面對悲痛表現,要讓情緒自然流露,這對我們自己是有好處的。」\r\r『想到過去、現在和未來,去愛,去悲痛是人類的困苦,也是人類的尊嚴。悲痛會為人生觀添加更多的含義,就像陰影可以使風景更加立體而生動。』\r\r書中在「如何應對悲痛」的章節收錄了一首詩:\r\r請聽我說\r\r當我讓你聽我說說話\r\r你卻開始滔滔不絕地給我意見\r\r你沒有回應我的請求\r\r當我讓你聽我說說話\r\r你卻開始告訴我不要有那種感受\r\r而你其實正在踐踏我的感受\r\r當我讓你聽我說說話\r\r你卻說你該去幫我解決一些問題了\r\r你又沒有回應我,真的很奇怪不是嗎?\r\r聽著:我只要你聽我說說話!\r\r你不用說什麼,也不用做什麼——就聽我說\r\r你所為我做的事情,其實是該我自己去完成\r\r你的做法只會增加我的恐懼和感到自己的無能\r\r你得接受一個事實\r\r那就是,我的感受是真實的,\r\r無論那有多麼不理智\r\r這樣我才不用總試圖說服你\r\r請你瞭解我的感受\r\r請聽我說說話\r\r如果你真的想說些什麼\r\r請等一會,等我說完\r\r我會認真地聽你講\r\r無益的信息。第二本是《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這是一本讓我相見恨晚的書。它的作者是醫生阿圖·葛文德(AtulGawande)。最早注意到這本書是看李開復推薦此書說,「作為一名醫生,阿圖·葛文德關注的是醫療的侷限以及人的尊嚴。作為凡人,我們都將面對人生的終點,《最好的告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r\r\r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沒有仔細想過衰老的問題,當我看到書中那些關於衰老的客觀描述,比如:「50歲的時候,一般人會有約一半的頭髮變白」,「一個60歲健康人的視網膜接收到的光線也只是一個20歲年輕人的1/3」,進入中老年後,「在肌膚細胞內部,清潔廢物的機制慢慢失效,殘渣聚集,成為膠黏的、黃棕色的色素凝塊」也就是老年斑時,我不自覺打了個冷顫。\r\r\r我開始思考,在自己這幅皮囊老朽之前,我要用它做些什麼呢?\r\r\r阿圖在書中花了很多筆墨向你我這樣的普通人,解釋醫療的侷限性,也指出了現代醫學系統中經常存在的對末期病人的過度醫療:\r\r「因為不治之症而在監護室度過生命的最後日子,完全是一種錯誤。\r\r你躺在那裡,戴著呼吸機,每一個器官都已停止運轉,你的心智搖擺於譫妄之間,永遠意識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無法離開這個暫借的、燈火通明的地方。\r\r大限到來之時,你沒有機會說『再見』『別難過』『我很抱歉』或者『我愛你』。」\r\r\r阿圖在書中反覆強調,身為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目標,不是隻有保證健康和生存,更遠大的目標應該是——助人幸福。而這其實也是我們面對親友臨終,要給予干預時不應忘記的目標。\r\r「無論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我們的干預,以及由此帶來的風險和犧牲,只有在滿足病人個人生活的更大目標時,才具有合理性。一旦忘記這一點,我們就會造成極其殘忍的痛苦;而如果我們記著這一點,那麼,我們就能帶來令人讚歎的好處。」\r\r「幸福關乎一個人希望活著的理由。那些理由不僅僅是在生命的盡頭或者是身體衰弱時才變得緊要,而是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都緊要。\r\r無論什麼時候,身患重病或者受傷,身體或者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問題都是同樣的:\r\r你怎麼理解當前情況及其潛在後果?\r\r你有哪些恐懼,哪些希望?\r\r你願意做哪些交易,不願意做哪些妥協?\r\r最有助於實現這一想法的行動方案是什麼?」\r\r\r這些在非常時刻被問的問題,其實在日常中也應該經常拿來問問自己,避免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r\r\r阿圖的文字也讓我第一次開始思考,當我或是我愛的人生命臨終之時,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治療和幫助。當我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獨立生活時,如何依然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r\r我很清楚的是,對我而言,重要的並不是「多活一天算一天」,而是「如何活好每一天」。第三本是《天藍色彼岸》。這是一本適合給孩子看的有關死亡教育的寓言書。\r\r\r書中,小男孩車禍去世後,依然掛念爸爸、媽媽、姐姐和同學們,在幽靈的幫助下,他偷溜回人間,向親友告別,表達謝意、道歉和愛……\r\r\r書中用平實細節讓你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貴:故去的小男孩說自己特別懷念活著時候,「風吹在臉上」的感覺,「妒忌那些還活著的人」。\r\r我知道他們不是每個人都開心,他們中有人剛打輸了架,正在難過。還有人正在擔心他們的考試,或者他們家裡還有更不開心的事情。但是我就是嫉妒他們,甚至嫉妒他們的不開心。真的,我就是嫉妒。因為至少他們還活著,我卻死了。\r\r他為自己曾和親友爭吵而後悔難過:\r\r“決不要在你怨恨的時候讓太陽下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你睡覺前,決不能生氣或敵視任何人,特別是不要敵視你所愛的人。\r\r因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來了。\r\r那麼你去哪裡了呢?我告訴你,你會到處遊蕩,去完成你還沒有完成的事情,就像我一樣。\r\r\r在書的末尾,他說:\r\r如果我們只熱愛生命而不熱愛死亡,那是因為我們並不真正熱愛生命。\r\r--------------------------------------------------------------------------\r\r這3本書的共同點是通過描述死亡,讓你意識到你為什麼而活,你恐懼和愛的是什麼,讓你思考如何把今天過到最好,而不是一味為了未來,犧牲現在。\r\r\r而這正是我們常常忘記的事。\r\r\r最後就用《死亡課》中收錄的一則墓誌銘作結吧:\r\r你來到這裡,請記住我\r\r因為現在的你,是曾經的我\r\r現在的我,是未來的你\r\r請為死亡做好準備吧\r\r然後,跟我來。





夕呀公子


要相信重生說,投胎說,穿越說,時光隧道說,靈魂說,多想想,也就那麼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