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家耳熟能詳,但下一句卻少有人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四書五經到詩詞歌賦,從國學經典到民間曲藝,無一不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和智慧的結晶。古人引經據典,娓娓道來,讓那些曲高和寡的哲理通俗易懂,久而久之就有了俗語文化。

老話“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家耳熟能詳,但下一句卻少有人知


俗語,我們現在又稱老話或者民間諺語,俗語看似簡陋粗糙,但卻有著很深的智慧內涵。俗語文化蔚為大觀,大多數都是老祖宗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留下來的為人處世的寶典,也有的是根據歷史的故事而提煉歸納的,引人深思的智慧之言。

老話“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家耳熟能詳,但下一句卻少有人知


有些時候我們只知道詩詞或者俗語的上半句,對其是非常的熟悉,但是卻不知道下一句,或是隻知道下一句,上一句寫的什麼卻鮮為人知。比如唐代詩人曹松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上一句“憑君莫話封侯事”也是精華所在,再比如清代黃景仁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上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卻道盡了辛酸。

老話“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家耳熟能詳,但下一句卻少有人知


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老話,就是與此有關。“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家都耳熟能詳,意思就是想把事情有所隱瞞,結果欲蓋彌彰,反而暴露。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個出處的,而且下一句同樣是經典所在,讓人讀後忍俊不禁,小編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解讀一下這句話背後的歷史故事。

在古時候有一個人名字叫張三,他費了好大的勁,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慢慢攢夠了三百兩銀子。三百兩銀子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也算是發了一筆小財,心裡自然是十分的高興。有了這麼多銀子,自然就擔心小偷。張三一開始想的是放在錢莊裡,但是又擔心不穩妥,於是就找來一個大箱子,他把三百兩銀子全部都裝入了大箱子之中,再把箱子用釘子封上,還上了一把鎖。

老話“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家耳熟能詳,但下一句卻少有人知


經過一陣子忙活後,張三還是不放心,於是就把箱子埋在了屋後的地下。他怕有的人無意中挖到這筆財富,就想到了一個自認為“聰明”的辦法,他在一張紙上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貼在了牆角邊,這才安心地回屋睡覺去了。

他的這一陣忙活,全被隔壁的王二看在眼裡,等到張三睡覺的時候,王二翻牆而入前來尋寶。此時已經是半夜三更,按道理來說找這三百兩銀子是很難找到的。但好在王二看到了那張紙條,上面是赫然七個大字“此地無銀三百兩”,一下子就給他提供了線索。

老話“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家耳熟能詳,但下一句卻少有人知


王二於是尋來鐵鍬,把土挖開,下面果然是一個大箱子,他把箱子打開後,把裡面的銀子全部偷走了。剛要離開,轉念又一想這樣離去不是十分的穩妥,於是他為了不讓張三知道,也寫了一個紙條:“隔壁王二不曾偷”,並貼在了牆上,這才轉身離去,這便是這句老話的下半句。

第二天一早,張三到屋後查看銀子,發現空地上只有一個被打開的箱子,再一瞧裡面的銀子全都不見了,這才恍然大悟,馬上去官府報官。

老話“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家耳熟能詳,但下一句卻少有人知


​不得不說,張三和王二絕對算兩位“奇人”,一個提供銀兩線索,一個主動揭發自己,實在是蠢得有些離譜。“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後來就比喻由於做了某些蠢事想隱瞞真相,最後由於自己畫蛇添足,反而暴露了。這句話和成語“不打自招”很像,這則故事也被民間廣為流傳。

今日話題:你知道“一日夫妻百日恩”的下一句話是什麼嗎?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我們一起學習和探討。

文 | 國學大觀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大觀園

老話“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家耳熟能詳,但下一句卻少有人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